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e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英雄事迹的歌颂,对英雄精神的推崇是文学各种样式万古长青的话题。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并借此传达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文学思想与人生哲学,因而分析解读他心目中英雄的内涵与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其悲剧中的多元思想要素,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剧作悲剧性的认识。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其作品语言变化万千,用词丰富,口语化的风格显得既浅显幽默又内涵深刻。他的作品虽不乏《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但其最伟大的作品仍然是他的悲剧作品。除去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表现技巧,作为文艺复新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悲剧中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生存价值的追寻,对在个性解放的汹涌浪潮之下各种欲望与罪孽骚动的深深忧虑尤其令人动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其中的主角均是出身高贵或权位显赫的贵族,他们的生活本该一片坦途,但却均在不可控的离奇事件及变幻莫测的命运波折下陷入人性的困境中,空有一身本领却难免困惑与无助。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在支离破碎的社会道德体系中重构秩序与和谐,都要靠英雄的一己之力。那么,何谓英雄?不同的英雄人物之间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在《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作者都迫切希望通过对剧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来勾勒,反映他内心所渴求的理想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个文本的对比分析来解析莎士比亚式英雄主义的内涵及其演化。
  一、哈姆雷特:带有伟岸、卓越人文思想的“延拓”的彷徨者
  威登堡大学作为当时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先头阵地,强烈反对传统的欧洲宗教神学思想,作者巧妙地将12世纪的哈姆雷特时空置换式地安排到16世纪的大学中去学习,便已然潜在地赋予了一个古人以近代的、超越历史局限的先进思想,使他成为一个集诸多优良品格于一身的正面人物,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是生命之美的典型:“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由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的身份定位及不吝赞美可以看出,他所期许的英雄形象、阶级进步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他个人的成长、发展、受挫与成熟,正反映了整个历史时代艰难前进的曲折过程。
  作为莎翁剧作中的典型英雄形象,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中十分复杂。他的思想理念折射出了一个高贵的灵魂在世俗的泥淖中挣扎,竭力探索出路的全过程。鬼魂的话完全颠覆了他对世界的认识,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严峻残酷使他悲观失望,万念俱灰,不止一次动过自杀的念头。虽然在与仇人的斗智斗勇中他变得更加坚强,但在一系列变故的打击下,他逐渐失去了僵持下去的耐心,这最终导致他个人在一次草率的比剑对决中身亡。可以说,他有伟大的、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洞察力,但在行动上却缺乏规划与条理,表现出与普通人类似的盲目与情绪化。由此可见,在莎士比亚心中,英雄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恰恰相反,由于他们更加广博的视野以及对社会本质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在很多关键问题的处理上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显得与常人一样的软弱与无助。
  “这是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来到这世上,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所要做的远非为父复仇那么简单,对外抵御敌国侵略,对内平息民众的愤怒与积怨,重振朝纲,为人民谋求幸福的生活……一系列沉重的负担随着他父亲的突然离世而落在他略显稚嫩的肩膀上。然而,与传统的英雄形象、救世主无所不能的典范不同,莎士比亚笔下的英雄哈姆雷特的理想主义倾向明显大于他的实践能力,他远离故乡在大学攻读却又仓促归国,面对阴险奸诈、大权在握的新国王,他在朝中既没有势力,本人又毫无政治斗争经验,在孤军奋战的处境中,他只能装疯卖傻,通过一系列自轻自贱的行为和荒诞不羁的言辞来消除仇敌对他的怀疑,掩饰内心的孤独与愤怒。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而是要消灭弑君者所代表的那个纲常混乱、颠倒黑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黑暗社会。隐忍和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中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莎士比亚看来,要想成为真正的英雄,需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为了完成崇高事业,不惜放弃个人幸福与地位的自我毁灭式的牺牲精神。
  二、麦克白:行动勇猛果敢但却思想“入魔”的悲情斗士
  与《哈姆雷特》中王子的正面形象截然不同,初读《麦克白》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血腥与恐怖,整部剧通篇都笼罩在阴暗与极度压抑的气氛当中。然而,虽然作恶多端,麦克白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仍不失为英雄。在剧作的起始阶段,作者借军曹与洛斯之口,对麦克白先后挫败敌人两次进攻的英勇善战与无所畏惧进行了生动描绘:
  因为英勇的麦克白——真称得上一声“英勇”——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的血腥的宝剑,像个煞星似的一路砍杀过去,直到了那奴才的面前,也不打个躬,也不通一句话,就挺剑从他的肚脐上刺了进去,把他的胸膛划破,一直划到下巴上;他的头已经割下来挂在我们的城楼上了。
  再结合国王邓肯对麦克白功绩的无尽溢美之词,我们可以发现麦克白已经由一个单纯的普通人向半人半神的战神蜕变,与哈姆雷特给读者的那种忧郁、有血有肉的印象不同,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与俄狄浦斯,他们都是显赫有为的卓越斗士,但却均在命运的枷锁之下不能自拔,犯下罪行。莎士比亚在剧作的情节设计方面顺从社会习俗,编排了一套君君臣臣的伦理道德,勾勒了麦克白的悲惨结局。但在莎士比亚的英雄观中,并不完全以道德尺度来评判人物的成败得失。这表现在作者巧妙地对麦克白的死亡一笔带过,麦克白并不像哈姆雷特那般留下诸多遗愿和期许,相反,他死得简洁而直接,使全剧在缺乏道德性总结的高潮阶段突然结束,他个人可能认为麦克白的所作所为恰恰反映了新兴力量错误解读人文主义所造成的人生困境,但如果在价值的天平上让麦克白与诸如赫拉克勒斯般的英雄相提并论,会面临着忤逆社会舆论的风险。
  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人文主义在与封建王权的抗衡中同样暴露出了它明显的局限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如麦克白那段著名的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他的悔恨、失落以及对人生无奈的感慨感染了无数的观众与读者,人性的软弱是麦克白这一英雄人物的最大特点,在一步步走向毁灭过程中,他的良心与野心不断交锋,正体现出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在黑暗势力的引诱下在善与恶之间苦苦挣扎。麦克白的堕落反映了作者对人文主义发展前景的强烈忧患以及对英雄误入歧途的深切同情。
