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经典不如活得自在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f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一句话:“把买10衣服的钱拿来买一衣服,你的衣柜就经典了;把做10件事的精力拿来做一件事情,你的事业就经典了;把零乱的情感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你的爱情就经典了。”我想,除了爱情要“聚集到一个人身上”之外,其他的不一定要选择“经典”活法。
  活得经典不如活得自在。把买10件衣服的钱拿来买一件衣服,在我看来非常不划算。一件万儿八千块钱的衣服固然“高大上”,但毕竟太单调了。而如果选择买10件几百块钱的衣服,那么你会在一个季节里多姿多彩起来。10服有10种款式和10种颜色,穿出每一件都有新鲜感,即使这些衣服不是什么经典的名牌,只要穿着舒服,适合自己就足够了。
  我的周围有很多为了经典而活得辛苦的人,同事小杨就是这样。她虽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衣服绝对“追求卓越”。小杨力求浑身上下都名牌,大到外套,小到一双丝袜,都讲究名牌。看到她,我总想到宋丹丹的小品:“瞧,我浑身上下都是名牌!衣服克林顿的,裤子普希金的……”小杨有她自己的论调:“姐活得就是一个品位,高端、大气、上档次永远都是姐的追求。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走到哪里都是焦点。经典人生,就是这样!”可是,穿名牌衣服真的那么舒服吗?且不说小杨为了追求经典花掉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单说“经典款”的衣服穿在身上的被束缚之感就很让人难受。因为衣服昂贵,所以她要小心翼翼穿着,不能自由自在,连坐一下都要僵着身子,有时看到小杨故意挺胸抬头的样子,我总想到一个词,“套中人”。名牌衣服成了她的一个套子,束缚了自由的身体。有人说穿高档衣服有助于修炼仪表,我看未必,小杨的衣服上滴上一个水点,就会大惊失色,仿佛天要塌了,仪态尽失。要想修炼仪表,不必靠衣服,内心淡定从容,仪表自然端庄大方。
  要我说,与其把自己禁锢在所谓的经典中,为了经典而经典,不如选择自由舒适的生活。
  再说到事业上,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一件事上,确实能做出点成绩。但如果一生只凿一口井,又怎能品尝到其他泉水的甘甜?我们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你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可以尝试着做些其他的事。广泛涉猎,人生才会多姿多彩。比如,你的本职工作是工人,你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学摄影、开车、厨艺,或者书法、绘画、唱歌等等,把自己的精力发散开来,生活就会过得生动有趣,自由舒适。生活丰富了,人生的质量就会提升。诚然,能够做出大成绩的人大都是专注地做一件事,但平凡如你我,可能天资一般,机遇也不够好,一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即使一生只做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出自己满意的成绩。我们可以用别人做一件事的精力做了10件事,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这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
  蕓芸众生,我们大都是这个世界平凡的一员,没有必要非得去追求“经典”。不要被经典绑架,活得经典不如活得自在。责编/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其他文献
坐在咖啡厅靠窗的位置,等待着昔日闺蜜苏苏的到来。在我所有的好友中,苏苏最为朴实善良,虽然平时话不太多,但我们知道她非常的明理通达。我们一直认为哪个男人找了她一定是上辈子、甚至上上辈子修来的福气。10年前为苏苏披上婚纱盘起头发的男人,干净帅气,身材匀称,踏实肯干,工作做得顺风顺水。随后,他们搬到了一个省会城市,我们渐渐中断了联系。  窗外站着一位妇人和我招呼,我愣了半天才回过神儿来,认出是苏苏。如今
期刊
1  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后传来了一个大好消息:国家高考将统一命题了!  我和老高都非常高兴。广东考生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一直偏低,儿子高文正读高二,能成为第一批受益的考生,真是太幸运了!  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放学回来的高文,不料他却淡淡地说:我知道啦!不过你们也别高兴得太早,是福是祸谁知道呢!  国家这不摆明要推行教育公平吗?怎么可能成为祸呢?我对孩子的反应特别不理解。  高文说:您可能不知道,广东
