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100例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对照组进行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后的运动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运动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运动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实行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患儿病情恢复。
关键词: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效果
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因各种因素而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姿势表现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与听觉、视觉、语言障碍等症状,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2]。若在并发早期没有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会使患儿脑瘫症状加重,甚至导致患儿脑部损伤不可逆转,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我院对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实行了针灸治疗,并对其效果做了深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各50例。其中观察组31例男童,19例女童;年龄6个月~6岁,平均(3.121.45)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100.12)年。对照组32例男童,18例女童;年龄5个月~6岁,平均(3.011.75)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110.11)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该组患儿西药治疗,使用20mg的神经节甘脂配100ml的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每日静脉滴注1次,连续治疗18周。
觀察组:对该组患儿实施针灸治疗,针刺深度和针法应根据患儿病情而定,对流涎与智力低下的患儿实行前神聪针尖向前刺;对上肢瘫痪的患儿实行曲池、合谷向外刺;对下肢瘫痪的患儿进行四穴均向后刺。局部配穴法:语言障碍配哑门,流涎配承浆,斜视配光明;上肢严重障碍配合谷、手三里、内关、后溪等穴位;下肢膝屈伸障碍、内收肌痉挛、足尖落地、剪刀腿等配足三里、环跳、阳陵泉、解溪、绝骨等穴位。头针使用1.5寸的毫针,倾斜15度,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当针感不滞涩时留针,停针时间为1h;体针实行快速进针法,对患儿虚证使用补法,实证使用泻法;若无明显实证、虚证,则使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时间为0.5h,每两日实行1次,30d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终止治疗10d。
1.3疗效评定
(1)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治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退,肌肉痉挛得到缓解,四肢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恢复正常;显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语言表达清晰,智力明显提高;有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肢体功能有所改善,语言表达有所进步;无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变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情况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患儿的坐位与跪、卧位与翻身、站立、行走与跑跳5个功能区,评定标准为坐位功能区满分39分,卧位与翻身功能区满分51分,行走与跑跳功能区满分72分,最低均为0分,得分越高说明恢复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出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的GMEM总评分为(108.6531.12)分,对照组的GMEM总评分为(107.5627.3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EM总评分为(156.7818.21)分,高于对照组的(125.451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理论认为,小儿脑瘫由于脑部损伤程度较低,损害功能表现均停在较低水平,且病变具有进行性特点,使用西药治疗,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而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脑瘫的致病因素为缺少先天禀赋、后天失养或是邪毒侵袭而致气虚血亏、经脉失养等,可致患儿四肢无力,手不能握持,足不能站立;口齿不清、反应迟钝等症候。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益精生髓、养心益智等[4-5]。
对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实行头针刺激,可提升患儿病灶血流量,改善脑皮质缺氧的状态,并且可以使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神经细胞觉醒,增强脑部组织功能,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神经元,使全身的气血融会贯通,从而改善患儿的脑瘫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针灸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运动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对小儿脑瘫实施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患儿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姚志勇.针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246.
[2]周爱真.探讨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0):225.
[3]朱静,张立勇,邵湘宁等.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3,19(11):62-64.
[4]贾云革.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预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83-84.
[5]张平峰.电针联用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48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15):39-40.
关键词: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效果
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因各种因素而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姿势表现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癫痫与听觉、视觉、语言障碍等症状,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2]。若在并发早期没有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会使患儿脑瘫症状加重,甚至导致患儿脑部损伤不可逆转,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我院对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实行了针灸治疗,并对其效果做了深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各50例。其中观察组31例男童,19例女童;年龄6个月~6岁,平均(3.121.45)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100.12)年。对照组32例男童,18例女童;年龄5个月~6岁,平均(3.011.75)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110.11)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该组患儿西药治疗,使用20mg的神经节甘脂配100ml的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每日静脉滴注1次,连续治疗18周。
觀察组:对该组患儿实施针灸治疗,针刺深度和针法应根据患儿病情而定,对流涎与智力低下的患儿实行前神聪针尖向前刺;对上肢瘫痪的患儿实行曲池、合谷向外刺;对下肢瘫痪的患儿进行四穴均向后刺。局部配穴法:语言障碍配哑门,流涎配承浆,斜视配光明;上肢严重障碍配合谷、手三里、内关、后溪等穴位;下肢膝屈伸障碍、内收肌痉挛、足尖落地、剪刀腿等配足三里、环跳、阳陵泉、解溪、绝骨等穴位。头针使用1.5寸的毫针,倾斜15度,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当针感不滞涩时留针,停针时间为1h;体针实行快速进针法,对患儿虚证使用补法,实证使用泻法;若无明显实证、虚证,则使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时间为0.5h,每两日实行1次,30d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终止治疗10d。
1.3疗效评定
(1)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治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退,肌肉痉挛得到缓解,四肢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恢复正常;显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语言表达清晰,智力明显提高;有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肢体功能有所改善,语言表达有所进步;无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变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情况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患儿的坐位与跪、卧位与翻身、站立、行走与跑跳5个功能区,评定标准为坐位功能区满分39分,卧位与翻身功能区满分51分,行走与跑跳功能区满分72分,最低均为0分,得分越高说明恢复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出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的GMEM总评分为(108.6531.12)分,对照组的GMEM总评分为(107.5627.3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EM总评分为(156.7818.21)分,高于对照组的(125.451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理论认为,小儿脑瘫由于脑部损伤程度较低,损害功能表现均停在较低水平,且病变具有进行性特点,使用西药治疗,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而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脑瘫的致病因素为缺少先天禀赋、后天失养或是邪毒侵袭而致气虚血亏、经脉失养等,可致患儿四肢无力,手不能握持,足不能站立;口齿不清、反应迟钝等症候。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益精生髓、养心益智等[4-5]。
对进行脑瘫康复治疗的患儿实行头针刺激,可提升患儿病灶血流量,改善脑皮质缺氧的状态,并且可以使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神经细胞觉醒,增强脑部组织功能,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神经元,使全身的气血融会贯通,从而改善患儿的脑瘫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针灸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运动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对小儿脑瘫实施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患儿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姚志勇.针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246.
[2]周爱真.探讨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0):225.
[3]朱静,张立勇,邵湘宁等.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3,19(11):62-64.
[4]贾云革.针灸配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预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83-84.
[5]张平峰.电针联用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48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1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