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做好上课之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好的学习方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授人以“渔” ,交待任务
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鉴于前人的警言,再审视身边的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是素质教育的期望,都在呼唤改革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归根究底是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经历“学会”→“会学”→“乐学”的提升。
我是一位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教会学生如何预习,教师要先在方法上作好指导。我给学生提出了五个要求:读一读、说一说、查一查、写一写、问一问。
读一读:就是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至少三遍。
说一说,说说课文中的插图,可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这样不仅仅可以把书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也为看图写话打下了基础。
查一查,①查字典给课文中的生字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②查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③查找资料,比如《识字1》中,还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民俗的资料。又如《晚上的“太阳”》搜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写一写,①包括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描写生字,不会写或难写的生字做上记号。②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词,写得越多越好。
问一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就是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2形式多样,调动热情
当然预习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类型的课文,在预习时也有不同的要求。
2.1在识字课文中,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画面,说一说自己对相关词语的理解。
2.2在古诗这类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熟读全诗;诵读诗人其他的作品。
2.3对于写景的文章,如《月亮湾》《鸟岛》《台湾的蝴蝶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及描写生动的短语、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4对于叙事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闪光的金子”》一文中讲了谁的心像“闪光的金子”?为什么这么说?《晚上的“太阳”》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黑板”跑了》黑板怎么会“跑”起来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强化预习的针对性。
2.5对于寓言神话故事类文章,如《谁的本领大》《蜗牛的奖杯》《狐假虎威》《沉香救母》,可以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对全文有所了解。
3及时检查、激发兴趣
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只有学生喜欢预习,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师除了布置预习任务外,还要花点时间检查学生每次的预习情况,如果只布置不检查,则会削弱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对于检查情况,教师应整体把握,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需弄清楚。同时,在检查后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应注意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现实情况。对能按要求基本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增加学生预习的成就感。同时,通过在书上盖红花或画红五星等,或者让达到要求的学生收发作业或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和课文,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段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餐饮之用;授之以渔,终身受用。因此,我认为: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预习,对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起着重要作用。
1授人以“渔” ,交待任务
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鉴于前人的警言,再审视身边的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是素质教育的期望,都在呼唤改革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归根究底是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经历“学会”→“会学”→“乐学”的提升。
我是一位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教会学生如何预习,教师要先在方法上作好指导。我给学生提出了五个要求:读一读、说一说、查一查、写一写、问一问。
读一读:就是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至少三遍。
说一说,说说课文中的插图,可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这样不仅仅可以把书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也为看图写话打下了基础。
查一查,①查字典给课文中的生字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②查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③查找资料,比如《识字1》中,还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民俗的资料。又如《晚上的“太阳”》搜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
写一写,①包括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描写生字,不会写或难写的生字做上记号。②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词,写得越多越好。
问一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就是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2形式多样,调动热情
当然预习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类型的课文,在预习时也有不同的要求。
2.1在识字课文中,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画面,说一说自己对相关词语的理解。
2.2在古诗这类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熟读全诗;诵读诗人其他的作品。
2.3对于写景的文章,如《月亮湾》《鸟岛》《台湾的蝴蝶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及描写生动的短语、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4对于叙事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闪光的金子”》一文中讲了谁的心像“闪光的金子”?为什么这么说?《晚上的“太阳”》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黑板”跑了》黑板怎么会“跑”起来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强化预习的针对性。
2.5对于寓言神话故事类文章,如《谁的本领大》《蜗牛的奖杯》《狐假虎威》《沉香救母》,可以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对全文有所了解。
3及时检查、激发兴趣
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只有学生喜欢预习,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师除了布置预习任务外,还要花点时间检查学生每次的预习情况,如果只布置不检查,则会削弱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对于检查情况,教师应整体把握,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需弄清楚。同时,在检查后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应注意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现实情况。对能按要求基本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增加学生预习的成就感。同时,通过在书上盖红花或画红五星等,或者让达到要求的学生收发作业或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和课文,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段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餐饮之用;授之以渔,终身受用。因此,我认为: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预习,对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