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创者生存,新者强盛。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该院已有6个研究所进入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百强的行列,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基本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是云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任务,建院30多年来为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为主要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支柱产业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院下属15个研究所,其挂靠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改良分中心、工程中心等达40多个,与州市联合共建了9个研究所。全院学科发展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和农业科研领域,特别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收集保存与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分析测试、优质粮经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技术、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领域更具优势和特色。
2008年以来,省农科院始终按照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始终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基本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加快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與服务能力,积极为“三农”、为政府、为企业服务,在科技引领云南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云南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 支撑产业发展
五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根本,狠抓科技创新,全院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部对“十一五”全国独立运行的地市级以上1058所农业科研机构(部属机构59个,省属机构553个,地市属机构446个)进行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显示,云南省进入全国100强的研究所有6个,全部属于省农科院,分别是粮作所(第24位)、生物所(第39位)、花卉所(第73位)、质标所(第83位)、甘蔗所(第96位)、环资所(第99位),实现了从“九五”无百强所到“十一五”末拥有6个百强所的跨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9项,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11个,拥有植物新品种权106项(在全国教学科研单位中排名第六),获得各类专利148项。3个水稻和玉米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3项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国家农业主导技术,占云南省入选国家的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的100%。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个科学家岗位、19个综合试验站的支持,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获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5个,功能研究室科学家岗位22个,14个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支持,分别占全省种植业口相应岗位设置总数的80%、50% 和56%。承建农业部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10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全院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7个、国家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分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检验测试中心(机构)7个、原种繁育基地6个。2个团队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团队;7个创新团队入选省科技创新团队;全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博士、硕士45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突、国贴专家等7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80人。先后与6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或参与成立了GMS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东南亚保护农业协作组、中(国)法(国)保护性农业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跨境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云南农业科技的跨境合作,一批作物品种已被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周边国家引进、示范、推广达10多万亩。
成果转化 带动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始终围绕“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这一主题,全面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科技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1.39亿亩。2009年,省农科院整合资源,在全省实施“八百双倍增”工程,累计完成百亩核心示范20万亩,派出科技人员9000多人次,组织实施500多个增产、增收核心试点村,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增收390元,成为科技服务全省“三农”的重要品牌。2009年以来,省农科院共承担省粮食高产创建695片、695万亩的技术指导任务,年均任务超过全省的30%,共计派出科技人员1000余人次深入实地进行指导,选育的玉米品种、水稻品种、麦类品种、马铃薯品种及油菜、豆类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成为全省高产创建的骨干品种。省农科院始终把农业应急防灾作为科技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及时做好薇甘菊爆发危害防控、稻飞虱爆发危害防控、雨雪冰冻灾害应对、科技抗旱服务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由省农科院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共建的“三农通”专家热线咨询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及时解答和解决全省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急需的科技问题,5年累计发布实用“三农”信息43万条(次),累计专家值班2400余人次,回答各类涉农问题1.5万个,全省900多万农户免费使用“三农通”信息服务。科企合作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省农科院坚持以共建研发中心、技术服务、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成果推介等方式,先后与100余家农业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快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云南烟草、茶叶、花卉、油料、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及咖啡、柠檬、魔芋、蓝莓、药用植物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创新平台 保障产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条件与科技事业发展需求严重不适应的问题,2008年,省农科院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基本建设作为全院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来抓,2009年进一步确立了全院基本建设“三年大改观、五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绘就了全院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并着力抓好各项工作。按照昆明市北部山水新城建设规划,省农科院位于龙头街桃园村的1300多亩科研试验用地全部纳入北部山水新城规划建设。省农科院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启动了院部规划改造建设工作,为院部的整体规划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院部科研办公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涉及的城中村改造正加快推进,创造了60天完成拆迁协议95%的奇迹,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安全事故、零加层的四个“零突破”。同时,加快改善科研试验条件。省农科院新科研办公楼已完成建设,即将投入使用;院科技创新大楼于2012年正式启动建设,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2014年即可竣工;驻元谋县的热区所和驻保山市的热经所科研实验大楼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全面改善了两个研究所的科研实验条件;与此同时,省农科院其余驻州市研究所也启动了科研实验大楼建设计划,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全院科研实验条件正在加快改善。为彻底解决科研基地不足的问题,省农科院及时启动了科研试验基地建设计划,按照科研基地建设驻昆研究所不少于500亩,驻州市研究所不少于5000亩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科研基地建设,以全面解决科研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经过努力,目前省农科院科研基地总面积已达44600多亩,科研基地不足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创新人才 引领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始终坚持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和打造服务农业科技事业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通过努力,全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充实,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要求,采取竞争上岗、公开考试、公推直选等方式,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院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4.08岁,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处级干部136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88%;女性处级干部23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5%;少数民族处级干部29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9%;党外处级干部21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4%。