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德育对新时期我国工科院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olf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特别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匮乏、人文情怀缺位、功利导向强、社会责任缺失,给人以“工具人”“机器人”的刻板印象,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加强工科大学生科技素质和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的协调全面发展,推动工科院校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了工科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
  日本历来重视高校德育建设,二战后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赶超欧美,究其原因,在于“国家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程度”,其中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特别是高校德育是日本取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本高校一方面重视个性教育、国际化教育,同时大力推崇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德育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国际形势相适应,建立了一套具有良好育人效果的德育体系,可为我国工科院校现阶段的道德教育提供有效借鉴。
  日本高校德育的主要特点
  日本高校教育将德育放在核心地位,主要以培养合格公民、陶冶人格为目标。其德育内容涵盖了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化教育等方面。日本高校德育的内容特点可概括为以下3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传承民族精神
  日本高校教育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爱国主义”是其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日本《教育基本法》修正案),爱国教育贯穿于高校一切教育活动中。如在大学入学仪式上必须着正装唱国歌,高校携手地区民间组织举办各式活动,加深大学生对本地文化历史的认识,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日本历来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儒家“孔孟之道”、神道、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直影响至今,培育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浓厚的民族特性,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为德育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
  重视隐性教育,丰富实践途径
  日本高校德育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一方面,开设道德教育相关的学科课程,以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的知识,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高校设置了各类体验式课程,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丰富,能让大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中自觉参与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知、行”结合,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形成丰富个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日本高校会组织田野考察、社区服务,利用学校、地域的联动教育和大众传媒进行德育渗透,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国际化视野
  为了适应日本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日本高校德育内容注重个性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个性教育即尊重个性,进行自主自立、自由自律、自我负责的德性培养。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论述个性教育时指出,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培养丰富的个性,将个人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可见日本的个性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观念教育紧密相联,以培养日本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为目标。而国际化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对别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知识,培养国际化人才,有效改善了日本人的國际形象,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我国工科院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科技理性不断膨胀和市场功利导向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工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欠合理,如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德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地方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两课”效果不理想,理想信念淡化
  新形势下,“两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水平逐年提高,但部分工科院校“两课”效果仍有待提高,不少工科学生反映:“两课”课堂无趣,填鸭式灌输理论,对实际学习生活难起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工科专业教育模式,学生更多将时间花在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上,而对思想理论、理想信念也只局限于“两课”课堂上,因此工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对理想信念的认同相对较浅、较弱。
  2.人文知识匮乏,综合素质较弱
  近年来,工科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科技与人文并重,普遍开设了文、史、哲、艺等通识课程。但据调查,对比广东某工科院校与广东某外语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总学时为512,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为1200,占比42.67%;后者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总学时为704,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为1024,占比68.75%,显著高于前者。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普遍热情不高,对校园文化活动也较为淡漠,认为“文化学习对专业没什么用”,且人文课程课时较少,内容枯燥,在专业教学设置中多是作为点缀,表明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而一些对人生、文化、社会、世界等关乎健全人格和生命的诸多知识的缺失,易使工科生思想变得贫乏,造成在思想素质、行为认知、社交礼仪、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综合能力的退化,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3.社会视野狭窄,功利思想严重
  工科院校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单一,且偏于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普遍重视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加上人文修养的欠缺,部分工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视野狭窄,使得个人发展受限,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国工科院校道德教育建设途径
  重视新时代下工科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认同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因此,在科技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膨胀的工科院校,应聚焦薄弱、补足短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在办学理念和课程安排上切实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发挥好“两课”在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改进“两课”教学内容和方式,将理想信念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变“高大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道理,转“教师讲授”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为“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结合工科大学生的学科特点和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特点和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境遇中作出合理定位,引导工科学生把理论学习同正确辨析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实现中国梦的民族事业相统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组织科技发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实践活动中探索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认同。