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举措。但中国价值观念在实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西方价值观主导、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中国价值观念被误读等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塑造中国形象的责任,以意欲向外的广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通过精准分析中国价值观念的内涵、构建对外的叙事话语体系、创新中国价值观念传播的叙事方式,以共同价值凝聚人心,增强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3—0084—06
[作者简介]梅花瑞,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主要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意欲向内的“理论灌输”为主要路径,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和实践范围被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2],这与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之间的契合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野,也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全社会全球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国际交往和全球合作为路径、以互联网、文化、外交等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目标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尤其是要让世界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国。
一、全球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意欲向内的深度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但由于对意欲向外的广度和力度有所忽视,造成中国价值观念对外传播乏力、中国价值观国际认同不足、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等现实困境。从当前意识形态的交互性特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不能仅仅视为政治国家范围内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是要将其视为围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斗争展开的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锋和文化交融为表征的国际话语权之间的较量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世界全局出发,拓展其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全球视野。
(一)拓深思想政治教育深度需要全球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源于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实践指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是其使命实现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全球视野的拓展将有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将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标、传播规律、价值功能的认识。其次,思想政治全球视野起因于对全球化影响的关注。全球化不只是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全球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征。人口的全球流动和文化的全球交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弘扬主旋律,注重结合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为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滋养。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予以深刻全面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全球化和教育对象的时代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过程中,要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范围从中国人民扩展向世界人民,在视野的拓展和内容的拓新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广度需要全球视野
传统观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理解的狭隘性,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在本国的统治而进行的“理论灌输”和“思想说服”。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政权安全早已经超越疆域和民族的界限。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离不开对全球文化环境的思考,这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全球思想变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问题,以此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是借鉴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需要。中华文明能够经久不衰的“密码”就是坚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理念,坚持“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推动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是应对文化冲突的必然。“一般而言,文化的碰撞越往内、越深入,阻力就越大,抵触情绪就越大。一旦文化交流进入文化心理的层次,必然会引发价值观冲突。”[3]当前文化发展的张力失衡使得发展理念的差异演变为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亟需在求同存异中促进世界文明的融合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将对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为其效果评价指标,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误读亟需“召唤”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通过国际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行中国方案,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认同。
(三)增拓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需要全球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是全球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话语效力,其本质是话语权问题。第一,提升中国话语“感染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4]第二,闡释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要讲清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和基本国情,通过“兼收并蓄、包容互鉴”文化发展理念彰显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第三,增强中国价值国际“理解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5]各国之间增强对文化和道路差异的理解,形成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文化发展观念是避免价值观冲突的前提,以共同价值理念消除隔阂,谋求价值共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开创拓新。 二、价值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新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从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现状来看,与中国的综合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提出提了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问题。
(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发展理念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每个时代的文化中都蕴含着其核心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6]经过长期奋斗,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辛改革,中国基本已经解决“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愈加凸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当下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基本目标之一。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不是要推行中国文化霸权,更不是要使中国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而是要向世界阐明中国发展理念的内涵,传承中国文化中的“和平基因”,传递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包容互惠、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1]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和传播中国的文明发展理念。
(二)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7]由此提出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多维一体的国家形象塑造需要向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8]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形象的重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增强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的国际认同,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阐释好中国行动,助推中国方案
中国在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出了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致力于以实际行动重塑国家形象。但是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以及将“一带一路”倡议污蔑为“中国版米歇尔计划”等陈词滥调严重诋毁了中国国家形象,为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蒙上一层迷雾,企图让中国方案“走不出去”,中国声音“传不出去”,中国形象“立不起来”。“当代中国价值观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9]要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过程中彰显制度优势,推动中国方案的感染力和参与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全球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思想共识。
