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结束了总量短缺,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市场格局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生产已由产量约束转变为资源、市场需求和安全多重约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超市农业正是适应这一新阶段需要的现代农业形态,以其勃勃生机呈现在我国农村。目前,国内外的学者还没有把城市居民俏然兴起的超市消费革命与现代化的零售组织形式同正在进入新阶段的中国农业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提出的对策缺少系统性,因此很难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超市农业从市场消费和流通组织形式创新入手,研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相适应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政策等问题。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超市农业 特征 兴起 有利因素
By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Li Chunyu
Abstract:Since has entered for the 90’s,the Chinese agriculture finished the total quantity to be short,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output rapid increase,the market pattern transformed by the seller market into the buyers’ market,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formed by the output restraint into the resources,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safe multiple restraint,the farmer income grows slowly.The Chinese agriculture enters a new stage.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adapts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hape which this new stage needs,presents by its full of vitality i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At presen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lso not the supermarket expense revolution and the modernized retail sales organization form which smart however starts the city peoples with are entering the new stage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to unify carry on the research.Therefore,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lacks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therefore very difficult to solve the urgent problem which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griculture,the countryside,the farmer face.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from the market expense and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form innovation obtaining,questions and so on element of production disposition and policy which the research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duction,the processing,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allocation,as well as adapts.Thus additionally receives for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the farmer provides a mentality.
Keywords: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tartsThe favorable factor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064-06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结束了总量短缺,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市场格局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生产已由产量约束转变为资源、市场需求和安全多重约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超市农业正是适应这一新阶段需要的现代农业形态,以其勃勃生机呈现在我国农村。而且将成为破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现实选择。超市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形态,可以说是一个急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还没有把城市居民俏然兴起的超市消费革命与现代化的零售组织形式同正在进入新阶段的中国农业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没有转变就基地谈基地、就龙头谈龙头、就市场谈市场的孤立的认识。因此,提出的对策缺少系统性,因此很难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超市农业从市场消费和流通组织形式创新入手,研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相适应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政策等问题。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提供一个思路。
本文分析中所依托的主要理论有:农业经济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商品流通理论、企业组织理论。
本文运用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国内外最新数据和资料以及国内外大量的实证对超市农业进行了独特的视角分析。
1.超市农业的特征及其兴起的动因
超市农业是我国进入工业社会的产物,是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准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细分化加工增值为主要标志,以国内外连锁超市为载体,农业生产要素与工业、流通、科技、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的现代化的农业形态。实践证明,超市农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也将引发我国农业制度安排、生产关系、经营形式的崭新的革命。它将现代化的工业理念、品牌理念、管理理念、营销理念、组织理念植入农业,为传统农业开辟了一条走向现代化农业的途径。
1.1 超市农业的特征。
超市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精准农业、加工农业,这些农业是从生产环节来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其更注重管理和经营单一形态农业本身的生产环节,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此种形态农业以外的事情。超市农业则是从市场销售终端着眼来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集各种单一农业形态的优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超市农业讲求的是从餐桌到田间的全过程的逆向管理和经营,而不单单管理和经营某一个生产环节。超市农业不仅要研究生产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怎样把产品有效地销售出去;不仅要考虑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亨,而且,还要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标准约束,通过规范的法规性契约或章程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有力约束,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更加稳固。它不是以生产为龙头的产业体系架构,而是以市场为龙頭牵动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的产业体系架构。因此,有着其它农业形态所不同的特征。
1.1.1 明确的市场指向。
超市农业的农产品的终端载体是超市。这就决定了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定位和产品形态作为市场识别的标志已经为消费者所认同。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品质、安全、营养为主要特征的食品消费时代。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对安全、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成为主流。超市,作为优质农产品的终极载体,其市场准入标准比较严格,客观地要求其经营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加工生产的规模化、精细化、基地化,品质的安全化、营养化。只有符合这样要求的产品才能进入超市。而且,其产品的附加值也很高,真正地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黑龙江省庆安县是我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示范县,其生产的七河源、庆鑫等品牌的绿色大米已经占领了华东地区的整个超市。七河源大米在上海超市已卖到每公斤18元,是普通大米价格的5倍。基地农民生产的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出一角钱,而且还是龙头加工企业上门收购。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发达国家的链锁超市都设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专柜,这类产品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已逐渐成为高收入城市居民食品消费的首选。
1.1.2 完整的产业链条。超市农业是一个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分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整个体系的运作必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高效运转的产业链条,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失效。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几种比较成型的产业体系模式:一是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内生性产业体系模式。这种摸式产业链条连接紧密,市场竞争能力很强。如上海农工商集团拥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物流配送公司以及大型链锁超市。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到物流配送、市场分销都由集团统一运作。该集团在上海开设1000余家链锁超市,每天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二是大型链锁超市集团主导的产业体系摸式。这类产业摸式,主要是以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龙头,在全国建立若干较为稳定的供货基地,集团与基地签订供货合同,同时,集团与供货基地还建立市场信息反馈系统,基地根据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如上海华联超市集团,在全国建立几百个链锁超市和供货基地,自己拥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集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形成了物流支撑链锁超市,超市牵动基地的产业链条。三是超市牵动的合作产业摸式。这种摸式一般是以链锁超市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无锡市就是这种摸式的代表。由无锡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无锡、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保险,保险期1年。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2004年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1.1.3 灵敏的市场信号。
