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导演,一个表面光鲜的职业,他们的背后,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本期栏目特邀知名导演高群书,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从诗人到知名导演的蜕变历程。
高群书
1966年出生,河北人,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曾在石家庄电视台工作,国内一线导演。中国警匪剧领军人物。代表作品有《命案十三宗》《风声》《东京审判》《征服》等
精彩观点
◆ 新闻专业出身的高群书,经历了诗人、摄像、导演三个成长历程。
◆ 从第一部盒带恐怖片,到成名作《征服》,高群书的故事成功赢取了观众的心。
◆ 一个好导演的标准:以观众为本、尊重规则、真诚待人、愿意付出。
◆ 在拍戏的过程中,选题与作品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 拥有导演梦的年轻人只有多实践,多拍摄,多模仿,才能不断进步。
◆ 电影中植入广告一定要巧妙自然、符合剧情。
最享受的过程
主持人:《西风烈》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高群书:《西风烈》表面是一个混杂了行为片、动作片、西部片的类型片,实际上是在呈现所有人对职业规则的坚守:警察坚守他的规则——法律和人道主义,吴镇宇演的赏金杀手也同样,看赏金杀人,因为这是一个付出。它同时也讲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个人规则和社会规则的冲突。而实际上,融合和冲突就是它的规则。
主持人:当初怎么想到要拍这部电影呢?
高群书:当时想尝试做一个类型片,希望建立一种规则和格局。因为中国缺少类型片,从前还有《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反特务片《羊城暗哨》《黑三角》等,但是现在类型片越来越少,现在必须要建立正常的电影工业的生态环境,拍摄表现中国人和中国内容、规则的类型电影,整个社会在市场化,但是电影却没有市场化,造成选择的缺乏,就是那几个演员、那几个类型,看久了总会有厌烦的时候。现在我们有意识地先去做这件事情,建立一些类型,不管建立的过程是多么痛苦,成功不成功,我觉得总得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西风烈》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高群书:《西风烈》拍得挺难的,第一次拍动作片,也没有可借鉴的人才,是在慢慢摸索着做,动作指导、造型、音乐都请了很多比较专业的人,另外因为那边风比较大,气候也不好,所以投资架构、资金分配的选择都是挺难的。原来是叫《四大名捕》,后来改名叫《西风烈》之后,那儿整天刮风,还下了好几场大雪,拍不下去,八年来第一次下这么大的雪,敦煌的市委书记开玩笑说:“我上任的那一天这儿下了一场雪,然后就是你们拍《西风烈》之后又下了一场大雪。”
主持人:《征服》这部电视剧反响很热烈,是您的第一部作品吗?
高群书:我第一次拍的是一个恐怖片,在1988年,它是一个盒带。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达不到电影的高度,很多导演只能从拍录像带开始,在录像厅放映。《征服》是我发现的一个真实的案子,原形是在石家庄的“张宝林杀人报复案”,我和一个编剧朋友去采访了案卷和许多办案人员,经过整理写成剧本。但是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征服》的剧本,更没人投资,我和一个同学拿钱把它拍完之后也没人买,因为它和我以前拍的很多成功的纪实电视剧很不一样,既纪实又不是电视剧,它属于比较好莱坞化的电视剧,大众一时没法接受。没想到播出之后,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
做好准备才有完美蜕变
主持人:新闻专业出身的您是怎么走上导演之路的?
高群书:当时没有网站,毕业之后大家都想去新华社,《人民日报》是大报,也愿意去,但没有人选择电视台。我分配特别不好,去不了报社,只能到石家庄地区广播电视局下面的一个电视中心,连电视台都比不上。它什么都做,既拍新闻,也拍专题片,也拍电视剧,我当时一进那个大院都傻了,“这是到哪个乡政府大院了?”当时始终在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但是我得感谢这样一个机会,毕业的时候很文艺,写诗,写小说,想当一个作家,当一个诗人,但是写的东西太灰色,总被退回来,于是就去当摄像,突然发现摄像挺好的,挺有意思的,干嘛非得当什么烂诗人!再后来就拍电视剧,需要导演,自己试着做,发现也可以做得不错。
主持人:为了成为一名导演您做了哪些努力?
