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即心是圣,处处修行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
  正德元年(1506年)冬,黑暗湿冷的狱中,34岁的王守仁(王阳明)闭目趴在地上,咬着牙,却还是忍不住呻吟了一声。前几天,他刚被廷杖四十——午门就是刑场,石板上依次爬着几个人,棍棒乱飞,四十棍打下來,打得他们血肉横飞,昏死过去好几次,但他们骨头很硬,硬是没人呻吟一声。
  昏迷几天后醒过来,王守仁才发现自己趴在地上,衣服上粘连着血肉,冷冰冰、硬邦邦的。他觉得身上有无数蚂蚁在咬,稍一动便撕心裂肺地疼。恍惚中,更声悠扬,已是三更了。他努力保持镇定,竭力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德即位。14岁的皇帝贪玩,喜欢嬉戏胜过政务,他治国如过家家,兴之所至,随心所欲。青春期的皇帝爱闹腾,对正襟危坐、喋喋不休的文人不感兴趣,倒是对胸无点墨却能和自己玩成一片的宦官情有独钟,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就成了皇帝宠信的“八虎”。
  要坐冷板凳,文官哪里肯依。两位内阁大学士上书要皇帝远宦官、亲文官。宦官又岂是吃素的?他们在正德那里哭哭啼啼,要告老还乡,正德玩得正高兴,哪能让这帮文人败兴,便驱逐了那两位大学士,逮捕了为其说情者,看谁还敢冒泡。
  这本没王守仁什么事。他是陪都南京的兵部武选司主事,陪都本就比首都矮一等,聚集在这里的都是失意之人,说话不可能有分量;他的官又太小,正六品,轮不上他冒泡。但他还是站出来了——如果此时不站出来,以后在文官中就很难站出来了。这是一种姿态,表立场、表决心,哪怕有风险也得上。
  结果不出众人预料,不但没有把前面被逮捕的文官捞出来,王守仁也被投进了监狱。其实,王守仁的职务太低,本没有入刘瑾等人的法眼,但他自投罗网,刘瑾自然要治治他。于是,王守仁在狱中被关了一月后,又被打了一通板子,以儆效尤。
  正德年间,由于皇帝昏庸,朝堂上流行一种充满悖论的游戏:士大夫若为正义而挨板子,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奇观:臣子们身上被打得皮开肉绽,脸上却带着献祭般神圣的快意。
  刚挨板子时,王守仁也有这种感觉。但渐渐地,他开始反省:这种游戏是否有益于国、于民?若无益于国民,单为自己清名而受这样的苦,究竟值不值得?若不值得,那又该怎么做?
  风呜呜地叫着,暗夜的狱中,王守仁异常清醒。如何迅速终止游戏,走出低谷,打开人生新境界,是当前最要紧的事。夜光中,苦苦思索的王守仁疲惫地笑了一下。
  预兆
  其实,对人生价值的疑惑,在被廷杖之前,王守仁就一直在寻寻觅觅地找着答案。
  他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父亲是当朝状元。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仙人踏云送子,故为他取名王云。家人对他期许甚高,他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直到一个云游僧说其名字道破了天机,祖父为其改名“守仁”后,他才开口说话。改名后的王守仁像一块璞玉,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先是能背诵祖父朗读过的书,过耳不忘;十岁时,诗成惊四座;15岁时驱马居庸关,吓跑胡儿;16岁,他又为朝廷献上平戎策……
  如此这般,王守仁折腾不已,因为他的目标很远大,是圣人,而圣人绝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想起一位相士的赠语,说自己终将“结圣胎”“圣果圆”。相士的话虽不足信,但将之当作自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则未尝不可。
  可此举太冒险了。
  由宋至明,朝廷一直重文轻武,由文官执政,武官则被蔑称为“武吏”,士子读经史、写文章、走科举才是正道。王守仁却不这么认为,他尊孔崇文,但更仰慕霍去病、班超等人的铁血军功。在他心中,圣贤就应该是文武全才,学问与韬略、道德与事功的完美结合体。
  这目标太远大了,需要潜心修炼。而王守仁也确实一直在努力。
