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成立初期,在其制定的《新日本海上自卫队建案》中就提出,新海军的规模里包括4艘8000吨级的航空母舰,但由于美国的反对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从那时起,日本曾三度在其修订的“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提出建造直升机航空母舰的规划,但在国内外的压力和限制下,“航母梦”三度落空。
冷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20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的“近海防御”、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海上防御”,发展到“远洋防御”。海上自卫队重点建造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和大型运输舰船,使其舰艇总吨位、平均吨位、舰龄、整体作战能力目前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可是日本并不满足,其海上自卫队早就以建造“大型运输舰”的形式实现了其建造航空母舰计划的第一步。紧接着日本又变本加厉,根据其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01—2005年),日本准备建造2艘13,500吨直升机驱逐舰以代替正在服役的“榛名”号直升机驱逐舰。按照年度预算,2004年建造第一艘(16DDH),2005年建成第二艘(17DDH)。
2000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针对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曾公布过一张关于DDH后继舰的构想图,而日本防卫厅却力图隐瞒,由于害怕被人联想到航空母舰,防卫厅只是含糊地声称:“是将舰桥置于舰体一侧,建造贯通首尾的飞行甲板;还是把舰桥置于舰体中部,将甲板分为前后两部分,现在尚未确定。”但各国军事专家认为,这又是一个拙劣的表演。因为从舰艇的使用效率和飞行安全的角度考虑,新舰绝不会采用前后分离式的飞行甲板,而只可能采用航母式的全通飞行甲板。
果不其然,在2004年8月“平成16年预算案”的构想图中,日本将舰桥置于舰体的一侧,采用贯通首尾的飞行甲板。然而这种航空母舰式的设计出台后,防卫厅在以“直升机驱逐舰的整备(DDH)”为题的公告资料中反复强调“这种大型直升机驱逐舰不是航空母舰”。可谓掩耳盗铃,挂羊头卖狗肉之举。 本文常识性地认为DDH后继舰的本质是“指挥能力优越的直升机航母”。请读者诸君明辨。

13,500吨直升机护卫舰(16DDH)的构想图
图一
飞行甲板和岛形舰桥
下文通过将以DDH后继舰(以16DDH为例)与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航母进行重点项目比较就会发现16DDH的舰艇设计与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航母和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满载排水量17,188吨,全长195.9米)几乎完全相同,比英国的“无敌”级航母(满载排水量20,600吨,全长209.1米)稍小。
16DDH的飞行甲板长达195米,采用前后贯通的全通甲板设计,直升机起降点在舰桥的旁边、前后各两个,共计四个。针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所装备直升机中最重的MH-53E扫雷、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33300千克)安装了两台升降机,其中位于舰体后部的一台的载重能力更强、面积也更大,很显然这是考虑到为将来在该舰上使用固定翼飞机所预留的。在飞行甲板的前后各有一台运载武器弹药用的小型升降机。
飞行甲板后部右侧船舷的主要武器装备是Mk41VLS垂直发射系统(后文将对其进行介绍),前部两侧船舷上安装了4—6台干扰弹发射器。
岛形舰桥有两座各装两台燃气轮机排气口的大型烟囱。航海指挥室以及后部的直升机起降指挥室都在第四层,第五层是新型相控阵雷达室。
岛型舰桥前部的桅杆与“大隅”型运输舰一样追求隐形性,但是与过去直立式桅杆设计不同的是桅杆向后倾斜了8度,更具隐形效果。桅杆上部还安装有OPS-20改型雷达(后文将对其进行介绍)、数据链设备和“塔康”战术空中导航系统。

日本“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榛名”号(舷号141)