市场信息对超市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超市由于处于市场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对消费者喜好、产品标准、产品规格、品牌认同等等市场信号反映敏锐,这些信号可以直接反馈给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调整产品结构,同时指导基地的原料生产。上海的农工商集团、华联、联华等超市集团都有自已的信息网络系统。这些信息网络以计算机联网形式将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基地联接起来,每天超市集团将全国各地的链锁超市的销售信息汇集起来,并进行市场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各链锁超市的存货情况,还可以掌握市场对各类产品的反映,这些信息足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选择,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灵敏的市场信号,同时,也为加工企业组织基地的原料生产和供应提供了可靠的市场信号。
1.1.4 紧密的利益连接。
超市农业是一个多元利益复合的链条增值型农业,各利益主体只有在追求整体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各自的利益,单独追求任何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将破坏整体利益的实现,最终失去自身的利益。目前出现的股田制、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约等利益连接机制比较成型。比如,有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了满足链锁超市集团对农产品稳定的品质、种类、数量的要求,在原料基地,实行了股田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股本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去,农民入股参与分配,成为加工企业的股东。同时,一些有文化的年轻农民从土地转移出来,变为加工企业的职工。使农民与加工企业、土地与规模化经营者结合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没入,而且還使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统一调度资源。实行可控、优质的规模化的原料生产。这样就使处在不同生产环节上的生产者以明确的利益追求为基础,以股份和契约为手段,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形式将有力地推进农民身份的转变,最终将使他们在超市农业发展中富裕起来。
1.1.5 企业化的管理手段。
超市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摸式,直接将企业的管理方式植入农业。无论是原料的生产,还是加工环节,以至到物流配送、市场分销都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原料基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如上海农工商集团对基地、加工企业、超市都实行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该集团建有生产基地加工中心、质量检测保证中心、信息反馈监督中心,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来运作,才实现了质量稳定、货源稳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稳定的经营效果。
1.1.6 全程式的质量监控。
超市农业是适应环境、市场、资源多重约束的农业形态。尤其市场准入要求较高,目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标准化、安全化、营养化的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安全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超市农业的第一卖点和品牌。因此,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已成为超市农业的重要标志。如上海农工商集团建立的质量检测保证中心,就是负责对基地、加工企业、超市经营各环节的质量监控,集团对进场产品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保证了食品安全。
1.1.7 标准优质的产品加工。
超市农业的产品是改变了原始形态的加工产品。其产品特性:一是安全绿色有机营养型的产品;二是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包装的产品;三是方便食品;四是条码身份识别的产品。达不到上述基本特征的产品就不是超市农产品,也就进入不了超市。
1.1.8 品牌化的市场营销。
超市农业是以品牌化市场营销为手段的,从原料(粮食、畜禽产品)到加工产品,都讲求市场的品牌化识别,没有品牌或者知名度不高的品牌,都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伊利、金锣、康师傅、北大荒等知名品牌已经站稳了市场脚跟。同时,一些品牌化的农产品原料基地,也以其独有的市场优势成为品牌识别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庆安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就已经成为全国或世界闻名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品牌。在寒地黑土区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可以拥有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品牌,而其品牌的市场价值是一般品牌产品的几倍。
1.2 动因。
超市农业,是伴随城乡居民消费革命而兴起的。正如法国学者H.孟德拉斯所说:“一切农业生产都受消费者的欲望和市场的变化所支配。象其它生产领域一样,农业也必须服从工业社会中技术和经济变化的节奏[1]。”
超市消费革命,美国发韧于经济萧条时期,成熟于经济复苏时期,目前城乡居民超市消费已达80~90%;日本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逐渐成熟起来,目前,其城乡居民超市食品消费已占食品消费总额的70~80%左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南美洲,80年代末期,其超市食品零售仅占食品零售总额的10%~20%,但200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50%~60%,南美洲仅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欧美50年的历程[2]。我国同南美洲经历大体相同,8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开始引人连锁超市,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超市食品零售占食品消费总额近3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占农产品总量的3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食品、蔬菜、水果等超市消费已接近35%。超市消费己成为世界城乡居民消费的主流。
考察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我国超市农业形态的萌芽和发展,虽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其产生的历史动因基本相同。
1.2.1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为超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世界各国超市农业大都是兴起于工业经济阶段。19世纪初,继英、法之后美国的工业经济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中叶,美国完成了工业经济的过渡,此时,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向农村聚集,食品加工业普遍兴起。19世纪30年代初,超市走进美国人的生活。1960年,超市发展到3万多家,城乡居民超市消费占食品消费的69%。日本是19世纪50年代,农业经济开始向工业经济过渡之后,引进超市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超市消费已成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主体。我国自80年代以来,农业经济快速向工业经济转型。资本和技术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聚集,为超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当工业经济在一国确立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资本和科技创新优势后,其资本和技术便开始向食品加工业转移,这种转移为彻底结束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经济社会比农业经济社会,人们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工作和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因此,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快节奏的工作,不再允许人们花上好多时间跑上几个地方去采购食品和生活用品,于是方便、快捷、一次购齐的消费场取代分散的传统的消费场就成为必然,超市也便应运而生。同时,也为催生超市农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1.2.2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为超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因。
超市农产品的销售是对居民需求收入弹性的客观反映。需求收入弹性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当居民收入增加并保持稳定时,虽然,从总量上考察对食品消费变化不大,但食品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却发生了变化,居民对加工食品、绿色食品、名牌食品的消费将增加,而一般食品将减少。从世界各国的普遍情况看,超市成为大众消费主体,主要是由于“中产阶级的发展为大量接受‘标准化的优质商品’奠定了基础”[3]。从各国的超市食品消费能力,特别是从我国所走过的历程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900美元时,超市农业开始起步。此时期的特征,超市开始引入,食品加工业不很发达,超市里边加工食品品种少、质量差;1000~2000美元时,超市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时期的特征,超市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标准化、品牌化、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超市销售的主体,城市居民超市消费在30%~50%;2000~4000美元时,进入成熟期。此时期的特征,农产品加工占农产品总量的60%~80%以上,城乡居民超市消费占60%~80%以上,现代化的超市农业形态已经形成。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200美元,是上海、北京90年代初期的收入水平。而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3万多元和1.8万元以上,相当于2000~3000美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超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平均每年以25%~35%的速度在发展。超市已经从大城市扩展到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乡镇,从1981年广东东莞引进第一家超市——美佳超市,到2003年全国已有7.4万家超市门店,超市销售总额4600亿元,其中约有3000亿元是食品,1250亿元的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肉类在内的生鲜农产品[4]。据 2003年统计,上海拥有连锁超市3220个,便利店4500个。北京市26家连锁超市共730个门店。广州拥有规模以上连锁超市167个,便利店大约在300个左右,其中上海联华快客在广州已有74个店铺[5]。
1.2.3 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卖难”形成的市场约束,为标准化、品牌化的超市农业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快速转型,农业形态也开始转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全面增长,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过去的全面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粮食、蔬菜、水果等产品“卖难”,市场价格走低。同时,随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连锁超市的引入带来了消费革命,极大地刺激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方便化的加工食品成为城市居民的最爱,围绕着满足超市消费需求的超市农业也开始起步。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建设一大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为超市农业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我国实施超市农业的瓶颈及有利因素
2.1 瓶颈分折。
