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海草业发展经验
1.从实际出发,坚持立草为业的基本指导方针
自1987年中共青海省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立草为业,调整结构,提高总增,增加商品”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方针以来,全省各地坚持以草原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牲畜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89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提高环湖、稳定发展青南,开发农区畜牧业”的分类指导原则,我省畜牧业生产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实现了两年恢复,三年稳定发展,到1990年,全省畜牧业获得全面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以来,我省又紧紧抓住這一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以合理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为中心内容的草地生态建设,我省草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现代草业生态建设新阶段。
2.坚持国家支持、政府推动是草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我省在草原建设的投资上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和个人投资为辅的原则,在积极筹措地方及牧民自筹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大搞草原建设,国家也给我省的草原建设事业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期间,国家给我省农牧业建设的总投资达到6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7.98%,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草原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立草为业的指导方针,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并付诸于实践,从宏观上科学把握和指导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路子,推进草地畜牧业稳定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青海草业发展的先行条件
多年来我省在大力推行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基础上,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建立多元投资格局,推进草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努力摆脱传统生产条件下难以逾越的气候制约,提高光、热、水等资源的整合度,集中配置资金和项目,抓好以围栏、种草、暖棚、定居点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四配套”建设,确保青海草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4.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草地建设发展历程的建设经验,草地建设必须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坚决遏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海草地大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多年的草地建设工作中,我省各级政府和广大草业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草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把草地建设作为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年的草地建设实践证明,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青海草地建设的根本之路。
5.坚持科技进步是发展草业的保证
我省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科教兴牧”战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积极开展草地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草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积极推广了生物防治鼠虫害技术、牧草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草地围栏及划区轮牧技术、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草地科学管理及合理利用技术、黑土滩综合治理等几十项实用技术,为遏制草地退化和提高草地生产性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各项草地建设事业的发展。
6.坚持依法治草是发展草业的根本保障
随着草地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实,各级草原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严格查处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草原火灾、乱挖沙金、虫草、药材等破坏草原的违法乱纪案件,有效地保护了草地资源。同时一些名贵的中药材植物如冬虫夏草、大黄、甘草等野生药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
二、青海草业发展的教训
1.乱垦滥伐导致草原退化
1958年末到1960年,全省牧区开垦草场38.13万公顷,使冬春草场遭到严重破坏,造成草场沙化。此外,大量砍挖固沙植物,采伐药材,也加速了草场沙化。
采金对草地破坏极为严重。青海民间采金活动历史悠久,牧区许多河流两岸坑穴遍地,砂石堆积。1976年至1988年全省每年采金者约1.5万人。1988年6万多名采金者,涌入曲麻莱县,乱挖草场,还大量砍挖灌木当燃料,使3.33万hm2草场被毁。同年,乌兰县雅沙图地区有7000余人采金,导致2.67万hm2草场毁坏。1988年全省采金人员达11.35万,占用草场106.67万hm2左右;1990年全省采金人员1.71万人,占用草场7万hm2。80年代末期,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草原又一次开垦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造成了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据统计,80、90年代开垦的草原面积达到2万多hm2。50年代到90年代全省累计开垦草原达66.67万hm2。
2.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导致草场超载退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牲畜总头数增长了近2倍,而草地面积却由于各种原因(开垦,退化,沙化等)在不断减少。现有草地尤其是冬春草地越来越承担着巨大的放牧压力,到如今超载过牧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统计,海东、海南、海北、黄南4州(地)在20世纪70年代,冬春草地总超载量达350.96万羊单位,超载率为21.49%,属轻度、中度超载;到了80~90年代,四州(地)总计超载842.76万羊单位,超载率达51.81%,属重度超载。由于草地超载,草地植被得不到休养生息,优良牧草减少、草地盖度、生产力下降,畜草矛盾突出,其结果使草地生态系统失衡,草地生态环境恶化。
1.从实际出发,坚持立草为业的基本指导方针
自1987年中共青海省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立草为业,调整结构,提高总增,增加商品”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方针以来,全省各地坚持以草原建设为中心,以解决牲畜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89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提高环湖、稳定发展青南,开发农区畜牧业”的分类指导原则,我省畜牧业生产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实现了两年恢复,三年稳定发展,到1990年,全省畜牧业获得全面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以来,我省又紧紧抓住這一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以合理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为中心内容的草地生态建设,我省草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现代草业生态建设新阶段。
2.坚持国家支持、政府推动是草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我省在草原建设的投资上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和个人投资为辅的原则,在积极筹措地方及牧民自筹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大搞草原建设,国家也给我省的草原建设事业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期间,国家给我省农牧业建设的总投资达到6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7.98%,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草原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立草为业的指导方针,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并付诸于实践,从宏观上科学把握和指导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路子,推进草地畜牧业稳定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青海草业发展的先行条件
多年来我省在大力推行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基础上,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建立多元投资格局,推进草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努力摆脱传统生产条件下难以逾越的气候制约,提高光、热、水等资源的整合度,集中配置资金和项目,抓好以围栏、种草、暖棚、定居点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四配套”建设,确保青海草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4.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草地建设发展历程的建设经验,草地建设必须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坚决遏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海草地大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多年的草地建设工作中,我省各级政府和广大草业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草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把草地建设作为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年的草地建设实践证明,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青海草地建设的根本之路。
5.坚持科技进步是发展草业的保证
我省在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科教兴牧”战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积极开展草地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草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积极推广了生物防治鼠虫害技术、牧草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草地围栏及划区轮牧技术、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草地科学管理及合理利用技术、黑土滩综合治理等几十项实用技术,为遏制草地退化和提高草地生产性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各项草地建设事业的发展。
6.坚持依法治草是发展草业的根本保障
随着草地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实,各级草原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严格查处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草原火灾、乱挖沙金、虫草、药材等破坏草原的违法乱纪案件,有效地保护了草地资源。同时一些名贵的中药材植物如冬虫夏草、大黄、甘草等野生药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
二、青海草业发展的教训
1.乱垦滥伐导致草原退化
1958年末到1960年,全省牧区开垦草场38.13万公顷,使冬春草场遭到严重破坏,造成草场沙化。此外,大量砍挖固沙植物,采伐药材,也加速了草场沙化。
采金对草地破坏极为严重。青海民间采金活动历史悠久,牧区许多河流两岸坑穴遍地,砂石堆积。1976年至1988年全省每年采金者约1.5万人。1988年6万多名采金者,涌入曲麻莱县,乱挖草场,还大量砍挖灌木当燃料,使3.33万hm2草场被毁。同年,乌兰县雅沙图地区有7000余人采金,导致2.67万hm2草场毁坏。1988年全省采金人员达11.35万,占用草场106.67万hm2左右;1990年全省采金人员1.71万人,占用草场7万hm2。80年代末期,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草原又一次开垦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造成了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据统计,80、90年代开垦的草原面积达到2万多hm2。50年代到90年代全省累计开垦草原达66.67万hm2。
2.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导致草场超载退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牲畜总头数增长了近2倍,而草地面积却由于各种原因(开垦,退化,沙化等)在不断减少。现有草地尤其是冬春草地越来越承担着巨大的放牧压力,到如今超载过牧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统计,海东、海南、海北、黄南4州(地)在20世纪70年代,冬春草地总超载量达350.96万羊单位,超载率为21.49%,属轻度、中度超载;到了80~90年代,四州(地)总计超载842.76万羊单位,超载率达51.81%,属重度超载。由于草地超载,草地植被得不到休养生息,优良牧草减少、草地盖度、生产力下降,畜草矛盾突出,其结果使草地生态系统失衡,草地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