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任团长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过几天,是付秀辉老人的八十岁寿诞,儿女们都想给他一个惊喜,但除了吃,似乎也想不出什么新意。
  这一天,付老接到县文化局曹局长电话,邀请他参加第二天的艺术节开幕式。付老很意外,自从二十年前退休,他已经很少参加外面的活动,对县上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更是漠不关心。
  第二天一早,曹局长派了一辆小车把付老接到了艺术节现场。
  开场歌舞之后,压轴大戏上场了,是一出叫《鳖灵魂》的川剧。
  台上刚报出剧目,台下的付老就坐不住了,他使劲儿揉了揉眼,伸长脖子,一心把台上演员的扮相和唱腔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明白。
  旁边的人都看得出付老的激动,只是不太明白他眼含热泪的原因。
  早些年,付秀辉在县川剧团当团长,他自己也是“生、旦、净、末、丑”中扮演丑角的行家。在上世纪川剧最火的年代,很多家长都以把孩子送到川剧团学习作为最荣耀的事,那时还在盛年的付秀辉为了川剧发展,还专门开了一个“川剧娃娃班”。
  这些七八岁的孩子进了娃娃班后,就每天跟着师傅和学长们学练基本功,一旦有了好的苗子,川剧团就会留下来进一步培养。
  在娃娃班的所有学员中,付秀辉特别看重一个叫周元仑的孩子。他不但悟性高,而且特别吃苦,他试着扮演的丑角,有着和年纪不相称的成熟,和付秀辉扮演的丑角如同一个模子,让人打心眼儿里喜欢。付秀辉从周元仑身上看到了希望,有意把所学传授给他,悉心栽培。
  周元仑家境贫寒,为了让他能多拿点儿养家糊口的钱,他一成年,就让他在单位兼管财务。
  那一年,付秀辉花了多年时间,精心创作的川剧剧本《鳖灵魂》终于大功告成。
  古时的成都平原常常遭受水患,古蜀国的国王为民所急,拓巫山,开三峡,用开凿出来的两条人工河带走了岷江水,让整个川西平原从一片泽国变成了沃野千里。这个伟大的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早四百年,还原这段历史,是川剧在传统剧目上的创新和发展,寄予了付秀辉一生的心血。
  剧本完成后,付秀辉组织剧团进行了精心排练,其中一个调节全剧戏份的重要丑角,就交给了崭露头角的周元仑。
  为了让周元仑尽快掌握角色,付秀辉专门开小灶调教他。付秀辉演了半辈子的丑角,不仅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而且“现挂”功夫十分了得。
  所谓“现挂”,就是即兴发挥,类似于现在的“脱口秀”,需要演员基本功扎实,语言功底深厚,体现了川剧雅俗共赏、俗不伤雅的特点,能极大增强川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角色位置十分重要。
  为了帮助周元仑理解角色,付秀辉找来了不少历史书和专业书,让周元仑从中汲取营养。周元仑有感于付秀辉亦父亦师的恩德,跪地拜了付秀辉为师。
  付秀辉没有料到,川剧《鳖灵魂》排练上演后却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观众锐减。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川剧经历了从高峰到迅速衰落的过程。国家在八十年代提出了两个振兴,一个是振兴中医,另一个就是振兴川剧,各地的中医医院倒是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了,川剧团却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每天坐进县川剧团剧场的观众已经屈指可数,入不敷出的经营局面让整个川剧团人心浮动,人人都在思谋着今后的去向。
  眼看大势已去,剧组的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付秀辉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正巧他父亲落实政策到手了一笔钱,他干脆把这笔钱交给了剧团,起码还能撑一段时间。
  不料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剧团里的人盼了一天,兼管财务的周元仑却没有出现。
  从那以后,一连半个多月,谁也没见过周元仑,倒是有人说过,看见他几次喝得醉醺醺的。
  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傍晚,付秀辉的家被一个年轻人敲开了。
  进来的正是弟子周元仑,进到客厅就跪了下来。正在客厅看书的付秀辉瞥了一眼,心里咯噔一下,沉下脸问道:“大家等着你拿钱开支,你怎么玩起失踪了?”
