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谚云“先有华尔街,后有美利坚”、“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波士顿谚云∶“先有拉丁,后有哈佛。”拉丁指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建于1635年,而哈佛建校在1636年,拉丁比哈佛还早一年。但拉丁是中学,哈佛是大学。
我们女儿考上了波士顿拉丁,全美国最早、也最优秀的公立中学。在波士顿公立中学联考成绩排行榜上不但名列第一,而且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
美国中小学是按居住区分的,在郊区就是按镇分学区。中小学教育经费则来自各居住区的房地产税。既然学校是分区的,家长对好学区趋之若鹜,好学区的房价自然就涨起来了。房地产税是按房子的市场估价抽的,教育经费又出自房地产税,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学区好->房价高->地产税高->学校经费足->学区好。
高收入家庭住得起好学区,子女将来有好前途。好学区居民都忙着挣钱,没工夫犯罪,加上警察局经费足,警力强,自然较安全。所以美国的学区就是富人区和穷人区的分野,阶级分布即以此为界。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好汉不怕出身低,不管出身于什么社区的孩子,只要能挣到大钱,就能买贵房子,住好学区,开始自己的好循环。
我们原来住在犹太镇布鲁克兰(Brookline)。肯尼迪总统就出生于此。犹太镇的特点是宁可不修路,也要保证学校经费。故犹太镇大都是好学区。建镇300年的布鲁克兰是波士顿市的一块飞地,周围的镇全都属波士顿市。
如果学区里只有一所学校,当然无从选择。如果有两所以上学校,则学生可自由选择。波士顿市囊括了大约十个镇,是当地最大的学区。拉丁属于波士顿学区,因其地位特殊,要想上拉丁,必备两个条件∶入考成绩和住在波士顿学区。报考拉丁时没有学区限制。但在发榜之前,必须向波士顿学区管理机构确认居住地址。
拉丁的入学成绩是考试与平时成绩总评各占一半。我女儿小学成绩是A-,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因考拉丁的多是各校尖子学生,不乏A 生。A生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女儿入学考试成绩不错,但被平时成绩一拉,就下来了,511名成绩合格者里排名第495。不管怎么说,这495/511也算小鲤鱼跳过了龙门。得到通知后,我们赶紧找房子搬家,从布鲁克兰搬进只几个街区之遥的波士顿。
这都是在女儿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过完年,就是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因为只搬了几个街区,女儿便仍在布鲁克兰继续念她的最后一个学期。并按规定在2月1日之前去波士顿学区填表告知我们搬家后的新地址。不料仅仅两周,便接到布鲁克兰学区的正式通知,限五天之内,离开原来的学校,因为我们的登记地址已经不再是布鲁克兰了。没想到美国人的工作如此有效率,而且如此无情。没办法,只好到波士顿学区去讯问可以转学到哪所学校。
波士顿学区学校很多,但管理处电脑里只有查尔斯镇的爱德华兹学校还有空额。其他学校都满了。我们一看地图,离家太远,便请求学区容许在离家近的学校里选择。但学区管理处不允许。因为法律规定,每班学生总数有个最高限额(大概20人)。如果超过限额,教师就可拒绝上课,教师工会也会出来干涉。
我们只好去爱德华兹。这其实是所只有五年级到七年级的学校,位于市内黑人区,是全波士顿最差、也最危险的一所学校。校舍是占了一个街区的一幢老旧楼房,内部装修极破败,没有操场。学校80%的学生是黑人,风气很差,酗酒、吸毒、打斗,女儿班上有个女生还怀了孕。她对该校反感之极。我们只好劝她∶就算是一种经历吧,你一直上着犹太镇的好学校,也尝尝底层学校是什么滋味。
我叮嘱女儿万不可招惹班上的同学。市区孩子倒也不曾招惹她。在女儿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几个月里,她只和也考上波士顿拉丁而转到爱德华兹的几个中国女孩来往。女儿六年级结业,离开爱德华兹没几天,传媒就报道该社区又有一名学生被杀。我们吓出了一身冷汗。
1960年代中后期的民权运动中,美国曾有融合市区穷人和郊区富人孩子的计划。把城里穷黑人的孩子和郊区富白人的孩子用校车拉到对方学区上学,增加彼此的沟通理解,以期减少贫富、种族隔阂。但1990年代后期国会又废止了这种做法。如今相互隔膜的新一代成长起来,更增加了日后社会族群分裂的机会。
秋季开学,女儿上了波士顿拉丁。只几天工夫,爱德华兹学校来电话,询问女儿为什么没有到校。我们解释她已经上了波士顿拉丁。看来即使是爱德华兹,校方也是很负责任的。
因为拉丁的學生都是考上的,成绩自然全麻省第一。原来成绩中上的女儿一下子掉到了中下。学校的课程和家庭作业都很重,尤其是英文。因为英文来自拉丁文,美国一般的中学也教拉丁文,但都是从十年级才开始,而拉丁却从七年级开始。这正是拉丁校名的由来。要想英文好,必须有拉丁文底子。
虽说现在是科技时代,美国中小学教育仍是以阅读和表达为主。只有阅读和表达清楚的人才能立足于主流社会。中国学生以做题为能事,美国学生以阅读为能事。美国较好的小学也会教授希腊罗马史。中学希腊罗马史与拉丁文一块儿教。其他谋生的专业到了大学再细读也来得及。