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工科大学生摆脱小我的精神枷锁,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博大情怀。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梁思成曾在题为《半个人的世界》的讲座中指出,教育要将“理工”与“人文”结合,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人;而只重“理工”或只重“人文”,被他称作“半个人”的教育。工科院校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容易出现轻人文、德育,陷入“半人”困境。而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技是盲目和莽撞的,因此优化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日本高校中,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专业都有很多人文社科课程,如理工科领域成就卓著的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其人文社科分别占总学分的25%、27%、22%。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设计和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强调文、史、哲、艺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合理增设如美学、管理学、公共关系等人文课程;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风细雨”地给予学生人文情怀熏陶;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另外,要特别注意加强工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工科大学生通过对美的直观感受以及特定意境、事物的感悟和理解,使其身心得到愉悦,精神得到提升,对于增强工科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和谐人格及精神境界具有显著作用。另一方面,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学生充分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追求,增强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作为工科院校,涵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关乎现代科技人才能否走得更远的战略问题,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活跃国家创新力、提高国家竞争力贡献力量。
  开展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化科技人才
  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到來、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发展、信息传媒的普及,都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和中国战略地位的深刻变化亟需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储备人才。确保工科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全球视野格局,培养国际化科技人才也是工科人才培育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校课堂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式政策课、国防教育课等相关课程要与时俱进,结合国际国内新问题新变化,增强学生对当前世界形势和中国国家战略的认识和判断,提升学生对国际规则、礼仪及跨文化交流等参与国际事务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国际化理念;注重专业学习与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依托国际交流访学把握本学科最新国际发展动态,不断挖掘专业国际化视野的内涵,提高工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丰富实践平台,构筑立体化校园品牌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国际文化节等,丰富学生国际体验,切身提高对异域文化的感受力和对话交流能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打造工科院校“人文墙”
  工科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德育课程,采用理论说教、榜样示范等“外化”手段,带有强制性,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主体责任感和自觉性的培养。日本向来注重道德的隐性教育及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开设“特别活动”和“体验学习”,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中,重视道德能力的实践和自我教育。我们应借鉴日本渗透式的德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科渗透、教师示范、校园活动、环境熏陶等多渠道的德育作用。充分挖掘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工科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依托丰富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摄影绘画、辩论演讲、音乐沙龙等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充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个性发展,增强道德情感;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打造网络德育新阵地,让学生成为新媒体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从而促使道德教育的内化。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而由于各行各业业务扩大的需要我国在近些年来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作为重要组成力量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它的开展符合我国发展方向,本文则重点从多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新模式的应用展开讨论。  制定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缓解学生的工学矛盾  如今,学分制和学年制是成人教育体系当中2种主
期刊
该文针对注塑机料筒温度系统的特点,将常规PID控制技术、多变量经典控制技术和多变量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制了一类新型的多变量解耦模糊控制器,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注塑生产过程。
当螺杆以恒定的速度注射时,由于模腔沿注射方向的横截面积不同,故将对熔体产生不同的压力。如果已知熔体所受压力与熔体流速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模腔压力与熔体流速之间的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集中场所,学生可能来自各个地方,并且由于学生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各种矛盾。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出现的小问题,并且及时地采取解决措施,将会导致这些问题从小矛盾逐渐上升为大问题,甚至演变为校园危机事件,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环境。如果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和生活,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相关学者就近几年校园危机时间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
期刊
在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学校管理中,让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拥有机会获得顶岗实习的机会。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机会有效提升了个人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为之后的就业提供了支持。但是受顶岗实习时间长、参与人员多、分散性强等特点的影响,为高校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使得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学生
期刊
为了让教育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率先推出了高考招生全面改革方案,为应对新课改、新高考,各高中进行积极探索,很多教育界人士对高中新课改、新高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如何深化新课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固化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由于对考试的过度重视导致“应试教
期刊
我校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优化整改之后,目前一共含有21个教学班,学生数量多达931个,教职工70名,学校内部的环境非常整洁,设施也非常齐全。学校在经过了五十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之后,在全体老师的一起努力下,形成了一支非常精良的师资队伍,并将做好常规、严抓细节、注重过程当作办学的优良传统,学校的办学成绩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了浙江省首批农村示范初中。该学校一直以“适合自己发展的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