  他的视野很开阔,儒学之外,对释道也来者不拒,悉心研读。17岁结婚前夕,他跑到南昌万寿宫和道士坐而论道,竟忘了佳期,直到第二天才回到家中。婚后,王守仁又到广信拜访了一位著名学者。大师一语中的,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这番话不啻暗夜明灯,烛照王守仁未来的幽深岁月。
  21岁中举之后,王守仁连考两科都名落孙山,但他淡然处之:“世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圣贤的心性从这时已可见一斑。王守仁在京师备考期间,正值边患频起,他急得满嘴起泡,找来兵书,全力钻研。宴饮之余,他以杯盏茶盅、橘皮果核布阵,笙歌燕舞中杀气隐隐,端的是一派奇景。
  27岁那年,他考中了二甲进士全国第十名,观政工部。按当时的惯例,新科进士中的一甲(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人)进翰林院为史官,二、三甲优秀者可为庶吉士,其余的则分到六部观政,一年后转正。显然,王守仁分配得很不理想,但他没发牢骚,欣然受之。
  实习期间,王守仁的任务是给威宁伯王越造墓。王越军功卓著,是明朝以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而这三人中的第三位就是未来的王守仁。此时兢兢业业的王守仁恐怕不会料到,多年以后,他会和王越一样成为传奇。
  造墓工程浩大,更是一项技术活。王守仁却没有惧意:他编伍民工,分配劳役,纵管起居饮食,横控工程质量,用的全是排兵布阵之法,生生把一个普通土木工程变成了一场模拟战争的狂欢。
  事后,由于王守仁工作出色,王越的家人以王越生前的佩剑威宁剑相赠。这是激励,更是预兆——它和王守仁出生时的祥瑞、相士的预言一道,预示着他有朝一日会横扫天下,建功立业。
  正午的阳光下,王守仁拔出了宝剑,宝剑发出耀眼的光芒,嗡嗡作响,龙吟不已。
  悟道
  观政期满,王守仁被授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的职位。政事烦琐,恰逢他修习的儒学也遇到了瓶颈。圣梦难圆,急火攻心,他竟得了肺病,病急乱投医,王守仁想到了僧道两家的养生术,便在奉命到直隶、淮安处理案件时顺路问道九华山。奇怪的是,九华山上的高僧大德避而不谈养生,却对他大讲儒家圣贤之道。
  次年,他告病归乡。回到老家后,王守仁找到一个石洞。石洞所在之地寂静清幽,犹如仙境,正适宜静修。山风徐来,阳光斜射,一派澄明。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王守仁欣喜地将石洞命名为“阳明洞”,又自号“阳明子”,此后数百年,他便以“王阳明”的名号震动世间。   王阳明自幼聪颖,满腹才华,又和佛道两家渊源甚深,此时心无旁骛,专心修炼,不仅病好了大半,还多了些诸如预测、神算之类的本事。
  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虽然与佛道有缘,但那些太玄妙,终究不是自己的归宿。于是,被压抑许久的圣贤之念又如清晨的太阳喷薄欲出——人世做圣贤,立功济世,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之后,王阳明改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其时,讲学之风渐炽,王阳明也开讲百家讲坛,只是,他讲的不是经世致用文学,而是修身养性之道,传授人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的心学,并有了一帮铁杆粉丝。
  如果不出意外,或许王阳明讲学、修身、升迁,按部就班地,在庙堂上顺便就把圣给修了。但正德元年的政治游戏中止了他的圣贤进程。不久,他又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龙场地处边远,又湿热异常,在当时是未开化的瘴疠之地,
  王阳明毫无怨言地出发了。初时,他搭茅棚栖身,后来又穴居,想起家乡的阳明洞,他便不乏幽默地称之为“阳明小洞天”。没有案牍劳形,他终日冥思静坐,以期悟道明理。他甚至给自己准备了一口石棺,要向死而生。
  天地间万籁俱寂,人在物外,意在道中。王阳明终于彻底悟了:“吾性自足”。原来自己一直南辕北辙、向外寻寻觅觅的“圣人之道”就在自己的内心啊,是自己本性具足的啊!
