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实力雄厚的建筑巨头,一座资源丰富的大山,当城市资本和乡村资源对接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07年,重庆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建工集团试水新农村建设,到永川区黄瓜山开辟“试验田”。2008年,“试验田”农业总产值为十多万元;200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50多万元。
统筹开发,生态富农
2007年6月,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城乡统筹”有商机,6月19日,重庆建工集团和永川区签订新农村建设项目合作协议。
两个月后,建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建工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挺进黄瓜山,从村民手中“集中流转”土地120亩。
如何使用土地,让企业和农民双赢?
“以公司化带动‘种地’的集约化、生态化,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这就是新农村公司总经理郭宝林的“锦囊妙计”。
2008年,新农村公司投入600多万元先后建起生态养鸡场、生态养猪场、大棚蔬菜、苗木基地。“我们采用‘龙头企业 农户 专业户’、‘龙头企业 农户 专家’等模式,让农民就近就业。”郭宝林说。
张清,除在家务农外一无所长。土地被流转后,新农村公司将他和另外七八个村民送到南川养殖场免费培训,经考核后,成为了生态养猪场管理员。
郭钱友,当地青年。土地被流转后,被公司派到养鸡大户家里学习了一年,现已是生态养鸡场管理员。
吴磊,林学学士,回到农村老家却无用武之地。新农村公司当他是块宝,经过培训,他现已成为大棚蔬菜专家。
有了土地、人才和技术,公司从种植到养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在“实验田”里,有一方约十亩被围起的梨园,上千只鸡正在梨树下做“户外运动”。郭钱友一边喂食一边说:“在林下养鸡,既科学又环保,每天能捡到七八百个蛋。”
离养鸡场不远处有一家生态养猪场,一百头大肥猪过着悠闲的生活。
“公司引进日本技术,将猪粪便分解后制成大棚蔬菜需要的生态肥。”管理员张清说。
顺着便道下去,两个蔬菜大棚很是醒目。吴磊正在用生态肥浇地,大棚里生机盎然:上面是黄瓜,中间是梨子,下面是小西瓜。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池塘里养鱼,在山坡上放山羊。”公司总经理助理席仁麟说,“我们使用的是生态肥,所以肉质鲜嫩,供不应求。”他还算了一笔账:公司吸纳村民近百人,报酬从800元至2000元不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亩产的大幅提高,以前林地年产出几乎为零,现通过套种亩产值为61855元;引进大棚技术后,菜地亩产值达到25000元……
服务主业,基地促农
以农养农的思路,使村民就近务了工,但公司本身还没有赢利。
“我们前后共投入2500万元,2009年一扎账还处于经营性亏损。”新农村公司财务总监黄义春翻着账本说。
“农业是弱质产业,它有自身的周期,在短時间内难以赢利。”郭宝林坦言,“要摆脱亏损,我们必须拓展更大的利润空间。”他想到了母公司承建的高速公路工程和正在迅猛推进的“森林重庆”建设。
“森林重庆”需要什么?高速公路绿化又需要什么?答案是:苗木。
这是一块“大蛋糕”:2009年,我市绿化苗木支出达100多亿元,90%却从外地购进。
这是一个黄金项目!
2009年10月,新农村公司巧妙地将苗木基地资源和主城资本嫁接,成立了一个二级公司——重庆建工大野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依靠集团公司的资金、营销和管理平台,建工大野铆足了劲,着力打造“西南最大的苗木交易超市”。
资源一整合,便产生了强大的“杠杆效应”:半年多来,建工大野接到了八个项目,以500多万元的投入,撬动了上亿元的产值。
在苗木基地里,七八位工人正在锄草修枝。“订单雪片般飞来,我们根本搞不赢。”当地苗木大户余维平边接电话边说,“我手下的工人不够用,马上又要招用一批临时工。”
在一旁锄草的村民张伦良乐呵呵地说:“种苗木比种苞谷强多了,每天可以挣五六十元。”
“我们的苗木基地不久会扩大到200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郭宝林说,“同时,我们将苗木产业带来的收益反哺给农业项目,这样一来,我们就实现了‘以工促农’。”
乡村旅游,服务助农
一、二产业发展起来后,新农村公司又盯上了乡村旅游。
“黄瓜山上有梨树六万多亩,当年温家宝总理在黄瓜山考察时曾说‘这就是一梨村’,我们就要在乡村旅游上大做文章。”郭宝林兴奋地说。
2009年,新农村公司投资1000万元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建工农庄”。
“打造‘建工农庄’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培训基地,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二是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就近上班。”郭宝林说。
年过半百的村民邓国胜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和村里的五六十位村民被送到主城五星级的国际维景酒店培训。一个半月后,她和儿媳等18人通过了“建工农庄”的考核,成为了农庄的服务员。“培不培训大不一样,我感觉现在走路的姿势都变了,人也大方多了。”邓国胜感慨地说。
今年元月“建工农庄”一开业,便迎来开门红:客房爆满,生态猪和生态鸡蛋成为抢手货,接待游客5000人次,累计收入73万元。
3月13日,黄瓜山上,游客如织。
数万游客排队上山,车龙从山脚一直排到了“建工农庄”的门口。
“梨花节期间,我和女儿在路上卖串串就挣了2000多元,比种苞谷强多了。”刘代英大妈乐呵呵地说,“现在路修好了,有了自来水,‘农家乐’一下子又冒出了五六十家。”
“只‘建工农庄’一家还不够,下一步,我们要把附近的村房统一进行装修,统一配送餐具,让乡村旅游服务助农。”郭宝林憧憬着黄瓜山旅游的美好未来。
建工“上山”,搅动着一方热土,续写着一个城乡统筹的新范本。
2007年,重庆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建工集团试水新农村建设,到永川区黄瓜山开辟“试验田”。2008年,“试验田”农业总产值为十多万元;200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50多万元。
统筹开发,生态富农
2007年6月,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城乡统筹”有商机,6月19日,重庆建工集团和永川区签订新农村建设项目合作协议。
两个月后,建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建工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挺进黄瓜山,从村民手中“集中流转”土地120亩。
如何使用土地,让企业和农民双赢?