重视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了研究所职工测评、机关职能部门与研究所交叉评议、院领导评价的三级考核办法,加强全院处所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增强了全院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了从严管理干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实施细则等办法,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对年度综合考核中干部职工认可度较低的处级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较差的所领导班子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深化人才岗位设置管理,初次岗位设置管理走在全省事业单位及全国兄弟院所的前列。高度重视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制定了处级和科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组建了100余名后备干部数据库,并分批、分期培训处科级领导干部500余人次和专业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5年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75名(硕博士232名),引进高端人才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1名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增6个团队入选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新增国贴、省突、省贴专家12名,21名专家入选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12名专家受聘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1人入选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9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0名博士后进站开展工作,遴选培养了50多名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全院职工总数的73%,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已达400多人。
突破瓶颈 引领产业发展
“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围绕云南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以科技支撑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何兴泽表示,“总体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全院科技创新平台条件严重滞后,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全院仍面临着繁重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经费投入压力极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本高且效率相对较低。由于云南农业特色产业丰富多样,想要做好各个特色产业链的科技支撑,需要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这必然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支持机制。”
何兴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省农科院将按照中央关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学科布局,不断拓展科技创新领域,突出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科技支撑与引领,不断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好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省粮食高产创建、GMS农业科技协作网、科企合作等重要平台的作用,加快全院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与推广,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更好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提高科技创新综合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院科技创新条件的改善,积极争取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分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尽快建成几个现代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示范作用。
風雨兼程,沧桑巨变。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用农科文化孕育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丰富和发展农科文化,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树立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丰碑。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当前省农科院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岭大地上,省农科院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播撒着科技的“及时雨”,引领着云南农业迈向现代化。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信心百倍。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农科院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 芳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是云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任务,建院30多年来为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为主要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支柱产业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院下属15个研究所,其挂靠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改良分中心、工程中心等达40多个,与州市联合共建了9个研究所。全院学科发展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和农业科研领域,特别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收集保存与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分析测试、优质粮经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技术、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领域更具优势和特色。
2008年以来,省农科院始终按照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始终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基本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加快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與服务能力,积极为“三农”、为政府、为企业服务,在科技引领云南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云南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 支撑产业发展
五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根本,狠抓科技创新,全院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部对“十一五”全国独立运行的地市级以上1058所农业科研机构(部属机构59个,省属机构553个,地市属机构446个)进行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显示,云南省进入全国100强的研究所有6个,全部属于省农科院,分别是粮作所(第24位)、生物所(第39位)、花卉所(第73位)、质标所(第83位)、甘蔗所(第96位)、环资所(第99位),实现了从“九五”无百强所到“十一五”末拥有6个百强所的跨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9项,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11个,拥有植物新品种权106项(在全国教学科研单位中排名第六),获得各类专利148项。3个水稻和玉米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3项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国家农业主导技术,占云南省入选国家的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的100%。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个科学家岗位、19个综合试验站的支持,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获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5个,功能研究室科学家岗位22个,14个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支持,分别占全省种植业口相应岗位设置总数的80%、50% 和56%。承建农业部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10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全院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7个、国家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分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检验测试中心(机构)7个、原种繁育基地6个。2个团队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团队;7个创新团队入选省科技创新团队;全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博士、硕士45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突、国贴专家等7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80人。先后与6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牵头或参与成立了GMS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东南亚保护农业协作组、中(国)法(国)保护性农业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跨境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云南农业科技的跨境合作,一批作物品种已被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周边国家引进、示范、推广达10多万亩。
