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写的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全文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
一、课前观看,了解特点,奠定基础。
提前布置孩子们回家观看至少一部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纪录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利用综合实践课讨论交流,孩子们体会到纪录片有片名、片头、片尾,有角本,拍摄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视频中有解说词,有采访,有亲身体验等等。录制时还要有镜头的切换,远景、近景、特写,背景音乐等。
二、课中导演,习得言语,感悟情感。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有了对纪录片的基本认识,学生的多种感观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进入《黄河的主人》一文的学习。在解决了字词,疏通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我们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们将以这篇课文为角本拍摄同名的纪录片——《黄河的主人》,而导演就是在座的各位。”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为了让我们能导好这个纪录片,现在需要各位导演们认真阅读角本,从整体上思考怎么拍?”此话一出,学生们个个阅读得专心,思考得认真。在交流中孩子们积极踊跃,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先侧面描写黄河的险恶气势,再从“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最后聚焦到“黃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和镇静,表达作者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三)镜头切换,品读感悟。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采用拍纪录片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以刚开始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1、重点引导,感受磅礴的气势
师:“我们先来拍第一个场景(1自然段),谁来读读角本。”请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抓住“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这两个关键词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老师引导:“壶口瀑布这一景确实选得不错,怎么拍,在哪个角度拍才能感受到这一磅礴气势。”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把文中的文字一下子变得立体,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创作者。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认为,先是航拍,俯瞰整个黄河,再把镜头慢慢地聚焦到壶口瀑布;接着是近景拍摄壶口瀑布;再是特写浊浪排空的样子。在此基础上,老师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调动了已有生活体验,通过观看了视频资料直观地体会到黄河的惊险壮观的气势,在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更是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2、半扶半放,初看羊皮筏子
师:“接下来第二个场景——初看羊皮筏子(2-4自然),你们又将怎么拍摄呢?”有了第一个场景的引导,第二个场景的拍摄就可以逐渐放手。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拍摄想法:“壶口瀑布的特写拍完后,要切换到远景,要远远地看黄河。因为角本里说: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事整体吞没。只有远景拍摄才能突出羊皮筏子小而轻的特点,突出在黄河上行驶的不容易。”“还有拍摄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拍到羊皮筏子,因为文章说:突然感到一股磁力,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了。从‘突然’一词看出,这之前应该是没有看到筏子,镜头里没有接着出现的。”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紧扣文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在思考如何拍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再请学生为自己的设想配解说词(课文内容)这一处处文字很自然地转换成了画面,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3、由扶到放,细看羊皮筏子。
有了前两个场景拍摄的经验,细看羊皮筏子(5-6自然)虽是本文的重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并不困难了。文中的重点学生采用了特写的镜头,一个是正面对艄公的描写,一个是侧面对乘客的描写。在对艄公的特写镜头时,有孩子说到先以乘客的角度仰视,因为这个镜头要在羊皮筏子上拍摄,这样艄公就会显得很高大。再特写艄公的面部,他的专注的神情,再往下他的手握着篙的样子,再到篙深入到激流中的样子,还要有一个正面不远处的镜头,这样艄公镇定与机敏,勇敢和智慧就能体现得更好。
4、采访对比,感受羊皮筏子。
文中对于从容的乘客和第一次尝试的人描写也侧面烘托艄公的精神。这时引导学生在纪录片中设计一个记者亲自感受和采访的环节,由四人小组进行模拟采访环节,根据文本内容自己设计采访过程情节,根据不同的身份设计不同的语言和动作。
5、片尾升华,内化艄公形象。
纪录片的最后一个场景应该怎么拍?通过交流,孩子们想到先是近景的艄公撑羊皮筏子的画面,再是特写的艄公的专注的神态的画面,最后镜头慢慢地变远,筏子在镜头里越来越小,回到初看到筏子的镜头。这时画面上出现最后一段话,并配上解说。还有一个孩子还想到了在夕阳下作为背景,落日余辉更能突显艄公的形象。
(四)总结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以课文为角本,拍摄了《黄河的主人》这一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导演们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有感而发畅所欲言。
三、课后迁移,运用方法,提升能力。
《黄河的主人》我们用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学习完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对文本的解读,也可以说是深入细志,他们意犹未尽。我们接着还用这个拍纪录片的方法学习《音乐之乡》、《牧场之国》,还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自主拍摄。