“以公司化带动‘种地’的集约化、生态化,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这就是新农村公司总经理郭宝林的“锦囊妙计”。
2008年,新农村公司投入600多万元先后建起生态养鸡场、生态养猪场、大棚蔬菜、苗木基地。“我们采用‘龙头企业 农户 专业户’、‘龙头企业 农户 专家’等模式,让农民就近就业。”郭宝林说。
张清,除在家务农外一无所长。土地被流转后,新农村公司将他和另外七八个村民送到南川养殖场免费培训,经考核后,成为了生态养猪场管理员。
郭钱友,当地青年。土地被流转后,被公司派到养鸡大户家里学习了一年,现已是生态养鸡场管理员。
吴磊,林学学士,回到农村老家却无用武之地。新农村公司当他是块宝,经过培训,他现已成为大棚蔬菜专家。
有了土地、人才和技术,公司从种植到养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在“实验田”里,有一方约十亩被围起的梨园,上千只鸡正在梨树下做“户外运动”。郭钱友一边喂食一边说:“在林下养鸡,既科学又环保,每天能捡到七八百个蛋。”
离养鸡场不远处有一家生态养猪场,一百头大肥猪过着悠闲的生活。
“公司引进日本技术,将猪粪便分解后制成大棚蔬菜需要的生态肥。”管理员张清说。
顺着便道下去,两个蔬菜大棚很是醒目。吴磊正在用生态肥浇地,大棚里生机盎然:上面是黄瓜,中间是梨子,下面是小西瓜。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池塘里养鱼,在山坡上放山羊。”公司总经理助理席仁麟说,“我们使用的是生态肥,所以肉质鲜嫩,供不应求。”他还算了一笔账:公司吸纳村民近百人,报酬从800元至2000元不等。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亩产的大幅提高,以前林地年产出几乎为零,现通过套种亩产值为61855元;引进大棚技术后,菜地亩产值达到25000元……
服务主业,基地促农
以农养农的思路,使村民就近务了工,但公司本身还没有赢利。
“我们前后共投入2500万元,2009年一扎账还处于经营性亏损。”新农村公司财务总监黄义春翻着账本说。
“农业是弱质产业,它有自身的周期,在短時间内难以赢利。”郭宝林坦言,“要摆脱亏损,我们必须拓展更大的利润空间。”他想到了母公司承建的高速公路工程和正在迅猛推进的“森林重庆”建设。
“森林重庆”需要什么?高速公路绿化又需要什么?答案是:苗木。
这是一块“大蛋糕”:2009年,我市绿化苗木支出达100多亿元,90%却从外地购进。
这是一个黄金项目!
2009年10月,新农村公司巧妙地将苗木基地资源和主城资本嫁接,成立了一个二级公司——重庆建工大野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依靠集团公司的资金、营销和管理平台,建工大野铆足了劲,着力打造“西南最大的苗木交易超市”。
资源一整合,便产生了强大的“杠杆效应”:半年多来,建工大野接到了八个项目,以500多万元的投入,撬动了上亿元的产值。
在苗木基地里,七八位工人正在锄草修枝。“订单雪片般飞来,我们根本搞不赢。”当地苗木大户余维平边接电话边说,“我手下的工人不够用,马上又要招用一批临时工。”
在一旁锄草的村民张伦良乐呵呵地说:“种苗木比种苞谷强多了,每天可以挣五六十元。”
“我们的苗木基地不久会扩大到200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郭宝林说,“同时,我们将苗木产业带来的收益反哺给农业项目,这样一来,我们就实现了‘以工促农’。”
乡村旅游,服务助农
一、二产业发展起来后,新农村公司又盯上了乡村旅游。
“黄瓜山上有梨树六万多亩,当年温家宝总理在黄瓜山考察时曾说‘这就是一梨村’,我们就要在乡村旅游上大做文章。”郭宝林兴奋地说。
2009年,新农村公司投资1000万元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建工农庄”。
“打造‘建工农庄’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培训基地,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二是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就近上班。”郭宝林说。
年过半百的村民邓国胜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和村里的五六十位村民被送到主城五星级的国际维景酒店培训。一个半月后,她和儿媳等18人通过了“建工农庄”的考核,成为了农庄的服务员。“培不培训大不一样,我感觉现在走路的姿势都变了,人也大方多了。”邓国胜感慨地说。
今年元月“建工农庄”一开业,便迎来开门红:客房爆满,生态猪和生态鸡蛋成为抢手货,接待游客5000人次,累计收入73万元。
3月13日,黄瓜山上,游客如织。
数万游客排队上山,车龙从山脚一直排到了“建工农庄”的门口。
“梨花节期间,我和女儿在路上卖串串就挣了2000多元,比种苞谷强多了。”刘代英大妈乐呵呵地说,“现在路修好了,有了自来水,‘农家乐’一下子又冒出了五六十家。”
“只‘建工农庄’一家还不够,下一步,我们要把附近的村房统一进行装修,统一配送餐具,让乡村旅游服务助农。”郭宝林憧憬着黄瓜山旅游的美好未来。
建工“上山”,搅动着一方热土,续写着一个城乡统筹的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