高群书:大家都有梦想,这不是坏事,这是对规则的不满足,所以你得提前做很多准备。我当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要做导演,只是单纯喜欢看电影,我上学的时候在保定,看的电影比较多,满城找电影,当时通讯很落后,只能走到一个影院前挨个找能看的电影。不过我一毕业就看了《电影语法》《电影是什么》等许多书,了解了很多技术性的基础知识,再拿这个东西对照看的电影,这就是准备。后来做了摄像,开始琢磨,导戏、说戏、思考演出来的效果,但最后发现实际和想的不一样,“这应该是那样的,为什么它成这样了呢?这不行!”因为不是你去做。开始有了这种企图,加上拍电视剧的毕竟离电影近,各种机缘巧合就来了,这个时候就顺理成章开始试着做了。
主持人: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一名导演,这一路走来,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高群书: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尊重。要尊重社会规则,这个社会规则不是你随便就能破的,但也不是不能破,关键是社会规则和个人规则的冲突要掌握好。还要懂得付出,不怕吃亏,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白干了很多事情,包括后来拍电影也是,拍《东京审判》《千钧一发》连酬金都没拿。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谁,咱们有的是时间和劲儿,多出点力没有问题。但是每一个付出都是有效的,绝不是白付出的。所以,我从来不怕付出,我多干没有问题,即使心里可能会不大舒服,但是我肯定是任劳任怨地干,不就这点事嘛,我把它干好再说。因为大家心里还是有一个标准,社会还是呈善良状态的。你所有的付出实际上都是非常好的经历,大家都有目共睹。
最真实的导演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平常的工作状态和流程都是什么样的,这其中最难的是什么?
高群书: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拍别人写好的剧本,一种是自己确定方向,再找一个编剧写剧本,在写剧本的同时,拿剧本跟制作公司探讨修改。再把文案递到各个公司,直到谈成签约。但这个过程也最难,因为中间无论用什么东西吸引观众眼球,最终还是要用作品说话。之后是从演员、副导演、美术到选景各个方面慢慢地建班子,之后开机、后期制作。在做后期制作的时候对市场试探,宣传推广方案,选择时间、观众群,瞄准这一群人再通过广告、网络做推广,宣传到上映,才算告一段落。
主持人:您觉得什么样的导演是一个好导演?
高群书:首先,他是真诚的,所有的指标都以观众为本,而不是专家,比如《西风烈》,如果观众说不好,我接受;观众说好,我也接受,没有问题。观众是最直接的,因为我把观众作为一个消费者,他掏钱买票,肯定知道值不值。其次是你要拍出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表达出整个社会或者整个观众的期待,而不是自言自语地表达自己的小情小调,这样才会有众多的好口碑在传播,票房才能持续增高。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也想做导演,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高群书:年轻人想当导演特别简单,先从临摹开始,就像学画画,先从素描开始,然后写生,然后临摹大师作品,最后个人创作。电影也是一样的,可以多学好莱坞,多拍。比如,你可以把《教父》重拍一遍,你看看自己能不能有人家的水平?差距在哪儿?什么时候达到了,就可以独立创作了。虽然中国目前缺乏很多实践机会,但是你可以创造机会,请你的同学朋友来表演。当然肯定不如专业演员,你的武器也不如人家先进,而且一个电影在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剧本、初衷、演员、很多突发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是你实践以后才能找到原因,将来就明白必须要用什么样的东西做什么样的事。在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中你才能觉悟。
最期待的进步
主持人:在您看来,中档片和大片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高群书:首先,它的投资架构不一样,中档片也就是三四千万的样子;其次,它的适应层不一样,大片尽量让所有人都喜欢都愿意去看,类型片一定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它需要培育出一个市场,说明白这个东西表达的是什么。是警匪片,不愿意看的人就不要去;是硬派警匪的,不喜欢硬派的你就看软一点的,有很多电影可供选择。这样大家有一个善意的、客观的判断,然后就能决定看不看这个电影。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电影和国外电影的差距在哪?
高群书:中国电影好比初中生,好莱坞电影则是研究生,差距特别大。他们的职员、演员、导演、各种规则以及市场都很专业化,类型的种类也都远远地超过了我们。我们从意识、结构、制作的专业化、工艺的精度上都离得太远,比如基础的道具,借来的还好,制作的道具,别说拍出来,往那儿一放就觉得粗陋不堪,完全达不到情境的要求。
网友热点问题解答
网友1:高导,我是学导演的,刚毕业不久,演员和导演要怎样才能统一思想呢?
