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东城区纪委、区监委、区文化委将文物所蕴含的“廉洁元素”作为深入开展正风反腐教育的重要抓手,把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文天祥祠、于谦祠、袁崇焕祠”打造为“东城区官德教育基地”。“三祠”所代表的官德精神,对于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公仆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北京东城府学胡同63号。
在供奉文天祥塑像的堂屋里,大门右边是两幅毛泽东同志的书法作品,一幅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一幅是题词:“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泽东晚年读《新唐书》,在《徐有功传》的旁边批注:“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批注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正义事业和伟大志向奋斗终生的事迹,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文天祥所处的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变革时代。当时,蒙古军队大兵压境,威胁到南宋都城临安。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毁家纾难,自己组织军队抵抗蒙古军队,最终寡不敌众,于海丰五坡岭被俘,囚于敌船中。在波涛起伏的零丁洋上,文天祥一气呵成写下《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至崖山,在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太傅张世杰时,文天祥答道,“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一片丹心、一身肝胆撼人心魄。他饱含报国深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襟,成为历代官员忠贞为国的楷模。
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中有言:“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其“平生大节,照耀古今,而著作亦极雄瞻,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
这种深邃的爱国情怀,也是最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
北京东城区西裱褙胡同,一处灰墙红门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而建的于忠肃公祠,又名于谦祠。
于谦的一生是清廉忠义的一生。其《石灰吟》一诗更是流传千古:“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任江西巡按。宁王朱权就藩江西已久,常借“和买”之变相赋税强取豪占,欺凌民众,为地方官员忌惮。于谦到任后秉公执法,抓捕宁王府中多名作奸犯科之人严加治罪,极大消减豪强奸吏嚣张气焰,得到民众拍手称赞和拥护。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为官为政只要是有利于“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就要有主张、有定力,何惧权贵,何惧显达,秉公执法、态度鲜明,理直而气壮。这是于谦的精神写照。
于谦也是勤政爱民、清廉自律的代表。明宣德六年(1431年),于谦巡抚河南、山西,任期长达19年,造福河南、山西百姓,深得世人称颂。于谦亲自走遍两省所有管辖地区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真实需求。于谦在各州县设置“预备仓”(平准仓),贷粮赈济饥民。屡次捐纳自己的薪俸,救助灾民,并在黄河水患多发的地方,厚筑堤岸,修缮河防。疾病流行时,他设立“惠民药局”,救治各地人民。于谦在《咏煤炭》一诗中有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以煤炭自比,愿奉献全部的光和热,用生命作治世良方,为百姓换来安乐故土。
三
北京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院,有一组修建于清代中期的建筑组群,这便是明末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的祠堂,原为广东义园旧址。
祠堂正屋中间是袁崇焕的画像,上方悬有“碧血丹心”匾额,此四字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诗作《再吊袁督师》——“碧血流燕市,丹心结塞云。”画像两侧挂有袁崇焕的《边中送别》的诗句:“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这一横批和对联,是对袁崇焕精神的高度概括,为雪国耻,不图利禄,乃华夏民族之真英雄也。
袁崇焕的一生,几乎见证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明廷社稷危难之时,他心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毅然弃笔从戎,捍卫边疆,一腔热血,报效朝廷,这是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为国担当的大勇大智。
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出沈阳、渡辽河,直逼宁远。而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袁崇焕决定采取“凭坚城以用大炮”的战术固守,以逸待劳,避免出城和善骑射的后金兵野外决战。袁崇焕刺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激励斗志。守城的将士被袁崇焕的行为感动,奋勇抗敌,利用西洋红夷大炮威力,连战三天,打退努尔哈赤号称二十万大军进攻。明军取得与后金战争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宁远大捷”。
无论朝堂之内抑或沙场之上,袁崇焕敢于任事、勇于担当,是一颗忠心的外在呈现,赢得后世敬重。
虽然袁崇焕战功卓著,但生性多疑的崇祯帝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临刑前依旧从容不惧,留下《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生要效忠国家,死后亦要守护国家。一片忠心,日月可鑒!