所以美国教育的关键在中小学。如今,国内报道有小学三年级学生考过英语四级,但我料国内的英语教育没有拉丁文底子。很多留美的中国学生毕业后专业做得也不错,但玻璃天花板无法突破,关键就在缺少美国中小学这一段基本训练。
我们女儿考上了波士顿拉丁,全美国最早、也最优秀的公立中学。在波士顿公立中学联考成绩排行榜上不但名列第一,而且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
美国中小学是按居住区分的,在郊区就是按镇分学区。中小学教育经费则来自各居住区的房地产税。既然学校是分区的,家长对好学区趋之若鹜,好学区的房价自然就涨起来了。房地产税是按房子的市场估价抽的,教育经费又出自房地产税,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学区好->房价高->地产税高->学校经费足->学区好。
高收入家庭住得起好学区,子女将来有好前途。好学区居民都忙着挣钱,没工夫犯罪,加上警察局经费足,警力强,自然较安全。所以美国的学区就是富人区和穷人区的分野,阶级分布即以此为界。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好汉不怕出身低,不管出身于什么社区的孩子,只要能挣到大钱,就能买贵房子,住好学区,开始自己的好循环。
我们原来住在犹太镇布鲁克兰(Brookline)。肯尼迪总统就出生于此。犹太镇的特点是宁可不修路,也要保证学校经费。故犹太镇大都是好学区。建镇300年的布鲁克兰是波士顿市的一块飞地,周围的镇全都属波士顿市。
如果学区里只有一所学校,当然无从选择。如果有两所以上学校,则学生可自由选择。波士顿市囊括了大约十个镇,是当地最大的学区。拉丁属于波士顿学区,因其地位特殊,要想上拉丁,必备两个条件∶入考成绩和住在波士顿学区。报考拉丁时没有学区限制。但在发榜之前,必须向波士顿学区管理机构确认居住地址。
拉丁的入学成绩是考试与平时成绩总评各占一半。我女儿小学成绩是A-,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因考拉丁的多是各校尖子学生,不乏A 生。A生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女儿入学考试成绩不错,但被平时成绩一拉,就下来了,511名成绩合格者里排名第495。不管怎么说,这495/511也算小鲤鱼跳过了龙门。得到通知后,我们赶紧找房子搬家,从布鲁克兰搬进只几个街区之遥的波士顿。
这都是在女儿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过完年,就是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因为只搬了几个街区,女儿便仍在布鲁克兰继续念她的最后一个学期。并按规定在2月1日之前去波士顿学区填表告知我们搬家后的新地址。不料仅仅两周,便接到布鲁克兰学区的正式通知,限五天之内,离开原来的学校,因为我们的登记地址已经不再是布鲁克兰了。没想到美国人的工作如此有效率,而且如此无情。没办法,只好到波士顿学区去讯问可以转学到哪所学校。
波士顿学区学校很多,但管理处电脑里只有查尔斯镇的爱德华兹学校还有空额。其他学校都满了。我们一看地图,离家太远,便请求学区容许在离家近的学校里选择。但学区管理处不允许。因为法律规定,每班学生总数有个最高限额(大概20人)。如果超过限额,教师就可拒绝上课,教师工会也会出来干涉。
我们只好去爱德华兹。这其实是所只有五年级到七年级的学校,位于市内黑人区,是全波士顿最差、也最危险的一所学校。校舍是占了一个街区的一幢老旧楼房,内部装修极破败,没有操场。学校80%的学生是黑人,风气很差,酗酒、吸毒、打斗,女儿班上有个女生还怀了孕。她对该校反感之极。我们只好劝她∶就算是一种经历吧,你一直上着犹太镇的好学校,也尝尝底层学校是什么滋味。
我叮嘱女儿万不可招惹班上的同学。市区孩子倒也不曾招惹她。在女儿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几个月里,她只和也考上波士顿拉丁而转到爱德华兹的几个中国女孩来往。女儿六年级结业,离开爱德华兹没几天,传媒就报道该社区又有一名学生被杀。我们吓出了一身冷汗。
1960年代中后期的民权运动中,美国曾有融合市区穷人和郊区富人孩子的计划。把城里穷黑人的孩子和郊区富白人的孩子用校车拉到对方学区上学,增加彼此的沟通理解,以期减少贫富、种族隔阂。但1990年代后期国会又废止了这种做法。如今相互隔膜的新一代成长起来,更增加了日后社会族群分裂的机会。
秋季开学,女儿上了波士顿拉丁。只几天工夫,爱德华兹学校来电话,询问女儿为什么没有到校。我们解释她已经上了波士顿拉丁。看来即使是爱德华兹,校方也是很负责任的。
因为拉丁的學生都是考上的,成绩自然全麻省第一。原来成绩中上的女儿一下子掉到了中下。学校的课程和家庭作业都很重,尤其是英文。因为英文来自拉丁文,美国一般的中学也教拉丁文,但都是从十年级才开始,而拉丁却从七年级开始。这正是拉丁校名的由来。要想英文好,必须有拉丁文底子。
虽说现在是科技时代,美国中小学教育仍是以阅读和表达为主。只有阅读和表达清楚的人才能立足于主流社会。中国学生以做题为能事,美国学生以阅读为能事。美国较好的小学也会教授希腊罗马史。中学希腊罗马史与拉丁文一块儿教。其他谋生的专业到了大学再细读也来得及。
所以美国教育的关键在中小学。如今,国内报道有小学三年级学生考过英语四级,但我料国内的英语教育没有拉丁文底子。很多留美的中国学生毕业后专业做得也不错,但玻璃天花板无法突破,关键就在缺少美国中小学这一段基本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