(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10]第一,要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文化根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处事智慧,阐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战必亡”的社会发展规律,塑造“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东方雄狮形象。第二,以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增强合作共识。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发展等关系各国切身发展利益的方面加强合作,秉持“互惠共赢”的发展原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将被世界认同和接受,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话语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展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转变,还是出于应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挑战的需要。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功,必然招致西方国家的觊觎和遏制,造成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乏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已进入新时代,但是“两个没有变”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综合国力的差距,“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整体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苏联解体,两级对立的格局消失,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因此缓和,相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愈加明显,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频繁,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思潮时刻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1]的问题,加重了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阻力,造成中国声音“传不开”、中国主张“叫不响”、中国方案“推不动”的话语困境。
(二)价值观念差异呈现的文化冲突日益凸显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文明因交流而繁荣,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各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依据本国的国情、历史文化、地理因素等,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本无可厚非,但西方一些國家在长期殖民历史中形成的戮杀掠夺的历史传统、国强必霸的发展思维、零和博弈的发展理念等,不利于世界维护持久和平和健康发展。文化冲突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表现为发展理念的冲突,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如美国打着“美国优先”“自由与人权至上”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他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与中国“爱好和平”“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发展理念之间形成明显冲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增加了世界的不稳定因素,无论是宗教争端还是地区动荡,皆可以找到其背后的文化动因。 (三)激烈的国际竞争引发的发展理念误读
国家竞争表现为话语权的竞争,是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各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赢得主动权,必须通过价值观的“输出”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和国家形象,但是一些国家打着“思想自由”“文明无国界”的幌子,以价值观输出和文化霸权策略提升对他国的控制,同时又通过“抹黑”他国的发展方式以彰显自身价值理念的优越性。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一带一路”倡议污蔑为“中国版米歇尔计划”,将孔子学院视为文化殖民的工具,将疫情防控丑化为侵犯人权等,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乏力。破解中国声音被误读的困境,必须有理有据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方案的实践感染力和中国主张的道义感召力。
四、凝聚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开拓旨在增进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抵制对中国污蔑的言论和思潮,帮助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担当,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一)精准分析中国价值观念的内涵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是要构建有思想深度和时代特质的话语内容,精准阐释中国价值观的时代意蕴和现实价值,这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中之重,其要回答的是向外“说什么”的问题。确立中国意欲向外的价值观内容需要从中国“想传达什么”和国外“想了解什么”双向确定。因此,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呈现为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勾勒出世界多元文化的中国图景,能够有效展现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世界文明的包容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未曾断流的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滋养全人类精神世界。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蕴含的中国经验是西方国家想了解和借鉴的重要价值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不仅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也是西方国家想要了解中国的重要方面,是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只有精准阐释中国价值的内涵,才能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才能推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和认同。
(二)凝练中国价值观念的话语内核
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过程。只有实现话语体系的相融互通,才能与世界有效沟通[12]。从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向外的话语转变来看,要形成话语对象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粮食安全、反恐防爆等公共事务的应对中凝练中国价值观念,以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文明的多样繁荣发展凝心聚力,实现中国风格和世界样态互融互鉴。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思想奠定了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思想基础,“共同价值的存在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13]但中国主张的“共同价值”绝不是要实现中国价值观念的全球主导,更不是推崇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对世界文明发展未来走向进行的探索。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通过“和平发展”“荣辱与共、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共同繁荣”“和平共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凝练中国核心价值观念,使中国价值观念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成为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识。
(三)创新中国价值观念传播的叙事方式
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广阔的平台,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在推进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传播媒介的创新增进中国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更新、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方式革新。第一,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具体而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5]第二,构建生活化叙事平台,推动中国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種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6]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理念、增强中国主张的世界认同、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搭建互动平台。
(四)以共同价值理念增强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
推动中国价值国际传播除了要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根基,还要以中国主张的道义感召力和共同价值理念的认可度增进中国价值观的世界认同。“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要强调与其他国家相通相融的价值内容,这是拉进中外文化距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17]。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并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思想理念走向行动深处,凝聚世界共识,彰显了中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在“共同价值”的传播过程中,要对西方“普世价值”背后的意识形态渗透进行防范和抵制,通过中国和平外交实践和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揭露“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虚假性,回应“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论调,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权问题上通过中国发展的实践有力回击西方质疑,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基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世界共同繁荣。 总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具备全球视野,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以开放的视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功经验的需要,也是在文化交流和国际责任担当中开拓对外视野,推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全球视野的开拓将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创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开拓是增进世界与中国交流互动的必由之路,将有力推动中国国际形象塑造、中国声音国际传播,推动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2]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4(10):90-96.
[3]李文阁,李煜华,李达.兴国之魂——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1.
[4]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01).
[5][7][10][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7、162、161、165.
[6]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7-24.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1).
[9]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J].学习月刊,2014(13):7-9.
[11]本报评论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N].光明日报,2016-12-11.
[12]王晓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對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1-3.
[13]项久雨.莫把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N].人民日报,2016-3-30(7).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1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8-19(1).