尽管我国超市农业的发展呈现着良好的前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破解的瓶颈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以超市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1 以土地為重点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资金、技术等是发展超市农业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水平,特别是土地要素的市场配置水平将直接影响超市农业第一生产车间的质量和规模效益。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达到64%,刚刚达到市场化临界水平。而在诸要素中尤以土地、资金的市场化水平最低。土地的市场化水平,得分为3.8,折合成百分比只有44%,没有答到市场化的临界水平;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水平也不足,得分3.33,折合成百分比只有54%,也没有达到市场化临界水平[6]。有资料显示,目前,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比较活跃的还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即便如此,全国土地流转最好的浙江省,2003年底参与流转的土地也仅占承包地的22.8%,涉及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6%。而农业大省黑龙江的流转土地占全省耕地的7.3%,涉及农户占全部农户的14%[7]。土地的分散经营极大地制约了超市农业对第一车间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要求。零散分户的土地经营,不仅隔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而且也隔断了第一车间与第二车间的联系。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国人均耕地不足2亩,个体农户户均耕地也只有6亩,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使这样零散的土地要素流动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将很难适应超市农业对土地要素配置要求,不仅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推广,而且也难以实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以及食品的安全监测与管理。
2.1.2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超市农业是以高度组织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形态,而目前,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处在初级起步阶段[8],远远适应不了超市农业的要求。我国有近2.5亿农户,据统计,到2004年全国农村比较规范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只有15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约占65%,专业合作社约占35%。全国合作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山东省,到2003年,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仅发展到1、5万家,社员农户规模达到126万户,约占全省总农户的6%[9]。可见,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旧很低,入社农户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像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成为农户生产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不仅不能参与超市农业的加工、终端市场销售所带来的利益分配,而且,也由此严重阻断了超市农业稳定、安全、有序的生产链条的延伸。
2.1.3 现代流通组织体系建设滞缓。目前,除了一些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建立起了农产品配送中心,并启用农产品供应商取代批发市场,直接为其连锁超市配送农产品外,其它遍布城乡的无数小型的连锁超市在经营生鲜农产品上,还是靠小型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多头的个体贬运中间商供货。全国或区域性的功能齐全(加工、包装、配送、农产品安全检测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传统的农贸市场或农贸批发市场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有许多超市还没有建立稳定、可靠、安全的供货渠道,只能从农贸市场或个体贬运供应商进货,而诸如运输、包装、装御等物流作业更是随机寻找合作伙伴。这种流通行为,不仅很难在农户、加工企业、超市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生产、经营连接和利益连接。而且,也很难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特别是由于供货渠道分散,又缺少品牌,农产品标准很难统一,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多头的交易谈判,不仅增加了农户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超市的交易成本,因此,我国一般小型超市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超市商品价格要比大型连锁超市集团高3倍~10倍[10]。这种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存在的障碍,阻断了超市农业的生产、经营连条,同时,也造成了 巨大的资源浪费。
2.1.4 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尚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目前,除了大型的超市连锁集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超市农业企业,很好地解决了一、二、三生产车间的利益分配以外,我国在发展超市农业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稳定、可靠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整个利益链条中始终有一个最脆弱的环节,始终存在着某一链条断裂的风险。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批发市场之间,始终有一个处于利益风险之中,无论是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者还是龙头企业。仅仅靠一纸合同很难协调和维系双方的利益。农产品丰收了、市场价格下来了,有的龙头企业就不履行价格协议,而当农产品市场行情看好,价格升上来了,那么,农民也不愿履行双方协议。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并无法定约束力,吃亏的永远是农民。因此,由于他们缺少组织,信息不对称,谈判地位不平等,也很难使他们与其它市场环节相对接,其利益也很难得到切实的维护。
2.2 有利因素。
虽然我国超市农业发展启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但由于超市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不仅将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也适应了城市居民新消费方式尤其是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有利因素还是很明显的。
2.2.1 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超市农业以其品牌化、标准化、有机化、营养化、安全化的产品特性,迅速适应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消费需求。仅沃尔玛每年从我国采购绿色加工农产品都在120亿美元以上。虽然,目前超市农业的产品在我国大中城市消费市场中仅占30%左右的份额,但,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超市将占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50%[11]。”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中小城市对超市农业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超市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每年将以10%~15%的速度扩展。
2.2.2 较强的比较优势。超市农业的产业连条较长,是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带动运输、加工、包装、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12]。尤其是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发展分检、包装、净菜、加工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带来较强的比较优势,为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2年为1.66,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13],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外,由于中国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性,短期内劳动力成本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有关人士测算,“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的50分之1、日本的30分之1、朝国的15分之1”[14],这说明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上浮的较大空间,而且,由于加工环节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不仅可以消化原料生产环节偏高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将为我国超市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带来优势。从现阶段看,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要得到较长时间的释放。
2.2.3 食品消费观念的更新。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品位,已經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时尚。城市居民对食品消费已经从便宜、数量消费,向质量、安全、绿色有机食品消费转型。这种转型既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同时,也是消费观念更新带来的。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带来很大变化,食品消费升级成为必然。因此,城市居民消费必将由加工类食品向保健类食品消费延伸,这为超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
2.2.4 国家扶持政策指向更加明确。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国家在对农业扶持政策上呈加大的趋势,而且政策的含金量也越来越大,政策支持的战略重点更加明确。政策规定:国家要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同时,提出对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主产区倾斜。鼓励粮食销区的经营主体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享受国家对主产区的有关扶持政策。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应当说,这些政策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建设以及市场建设都对发展超市农业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政策指向,只要把政策落实好、执行好,特别是按照发展超市农业的要求,配套和完善并集中释放政策效力,将有力推进超市农业的发展。
3.我国实施超市农业的途径与对策
超市农业从根本上说,是将各种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形成的“耦合优势”的结果。在其发展中我们不可能采取完全的政府强制型推动的策略,同时,也不能采用完全的市场诱致型策略,而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当前,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宜采取以市场诱致为主,政府强制为辅的策略,破解瓶颈性因素,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系统配置,形成获得性耦合优势,加快超市农业的发展步伐。可以预见,未来5~8年,我国超市农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而且,无论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组织创新、要素配置将更加规范,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在推进超市农业发展上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以超市为龙头,打造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链条。多年来,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一直在苦苦探索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从上个世纪九十代开始,部分学者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可是10多年过去了,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生产主导型的产业体系架构,因此,许多龙头企业经不起市场的冲击而倒闭。“公司十农户”的模式虽然把农户的种植和养殖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连接起来了,但,生产、加工并没有与市场这个龙头实现有效对接,对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因此,很难精确地指导生产,市场风险也就很难降低,这也是一些龙头企业无法抗拒市场风险被迫撕毁与基地农户合同,造成产业化链条断裂的根本原因所在。现在,有专家提出“新农业产业化”模式[15]的观点,这种新农业产业化摸式充分考虑了市场这个龙头在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市场信号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的指导作用。而发展超市农业就是新农业产业化的最有效的模式。超市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主导。其产业体系结构顺序是市场-加工-基地,而不是基地-加工-市场。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顺序,加速构建以连锁超市(销售者)十供应商或龙头加工企业(供应者)十农户(生产者)或“连锁超市十农民协会十农户”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链是适应按照灵敏市场需求信号传导来组织生产的现代农业形态。如果加工企业和基地没有这样的准确的市场信息传导,盲目地组织生产,那么,生产得越多,则市场的风险越大。因此,必须从市场这个龙头开始构建比较稳定、完整的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刺激发育连锁超市和物流配送,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形成。要鼓励大中城市通过农改超或发展连锁超市来构建遍布城乡的销售网络,通过市场体系的建设,带动食品加工和专业化基地的规模发展。