  一旦开悟,人间澄明通透,世事再无障碍。
  之后,王阳明搬到了山民为他建造的龙岗书院,正式开馆授徒,不久又应聘到贵阳书院讲学。正德五年初,朝廷终于记起了王阳明,任命他为庐陵知县。在庐陵半年,王阳明牛刀小试,“卧治六月而百务俱理”。
  半年后,刘瑾伏诛,王阳明的春天终于来了。两年间,他频频升职,由正七品升为正四品的南京太仆寺少卿,却多为闲职,北京、南京、滁州、绍兴……闲职也好,他边宦游边讲学,天南海北地跑,以万里征途印证着自己的学术。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想起龙场,龙场的石穴、石棺,那艰苦岁月的隐忍,以及豁然开朗的喜悦。
  传道
  正德十一年九月,兵部尚书力排众议,大胆起用45岁的王阳明到赣州剿匪,平定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四省交界的匪患。
  其时,横水、桶冈和涮头三地的盗匪互为犄角,攻占、剽掠各处府县。匪患虽严重,对王阳明来说却不成问题。他早年便喜欢布兵排阵,修王越墓时就演练过。他上任后,更是连日评估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实力,悉心搜集士兵数量、作战能力等情报,早已做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他先制定了有效的剿匪战略——先横水,再桶冈,最后涮头,各个击破;接着是具体战术——或颁布连坐法切断居民与山贼的联系,或策反山贼内线,或训练民兵,或用阳谋诡计……昔日的杯盏茶盅、橘皮果核都幻化为一面面旌旗、一队队兵士,摇旗呐喊声撼天动地。
  不攀外缘,求诸自己清静的内心,两年时间,一介书生王阳明荡平了赣州几十年的匪患。只是,除人匪易,除心匪难。赣州等地民风剽悍,奢靡成风,王阳明便为其做长远规划:在福建添设平和县,在江西设崇义县,在广东设和平县,设立书院,亲编教材,加强道德教育。他还关注民生,移风易俗,以礼乐教化民众。
  学生们也慕名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王阳明身边。一开始,他们到巡抚衙门听讲,一帮儒生目不转睛、若有所思的神情成了贛州最美的风景。后来,因为学生太多,王阳明干脆新建了一座书院,以宋儒周敦颐的号“濂溪”命名。
  在濂溪的岁月很短暂,只有一年多,却是王阳明最平静、最优美的一段岁月。他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讲学之余,还经常带学生们到郊外的通天岩去,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印证自己的学说,并悉心解惑。通天岩有两处清幽的洞穴,王阳明在此讲学、休憩之余,为其取名“观心岩”“忘归岩”——他的学问即心学,观心而心常在,观心而忘归、忘我,才是至境。
  某日,一个学生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拈须而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玄妙吗?也玄,也妙。天地虽大,理存在于心中,因此,只要心中有一念向善,则凡夫俗子都可成圣贤。
  至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像朱熹主张的那样严格对立,儒学向普通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阳明在赣州讲学,前呼后拥,大有孔子周游列国之势。他自己也有意自拟,甚至把首席弟子兼妹夫比作颜回。妹夫还仿《论语》编《传习录》,记录王阳明和弟子的问答。
  发黄的书册中,一位沉静睿智的长者呼之欲出。
  王阳明带领弟子除草,某弟子起善恶之念,王阳明诲之——无恶无善才是至善;某聋哑弟子病苦,王阳明开示——口不说、耳不听是非,少了好多是非,但行一心,即可得心……
