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沐浴。在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下我渐渐的感受到了教育的快乐。收获到了教育的幸福。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许多。孩子们的天真,孩子们的真诚,还有孩子们做事有板有眼的认真样,让我从心底喜欢上了他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的五彩光芒。面对这么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我思绪万千。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教育
如何在六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呢?新教育理念提出一、二年级的孩子要多读少写。我个人认为在读写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积累。因为6到14岁的孩子记忆力是最强的时期,如果抓住这个关键期强化孩子们的记忆,那么他们将来的语言发展空间将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这样的训练不但丰富了他们知识,大量的积累也使孩子们的识记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积累的同时,我注重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根据他们的实力积累相关知识的,让每个孩子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触摸到成功的果实。
一、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1、积累国学知识,传承中华文化。早上是孩子们记忆的最佳时间,为了充分利用好早上的时间,我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整理桌椅,开窗通風,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孩子们基本到齐后我开始组织他们进行国文的积累。我从最基本的《三字经》开始入手,因为在 一年级刚入学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会背几句《三字经》了。所以《三字经》成了我们积累的切入点,每天早上引导孩子们背两行,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周一周,一个月一个月坚持下来终于背完了《三字经》。接着我们又背完了《弟子规》和《成语接龙》。通过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三字经》的积累中孩子们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实用性最强的就是《成语接龙》了,有的孩子在组词和写话中就运用到了他们积累的成语,做到活学活用,速度之快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通过积累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明显增强。
2、勇于创新,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休息时间在教室的后面布置了读书乐园。为了吸引孩子们在读书乐园读书,我把乐园装饰的如同童话世界。墙上贴满了孩子们喜欢的七彩的图案,地上铺上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彩色泡沫板,让孩子们在这童话般的读书园地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课间孩子们有的趴着,有的跪着,有的坐着,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读着,说着,快乐着。而我坐在教室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享受着他们带给我的快乐。课间没有一个孩子在楼道里跑跳打闹,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3、利用20分钟的写字小课,扎扎实实提高孩子们写字能力。学会观察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为了引导孩子们写好字,我在网上购买了有关硬笔书法的字帖,并且每天坚持利用20分钟写字小课的时间引导孩子们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的。并做到每天的写字都有评价,还采用了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励孩子们认真观察写好每一个字,每天的优胜组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孩子们都有了可喜的进步。每天的写字从刚开始一个笔画 一个笔画的范写指导,到现在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好每一个字。孩子们的字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同时孩子们的进步也让我感到欣慰。
二、无私奉献与孩子们共度快乐时刻
在我们班的黑板旁边有一张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红花台,它可不是普通的红花评比台,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争夺小红花的雏鹰争章台,这上面的每一朵花都凝聚着小组里每一位成员的汗水和力量。自从有了它,孩子们多了份责任,多了份努力。我们有约在先,如果哪一组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的小红花最多,那么老师就带哪一组的孩子,利用一个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时间在公园游玩,在学校做游戏- - - -这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事。现在已经有两组的孩子实现了这一愿望。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不但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因为从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我不但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大无谓精神,更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有孝心,有爱心,有善心的人,用辛勤的耕耘,收获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沈力.低段小学生阅读积累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 林高亮.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05):79-80.
[3] 李亮,刘霞.写字,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基于江苏省小学写字(书法)教育调研报告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52-55.
[4] 黄海霞.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初识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有感[J].学周刊,2011,(35):62.
[5] 李湘华,曾传彬,陈慧.教书育人使我们尝到当老师的快乐与幸福[J].成功(教育),2008,(01):162.
[6] 贾巧生.我是老师,我快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9):60.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教育
如何在六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呢?新教育理念提出一、二年级的孩子要多读少写。我个人认为在读写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积累。因为6到14岁的孩子记忆力是最强的时期,如果抓住这个关键期强化孩子们的记忆,那么他们将来的语言发展空间将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这样的训练不但丰富了他们知识,大量的积累也使孩子们的识记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积累的同时,我注重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根据他们的实力积累相关知识的,让每个孩子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触摸到成功的果实。
一、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1、积累国学知识,传承中华文化。早上是孩子们记忆的最佳时间,为了充分利用好早上的时间,我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整理桌椅,开窗通風,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孩子们基本到齐后我开始组织他们进行国文的积累。我从最基本的《三字经》开始入手,因为在 一年级刚入学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已经会背几句《三字经》了。所以《三字经》成了我们积累的切入点,每天早上引导孩子们背两行,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周一周,一个月一个月坚持下来终于背完了《三字经》。接着我们又背完了《弟子规》和《成语接龙》。通过背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三字经》的积累中孩子们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实用性最强的就是《成语接龙》了,有的孩子在组词和写话中就运用到了他们积累的成语,做到活学活用,速度之快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通过积累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明显增强。
2、勇于创新,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休息时间在教室的后面布置了读书乐园。为了吸引孩子们在读书乐园读书,我把乐园装饰的如同童话世界。墙上贴满了孩子们喜欢的七彩的图案,地上铺上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彩色泡沫板,让孩子们在这童话般的读书园地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课间孩子们有的趴着,有的跪着,有的坐着,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读着,说着,快乐着。而我坐在教室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享受着他们带给我的快乐。课间没有一个孩子在楼道里跑跳打闹,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3、利用20分钟的写字小课,扎扎实实提高孩子们写字能力。学会观察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为了引导孩子们写好字,我在网上购买了有关硬笔书法的字帖,并且每天坚持利用20分钟写字小课的时间引导孩子们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的。并做到每天的写字都有评价,还采用了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励孩子们认真观察写好每一个字,每天的优胜组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孩子们都有了可喜的进步。每天的写字从刚开始一个笔画 一个笔画的范写指导,到现在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好每一个字。孩子们的字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同时孩子们的进步也让我感到欣慰。
二、无私奉献与孩子们共度快乐时刻
在我们班的黑板旁边有一张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红花台,它可不是普通的红花评比台,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争夺小红花的雏鹰争章台,这上面的每一朵花都凝聚着小组里每一位成员的汗水和力量。自从有了它,孩子们多了份责任,多了份努力。我们有约在先,如果哪一组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的小红花最多,那么老师就带哪一组的孩子,利用一个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时间在公园游玩,在学校做游戏- - - -这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事。现在已经有两组的孩子实现了这一愿望。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不但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因为从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我不但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大无谓精神,更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有孝心,有爱心,有善心的人,用辛勤的耕耘,收获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沈力.低段小学生阅读积累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 林高亮.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05):79-80.
[3] 李亮,刘霞.写字,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基于江苏省小学写字(书法)教育调研报告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52-55.
[4] 黄海霞.简简单单教语文老师学生都快乐——初识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有感[J].学周刊,2011,(35):62.
[5] 李湘华,曾传彬,陈慧.教书育人使我们尝到当老师的快乐与幸福[J].成功(教育),2008,(01):162.
[6] 贾巧生.我是老师,我快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