3.2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速以土地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整合。发展超市农业,必须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农村分散化经营的实际。要解决经营主体分散化、生产要素分散化的问题,必须在制度创新上求得突破。无论是经营主体的分散化,还是生产要素的分散化,都是由土地这一关键要素决定的。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户平均占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地块规模过小和细碎分割,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不经济。而超市农业所要求的是生产基地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这种分散、细碎的土地经营很难适应超市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寻求新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创新上,不能单纯靠政府的强制手段去推动,这样既违背农民的心愿,(因为许多农民的承包田基本是生活保障性的),同时,也有违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因此,必须以市场化的思路来探索解决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创新。
要鼓励农民承包土地的“反租倒包”[16]。“反租倒包”是乡、村向农户支付一定租金,将农户承包地的使用权收归集体,集体再将其租赁给龙头企业做原料基地,龙头企业进行一定投资后再“倒包”给当地部分农户。这种制度安排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土地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也解决了龙头企业基地不稳定、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使农户和企业都获得了效益。野力集团从昌黎县农民(以村委会为代表),租用了1万亩土地使用权,租期10年,每亩年租金600元,其中给农户500元,乡、村政府各50元。由乡政府负责出租耕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按需要建立葡萄种植基地,将种植劳务定额以合同形式反包给农民,公司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统一收獲,农民严格按要求操作,农民按承包土地的数量和产品产量获得报酬[17]。
要完善和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制[18]的发展。这种制度安排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农户凭土地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获得使用权和转让权后,或由自己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龙头企业获得收益,农户赁股权每年从股份合作社取得分红收益。同时,也可从公司的土地经营生产中获得工资收入。在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中,要注意解决土地流转中的农地非农化的现象,同时,还要完善土地股权继承、交易、流转以及固定分红与效益分红等管理办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这一新的制度安排在推进土地规模化、专业化稳定经营中发挥效力。
土地制度创新解决的不仅仅是土地要素的流动问题,同时,通过利益连接,也有效化解了农民增收难和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规模化、专业化基地难问题,也为遍布城乡的连锁超市供应优质、安全农产品提供了保障,更为超市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通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道路。
3.3 以物流为重点,构建灵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超市农业的发展除了其它因素外,构建以灵敏高效的物流为重点的供应链是关键。超市经营的除了加工食品以外,就是生鲜食品,许多生鲜食品是质量“易碎品”,即过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变成了垃圾。因此,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在整个超市农业的产业链建设中,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目前,除了少数大的农工商集团公司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外,许多超市的供应商并没有稳定的物流配送。建立网络化连通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当务之急。国家要鼓励和支持邮政系统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目前,贯通全国的网络化物流运营商,还只有邮政一家,因此,要发挥这一物流运营商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尽快构建起高效、灵敏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以满足超市农业对供应链建设的需要。
要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如同超市农业的神经,没有这一神经系统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供应者以及销售者都将无法正常运营。国际上一些超市集团都建有自已的信息系统,如沃尔玛全球4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19],内外部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使沃尔玛能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实现商店的销售、订货与配送保持同步。目前,国内信息网络建设缓慢,很难适应超市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建设独立的销售、供应、生产加工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把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物流配送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为超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笫10页
[2] 作者:ThomasReardon博士.TheRapidRiseofSuperKetsinDevelopingRegions:ImplicationsforAgricultralDevelopment
[3] 林周二著.《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日] 华夏出版社,第53版,2000年3月,北京:第1版笫99页
[4] 《2005中国零售连锁超市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开商网一中国商业图书期刊网,www.Kesum.cn
[5] 《北京市连锁超市及便利店发展状况分析 》,中华报告网,http://www.ccmnet.com
[6] 《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笫76页
[7] 《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笫70页
[8] 农村经济绿皮书《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笫159页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笫1版笫157页
[10] 普及著.《农产品连锁经营前景广阔——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教授蒋和平》,《农产品加工》,2005年笫2期笫7~10页。
[11] 胡定环.《超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湖南农业价格网,nong.hnpi.net
[12] 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努力寻求农产品加工业新突破》,经济日报,2004年7月5日
[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程国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
[14] 财政部财政科余天心、王石生.《经济参考报》,2005年8月14日
[15] 《专家: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http://www.infocom.cn 2004-7-30 11:19:00 hc360慧聪网
[16] 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笫1版笫53页
[17] 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笫1版笫54页
[18] 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笫1版笫54页
[19] 《沃尔玛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模式在华遭遇瓶颈》NetSUn.com生意宝网
关键词:超市农业 特征 兴起 有利因素
By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Li Chunyu
Abstract:Since has entered for the 90’s,the Chinese agriculture finished the total quantity to be short,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output rapid increase,the market pattern transformed by the seller market into the buyers’ market,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formed by the output restraint into the resources,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safe multiple restraint,the farmer income grows slowly.The Chinese agriculture enters a new stage.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adapts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hape which this new stage needs,presents by its full of vitality i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At presen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lso not the supermarket expense revolution and the modernized retail sales organization form which smart however starts the city peoples with are entering the new stage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to unify carry on the research.Therefore,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lacks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therefore very difficult to solve the urgent problem which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griculture,the countryside,the farmer face.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from the market expense and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form innovation obtaining,questions and so on element of production disposition and policy which the research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duction,the processing,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allocation,as well as adapts.Thus additionally receives for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the farmer provides a mentality.