高群书
1966年出生,河北人,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曾在石家庄电视台工作,国内一线导演。中国警匪剧领军人物。代表作品有《命案十三宗》《风声》《东京审判》《征服》等
精彩观点
◆ 新闻专业出身的高群书,经历了诗人、摄像、导演三个成长历程。
◆ 从第一部盒带恐怖片,到成名作《征服》,高群书的故事成功赢取了观众的心。
◆ 一个好导演的标准:以观众为本、尊重规则、真诚待人、愿意付出。
◆ 在拍戏的过程中,选题与作品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 拥有导演梦的年轻人只有多实践,多拍摄,多模仿,才能不断进步。
◆ 电影中植入广告一定要巧妙自然、符合剧情。
最享受的过程
主持人:《西风烈》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高群书:《西风烈》表面是一个混杂了行为片、动作片、西部片的类型片,实际上是在呈现所有人对职业规则的坚守:警察坚守他的规则——法律和人道主义,吴镇宇演的赏金杀手也同样,看赏金杀人,因为这是一个付出。它同时也讲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个人规则和社会规则的冲突。而实际上,融合和冲突就是它的规则。
主持人:当初怎么想到要拍这部电影呢?
高群书:当时想尝试做一个类型片,希望建立一种规则和格局。因为中国缺少类型片,从前还有《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反特务片《羊城暗哨》《黑三角》等,但是现在类型片越来越少,现在必须要建立正常的电影工业的生态环境,拍摄表现中国人和中国内容、规则的类型电影,整个社会在市场化,但是电影却没有市场化,造成选择的缺乏,就是那几个演员、那几个类型,看久了总会有厌烦的时候。现在我们有意识地先去做这件事情,建立一些类型,不管建立的过程是多么痛苦,成功不成功,我觉得总得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西风烈》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高群书:《西风烈》拍得挺难的,第一次拍动作片,也没有可借鉴的人才,是在慢慢摸索着做,动作指导、造型、音乐都请了很多比较专业的人,另外因为那边风比较大,气候也不好,所以投资架构、资金分配的选择都是挺难的。原来是叫《四大名捕》,后来改名叫《西风烈》之后,那儿整天刮风,还下了好几场大雪,拍不下去,八年来第一次下这么大的雪,敦煌的市委书记开玩笑说:“我上任的那一天这儿下了一场雪,然后就是你们拍《西风烈》之后又下了一场大雪。”
主持人:《征服》这部电视剧反响很热烈,是您的第一部作品吗?
高群书:我第一次拍的是一个恐怖片,在1988年,它是一个盒带。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达不到电影的高度,很多导演只能从拍录像带开始,在录像厅放映。《征服》是我发现的一个真实的案子,原形是在石家庄的“张宝林杀人报复案”,我和一个编剧朋友去采访了案卷和许多办案人员,经过整理写成剧本。但是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征服》的剧本,更没人投资,我和一个同学拿钱把它拍完之后也没人买,因为它和我以前拍的很多成功的纪实电视剧很不一样,既纪实又不是电视剧,它属于比较好莱坞化的电视剧,大众一时没法接受。没想到播出之后,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
做好准备才有完美蜕变
主持人:新闻专业出身的您是怎么走上导演之路的?
高群书:当时没有网站,毕业之后大家都想去新华社,《人民日报》是大报,也愿意去,但没有人选择电视台。我分配特别不好,去不了报社,只能到石家庄地区广播电视局下面的一个电视中心,连电视台都比不上。它什么都做,既拍新闻,也拍专题片,也拍电视剧,我当时一进那个大院都傻了,“这是到哪个乡政府大院了?”当时始终在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但是我得感谢这样一个机会,毕业的时候很文艺,写诗,写小说,想当一个作家,当一个诗人,但是写的东西太灰色,总被退回来,于是就去当摄像,突然发现摄像挺好的,挺有意思的,干嘛非得当什么烂诗人!再后来就拍电视剧,需要导演,自己试着做,发现也可以做得不错。
主持人:为了成为一名导演您做了哪些努力?