  付秀辉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跪着的周元仑早已泪流满面,说:“师父,我对不起您,那笔钱……我想先拿去借给一个高息揽储的机构赚点儿利息,再给大家发薪水,可没想到,那是个骗子公司,不但把您的钱卷空了,我那点可怜的积蓄也都搭进去了……从那以后我天天借酒浇愁,都不敢來见您……”
  付秀辉一下子站起来,指着周元仑狠狠地点了几点:“你、你、你这不长进的东西!我是怎么教你做人的?居然心存侥幸,去搞投机!”
  周元仑跪下不敢抬头,好半天才说:“我错了,也没脸留在家乡,我要走了……这笔钱,我会归还的!”
  付秀辉冷冷地说道:“既然要走,还堂而皇之地来告诉我干嘛?走吧,走吧,走得越远越好!”
  周元仑一脸羞愧:“师父,我还瞒了您一件事情。这两年川剧团走下坡路,剧团每个人都在想着退路,我也一样,悄悄跟人去学了根雕,技术也渐渐有了些长进。前些日子有人帮我在缅甸介绍了份工作,去那边做根雕,工资是我现在的十倍,一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师父,我才二十出头,如果一直唱戏,我看不到任何出路,剧场已成了没有观众的摆设,迟早会解散的。弟子思前想后,过去奋斗一些年,就能还上您的钱,也能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付秀辉闭目半晌,冲门口挥挥手说:“钱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既然已经定了,剧团也留不住你了。从今以后,你我各自安好。”
  周元仑一个劲儿点头,泪眼蒙咙中,他看到了师父脸上极度的失望与落寞。
  周元仑也不会知道,他离开剧团后没多久,剧团就宣布解散了,付秀辉被安置到同一个系统的电影公司,郁郁寡欢地守到退休。
  此刻,曾经远离的川剧《鳖灵魂》重现舞台,人物设置和川剧表演全部是按照当年付老的要求完成的,这让不太情愿来到艺术节现场的付老百感交集。
  他正在疑惑间,坐在旁边的曹局长告诉他,《鳖灵魂》的剧本是在尘封的县川剧团的档案中找到的,经过县上的红叶艺术团一帮川剧发烧友的紧张排练,这个剧目才有了今天重现天日的机会。   付老泪光闪烁:“真是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自己编写的这出戏。我想见一见红叶艺术团的演员们,特别是艺术团的团长,他太有心了。”
  付老是想解开心中一个疑惑,一帮发烧友,把一出《鳖灵魂》排演得惟妙惟肖,一定有高人的指點,他想见一见这个高人。
  演出结束后,付老见到了红叶艺术团的团长,却是一个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付老不信,此人怎么看他也不像高人啊。
  年轻的团长一见到付老,马上上来搀扶道:“前辈,我们事前没告诉您,就贸然排练了您的作品。今天请您来,就是想听听您的意见,想得到您的指点。”
  付老兴奋地点着头:“你们演得很好,我要谢谢你。早在二十多年前,我的弟子离开了,川剧也没观众了,想不到今天被你一个年轻人搬上了舞台,而且是在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演出,没有想到啊。”
  年轻人说:“其实啊,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川剧的传承和保护,有意让我们排演了这出《鳖灵魂》,还从省川剧院请来了老师进行专业指导,才让这帮业余的发烧友有了这次登台演出的机会。”
  付老开心一笑:“看来是我思想僵化了,川剧没有落伍,正在振兴中啊。”
  这时年轻人话锋一转:“前辈,我们刚刚才听说再过几天就是您八十寿诞,我们想到时候一起去贺寿,不知前辈欢不欢迎?”