Keywords:The supermarket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tartsThe favorable factor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064-06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结束了总量短缺,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市场格局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生产已由产量约束转变为资源、市场需求和安全多重约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超市农业正是适应这一新阶段需要的现代农业形态,以其勃勃生机呈现在我国农村。而且将成为破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现实选择。超市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形态,可以说是一个急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还没有把城市居民俏然兴起的超市消费革命与现代化的零售组织形式同正在进入新阶段的中国农业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没有转变就基地谈基地、就龙头谈龙头、就市场谈市场的孤立的认识。因此,提出的对策缺少系统性,因此很难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超市农业从市场消费和流通组织形式创新入手,研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相适应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政策等问题。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提供一个思路。
本文分析中所依托的主要理论有:农业经济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商品流通理论、企业组织理论。
本文运用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国内外最新数据和资料以及国内外大量的实证对超市农业进行了独特的视角分析。
1.超市农业的特征及其兴起的动因
超市农业是我国进入工业社会的产物,是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准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细分化加工增值为主要标志,以国内外连锁超市为载体,农业生产要素与工业、流通、科技、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的现代化的农业形态。实践证明,超市农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也将引发我国农业制度安排、生产关系、经营形式的崭新的革命。它将现代化的工业理念、品牌理念、管理理念、营销理念、组织理念植入农业,为传统农业开辟了一条走向现代化农业的途径。
1.1 超市农业的特征。
超市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精准农业、加工农业,这些农业是从生产环节来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其更注重管理和经营单一形态农业本身的生产环节,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此种形态农业以外的事情。超市农业则是从市场销售终端着眼来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集各种单一农业形态的优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超市农业讲求的是从餐桌到田间的全过程的逆向管理和经营,而不单单管理和经营某一个生产环节。超市农业不仅要研究生产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怎样把产品有效地销售出去;不仅要考虑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亨,而且,还要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标准约束,通过规范的法规性契约或章程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有力约束,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更加稳固。它不是以生产为龙头的产业体系架构,而是以市场为龙頭牵动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的产业体系架构。因此,有着其它农业形态所不同的特征。
1.1.1 明确的市场指向。
超市农业的农产品的终端载体是超市。这就决定了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定位和产品形态作为市场识别的标志已经为消费者所认同。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品质、安全、营养为主要特征的食品消费时代。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对安全、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成为主流。超市,作为优质农产品的终极载体,其市场准入标准比较严格,客观地要求其经营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加工生产的规模化、精细化、基地化,品质的安全化、营养化。只有符合这样要求的产品才能进入超市。而且,其产品的附加值也很高,真正地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黑龙江省庆安县是我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示范县,其生产的七河源、庆鑫等品牌的绿色大米已经占领了华东地区的整个超市。七河源大米在上海超市已卖到每公斤18元,是普通大米价格的5倍。基地农民生产的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出一角钱,而且还是龙头加工企业上门收购。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发达国家的链锁超市都设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专柜,这类产品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已逐渐成为高收入城市居民食品消费的首选。
1.1.2 完整的产业链条。超市农业是一个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分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整个体系的运作必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高效运转的产业链条,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失效。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几种比较成型的产业体系模式:一是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内生性产业体系模式。这种摸式产业链条连接紧密,市场竞争能力很强。如上海农工商集团拥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物流配送公司以及大型链锁超市。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到物流配送、市场分销都由集团统一运作。该集团在上海开设1000余家链锁超市,每天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二是大型链锁超市集团主导的产业体系摸式。这类产业摸式,主要是以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龙头,在全国建立若干较为稳定的供货基地,集团与基地签订供货合同,同时,集团与供货基地还建立市场信息反馈系统,基地根据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如上海华联超市集团,在全国建立几百个链锁超市和供货基地,自己拥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集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形成了物流支撑链锁超市,超市牵动基地的产业链条。三是超市牵动的合作产业摸式。这种摸式一般是以链锁超市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无锡市就是这种摸式的代表。由无锡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无锡、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保险,保险期1年。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2004年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1.1.3 灵敏的市场信号。
市场信息对超市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超市由于处于市场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对消费者喜好、产品标准、产品规格、品牌认同等等市场信号反映敏锐,这些信号可以直接反馈给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调整产品结构,同时指导基地的原料生产。上海的农工商集团、华联、联华等超市集团都有自已的信息网络系统。这些信息网络以计算机联网形式将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基地联接起来,每天超市集团将全国各地的链锁超市的销售信息汇集起来,并进行市场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各链锁超市的存货情况,还可以掌握市场对各类产品的反映,这些信息足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选择,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灵敏的市场信号,同时,也为加工企业组织基地的原料生产和供应提供了可靠的市场信号。
1.1.4 紧密的利益连接。
超市农业是一个多元利益复合的链条增值型农业,各利益主体只有在追求整体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各自的利益,单独追求任何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将破坏整体利益的实现,最终失去自身的利益。目前出现的股田制、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约等利益连接机制比较成型。比如,有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了满足链锁超市集团对农产品稳定的品质、种类、数量的要求,在原料基地,实行了股田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股本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去,农民入股参与分配,成为加工企业的股东。同时,一些有文化的年轻农民从土地转移出来,变为加工企业的职工。使农民与加工企业、土地与规模化经营者结合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没入,而且還使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统一调度资源。实行可控、优质的规模化的原料生产。这样就使处在不同生产环节上的生产者以明确的利益追求为基础,以股份和契约为手段,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形式将有力地推进农民身份的转变,最终将使他们在超市农业发展中富裕起来。
1.1.5 企业化的管理手段。