[17]沈壮海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4.
责任编辑:杨建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3—0084—06
[作者简介]梅花瑞,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主要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意欲向内的“理论灌输”为主要路径,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和实践范围被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2],这与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之间的契合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野,也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全社会全球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国际交往和全球合作为路径、以互联网、文化、外交等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目标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尤其是要让世界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国。
一、全球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意欲向内的深度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但由于对意欲向外的广度和力度有所忽视,造成中国价值观念对外传播乏力、中国价值观国际认同不足、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等现实困境。从当前意识形态的交互性特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不能仅仅视为政治国家范围内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是要将其视为围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斗争展开的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锋和文化交融为表征的国际话语权之间的较量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世界全局出发,拓展其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全球视野。
(一)拓深思想政治教育深度需要全球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源于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实践指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是其使命实现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全球视野的拓展将有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将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标、传播规律、价值功能的认识。其次,思想政治全球视野起因于对全球化影响的关注。全球化不只是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全球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特征。人口的全球流动和文化的全球交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弘扬主旋律,注重结合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为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滋养。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予以深刻全面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全球化和教育对象的时代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过程中,要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范围从中国人民扩展向世界人民,在视野的拓展和内容的拓新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广度需要全球视野
传统观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理解的狭隘性,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在本国的统治而进行的“理论灌输”和“思想说服”。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政权安全早已经超越疆域和民族的界限。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离不开对全球文化环境的思考,这就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全球思想变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问题,以此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是借鉴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需要。中华文明能够经久不衰的“密码”就是坚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理念,坚持“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推动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是应对文化冲突的必然。“一般而言,文化的碰撞越往内、越深入,阻力就越大,抵触情绪就越大。一旦文化交流进入文化心理的层次,必然会引发价值观冲突。”[3]当前文化发展的张力失衡使得发展理念的差异演变为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亟需在求同存异中促进世界文明的融合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将对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为其效果评价指标,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误读亟需“召唤”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通过国际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行中国方案,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认同。
(三)增拓思想政治教育“力度”需要全球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是全球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话语效力,其本质是话语权问题。第一,提升中国话语“感染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4]第二,闡释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要讲清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和基本国情,通过“兼收并蓄、包容互鉴”文化发展理念彰显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第三,增强中国价值国际“理解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5]各国之间增强对文化和道路差异的理解,形成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文化发展观念是避免价值观冲突的前提,以共同价值理念消除隔阂,谋求价值共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开创拓新。 二、价值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新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从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现状来看,与中国的综合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提出提了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问题。
(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发展理念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每个时代的文化中都蕴含着其核心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6]经过长期奋斗,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辛改革,中国基本已经解决“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愈加凸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当下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基本目标之一。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不是要推行中国文化霸权,更不是要使中国价值观成为“普世价值”,而是要向世界阐明中国发展理念的内涵,传承中国文化中的“和平基因”,传递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包容互惠、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1]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和传播中国的文明发展理念。
(二)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7]由此提出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多维一体的国家形象塑造需要向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8]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形象的重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增强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的国际认同,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阐释好中国行动,助推中国方案
中国在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出了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致力于以实际行动重塑国家形象。但是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以及将“一带一路”倡议污蔑为“中国版米歇尔计划”等陈词滥调严重诋毁了中国国家形象,为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蒙上一层迷雾,企图让中国方案“走不出去”,中国声音“传不出去”,中国形象“立不起来”。“当代中国价值观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9]要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过程中彰显制度优势,推动中国方案的感染力和参与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全球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思想共识。
(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10]第一,要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文化根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处事智慧,阐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好战必亡”的社会发展规律,塑造“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东方雄狮形象。第二,以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增强合作共识。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发展等关系各国切身发展利益的方面加强合作,秉持“互惠共赢”的发展原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将被世界认同和接受,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话语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展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转变,还是出于应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挑战的需要。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功,必然招致西方国家的觊觎和遏制,造成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乏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已进入新时代,但是“两个没有变”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综合国力的差距,“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整体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苏联解体,两级对立的格局消失,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因此缓和,相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愈加明显,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频繁,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思潮时刻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1]的问题,加重了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阻力,造成中国声音“传不开”、中国主张“叫不响”、中国方案“推不动”的话语困境。