  付老一个劲儿地点头:“欢迎,欢迎,到时候我们来一场老少同台川剧表演,大家一起乐一乐。”
  这一整天,付老都很激动,一回到家就吩咐儿女,把他藏在衣柜里放置了二十多年的川剧服饰准备好,到了寿辰那一天他要拿出来穿上。
  儿女们听了都眼眶子发热,父亲热爱川剧如热爱生命,现在他主动要唱一出川戏,说明心结正渐渐打开。
  几天后,刚日上三竿,付老的院门外已是一派热闹,文化局的曹局长带着年轻的团长和一帮川剧发烧友涌了进来。付老高兴地迎上去,正要吩咐儿女拿戏服,身前的年轻团长却一把扶住了他:“前辈,我们今天来祝寿,还给您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哦?”付老微微讶异。
  年轻团长手往院门外一指,一个依稀熟悉的人影闪到了近前,迎面才刚刚跪下,两眼已是泪水涟涟,嘴里大喊:“师父,弟子元仑来迟了!”
  付老定睛一看,没错,是当年的弟子,那个风花正茂的年轻人已是两鬓斑白,算一算,也是半百之人了。
  师徒重逢,付老激动得步履踉跄,想上前扶起他,想起当年决绝一别,又忍住了,别过身去。
  周元仑跪着说:“师父,这么多年没来,不是弟子无情无义,我是没脸见您啊!”
  原来,当年周元仑决绝地离开川剧团,固然跟思谋退路有关。
  但最关键的是他没有抵住诱惑,打算赶紧挣钱还债,不料去了才知道三千的月薪不是人民币,是缅币。周元仑知道受骗,费尽周折才回到国内。
  回来后,周元仑痛定思痛,最后决定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潜心锤炼根雕技艺,慢慢地让产品有了好的销路,在圈子内声名鹊起,这已经是最近几年的事儿了。
  有了一点儿经济实力后,周元仑开始反思他走过的路,觉得应该为曾经热爱的川剧做点什么。
  他让儿子报考了戏剧学院,又在县上的支持下,组建了红叶艺术团,资助艺术团排练优秀文艺节目,包括让一帮热爱川剧的发烧友把付老编创的川剧剧目《鳖灵魂》重新搬上舞台。他还让学戏剧的儿子兼任了红叶艺术团的团长,全力以赴把川剧事业让年轻一代传承下去。
  周元仑泪花闪闪地说:“那天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我就坐在观众席中,但我实在没勇气上前见师父。师父,这有张一百万的银行卡,是我偿还您的那笔钱。您收好!”
  周元仑的儿子这时也跪在了父亲身边,诚恳地对付老说:“前辈,我父亲一直在用他的下半生为当年的错误赎罪,他希望得到您的原谅。现在政府也很重视文化传承,准备复兴川剧大业,重新开办娃娃班,让川剧这门艺术瑰宝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
  旁边的曹局长接过话茬儿:“是啊,老爷子,您是最后一任川剧团团长,我们还想请您当川剧团的顾问,站好最后一班岗呢!”
  付老闻罢老泪纵横,摆摆手,没有接银行卡,说:“这笔钱,就作为振兴川剧的启动资金吧,还是由你来掌管!”转过身冲儿女们大吼:“快拿我的红戏服出来,今天我们老中青三代川剧人要痛痛快快唱上一出!”