超市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摸式,直接将企业的管理方式植入农业。无论是原料的生产,还是加工环节,以至到物流配送、市场分销都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原料基地的全程质量控制,如上海农工商集团对基地、加工企业、超市都实行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该集团建有生产基地加工中心、质量检测保证中心、信息反馈监督中心,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来运作,才实现了质量稳定、货源稳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稳定的经营效果。
1.1.6 全程式的质量监控。
超市农业是适应环境、市场、资源多重约束的农业形态。尤其市场准入要求较高,目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标准化、安全化、营养化的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安全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超市农业的第一卖点和品牌。因此,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已成为超市农业的重要标志。如上海农工商集团建立的质量检测保证中心,就是负责对基地、加工企业、超市经营各环节的质量监控,集团对进场产品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保证了食品安全。
1.1.7 标准优质的产品加工。
超市农业的产品是改变了原始形态的加工产品。其产品特性:一是安全绿色有机营养型的产品;二是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包装的产品;三是方便食品;四是条码身份识别的产品。达不到上述基本特征的产品就不是超市农产品,也就进入不了超市。
1.1.8 品牌化的市场营销。
超市农业是以品牌化市场营销为手段的,从原料(粮食、畜禽产品)到加工产品,都讲求市场的品牌化识别,没有品牌或者知名度不高的品牌,都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伊利、金锣、康师傅、北大荒等知名品牌已经站稳了市场脚跟。同时,一些品牌化的农产品原料基地,也以其独有的市场优势成为品牌识别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庆安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就已经成为全国或世界闻名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品牌。在寒地黑土区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可以拥有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品牌,而其品牌的市场价值是一般品牌产品的几倍。
1.2 动因。
超市农业,是伴随城乡居民消费革命而兴起的。正如法国学者H.孟德拉斯所说:“一切农业生产都受消费者的欲望和市场的变化所支配。象其它生产领域一样,农业也必须服从工业社会中技术和经济变化的节奏[1]。”
超市消费革命,美国发韧于经济萧条时期,成熟于经济复苏时期,目前城乡居民超市消费已达80~90%;日本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逐渐成熟起来,目前,其城乡居民超市食品消费已占食品消费总额的70~80%左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南美洲,80年代末期,其超市食品零售仅占食品零售总额的10%~20%,但200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50%~60%,南美洲仅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欧美50年的历程[2]。我国同南美洲经历大体相同,8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开始引人连锁超市,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超市食品零售占食品消费总额近3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占农产品总量的3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食品、蔬菜、水果等超市消费已接近35%。超市消费己成为世界城乡居民消费的主流。
考察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我国超市农业形态的萌芽和发展,虽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其产生的历史动因基本相同。
1.2.1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为超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世界各国超市农业大都是兴起于工业经济阶段。19世纪初,继英、法之后美国的工业经济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中叶,美国完成了工业经济的过渡,此时,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向农村聚集,食品加工业普遍兴起。19世纪30年代初,超市走进美国人的生活。1960年,超市发展到3万多家,城乡居民超市消费占食品消费的69%。日本是19世纪50年代,农业经济开始向工业经济过渡之后,引进超市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超市消费已成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主体。我国自80年代以来,农业经济快速向工业经济转型。资本和技术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聚集,为超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当工业经济在一国确立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资本和科技创新优势后,其资本和技术便开始向食品加工业转移,这种转移为彻底结束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经济社会比农业经济社会,人们收入水平大大提高,而工作和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因此,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快节奏的工作,不再允许人们花上好多时间跑上几个地方去采购食品和生活用品,于是方便、快捷、一次购齐的消费场取代分散的传统的消费场就成为必然,超市也便应运而生。同时,也为催生超市农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1.2.2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为超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因。
超市农产品的销售是对居民需求收入弹性的客观反映。需求收入弹性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当居民收入增加并保持稳定时,虽然,从总量上考察对食品消费变化不大,但食品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却发生了变化,居民对加工食品、绿色食品、名牌食品的消费将增加,而一般食品将减少。从世界各国的普遍情况看,超市成为大众消费主体,主要是由于“中产阶级的发展为大量接受‘标准化的优质商品’奠定了基础”[3]。从各国的超市食品消费能力,特别是从我国所走过的历程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900美元时,超市农业开始起步。此时期的特征,超市开始引入,食品加工业不很发达,超市里边加工食品品种少、质量差;1000~2000美元时,超市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时期的特征,超市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标准化、品牌化、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超市销售的主体,城市居民超市消费在30%~50%;2000~4000美元时,进入成熟期。此时期的特征,农产品加工占农产品总量的60%~80%以上,城乡居民超市消费占60%~80%以上,现代化的超市农业形态已经形成。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200美元,是上海、北京90年代初期的收入水平。而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3万多元和1.8万元以上,相当于2000~3000美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超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平均每年以25%~35%的速度在发展。超市已经从大城市扩展到全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乡镇,从1981年广东东莞引进第一家超市——美佳超市,到2003年全国已有7.4万家超市门店,超市销售总额4600亿元,其中约有3000亿元是食品,1250亿元的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肉类在内的生鲜农产品[4]。据 2003年统计,上海拥有连锁超市3220个,便利店4500个。北京市26家连锁超市共730个门店。广州拥有规模以上连锁超市167个,便利店大约在300个左右,其中上海联华快客在广州已有74个店铺[5]。
1.2.3 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卖难”形成的市场约束,为标准化、品牌化的超市农业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快速转型,农业形态也开始转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全面增长,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过去的全面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粮食、蔬菜、水果等产品“卖难”,市场价格走低。同时,随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连锁超市的引入带来了消费革命,极大地刺激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方便化的加工食品成为城市居民的最爱,围绕着满足超市消费需求的超市农业也开始起步。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建设一大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为超市农业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我国实施超市农业的瓶颈及有利因素
2.1 瓶颈分折。
尽管我国超市农业的发展呈现着良好的前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破解的瓶颈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以超市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1 以土地為重点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资金、技术等是发展超市农业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水平,特别是土地要素的市场配置水平将直接影响超市农业第一生产车间的质量和规模效益。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达到64%,刚刚达到市场化临界水平。而在诸要素中尤以土地、资金的市场化水平最低。土地的市场化水平,得分为3.8,折合成百分比只有44%,没有答到市场化的临界水平;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水平也不足,得分3.33,折合成百分比只有54%,也没有达到市场化临界水平[6]。有资料显示,目前,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比较活跃的还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即便如此,全国土地流转最好的浙江省,2003年底参与流转的土地也仅占承包地的22.8%,涉及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6%。而农业大省黑龙江的流转土地占全省耕地的7.3%,涉及农户占全部农户的14%[7]。土地的分散经营极大地制约了超市农业对第一车间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要求。零散分户的土地经营,不仅隔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而且也隔断了第一车间与第二车间的联系。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国人均耕地不足2亩,个体农户户均耕地也只有6亩,如果,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使这样零散的土地要素流动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将很难适应超市农业对土地要素配置要求,不仅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推广,而且也难以实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以及食品的安全监测与管理。