高群书:大家都有梦想,这不是坏事,这是对规则的不满足,所以你得提前做很多准备。我当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要做导演,只是单纯喜欢看电影,我上学的时候在保定,看的电影比较多,满城找电影,当时通讯很落后,只能走到一个影院前挨个找能看的电影。不过我一毕业就看了《电影语法》《电影是什么》等许多书,了解了很多技术性的基础知识,再拿这个东西对照看的电影,这就是准备。后来做了摄像,开始琢磨,导戏、说戏、思考演出来的效果,但最后发现实际和想的不一样,“这应该是那样的,为什么它成这样了呢?这不行!”因为不是你去做。开始有了这种企图,加上拍电视剧的毕竟离电影近,各种机缘巧合就来了,这个时候就顺理成章开始试着做了。
主持人: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一名导演,这一路走来,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高群书: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尊重。要尊重社会规则,这个社会规则不是你随便就能破的,但也不是不能破,关键是社会规则和个人规则的冲突要掌握好。还要懂得付出,不怕吃亏,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白干了很多事情,包括后来拍电影也是,拍《东京审判》《千钧一发》连酬金都没拿。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谁,咱们有的是时间和劲儿,多出点力没有问题。但是每一个付出都是有效的,绝不是白付出的。所以,我从来不怕付出,我多干没有问题,即使心里可能会不大舒服,但是我肯定是任劳任怨地干,不就这点事嘛,我把它干好再说。因为大家心里还是有一个标准,社会还是呈善良状态的。你所有的付出实际上都是非常好的经历,大家都有目共睹。
最真实的导演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平常的工作状态和流程都是什么样的,这其中最难的是什么?
高群书: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拍别人写好的剧本,一种是自己确定方向,再找一个编剧写剧本,在写剧本的同时,拿剧本跟制作公司探讨修改。再把文案递到各个公司,直到谈成签约。但这个过程也最难,因为中间无论用什么东西吸引观众眼球,最终还是要用作品说话。之后是从演员、副导演、美术到选景各个方面慢慢地建班子,之后开机、后期制作。在做后期制作的时候对市场试探,宣传推广方案,选择时间、观众群,瞄准这一群人再通过广告、网络做推广,宣传到上映,才算告一段落。
主持人:您觉得什么样的导演是一个好导演?
高群书:首先,他是真诚的,所有的指标都以观众为本,而不是专家,比如《西风烈》,如果观众说不好,我接受;观众说好,我也接受,没有问题。观众是最直接的,因为我把观众作为一个消费者,他掏钱买票,肯定知道值不值。其次是你要拍出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表达出整个社会或者整个观众的期待,而不是自言自语地表达自己的小情小调,这样才会有众多的好口碑在传播,票房才能持续增高。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也想做导演,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高群书:年轻人想当导演特别简单,先从临摹开始,就像学画画,先从素描开始,然后写生,然后临摹大师作品,最后个人创作。电影也是一样的,可以多学好莱坞,多拍。比如,你可以把《教父》重拍一遍,你看看自己能不能有人家的水平?差距在哪儿?什么时候达到了,就可以独立创作了。虽然中国目前缺乏很多实践机会,但是你可以创造机会,请你的同学朋友来表演。当然肯定不如专业演员,你的武器也不如人家先进,而且一个电影在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剧本、初衷、演员、很多突发情况,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是你实践以后才能找到原因,将来就明白必须要用什么样的东西做什么样的事。在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中你才能觉悟。
最期待的进步
主持人:在您看来,中档片和大片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高群书:首先,它的投资架构不一样,中档片也就是三四千万的样子;其次,它的适应层不一样,大片尽量让所有人都喜欢都愿意去看,类型片一定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它需要培育出一个市场,说明白这个东西表达的是什么。是警匪片,不愿意看的人就不要去;是硬派警匪的,不喜欢硬派的你就看软一点的,有很多电影可供选择。这样大家有一个善意的、客观的判断,然后就能决定看不看这个电影。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电影和国外电影的差距在哪?
高群书:中国电影好比初中生,好莱坞电影则是研究生,差距特别大。他们的职员、演员、导演、各种规则以及市场都很专业化,类型的种类也都远远地超过了我们。我们从意识、结构、制作的专业化、工艺的精度上都离得太远,比如基础的道具,借来的还好,制作的道具,别说拍出来,往那儿一放就觉得粗陋不堪,完全达不到情境的要求。
网友热点问题解答
网友1:高导,我是学导演的,刚毕业不久,演员和导演要怎样才能统一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