  已臻化境的王阳明向弟子传道:要心无所滞,不为物累,才能明心见性,自在无碍;求学、求道和万事一样,但求真心,即可出贤人圣。有师若此,夫复何求?在赣州蔚蓝的天幕下,学生们磨刀霍霍,欲将心学发扬光大。然而诲人不倦的王阳明没有料到,短暂而充实的赣州行即将结束,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修行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明太祖五世孙、第四代宁王在封地南昌起兵谋反。事关皇室,责任重大,诸多官员不是懵了,就是耍滑头、怕宁王成为朱棣第二,他们都缩头不前,欲见机行事。
  王阳明则即刻表明了立场:上书朝廷,请求发兵。此时的王阳明只是一个过境的官员,手中无一兵一卒。他只能剑出偏锋,和宁王斗智斗勇,以拖延时间。
  他先是制造假公文,说朝廷预先得知消息,已出师平叛,并故意让宁王截获这封假公文,以扰乱其军心;接着采用反间计,写信给宁王的两个谋士,又故意泄露机密,让宁王生疑。宁王果然裹足不前,半个月后才沿江东下,直扑安庆,但其谋反之事已天下尽知,时机已失。
  接下来,王阳明也不与窥伺南京的宁王正面交锋,而是围魏救赵,直捣其老巢南昌。宁王大惊,放下安庆,欲救南昌。在浩瀚的鄱阳湖上,王阳明和宁王终于相遇了。他们对望着,隔着波涛,隔着蓝天。王阳明沉静如水,宁王一脸痉挛。相视片刻,王阳明挥手,命令部下发射了第一发火炮。一时间,火龙蜿蜒,水天陷入一片火海……宁王大败并被活捉,王阳明发起的平叛战争总共不过十天。
  消息传出,朝廷应该高兴才是,但正德这个奇葩硬要“御驾亲征”,亲手拿下宁王。最终,王阳明妥协,重新上了奏章,把功劳全归皇上。于是,被俘的宁王被重新放出,正德跃马扬刀,再一次“俘虏”了宁王……
  平叛后,王阳明并没有得到重赏,一直等到嘉靖即位后才加封他为“新建伯”。当年,王阳明只得到了佞臣的诬陷与诽谤。换了别人可能会懊恼,但王阳明没有。此刻,他的“致良知”学说正喷薄欲出:良知是知善恶的心,人要有良知,做到致良知,就可成为圣人。和出贤人圣相比,仕途的那些不愉快算得了什么?
  之后几年,王阳明一直游宦讲学,名声既大,谤声也沸。王阳明一概淡然处之,无辩是最好的止谤。嘉靖二年(1523年)会试,题目竟赫然是论王阳明的心学,俨然有挑衅之意。学生愤然,王阳明却笑着评价:“这是为我免费宣传呢。”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思恩、田州一带发生了少数民族动乱。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朝廷又想起了王阳明。王阳明挺身而出,采用招抚的手段,很快解决了几十年的痼疾。以一介文臣之身屡建军功,王阳明不是神仙,他凭的正是其致良知的学说,从人心单刀直入,这才无往不胜。
  然而,由于操劳过度,王阳明的健康每况愈下,想请假,朝廷又不允。无奈,他安排好后事,不等朝廷回复,就挂冠而去。可惜,还未还乡,才走到江西南安青龙铺,他便溘然长逝于舟中,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身后备受冷落,无谥,嘉靖之子隆庆即位,才赠其为“新建侯”、追谥“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入祀孔庙,哀荣达到极致。
  立功、立德、立言,是古代儒生毕生追求的三部曲,往往得一即足矣,王阳明却三者皆得。这既缘于他一心成圣贤的高远目标,更缘于他事无巨细、知行合一的修行:即心是圣,处处修行,就能与圣贤同归。
  编辑/葡萄
其他文献
赛马是德加非常钟爱的一个题材。德加所画的赛马图颜色很少,线条却很细腻,看起来就像是上了色的素描。这是因为德加在画图之前,一般都会画许多素描,再把素描中的线条反复加工,力求展现赛马时最真实的场景。  德加画动物时如此,画人时也认为应该画这个人日常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在他的作品《贝利尼一家》中,贝利尼太太看起来愁眉不展,这就是因为德加观察到她在生活中经常露出这个表情。德加的绘画主张和当时注重写实的印象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老实孩子,被长辈训斥得特别多,“贪嘴”一词是他们最常念叨的——在我的老家,“贪嘴”一词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说话怎么也停不下来,形容特别爱说;另一层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个意思,形容嘴特别馋,什么食物都要尝试一下。我承认,这个词的两种释义加在我身上都不过分。  我从上学前班起,就为吃耍小聪明了。那时,爸爸妈妈每天只给我2元零花钱,坐趟公交车,一来一回就没了。为买零食,我硬是选择步行两公