2000年末,中期防御力量计划内阁会议决定时公布的16DDH的构想图
舰载机
16DDH的舰载机在前面提到的公开资料中有所介绍:“侦察机3架,必要时也可搭载扫雷、运输机1架”。在备注中又提到“除此之外,根据事态的变化可以搭载各种直升飞机”。虽然资料中没有明确提到, 但可以断定16DDH搭载的是SH-60K侦察直升机和 MCH-101扫雷、运输型直升机。
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作战飞机数量(固定翼机、直升机共约170架)受到现行大纲附表的限制,如果不能配合16DDH的建造对大纲进行修改,舰载机的数量就只能像“榛名”号那样搭载3架直升机,这就失去了建造16DDH的意义。与标准排水量达13,500吨并且拥有全通甲板的16DDH相比,标准排水量只有5,000吨的“榛名”号可以说真是弱的可怜,为了更加具体地表现16DDH的能力,我们通过下面列举的一些公开数据加以比较。
“榛名”号起降一架中型直升机需要间隔时间20分钟,而16DDH可以同时进行4架MH-53E型重型直升机起降作业。而且DDH后继舰的舰体内有长达125米的机库,可以容纳十架SH-60K直升机,这样的装载能力也是“榛名”号无法比拟的。16DDH的机库大部分高度为两层,后部区域则高达三层,且在机库的顶部安装有起重设备,在这样宽敞高大的机库中直升机可以保持旋翼展开的状态,这也是日本方面“高瞻远瞩”的地方。很显然16DDH在设计时就将被赋予能够起降美军正在研制的新型STOVL (短距/垂直起降)型JSF(联合打击战斗机)的能力,对于拥有可以允许MH-53E重型直升机起降的高强度飞行甲板及大型机库的DDH后继舰来说,在需要时加装滑跃式跳板和耐高温涂层并不是很大的工程,因此,万一未来日本周边“有事”,这艘“直升机护卫舰”就能很方便地摇身一变,成为具有远程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航母。
而且据说海上自卫队正在讨论在将来引入可以在大范围巡逻、早期预警、攻击评价等各方面发挥作用的无人机UAV(Unmaned Aerial Vehicle)作为本舰将来的舰载机之一。



信息、指挥与通信
16DDH不仅是各种武器的发射平台,还具有担任舰队旗舰的能力,而且在网络信息整合以及担任网络节点等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16DDH作为海上的情报连接点的作用尤为必不可少。
为了强化指挥管制(C4I)的能力, 16DDH在舰桥前后甲板上安装了与“大鸟”通信卫星配套的卫星通信天线,并按照海上自卫队的要求装备了“可以满足陆海空自卫队联合作战的通信系统” MOF系统的海上终端,这个终端可以随时与能够处理大量图像和情报的各指挥中心保持信息交换,并装备有能够与美国海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以及“16号数据链”联通的通信设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发生大规模灾害时担任海上指挥部的多功能室。
舰内的网络化进程也非常先进,16DDH将以前护卫舰中单独存在的舰内控制系统(航海、火控)、战斗指挥系统(战术情报处理装置等)以及情报系统(通信体系等)等各个系统整合为一个作战体系,把从海上终端得到的情报迅速地传达到舰内各个相关单位。

