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需要正能量。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屈子在《离骚》中说“好修”;梁启超认为“欲治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无论是“养气”“好修”,还是“治民”,主要途径当是阅读与写作,让学生在读写中吸收、内化。在通过读写涵养学生精神的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我们要改变评价方式,变批评、否定等“不”为提供建设性意见,让学生在正能量中,积极、阳光、茁壮地成长。
在读写中促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开始。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生成高质量的精神;高质量的精神,生成高质量的思想,最终养成高质量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涵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离开了“语言”,养成教育就如“浮水之萍”,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于漪老师在给佟春丽老师的信中说,“语言文字用来表情达意。‘表’与‘达’是语言形式,‘情’与‘意’是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情和意,语言就是僵死的符号,表现力、生命力就丧失;离开了语言文字讲情和意,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语言的阅读、学习和运用为抓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采用宏观视角,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用大量高质量的语言材料刺激学生的思维。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人格素养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对微观问题的探究思考。
在以读促进养成的同时,还要以写促进养成。在养成教育中,始终要坚持读写一体,及时书写、整理阅读中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高度活跃,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也在持续发展。
上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如路遥《平凡的世界》、曹文轩《草房子》和《青铜葵花》、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的历程》,以及传统经典如《诗经》《论语》等。让学生思考,从文本中获得了什么?学生反复阅读,形成思维的困顿,欲辨不明的痛苦。在争鸣中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认识的再深化、人物形象的再理解。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砥砺思想,丰富情感。这样,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在阅读中慢慢进行着。
于漪老师说,“就学生而言,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纯技术问题,而是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思想、积累词句、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由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同样需要积累。养成教育的积累,可通过阅读和写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
变“不”为建设性意见,为养成教育提供正能量
成长中的孩子,典型特征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浅显,思想不够成熟,而又常自以为是,在学习、生活上,易犯一些错误,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们很少想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合适,更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我们往往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然后一走了之,没有给学生提供正确的选择,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怎么办,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养成教育从何谈起?!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不是一“不”了之,而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那么,学生既能把事情做好,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积极因子,也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正能量。
摸底考试后,我担任班主任的九年级(5)班笼罩着一层阴云。失望、低落的情绪充斥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赵江瑜写道:“今天又被班主任骂了,因为成绩再次下降。想起爸妈对我的期待,迷茫、愧疚一齐袭来,分数成了我的梦魇。”
一直刻苦努力的谷晓阳在日记中说:“我努力了,却没有成功,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怎么办?”
……
一时间,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提供正能量,让他们最快地走出“雾霾”。我翻捡出这些同学的试卷,仔细地从红叉叉中寻找思路中的闪光点、可取点、进步点。
我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拉到身边,针对各人试卷中的具体问题,放大他们的进步:思维朝着原思考的方向,再深入一步就抓住了得分点;在自己作答的基础上,补充出其他方面就是满分。阴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朝气重返眉宇间。
简单的批评、否定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预期效果并不佳。“学生都被骂皮了,骂多狠都不顶用”。这些老师在无奈着无奈,他们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将牢骚、抱怨的话改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为养成教育提供正能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一中)
在读写中促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开始。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生成高质量的精神;高质量的精神,生成高质量的思想,最终养成高质量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涵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离开了“语言”,养成教育就如“浮水之萍”,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于漪老师在给佟春丽老师的信中说,“语言文字用来表情达意。‘表’与‘达’是语言形式,‘情’与‘意’是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情和意,语言就是僵死的符号,表现力、生命力就丧失;离开了语言文字讲情和意,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语言的阅读、学习和运用为抓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采用宏观视角,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用大量高质量的语言材料刺激学生的思维。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人格素养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对微观问题的探究思考。
在以读促进养成的同时,还要以写促进养成。在养成教育中,始终要坚持读写一体,及时书写、整理阅读中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高度活跃,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也在持续发展。
上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如路遥《平凡的世界》、曹文轩《草房子》和《青铜葵花》、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的历程》,以及传统经典如《诗经》《论语》等。让学生思考,从文本中获得了什么?学生反复阅读,形成思维的困顿,欲辨不明的痛苦。在争鸣中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认识的再深化、人物形象的再理解。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砥砺思想,丰富情感。这样,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在阅读中慢慢进行着。
于漪老师说,“就学生而言,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纯技术问题,而是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思想、积累词句、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由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同样需要积累。养成教育的积累,可通过阅读和写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
变“不”为建设性意见,为养成教育提供正能量
成长中的孩子,典型特征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浅显,思想不够成熟,而又常自以为是,在学习、生活上,易犯一些错误,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们很少想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合适,更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我们往往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然后一走了之,没有给学生提供正确的选择,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怎么办,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养成教育从何谈起?!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不是一“不”了之,而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那么,学生既能把事情做好,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积极因子,也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正能量。
摸底考试后,我担任班主任的九年级(5)班笼罩着一层阴云。失望、低落的情绪充斥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赵江瑜写道:“今天又被班主任骂了,因为成绩再次下降。想起爸妈对我的期待,迷茫、愧疚一齐袭来,分数成了我的梦魇。”
一直刻苦努力的谷晓阳在日记中说:“我努力了,却没有成功,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怎么办?”
……
一时间,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提供正能量,让他们最快地走出“雾霾”。我翻捡出这些同学的试卷,仔细地从红叉叉中寻找思路中的闪光点、可取点、进步点。
我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拉到身边,针对各人试卷中的具体问题,放大他们的进步:思维朝着原思考的方向,再深入一步就抓住了得分点;在自己作答的基础上,补充出其他方面就是满分。阴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朝气重返眉宇间。
简单的批评、否定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预期效果并不佳。“学生都被骂皮了,骂多狠都不顶用”。这些老师在无奈着无奈,他们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将牢骚、抱怨的话改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为养成教育提供正能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