其他文献
早年间,辽河口大灾,饿殍遍地。大泽最深处的下洼子灾情尤重,村民饿死十之四五,剩下的眼看也活不成了。村民无奈,只能对着大海叩拜。  忽然,有人发现远远地飘过来一座山,黑黝黝的,由远而近。有胆大的凑近一看,不是山,是一条大得出奇的鱼。大鱼一到岸边,浪一下平息了,海也变蓝了。  村长姓梁,见此情形,就让大家把大鱼拖回去,分割成小块分给村民。院子里只剩大鱼骨架立在那里,梁村长跪在骨架前叩拜,“不知道您是哪
期刊
民国时期,横山县的蔡老爷收购了一批粮食,准备运到山东去卖个好价钱。  粮队刚出县界,就遇上一群灾民。这些灾民看见粮食,两眼放光,蜂拥而上。负责押运的总护院董小堂见势不妙,立即制服了为头的罗大,把刀架在他脖子上,让灾民散开。没想到罗大不怕死,反而嚷嚷起来:“弟兄们,反正是个死,还怕什么?上啊!”  罗大一煽动,灾民就像潮水一般扑上来。护院邱猛赶紧对董小堂说:“董护院,我们动手吧!”董小堂看着这些衣衫
期刊
明嘉靖年间,浙江出了个思想家袁黄,又名袁了凡。他以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编著了一本告诫世人要自强不息,不被所谓的命运束缚的著作《了凡四训》。此书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因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发,并被后人称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因对其时有所闻,且嘉善就与我的居住地相邻,所以一直想写一写这个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先贤,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如愿。  去年到大云采
期刊
葛玉明是大河村附近十里八乡的“总理”。这个“总理”当然不是官称,而是民间的称呼。他管的也不是行政事务,而是红白喜事。他老爸就是干这个行当的,后来传给了他,他在耳濡目染中积累了经验,又心细,能把各个环节都想在前面,办事周到,再加上他不贪,那就有威信了,有事就都来找他。  这天晚上,葛玉明正在家里看电视,隔壁的孙长林跑过来,丢给他一盒烟,急赤白脸地说道:“哥啊,我刚接着信儿,我大伯不行了,我们赶紧去看
期刊
编者按:“故事作家专栏”栏目自推出以来,已连续刊发了多篇优秀故事作家的佳作。此栏目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从2019年第一期起,“故事作家王鑫鸳专栏”与大家见面。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故事作家积极参与,更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愈加喜欢这个栏目。  一  眼看就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乡纪委书记周崇义从单位下了班,买了点过中秋节的食品,然后开车回到城里的家。他的妻子是位医生,在外地出差,这个中秋节,他只能和女儿燕燕过
期刊
张山要谋生,不知道做啥好,那天他经过跃进路,看见香樟树后有一商铺在装修,就走了进去。  原来是个网吧。张山喜上眉梢,觉得网吧是个赚钱的买卖。回去后相中了一个店面,与房东讨价还价租了下来,又从西大桥请来了装修师傅,立马开工设计装修。  一个月后,店面装修一新,张山去电脑城买了几十台电脑,又去电信局开通了网络,店门外安装了广告,门楣上是“休闲网吧”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开张那天鞭炮齐鸣,生意兴隆。张
期刊
鲧禹治水,在《山海经》《史记》《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华阳国志》和《庄子》中都有记载,如《史记》中所载,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尚书》中说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  《山海经 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相传,尧在位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让人无法想象——大地一
期刊
公交车上两个女人在聊天。“阿姐,听说小区里那个从澄湖村拆迁过来的张老太,和她的隔壁邻居王老头有一腿。这些天他们俩经常一同乘镇村小公交,到乡下原来拆迁的地方,一待就是大半天。”  一听到“澄湖村”,坐在最后一排正玩着手机的张林心里“咯噔”一下,立马警觉起来,前排两个阿姨讲的,不就是自己的母亲和邻居王大爷吗。  平日里,张林都是开车上下班。前天下班,驾着小车进小区时,为了躲避一辆逆行的电瓶车,一下碰到
期刊
林明华吃过晚饭后在书房喝喝茶翻翻闲书,一边等哥哥林明河。林明河白天打电话说要来看他,林明华告诉他白天忙,哥便说晚上来,也不知他巴巴地来为了什么事。  林明华正想着,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正是哥林明河。只见哥身上背着、肩上挎着、手上提着,全是东西,手上提的尿素袋子里还有活物在动。哥说:“华子,妈非要摘下自家长的瓜角茄菜让我送来,爸还捉了两只小公鸡,爸说小公鸡还没打鸣哩,可补了。”  林明华忙一一接过来
期刊
一  朱振文的公司最近研发了一款电子产品,虽然市场上已经存在同类型的产品,不过,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处于领先地位。他准备扩大生产线,大批量投入生产,于是开始招聘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  这一天,一位五十出头的男人,不顾秘书小李的阻拦,闯进总经理室。  朱振文不由就是一愣,不满地问:“你来干什么?”那人将简历往桌上一放,说道:“我来应聘厂长。”  朱振文毫不客气地说:“你不够格!”  那人指着简历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