固定武器装备
本舰的固定武器装备是Mk41VLS(16个发射单元)一座, 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两座,12.7毫米单管机枪2—4挺,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2座。可以称得上主要武器装备的Mk41VLS的16个发射单元中,12个发射新“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剩下的四个发射“先进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ESSM。
ESSM是美国海军开发的“海麻雀”导弹的改进型,它的射程可以与地区防御导弹相媲美,能达到50公里,飞行速度4马赫。而且这种导弹的特征之一就是体积很小,所以Mk41VLS的一个发射单元可以装下四发ESSM,总共可以搭载16发ESSM。这是海上自卫队中第一次装备先进的ESSM防空系统。
新“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也是16DDH最先装备的新型反潜导弹,以97式反潜鱼雷做弹头。射程较以前“阿斯洛克”(射程约10公里)提高一倍,命中精度也提高很多。
新“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外的反潜武器还有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16DDH装备的HOS-303新型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比Mk46鱼雷稍大的97式反潜鱼雷,而以前装备的HOS-302型只能发射Mk46。现在只有P-3C反潜机装备了97式反潜鱼雷,今后侦察直升机SH-60K都要换装97式反潜鱼雷,为了配合97式鱼雷的普及,16DDH之后的舰只上将全部引入HOS-303新型鱼雷发射管。
与“大隅”号运输舰一样,16DDH也在舰桥的前后各安装了一座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它的身管加长了180毫米(约460毫米)使其命中率提高而且具备了对水上射击功能。另外为了对付可疑船只以及采取海上警备行动,在船舷侧还安装2—4挺单管机枪。
雷达和声纳
在16DDH的设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型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系统。它是在“飞鸟”号上进行实验的FCS-3的改良型号,使用C波段 和X波段,是一部能够同时满足目标搜索、追踪与武器制导等目的的多功能雷达。雷达天线与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位置相同,在舰桥前部的两座分别是按照0度和270度安装,后部的两座分别是按照90度和180度安装,可以覆盖360度全空域。
16DDH装备的另一种雷达是OPS-20的改型雷达,这也是首次使用的新型装备。这款雷达是以前航海雷达的改进型,它能够辨识近距离的渔船或交通艇等小型船只,搜索精度很高。从现在来看并没有计划装备OPS-28雷达系统。
在反潜探测装备方面,舰首的底部有大型的声纳装置,它也是先在 “飞鸟”号上实验,然后对OQS-XX进行实用化改进后才装备的。这款声纳比旧型号的探测距离都明显延长,浅海域的探测能力也有较大提高。
16DDH除了具备直升机航母的功能外还拥有优越的指挥能力,在“周边有事”、非对称战争、海上联合救助、大规模灾害派遣等情况下都可以发挥特殊的有效作用。
如此犀利的装备和功能,难怪英国《金融时报》曾评价说:“这艘足以花掉一家大银行的钱建造的舰,里面到处是‘优良器官’。”
此次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建造的新型“直升机航母”,则充分表明了日本的海上防卫战略不断向海外扩展,日本的军事力量建设已经突破了“专守防卫”的限制。正如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巴克尔在分析日本海上军事力量时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已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日本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海上自卫队现代化的努力……” 日本自卫队以应付“周边事态”、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等借口不断走向海外,他们期待以这些新型的“航空母舰”作为海上基地不断推进其战略重心并插手周边事务,进而影响整个东亚乃至太平洋地区的局势。《朝日新闻》声称日本重建航母的愿望是出于海军和国家的“虚荣心”,但真正的危险在于,日本“和平宪法”已经无法约束其野心,日本将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冷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20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的“近海防御”、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海上防御”,发展到“远洋防御”。海上自卫队重点建造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和大型运输舰船,使其舰艇总吨位、平均吨位、舰龄、整体作战能力目前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可是日本并不满足,其海上自卫队早就以建造“大型运输舰”的形式实现了其建造航空母舰计划的第一步。紧接着日本又变本加厉,根据其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01—2005年),日本准备建造2艘13,500吨直升机驱逐舰以代替正在服役的“榛名”号直升机驱逐舰。按照年度预算,2004年建造第一艘(16DDH),2005年建成第二艘(17DDH)。
2000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针对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曾公布过一张关于DDH后继舰的构想图,而日本防卫厅却力图隐瞒,由于害怕被人联想到航空母舰,防卫厅只是含糊地声称:“是将舰桥置于舰体一侧,建造贯通首尾的飞行甲板;还是把舰桥置于舰体中部,将甲板分为前后两部分,现在尚未确定。”但各国军事专家认为,这又是一个拙劣的表演。因为从舰艇的使用效率和飞行安全的角度考虑,新舰绝不会采用前后分离式的飞行甲板,而只可能采用航母式的全通飞行甲板。
果不其然,在2004年8月“平成16年预算案”的构想图中,日本将舰桥置于舰体的一侧,采用贯通首尾的飞行甲板。然而这种航空母舰式的设计出台后,防卫厅在以“直升机驱逐舰的整备(DDH)”为题的公告资料中反复强调“这种大型直升机驱逐舰不是航空母舰”。可谓掩耳盗铃,挂羊头卖狗肉之举。 本文常识性地认为DDH后继舰的本质是“指挥能力优越的直升机航母”。请读者诸君明辨。