2.1.2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超市农业是以高度组织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形态,而目前,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处在初级起步阶段[8],远远适应不了超市农业的要求。我国有近2.5亿农户,据统计,到2004年全国农村比较规范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只有15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约占65%,专业合作社约占35%。全国合作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山东省,到2003年,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仅发展到1、5万家,社员农户规模达到126万户,约占全省总农户的6%[9]。可见,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旧很低,入社农户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像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成为农户生产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不仅不能参与超市农业的加工、终端市场销售所带来的利益分配,而且,也由此严重阻断了超市农业稳定、安全、有序的生产链条的延伸。
2.1.3 现代流通组织体系建设滞缓。目前,除了一些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建立起了农产品配送中心,并启用农产品供应商取代批发市场,直接为其连锁超市配送农产品外,其它遍布城乡的无数小型的连锁超市在经营生鲜农产品上,还是靠小型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多头的个体贬运中间商供货。全国或区域性的功能齐全(加工、包装、配送、农产品安全检测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传统的农贸市场或农贸批发市场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有许多超市还没有建立稳定、可靠、安全的供货渠道,只能从农贸市场或个体贬运供应商进货,而诸如运输、包装、装御等物流作业更是随机寻找合作伙伴。这种流通行为,不仅很难在农户、加工企业、超市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生产、经营连接和利益连接。而且,也很难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特别是由于供货渠道分散,又缺少品牌,农产品标准很难统一,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多头的交易谈判,不仅增加了农户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超市的交易成本,因此,我国一般小型超市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超市商品价格要比大型连锁超市集团高3倍~10倍[10]。这种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存在的障碍,阻断了超市农业的生产、经营连条,同时,也造成了 巨大的资源浪费。
2.1.4 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尚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目前,除了大型的超市连锁集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超市农业企业,很好地解决了一、二、三生产车间的利益分配以外,我国在发展超市农业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稳定、可靠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整个利益链条中始终有一个最脆弱的环节,始终存在着某一链条断裂的风险。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批发市场之间,始终有一个处于利益风险之中,无论是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者还是龙头企业。仅仅靠一纸合同很难协调和维系双方的利益。农产品丰收了、市场价格下来了,有的龙头企业就不履行价格协议,而当农产品市场行情看好,价格升上来了,那么,农民也不愿履行双方协议。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并无法定约束力,吃亏的永远是农民。因此,由于他们缺少组织,信息不对称,谈判地位不平等,也很难使他们与其它市场环节相对接,其利益也很难得到切实的维护。
2.2 有利因素。
虽然我国超市农业发展启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但由于超市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不仅将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也适应了城市居民新消费方式尤其是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有利因素还是很明显的。
2.2.1 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超市农业以其品牌化、标准化、有机化、营养化、安全化的产品特性,迅速适应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消费需求。仅沃尔玛每年从我国采购绿色加工农产品都在120亿美元以上。虽然,目前超市农业的产品在我国大中城市消费市场中仅占30%左右的份额,但,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超市将占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50%[11]。”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中小城市对超市农业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超市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每年将以10%~15%的速度扩展。
2.2.2 较强的比较优势。超市农业的产业连条较长,是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带动运输、加工、包装、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12]。尤其是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发展分检、包装、净菜、加工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带来较强的比较优势,为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2年为1.66,相当于1美元农产品出口能额外产生1.66美元的经济活动;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13],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外,由于中国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性,短期内劳动力成本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有关人士测算,“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的50分之1、日本的30分之1、朝国的15分之1”[14],这说明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上浮的较大空间,而且,由于加工环节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不仅可以消化原料生产环节偏高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将为我国超市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带来优势。从现阶段看,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要得到较长时间的释放。
2.2.3 食品消费观念的更新。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品位,已經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新时尚。城市居民对食品消费已经从便宜、数量消费,向质量、安全、绿色有机食品消费转型。这种转型既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同时,也是消费观念更新带来的。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带来很大变化,食品消费升级成为必然。因此,城市居民消费必将由加工类食品向保健类食品消费延伸,这为超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
2.2.4 国家扶持政策指向更加明确。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国家在对农业扶持政策上呈加大的趋势,而且政策的含金量也越来越大,政策支持的战略重点更加明确。政策规定:国家要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同时,提出对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主产区倾斜。鼓励粮食销区的经营主体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享受国家对主产区的有关扶持政策。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应当说,这些政策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建设以及市场建设都对发展超市农业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政策指向,只要把政策落实好、执行好,特别是按照发展超市农业的要求,配套和完善并集中释放政策效力,将有力推进超市农业的发展。
3.我国实施超市农业的途径与对策
超市农业从根本上说,是将各种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形成的“耦合优势”的结果。在其发展中我们不可能采取完全的政府强制型推动的策略,同时,也不能采用完全的市场诱致型策略,而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当前,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宜采取以市场诱致为主,政府强制为辅的策略,破解瓶颈性因素,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系统配置,形成获得性耦合优势,加快超市农业的发展步伐。可以预见,未来5~8年,我国超市农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而且,无论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组织创新、要素配置将更加规范,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在推进超市农业发展上应采取以下对策。
