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不仅地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方式的严重束缚,也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同大家做有益处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28-01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正式提出和确立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该计划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必修课,从而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焦点。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由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怎样实施好探究性学习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仅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而不要去限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方法、进度等,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可独立研究也可自由组合小组。最重要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观念,树立“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真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教者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发展,及时给予点拔、肯定、指引。要学会高度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爱好专长,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成绩,充分肯定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或者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知识。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要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中学生要先接受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后,再进行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有着不同作用的两种学习发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等于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两者应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中学语文课文涉及面广,而且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课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课文的写作背景、必要的语法知识、阅读文本的方法、难懂的文言字词、知识点等等,教师都应该做必要、适当的讲解;适于朗读的课文,教师还应该用自己的朗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并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难以自我解决的重点、难点要讲清楚、讲准确,讲解力求精练,具有启发性。而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则一定要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应该说,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而高效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升华。
3、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必须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平台。课堂交流方式,应由单向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课本、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灵去抚摸,用真诚去感动,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文中激跃的大海,皎洁的明月,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幽深的哲理,去开启学生心灵中情感体验的共鸣,拔亮心灵,启迪情智,陶冶情操。让学生始终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128-01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正式提出和确立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该计划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必修课,从而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焦点。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主要作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由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怎样实施好探究性学习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仅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而不要去限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方法、进度等,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可独立研究也可自由组合小组。最重要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观念,树立“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真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教者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发展,及时给予点拔、肯定、指引。要学会高度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爱好专长,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成绩,充分肯定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或者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知识。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要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中学生要先接受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后,再进行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有着不同作用的两种学习发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等于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两者应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中学语文课文涉及面广,而且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课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课文的写作背景、必要的语法知识、阅读文本的方法、难懂的文言字词、知识点等等,教师都应该做必要、适当的讲解;适于朗读的课文,教师还应该用自己的朗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并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难以自我解决的重点、难点要讲清楚、讲准确,讲解力求精练,具有启发性。而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则一定要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应该说,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而高效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升华。
3、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必须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平台。课堂交流方式,应由单向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课本、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灵去抚摸,用真诚去感动,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文中激跃的大海,皎洁的明月,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幽深的哲理,去开启学生心灵中情感体验的共鸣,拔亮心灵,启迪情智,陶冶情操。让学生始终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