成果转化 带动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始终围绕“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这一主题,全面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科技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1.39亿亩。2009年,省农科院整合资源,在全省实施“八百双倍增”工程,累计完成百亩核心示范20万亩,派出科技人员9000多人次,组织实施500多个增产、增收核心试点村,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增收390元,成为科技服务全省“三农”的重要品牌。2009年以来,省农科院共承担省粮食高产创建695片、695万亩的技术指导任务,年均任务超过全省的30%,共计派出科技人员1000余人次深入实地进行指导,选育的玉米品种、水稻品种、麦类品种、马铃薯品种及油菜、豆类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成为全省高产创建的骨干品种。省农科院始终把农业应急防灾作为科技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及时做好薇甘菊爆发危害防控、稻飞虱爆发危害防控、雨雪冰冻灾害应对、科技抗旱服务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由省农科院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共建的“三农通”专家热线咨询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及时解答和解决全省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急需的科技问题,5年累计发布实用“三农”信息43万条(次),累计专家值班2400余人次,回答各类涉农问题1.5万个,全省900多万农户免费使用“三农通”信息服务。科企合作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省农科院坚持以共建研发中心、技术服务、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成果推介等方式,先后与100余家农业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快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云南烟草、茶叶、花卉、油料、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及咖啡、柠檬、魔芋、蓝莓、药用植物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创新平台 保障产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条件与科技事业发展需求严重不适应的问题,2008年,省农科院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基本建设作为全院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来抓,2009年进一步确立了全院基本建设“三年大改观、五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绘就了全院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并着力抓好各项工作。按照昆明市北部山水新城建设规划,省农科院位于龙头街桃园村的1300多亩科研试验用地全部纳入北部山水新城规划建设。省农科院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启动了院部规划改造建设工作,为院部的整体规划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院部科研办公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涉及的城中村改造正加快推进,创造了60天完成拆迁协议95%的奇迹,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安全事故、零加层的四个“零突破”。同时,加快改善科研试验条件。省农科院新科研办公楼已完成建设,即将投入使用;院科技创新大楼于2012年正式启动建设,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2014年即可竣工;驻元谋县的热区所和驻保山市的热经所科研实验大楼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全面改善了两个研究所的科研实验条件;与此同时,省农科院其余驻州市研究所也启动了科研实验大楼建设计划,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全院科研实验条件正在加快改善。为彻底解决科研基地不足的问题,省农科院及时启动了科研试验基地建设计划,按照科研基地建设驻昆研究所不少于500亩,驻州市研究所不少于5000亩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科研基地建设,以全面解决科研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经过努力,目前省农科院科研基地总面积已达44600多亩,科研基地不足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创新人才 引领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始终坚持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和打造服务农业科技事业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通过努力,全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充实,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要求,采取竞争上岗、公开考试、公推直选等方式,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全院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4.08岁,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处级干部136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88%;女性处级干部23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5%;少数民族处级干部29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9%;党外处级干部21名,占现有处级干部总数的14%。重视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了研究所职工测评、机关职能部门与研究所交叉评议、院领导评价的三级考核办法,加强全院处所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增强了全院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了从严管理干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实施细则等办法,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对年度综合考核中干部职工认可度较低的处级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较差的所领导班子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深化人才岗位设置管理,初次岗位设置管理走在全省事业单位及全国兄弟院所的前列。高度重视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制定了处级和科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组建了100余名后备干部数据库,并分批、分期培训处科级领导干部500余人次和专业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5年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75名(硕博士232名),引进高端人才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1名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增6个团队入选云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新增国贴、省突、省贴专家12名,21名专家入选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12名专家受聘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1人入选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9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0名博士后进站开展工作,遴选培养了50多名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全院职工总数的73%,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已达400多人。
突破瓶颈 引领产业发展
“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围绕云南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以科技支撑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何兴泽表示,“总体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全院科技创新平台条件严重滞后,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全院仍面临着繁重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经费投入压力极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本高且效率相对较低。由于云南农业特色产业丰富多样,想要做好各个特色产业链的科技支撑,需要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这必然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支持机制。”
何兴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省农科院将按照中央关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学科布局,不断拓展科技创新领域,突出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科技支撑与引领,不断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好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省粮食高产创建、GMS农业科技协作网、科企合作等重要平台的作用,加快全院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与推广,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更好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提高科技创新综合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院科技创新条件的改善,积极争取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分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尽快建成几个现代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示范作用。
風雨兼程,沧桑巨变。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用农科文化孕育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丰富和发展农科文化,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树立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丰碑。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当前省农科院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云岭大地上,省农科院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播撒着科技的“及时雨”,引领着云南农业迈向现代化。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信心百倍。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农科院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