  三、结语
  莎士比亚所推崇的英雄并无明确的正义与邪恶之分,残暴的麦克白的英雄陌路同样令人扼腕动容,正如朗基努斯在《论崇高》中所述,“崇高可以说是灵魂伟大的反映”,崇高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具有高超的思想感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与征服力。同样,莎士比亚式的英雄人物,都在灵魂深处具有这种崇高博大的力量,他们奋斗,辉煌,荣耀,却也迷惘,失落,乃至自我毁灭。但无一例外,这些英雄人物都展示给我们以坚韧与悲壮。可以说,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莎士比亚式的英雄一直都是时代进步的代言人,在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博弈中,英雄们人性的思想在闪光。他们的传奇为人文主义、为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潮流谱写了一首绵延不绝的赞歌。
  (辽宁大学)
其他文献
古希腊文学是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发源地,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就像一根魔法棒,在中西作者的挥动下变成一篇篇令人称奇的故事。本文主要论述古希腊神话中父与子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中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父与子的冲突的原型对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父与子”  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取代了父亲乌拉诺斯,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取代;《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之父拉厄耳忒斯是住在乡下的,在与奥德修斯阔别
期刊
翻译研究的一般途径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系统功能理论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翻译研究也同样可以从系统功能理论中吸收养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和预测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大钱饺子》及其英译文进行语篇分析和翻译质量评估,以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叙事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翻译是一种基于语言的活
期刊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春雨物语》中《海贼》篇里对《续万叶集》(即后来的《古今和歌集》)的题目、假名序中的“言の葉”两处(后简称评论①②)论述来分析上田秋成的王朝思想。笔者认为,晚年的上田秋成通过对和歌的看法,委婉地表达了其对王朝的批判态度。  《春雨物语》是上田秋成在去世之前一直不断修改10年的小说集,由基于日本社会和历史的十篇短篇小说构成,可以说是上田秋成人生最后一部苦心之作,有非常高的
期刊
在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中,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课程中,我们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重点培育学生理想人格、完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12年以来,对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对大学学生学习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规模
期刊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在旅游中包含的有关旅游地区文化特色的产品,这其中既有关于旅游地的文化传统的无形产品,也包括一些特产和其他形式的有形商品。插画艺术的运用极其广泛,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了解滁州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后,针对其优势和劣势,提出插画在各种旅游产品中的应用、发展和趋势,以插画做宣传,旅游产品也促进了插画艺术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滁州旅游文化产品
期刊
在我国,水墨艺术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促进艺术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传承文化模式下,高等院校在开设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如何吸纳和应用水墨元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和分析水墨画艺术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和创新,注重水墨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彰显出的艺术价值,这对传承我
期刊
废名的小说一直被读者们认为主要是突显乡村的和谐与恬静,但实际上,废名小说字里行间仅有的那丝温暖无法掩饰其深层的忧伤,其代表作《河上柳》《阿妹》《桥》及《莫须有先生传》等都是在平白的叙述中隐藏着内心的苦楚。  汪曾祺曾经评价废名的作品为以诗写小说,小说就是诗。确实,在废名的许多作品里,都蕴含着一种隽永悠长、耐人咀嚼的诗意和情趣,具有一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然自在的乡土情怀,这便会让人们怀念
期刊
中日两国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日本文化的起步与发展可以说沿袭了特定时期中国文化的很多元素。古代日本非常重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本国的很多特色文化。但无论怎样发展演变,日本文化基因中的很多文化特点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影子,这在饮食文化、茶文化、书法文化,甚至国民素养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辩白文化,日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道歉文化。日本
期刊
[摘 要] 古诗词高频引用是近年来政治语篇的显著修辞特点,为深入探讨古诗词用典独特话语力生成的认知机制和修辞建构,本文基于交互主观性和广义修辞学理论,结合“立场三角”“弱区分”话语构建模型以及情感话语识解路径,建构针对政治用典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修辞-立场三角”。通过分析被引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重构与修辞建构路径,得出在自然物象向诗词语言意象,再向政治意象的隐喻映射与修辞义场转化的过程
期刊
一、“穷”“吃”下的生存悲剧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发表于193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刻画出了一位富有张力的女性人物春宝娘。开篇便写穷,丈夫又得了黄疸病,怀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儿子,“穷了,也没有法,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甚至都没商量一声,丈夫便将她典了出去,春宝娘即便百般不愿,但为了自己的儿子能活下去,不再像当年刚出生的女儿一样被亲生父亲投入沸水而死,只能委屈上轿。虽说被典给的那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