期刊
某回,办公室几个资深淘客同时点开支付宝,查看年度账单。顿时,“苍天啊”、“大地啊”惊呼声一片。我总结了一下,一年里,少则一万,多则四五万的钱就不疼不痒地花出去了。我账单上显示也有近两万了。其实回过头来细想下,感觉也没买啥,弃之不用的倒是经常有。那几天,我也一直郁郁的,公公胆结石开刀刚好,婆婆又摔倒住院,我和老公孝敬了一万多,这手头上一下子就紧了许多,准备给自己置办件皮草的钱算是泡汤了。  老公在家
期刊
现在微信已成为一个便利、时尚的社交平台,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个人状况,渴望与朋友分享成功与喜悦,希望被“点赞”。父亲退休后对手机、平板之类的数码产品产生了兴趣,我前不久教会了父亲玩微信,并加父亲为好友。  我最近工作很忙,也没时间玩微信了,前两天得以空闲,刷了刷自己的微信,此时我惊讶地发现刚学会玩微信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稳固的朋友圈。  与父亲互动相当频繁的是一位叫做“望海”的网友,从他
期刊
我是低头族,在地铁、公交车、餐馆、商场、银行等场合我习惯低着头玩手机,我用手机看股票、刷微博、发微信、聊QQ、看小说、玩网游、读新闻。低头是时尚,也是潮流。我常打趣地说:“人心都在网上了,饭也吃不香了。”我玩起手机来没日没夜,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坐车看手机,甚至开车也不忘看手机。  前些天女儿开心地告诉我,小区里的迎春花开了。听了这话我有些愕然,女儿惊讶地说:“小区里一朵朵迎春花迎風起舞,像一
期刊
步入围城、女儿降生、双亲苍老,这三件大事渐渐磨灭了我热衷浪漫的性情,颠覆了我的价值观。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习惯于把“有用无用”挂在嘴边上,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可偏偏老公是个体验派,平日里喜欢由着性子瞎折腾,并成功地把女儿熏陶成同他一样的人。于是,一家三口的隔阂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那几日女儿迷上了缝纫,老公帮她在网上下载了无数视频教程,两人看了几遍仍不觉得过瘾,竟在周末专程坐着公交车到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变成了路上那个匆匆而去的背影,似乎每个人都很忙,忙得像一只一刻都不能停止旋转的陀螺,步履匆匆,无暇侧目,没有时间与家人一起吃顿饭,没有时间与朋友论道聊会儿天,忙工作,忙升职,忙找钱,来不及细品生活的滋味,来不及静候时光的飞逝。  看书看报,喜欢浏览标题,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没有耐心去体会书中人物的心境变化,更没有心情去领悟书中风物人情的细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标题党,读书
期刊
记得10年前,我还不到30岁,拼命想活得精彩点,以抓住青春的尾巴。  那时候,我最怕日子过得一成不变,千方百计把生活往复杂里折腾。我学跳舞,学打球,学画画……为生活勾勒出丰富多样的图景。而且,我对新鲜事物极为感兴趣,新买了一个手机,我花半天功夫研究里面的所有功能,并且很快全部掌握熟练。  我还喜欢结交新朋友,总觉得多个朋友多条路,那时以为人生需要尝试许多条路。哪里有聚会,我都喜欢凑热闹。新认识了一
期刊
孙雪是王强的影子,王强走到哪儿,孙雪就会出现在哪儿,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同事聚餐。孙雪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王强的通话记录和短信,遇到娇媚点儿的名字或者暧昧点儿的短信,她就会毫不犹豫地一个电话打过去:喂,你是谁,找我家王强有什么事?……  孙雪越是这样,王强的逆反心理越重,他开始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只为脱离孙雪的“魔爪”。而只要是谎言,就有被戳穿的那一天,是以家庭战争日渐升级。时间久了,两个人
期刊
去北京学习,被朋友拉进一个飯局。在饭桌上见到一人很面熟,听介绍方知原来是北师大心理学教授,一年前我曾有幸聆听过他很精彩的报告,当时他留了邮箱和微信号,我就加了他的微信。这一年来,他常有感悟文字在朋友圈中分享,我读来受益匪浅。自知学力有限,不敢点评,便每次读过都会点赞。偶然他也会给我发的图片感悟什么的点个赞。于是我端起酒杯对他说,虽然您是学者专家,我是无名小卒,但我们也是有交情的,我们是“点赞之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