京剧艺术家、“马派”创始人马连良从七岁当学徒时起,无论有没有自己的戏份,都会对每个角色、每句台词悉心钻研,争取演到最好。不仅如此,他对自己艺术外形的追求几乎达到了苛求完美的程度。  1910年的一天晚上,马连良要在一部戏中跑个龙套。虽然是个小角色,马连良却丝毫不马虎。下午时,他就招呼管衣箱的师傅把行头找出来,然后自己动手将护领、水袖拆下,洗得干干净净并晾曬好,又在盔头箱里仔细挑选了一副髯口,放在一
一个名叫小豆豆的女孩儿,因为淘气、多动,她上一年级时就被退了学。她的母亲出于无奈,只好带她来到一所特别的小学——巴学园。这所学校有着“从地里面长出来的门”,还有六间“电车教室”,这一切都让小豆豆感到新奇不已。当然,更特别的是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他是第一个让小豆豆觉得自己真正被喜欢的人——这位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要知道,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  
冬天的太阳  像红富士苹果那样香  冬天的早上  我不用妈妈催我起床  只要聞到“苹果”的香  我就知道新的一天正在呼唤我
在“北洋三杰”中,“北洋狗”冯国璋出身农家,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所以,即使后来发迹,他也是能省则省。他最喜欢吃的也不过是家乡的大馒头,如果能配点儿肘子,就觉得很幸福。  进入民国后,冯国璋是个大人物了,坐镇东南,一举一动牵动全局。他本该能干点儿大事的,但是,由于他的抠门,好些事情都没办成。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想退回去做总统,反袁势力不答应。局势动荡,各省的军头心下慌乱。由于冯国璋像个老大,大家
漫步在公园内,看见路边的一株白梅,我不禁停住了脚步。  白梅的花香很淡,却甚是好闻。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我想到一个同这白梅一般香远益清的人——东汉名臣,荀文若。  在《襄阳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嗅着一缕淡香,我看见了一个模糊的人影。那人从朝服的袖中抽出一卷竹简,呈递给眼前人,微微弯腰道:“曹大人,这皆是可用之才呀!”曹操颔首,对曰:“文若,广纳贤才之事,多劳你费心!” 
今天又被丞相骂了,哭……收起回復
期刊
韩国夫人武顺和她的妹妹武则天一样国色天香,只是武则天嫁了当朝天子,而武顺早年嫁了一位大臣,生下一子一女后便早早寡居。  当时大唐后宫风云变幻,武则天的小公主刚死,王皇后失宠,与萧淑妃合计反攻,武则天正在着手废王皇后、除萧淑妃,后宫争宠如火如荼。恰在这时,集千万恩宠于一身的武则天又怀孕了。因担心在怀孕期间再生出变故,武则天便决定让姐姐武顺进宫,明里是让姐姐来照顾自己,实际上是想让姐姐帮自己看住李治。
布朗族的寨子里有一个老头,他有个怪毛病:只要一想到别人口渴,他自己就会难受。因此他在路边凿了一个石缸,每天挑一担水,倒进石缸里,让过路的人和鸟兽喝个痛快。  老头同孙女一起生活。这个小姑娘是个很认真的人。认真到什么程度?要是爷爷对她说:“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好好在家看门。”那她就会不眨眼地盯着门看,一直看到爷爷挑完水,把水倒进水缸,回到家为止。  这天爷爷回到家,感觉很累。因为挑水的路够长的,他得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