(二)价值观念差异呈现的文化冲突日益凸显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文明因交流而繁荣,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各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依据本国的国情、历史文化、地理因素等,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本无可厚非,但西方一些國家在长期殖民历史中形成的戮杀掠夺的历史传统、国强必霸的发展思维、零和博弈的发展理念等,不利于世界维护持久和平和健康发展。文化冲突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表现为发展理念的冲突,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如美国打着“美国优先”“自由与人权至上”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他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与中国“爱好和平”“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发展理念之间形成明显冲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增加了世界的不稳定因素,无论是宗教争端还是地区动荡,皆可以找到其背后的文化动因。 (三)激烈的国际竞争引发的发展理念误读
国家竞争表现为话语权的竞争,是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各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赢得主动权,必须通过价值观的“输出”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和国家形象,但是一些国家打着“思想自由”“文明无国界”的幌子,以价值观输出和文化霸权策略提升对他国的控制,同时又通过“抹黑”他国的发展方式以彰显自身价值理念的优越性。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一带一路”倡议污蔑为“中国版米歇尔计划”,将孔子学院视为文化殖民的工具,将疫情防控丑化为侵犯人权等,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乏力。破解中国声音被误读的困境,必须有理有据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方案的实践感染力和中国主张的道义感召力。
四、凝聚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开拓旨在增进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抵制对中国污蔑的言论和思潮,帮助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担当,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一)精准分析中国价值观念的内涵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是要构建有思想深度和时代特质的话语内容,精准阐释中国价值观的时代意蕴和现实价值,这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中之重,其要回答的是向外“说什么”的问题。确立中国意欲向外的价值观内容需要从中国“想传达什么”和国外“想了解什么”双向确定。因此,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呈现为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勾勒出世界多元文化的中国图景,能够有效展现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世界文明的包容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未曾断流的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滋养全人类精神世界。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蕴含的中国经验是西方国家想了解和借鉴的重要价值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不仅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也是西方国家想要了解中国的重要方面,是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只有精准阐释中国价值的内涵,才能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才能推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和认同。
(二)凝练中国价值观念的话语内核
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过程。只有实现话语体系的相融互通,才能与世界有效沟通[12]。从思想政治教育由内向外的话语转变来看,要形成话语对象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粮食安全、反恐防爆等公共事务的应对中凝练中国价值观念,以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文明的多样繁荣发展凝心聚力,实现中国风格和世界样态互融互鉴。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思想奠定了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思想基础,“共同价值的存在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13]但中国主张的“共同价值”绝不是要实现中国价值观念的全球主导,更不是推崇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对世界文明发展未来走向进行的探索。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通过“和平发展”“荣辱与共、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共同繁荣”“和平共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凝练中国核心价值观念,使中国价值观念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成为世界人民的价值共识。
(三)创新中国价值观念传播的叙事方式
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广阔的平台,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在推进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传播媒介的创新增进中国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中国形象的塑造方式更新、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方式革新。第一,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具体而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5]第二,构建生活化叙事平台,推动中国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種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6]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理念、增强中国主张的世界认同、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搭建互动平台。
(四)以共同价值理念增强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
推动中国价值国际传播除了要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根基,还要以中国主张的道义感召力和共同价值理念的认可度增进中国价值观的世界认同。“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要强调与其他国家相通相融的价值内容,这是拉进中外文化距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17]。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并且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思想理念走向行动深处,凝聚世界共识,彰显了中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在“共同价值”的传播过程中,要对西方“普世价值”背后的意识形态渗透进行防范和抵制,通过中国和平外交实践和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揭露“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虚假性,回应“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论调,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权问题上通过中国发展的实践有力回击西方质疑,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基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世界共同繁荣。 总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具备全球视野,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以开放的视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功经验的需要,也是在文化交流和国际责任担当中开拓对外视野,推动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全球视野的开拓将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创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的开拓是增进世界与中国交流互动的必由之路,将有力推动中国国际形象塑造、中国声音国际传播,推动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
[2]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4(10):90-96.
[3]李文阁,李煜华,李达.兴国之魂——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1.
[4]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01).
[5][7][10][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7、162、161、165.
[6]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7-24.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1).
[9]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J].学习月刊,2014(13):7-9.
[11]本报评论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N].光明日报,2016-12-11.
[12]王晓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對外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1-3.
[13]项久雨.莫把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N].人民日报,2016-3-30(7).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1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8-19(1).
[17]沈壮海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4.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