3.1 以超市为龙头,打造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链条。多年来,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一直在苦苦探索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从上个世纪九十代开始,部分学者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可是10多年过去了,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生产主导型的产业体系架构,因此,许多龙头企业经不起市场的冲击而倒闭。“公司十农户”的模式虽然把农户的种植和养殖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连接起来了,但,生产、加工并没有与市场这个龙头实现有效对接,对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因此,很难精确地指导生产,市场风险也就很难降低,这也是一些龙头企业无法抗拒市场风险被迫撕毁与基地农户合同,造成产业化链条断裂的根本原因所在。现在,有专家提出“新农业产业化”模式[15]的观点,这种新农业产业化摸式充分考虑了市场这个龙头在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市场信号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的指导作用。而发展超市农业就是新农业产业化的最有效的模式。超市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主导。其产业体系结构顺序是市场-加工-基地,而不是基地-加工-市场。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顺序,加速构建以连锁超市(销售者)十供应商或龙头加工企业(供应者)十农户(生产者)或“连锁超市十农民协会十农户”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链是适应按照灵敏市场需求信号传导来组织生产的现代农业形态。如果加工企业和基地没有这样的准确的市场信息传导,盲目地组织生产,那么,生产得越多,则市场的风险越大。因此,必须从市场这个龙头开始构建比较稳定、完整的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刺激发育连锁超市和物流配送,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形成。要鼓励大中城市通过农改超或发展连锁超市来构建遍布城乡的销售网络,通过市场体系的建设,带动食品加工和专业化基地的规模发展。
3.2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加速以土地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整合。发展超市农业,必须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农村分散化经营的实际。要解决经营主体分散化、生产要素分散化的问题,必须在制度创新上求得突破。无论是经营主体的分散化,还是生产要素的分散化,都是由土地这一关键要素决定的。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户平均占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地块规模过小和细碎分割,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不经济。而超市农业所要求的是生产基地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这种分散、细碎的土地经营很难适应超市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寻求新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创新上,不能单纯靠政府的强制手段去推动,这样既违背农民的心愿,(因为许多农民的承包田基本是生活保障性的),同时,也有违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因此,必须以市场化的思路来探索解决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创新。
要鼓励农民承包土地的“反租倒包”[16]。“反租倒包”是乡、村向农户支付一定租金,将农户承包地的使用权收归集体,集体再将其租赁给龙头企业做原料基地,龙头企业进行一定投资后再“倒包”给当地部分农户。这种制度安排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土地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也解决了龙头企业基地不稳定、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使农户和企业都获得了效益。野力集团从昌黎县农民(以村委会为代表),租用了1万亩土地使用权,租期10年,每亩年租金600元,其中给农户500元,乡、村政府各50元。由乡政府负责出租耕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按需要建立葡萄种植基地,将种植劳务定额以合同形式反包给农民,公司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统一收獲,农民严格按要求操作,农民按承包土地的数量和产品产量获得报酬[17]。
要完善和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制[18]的发展。这种制度安排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农户凭土地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获得使用权和转让权后,或由自己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龙头企业获得收益,农户赁股权每年从股份合作社取得分红收益。同时,也可从公司的土地经营生产中获得工资收入。在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中,要注意解决土地流转中的农地非农化的现象,同时,还要完善土地股权继承、交易、流转以及固定分红与效益分红等管理办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这一新的制度安排在推进土地规模化、专业化稳定经营中发挥效力。
土地制度创新解决的不仅仅是土地要素的流动问题,同时,通过利益连接,也有效化解了农民增收难和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规模化、专业化基地难问题,也为遍布城乡的连锁超市供应优质、安全农产品提供了保障,更为超市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通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道路。
3.3 以物流为重点,构建灵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超市农业的发展除了其它因素外,构建以灵敏高效的物流为重点的供应链是关键。超市经营的除了加工食品以外,就是生鲜食品,许多生鲜食品是质量“易碎品”,即过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变成了垃圾。因此,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在整个超市农业的产业链建设中,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目前,除了少数大的农工商集团公司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外,许多超市的供应商并没有稳定的物流配送。建立网络化连通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当务之急。国家要鼓励和支持邮政系统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目前,贯通全国的网络化物流运营商,还只有邮政一家,因此,要发挥这一物流运营商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尽快构建起高效、灵敏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以满足超市农业对供应链建设的需要。
要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如同超市农业的神经,没有这一神经系统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供应者以及销售者都将无法正常运营。国际上一些超市集团都建有自已的信息系统,如沃尔玛全球4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19],内外部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使沃尔玛能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实现商店的销售、订货与配送保持同步。目前,国内信息网络建设缓慢,很难适应超市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建设独立的销售、供应、生产加工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把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物流配送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为超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笫10页
[2] 作者:ThomasReardon博士.TheRapidRiseofSuperKetsinDevelopingRegions:ImplicationsforAgricultralDevelopment
[3] 林周二著.《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日] 华夏出版社,第53版,2000年3月,北京:第1版笫99页
[4] 《2005中国零售连锁超市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开商网一中国商业图书期刊网,www.Kesum.cn
[5] 《北京市连锁超市及便利店发展状况分析 》,中华报告网,http://www.ccmnet.com
[6] 《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笫76页
[7] 《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笫70页
[8] 农村经济绿皮书《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笫159页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笫1版笫157页
[10] 普及著.《农产品连锁经营前景广阔——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教授蒋和平》,《农产品加工》,2005年笫2期笫7~10页。
[11] 胡定环.《超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湖南农业价格网,nong.hnpi.net
[12] 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努力寻求农产品加工业新突破》,经济日报,2004年7月5日
[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程国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
[14] 财政部财政科余天心、王石生.《经济参考报》,2005年8月14日
[15] 《专家: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http://www.infocom.cn 2004-7-30 11:19:00 hc360慧聪网
[16] 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笫1版笫53页
[17] 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笫1版笫54页
[18] 田传浩著.《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笫1版笫54页
[19] 《沃尔玛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模式在华遭遇瓶颈》NetSUn.com生意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