毛泽东称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他虽然不能挽救垂危的明王朝,但他勇于担当、大义报国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鼓舞着后来的爱国者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摘自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一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北京东城府学胡同63号。
在供奉文天祥塑像的堂屋里,大门右边是两幅毛泽东同志的书法作品,一幅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一幅是题词:“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毛泽东晚年读《新唐书》,在《徐有功传》的旁边批注:“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批注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仁人志士们为正义事业和伟大志向奋斗终生的事迹,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文天祥所处的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变革时代。当时,蒙古军队大兵压境,威胁到南宋都城临安。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毁家纾难,自己组织军队抵抗蒙古军队,最终寡不敌众,于海丰五坡岭被俘,囚于敌船中。在波涛起伏的零丁洋上,文天祥一气呵成写下《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至崖山,在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太傅张世杰时,文天祥答道,“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一片丹心、一身肝胆撼人心魄。他饱含报国深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襟,成为历代官员忠贞为国的楷模。
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中有言:“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其“平生大节,照耀古今,而著作亦极雄瞻,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
这种深邃的爱国情怀,也是最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
北京东城区西裱褙胡同,一处灰墙红门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而建的于忠肃公祠,又名于谦祠。
于谦的一生是清廉忠义的一生。其《石灰吟》一诗更是流传千古:“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宣德二年(1427年),于谦任江西巡按。宁王朱权就藩江西已久,常借“和买”之变相赋税强取豪占,欺凌民众,为地方官员忌惮。于谦到任后秉公执法,抓捕宁王府中多名作奸犯科之人严加治罪,极大消减豪强奸吏嚣张气焰,得到民众拍手称赞和拥护。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为官为政只要是有利于“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就要有主张、有定力,何惧权贵,何惧显达,秉公执法、态度鲜明,理直而气壮。这是于谦的精神写照。
于谦也是勤政爱民、清廉自律的代表。明宣德六年(1431年),于谦巡抚河南、山西,任期长达19年,造福河南、山西百姓,深得世人称颂。于谦亲自走遍两省所有管辖地区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真实需求。于谦在各州县设置“预备仓”(平准仓),贷粮赈济饥民。屡次捐纳自己的薪俸,救助灾民,并在黄河水患多发的地方,厚筑堤岸,修缮河防。疾病流行时,他设立“惠民药局”,救治各地人民。于谦在《咏煤炭》一诗中有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以煤炭自比,愿奉献全部的光和热,用生命作治世良方,为百姓换来安乐故土。
三
北京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院,有一组修建于清代中期的建筑组群,这便是明末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的祠堂,原为广东义园旧址。
祠堂正屋中间是袁崇焕的画像,上方悬有“碧血丹心”匾额,此四字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诗作《再吊袁督师》——“碧血流燕市,丹心结塞云。”画像两侧挂有袁崇焕的《边中送别》的诗句:“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这一横批和对联,是对袁崇焕精神的高度概括,为雪国耻,不图利禄,乃华夏民族之真英雄也。
袁崇焕的一生,几乎见证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明廷社稷危难之时,他心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毅然弃笔从戎,捍卫边疆,一腔热血,报效朝廷,这是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为国担当的大勇大智。
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出沈阳、渡辽河,直逼宁远。而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袁崇焕决定采取“凭坚城以用大炮”的战术固守,以逸待劳,避免出城和善骑射的后金兵野外决战。袁崇焕刺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激励斗志。守城的将士被袁崇焕的行为感动,奋勇抗敌,利用西洋红夷大炮威力,连战三天,打退努尔哈赤号称二十万大军进攻。明军取得与后金战争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宁远大捷”。
无论朝堂之内抑或沙场之上,袁崇焕敢于任事、勇于担当,是一颗忠心的外在呈现,赢得后世敬重。
虽然袁崇焕战功卓著,但生性多疑的崇祯帝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临刑前依旧从容不惧,留下《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生要效忠国家,死后亦要守护国家。一片忠心,日月可鑒!
毛泽东称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他虽然不能挽救垂危的明王朝,但他勇于担当、大义报国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鼓舞着后来的爱国者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摘自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