13,500吨直升机护卫舰(16DDH)的构想图
图一
飞行甲板和岛形舰桥
下文通过将以DDH后继舰(以16DDH为例)与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航母进行重点项目比较就会发现16DDH的舰艇设计与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航母和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满载排水量17,188吨,全长195.9米)几乎完全相同,比英国的“无敌”级航母(满载排水量20,600吨,全长209.1米)稍小。
16DDH的飞行甲板长达195米,采用前后贯通的全通甲板设计,直升机起降点在舰桥的旁边、前后各两个,共计四个。针对日本海上自卫队所装备直升机中最重的MH-53E扫雷、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33300千克)安装了两台升降机,其中位于舰体后部的一台的载重能力更强、面积也更大,很显然这是考虑到为将来在该舰上使用固定翼飞机所预留的。在飞行甲板的前后各有一台运载武器弹药用的小型升降机。
飞行甲板后部右侧船舷的主要武器装备是Mk41VLS垂直发射系统(后文将对其进行介绍),前部两侧船舷上安装了4—6台干扰弹发射器。
岛形舰桥有两座各装两台燃气轮机排气口的大型烟囱。航海指挥室以及后部的直升机起降指挥室都在第四层,第五层是新型相控阵雷达室。
岛型舰桥前部的桅杆与“大隅”型运输舰一样追求隐形性,但是与过去直立式桅杆设计不同的是桅杆向后倾斜了8度,更具隐形效果。桅杆上部还安装有OPS-20改型雷达(后文将对其进行介绍)、数据链设备和“塔康”战术空中导航系统。

日本“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榛名”号(舷号141)

2000年末,中期防御力量计划内阁会议决定时公布的16DDH的构想图
舰载机
16DDH的舰载机在前面提到的公开资料中有所介绍:“侦察机3架,必要时也可搭载扫雷、运输机1架”。在备注中又提到“除此之外,根据事态的变化可以搭载各种直升飞机”。虽然资料中没有明确提到, 但可以断定16DDH搭载的是SH-60K侦察直升机和 MCH-101扫雷、运输型直升机。
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作战飞机数量(固定翼机、直升机共约170架)受到现行大纲附表的限制,如果不能配合16DDH的建造对大纲进行修改,舰载机的数量就只能像“榛名”号那样搭载3架直升机,这就失去了建造16DDH的意义。与标准排水量达13,500吨并且拥有全通甲板的16DDH相比,标准排水量只有5,000吨的“榛名”号可以说真是弱的可怜,为了更加具体地表现16DDH的能力,我们通过下面列举的一些公开数据加以比较。
“榛名”号起降一架中型直升机需要间隔时间20分钟,而16DDH可以同时进行4架MH-53E型重型直升机起降作业。而且DDH后继舰的舰体内有长达125米的机库,可以容纳十架SH-60K直升机,这样的装载能力也是“榛名”号无法比拟的。16DDH的机库大部分高度为两层,后部区域则高达三层,且在机库的顶部安装有起重设备,在这样宽敞高大的机库中直升机可以保持旋翼展开的状态,这也是日本方面“高瞻远瞩”的地方。很显然16DDH在设计时就将被赋予能够起降美军正在研制的新型STOVL (短距/垂直起降)型JSF(联合打击战斗机)的能力,对于拥有可以允许MH-53E重型直升机起降的高强度飞行甲板及大型机库的DDH后继舰来说,在需要时加装滑跃式跳板和耐高温涂层并不是很大的工程,因此,万一未来日本周边“有事”,这艘“直升机护卫舰”就能很方便地摇身一变,成为具有远程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航母。
而且据说海上自卫队正在讨论在将来引入可以在大范围巡逻、早期预警、攻击评价等各方面发挥作用的无人机UAV(Unmaned Aerial Vehicle)作为本舰将来的舰载机之一。