一、课前观看,了解特点,奠定基础。
提前布置孩子们回家观看至少一部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纪录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利用综合实践课讨论交流,孩子们体会到纪录片有片名、片头、片尾,有角本,拍摄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视频中有解说词,有采访,有亲身体验等等。录制时还要有镜头的切换,远景、近景、特写,背景音乐等。
二、课中导演,习得言语,感悟情感。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有了对纪录片的基本认识,学生的多种感观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进入《黄河的主人》一文的学习。在解决了字词,疏通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我们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们将以这篇课文为角本拍摄同名的纪录片——《黄河的主人》,而导演就是在座的各位。”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为了让我们能导好这个纪录片,现在需要各位导演们认真阅读角本,从整体上思考怎么拍?”此话一出,学生们个个阅读得专心,思考得认真。在交流中孩子们积极踊跃,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先侧面描写黄河的险恶气势,再从“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最后聚焦到“黃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和镇静,表达作者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三)镜头切换,品读感悟。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采用拍纪录片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以刚开始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1、重点引导,感受磅礴的气势
师:“我们先来拍第一个场景(1自然段),谁来读读角本。”请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抓住“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这两个关键词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老师引导:“壶口瀑布这一景确实选得不错,怎么拍,在哪个角度拍才能感受到这一磅礴气势。”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把文中的文字一下子变得立体,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创作者。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认为,先是航拍,俯瞰整个黄河,再把镜头慢慢地聚焦到壶口瀑布;接着是近景拍摄壶口瀑布;再是特写浊浪排空的样子。在此基础上,老师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调动了已有生活体验,通过观看了视频资料直观地体会到黄河的惊险壮观的气势,在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更是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2、半扶半放,初看羊皮筏子
师:“接下来第二个场景——初看羊皮筏子(2-4自然),你们又将怎么拍摄呢?”有了第一个场景的引导,第二个场景的拍摄就可以逐渐放手。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拍摄想法:“壶口瀑布的特写拍完后,要切换到远景,要远远地看黄河。因为角本里说: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事整体吞没。只有远景拍摄才能突出羊皮筏子小而轻的特点,突出在黄河上行驶的不容易。”“还有拍摄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拍到羊皮筏子,因为文章说:突然感到一股磁力,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了。从‘突然’一词看出,这之前应该是没有看到筏子,镜头里没有接着出现的。”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紧扣文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在思考如何拍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再请学生为自己的设想配解说词(课文内容)这一处处文字很自然地转换成了画面,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3、由扶到放,细看羊皮筏子。
有了前两个场景拍摄的经验,细看羊皮筏子(5-6自然)虽是本文的重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并不困难了。文中的重点学生采用了特写的镜头,一个是正面对艄公的描写,一个是侧面对乘客的描写。在对艄公的特写镜头时,有孩子说到先以乘客的角度仰视,因为这个镜头要在羊皮筏子上拍摄,这样艄公就会显得很高大。再特写艄公的面部,他的专注的神情,再往下他的手握着篙的样子,再到篙深入到激流中的样子,还要有一个正面不远处的镜头,这样艄公镇定与机敏,勇敢和智慧就能体现得更好。
4、采访对比,感受羊皮筏子。
文中对于从容的乘客和第一次尝试的人描写也侧面烘托艄公的精神。这时引导学生在纪录片中设计一个记者亲自感受和采访的环节,由四人小组进行模拟采访环节,根据文本内容自己设计采访过程情节,根据不同的身份设计不同的语言和动作。
5、片尾升华,内化艄公形象。
纪录片的最后一个场景应该怎么拍?通过交流,孩子们想到先是近景的艄公撑羊皮筏子的画面,再是特写的艄公的专注的神态的画面,最后镜头慢慢地变远,筏子在镜头里越来越小,回到初看到筏子的镜头。这时画面上出现最后一段话,并配上解说。还有一个孩子还想到了在夕阳下作为背景,落日余辉更能突显艄公的形象。
(四)总结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以课文为角本,拍摄了《黄河的主人》这一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导演们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有感而发畅所欲言。
三、课后迁移,运用方法,提升能力。
《黄河的主人》我们用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学习完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对文本的解读,也可以说是深入细志,他们意犹未尽。我们接着还用这个拍纪录片的方法学习《音乐之乡》、《牧场之国》,还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自主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