信息、指挥与通信
16DDH不仅是各种武器的发射平台,还具有担任舰队旗舰的能力,而且在网络信息整合以及担任网络节点等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16DDH作为海上的情报连接点的作用尤为必不可少。
为了强化指挥管制(C4I)的能力, 16DDH在舰桥前后甲板上安装了与“大鸟”通信卫星配套的卫星通信天线,并按照海上自卫队的要求装备了“可以满足陆海空自卫队联合作战的通信系统” MOF系统的海上终端,这个终端可以随时与能够处理大量图像和情报的各指挥中心保持信息交换,并装备有能够与美国海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以及“16号数据链”联通的通信设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发生大规模灾害时担任海上指挥部的多功能室。
舰内的网络化进程也非常先进,16DDH将以前护卫舰中单独存在的舰内控制系统(航海、火控)、战斗指挥系统(战术情报处理装置等)以及情报系统(通信体系等)等各个系统整合为一个作战体系,把从海上终端得到的情报迅速地传达到舰内各个相关单位。

固定武器装备
本舰的固定武器装备是Mk41VLS(16个发射单元)一座, 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两座,12.7毫米单管机枪2—4挺,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2座。可以称得上主要武器装备的Mk41VLS的16个发射单元中,12个发射新“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剩下的四个发射“先进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ESSM。
ESSM是美国海军开发的“海麻雀”导弹的改进型,它的射程可以与地区防御导弹相媲美,能达到50公里,飞行速度4马赫。而且这种导弹的特征之一就是体积很小,所以Mk41VLS的一个发射单元可以装下四发ESSM,总共可以搭载16发ESSM。这是海上自卫队中第一次装备先进的ESSM防空系统。
新“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也是16DDH最先装备的新型反潜导弹,以97式反潜鱼雷做弹头。射程较以前“阿斯洛克”(射程约10公里)提高一倍,命中精度也提高很多。
新“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外的反潜武器还有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16DDH装备的HOS-303新型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比Mk46鱼雷稍大的97式反潜鱼雷,而以前装备的HOS-302型只能发射Mk46。现在只有P-3C反潜机装备了97式反潜鱼雷,今后侦察直升机SH-60K都要换装97式反潜鱼雷,为了配合97式鱼雷的普及,16DDH之后的舰只上将全部引入HOS-303新型鱼雷发射管。
与“大隅”号运输舰一样,16DDH也在舰桥的前后各安装了一座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它的身管加长了180毫米(约460毫米)使其命中率提高而且具备了对水上射击功能。另外为了对付可疑船只以及采取海上警备行动,在船舷侧还安装2—4挺单管机枪。
雷达和声纳
在16DDH的设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型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系统。它是在“飞鸟”号上进行实验的FCS-3的改良型号,使用C波段 和X波段,是一部能够同时满足目标搜索、追踪与武器制导等目的的多功能雷达。雷达天线与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位置相同,在舰桥前部的两座分别是按照0度和270度安装,后部的两座分别是按照90度和180度安装,可以覆盖360度全空域。
16DDH装备的另一种雷达是OPS-20的改型雷达,这也是首次使用的新型装备。这款雷达是以前航海雷达的改进型,它能够辨识近距离的渔船或交通艇等小型船只,搜索精度很高。从现在来看并没有计划装备OPS-28雷达系统。
在反潜探测装备方面,舰首的底部有大型的声纳装置,它也是先在 “飞鸟”号上实验,然后对OQS-XX进行实用化改进后才装备的。这款声纳比旧型号的探测距离都明显延长,浅海域的探测能力也有较大提高。
16DDH除了具备直升机航母的功能外还拥有优越的指挥能力,在“周边有事”、非对称战争、海上联合救助、大规模灾害派遣等情况下都可以发挥特殊的有效作用。
如此犀利的装备和功能,难怪英国《金融时报》曾评价说:“这艘足以花掉一家大银行的钱建造的舰,里面到处是‘优良器官’。”
此次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建造的新型“直升机航母”,则充分表明了日本的海上防卫战略不断向海外扩展,日本的军事力量建设已经突破了“专守防卫”的限制。正如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巴克尔在分析日本海上军事力量时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已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日本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海上自卫队现代化的努力……” 日本自卫队以应付“周边事态”、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等借口不断走向海外,他们期待以这些新型的“航空母舰”作为海上基地不断推进其战略重心并插手周边事务,进而影响整个东亚乃至太平洋地区的局势。《朝日新闻》声称日本重建航母的愿望是出于海军和国家的“虚荣心”,但真正的危险在于,日本“和平宪法”已经无法约束其野心,日本将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