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人:尹先生,6岁男孩的姥爷。
尹先生是一家合资企业的董事长,他的家庭如今是典型的“421”家庭模式,作为独二代的外孙君军自然成了六个大人的心肝宝贝,用尹先生的话说:“对君军我是有求必应,但我觉得还是宠得不到位。”
您平时是怎么宠孩子的?
尹先生:物质上买东西,生活上顺着他。只要是他张口要的,我一定给买到位,他没张口要的,我觉得好的也都买给他。
您一年给君军选购礼物要花多少钱?都买些什么?
尹先生:大概七八千吧。君军主动要的东西基本都是小玩意,动画片光盘、蝈蝈、气球等,这些东西不值钱,所以一般一次性会买很多,他要的最贵的也就是摇椅。他过生日的时候我会送一些小礼物。另外,我每次出差必带礼物,只要觉得适合孩子玩的或是还不错的都会买回来。
除了买东西,日常生活中您是怎么宠他的?尹先生:事事顺着他吧,比如,晚上吃过饭我坐沙发上看电视,他跑过来直接把电视调到他喜欢看的频道,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我郁闷地问他:“姥节在看电视,你直接调台,合适吗?”他不说什么,做个鬼脸,样子特别可爱,我就没脾气了,要么陪他一起看,要么换个屋子看。我觉得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这个姥爷就称职了,所以凡事都以他高兴为先。
现在家人事事以他为中心,您是否担心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
尹先生:我觉得不会。一是教育孩子是综合的问题,老人就应疼他宠他,孩子父母负责教育、引导他。二是6岁的孩子已经有是非观念了,懂得谁对他好。比如孩子姥姥从他出生一周后就带着他,他就特别依赖姥姥,姥姥去哪儿他去哪儿,姥姥一出门他就急。另外,这个孩子有个特点——胆小,从来不敢在我们视线之外自己玩,这是缺点但也是好事,至少我们能管得住他。
现在社会上有种观点,认为“孩子从小跟老人过,老人隔辈疼,会被宠得不像话”,您是否认可?
尹先生:六七成是这种情况吧,不过在我家不会。社会物质在不断丰富,他的眼界会因为我们在物质上的宠爱而不断扩大,这对孩子来说有益无害。小孩子耍耍小聪明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孩子不会木讷,只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为他把好方向就可以了。
专家点评
郑委,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电视台常年特聘家庭教育专家。
尹先生对君军的疼爱是典型的“隔辈疼”,对孩子有求必应。由于家长“给得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对什么都感到没意思,没有任何的目标,“自私”、“享乐”和“不劳而获”观念因此而滋生。长期下去,孩子就会成为“宠物型”孩子。这样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容易缺乏责任心,对周围的事情比较漠视,不喜欢“劳动”。没有“劳动”和创造力,在找不到生活目标和成就感的状态下,孩子精神上就难以得到满足,成人之后,他们成为“啃老族”的可能性也最大。
快乐并不是幸福
孩子在得到满足时可能会感到快乐,但快乐和幸福是两回事,快乐是短期的,而幸福是长期的,家长应当认识到:人心中有目标就会充实,就会积极向上。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他又享受着生活,享受生活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这是真正幸福的状态。一直持续这种状态就是幸福,追求幸福的习惯要从小培养。
物质上要“少给”
“在精神上积极追求的人都不会过度追求物质。”所以家长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少给”,尤其是在物质上,尽量不要给得“过多”、“过快”。否则,一旦孩子成为“总被满足的孩子”,他就会习惯地认为被父母提前铺垫好、未经努力就轻易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并把这种状态视为亲子关系的一种常态。这对于孩子来讲是十分危险的。被满足得太多,孩子习以为常,得不到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这反而让他们有不幸福感,甚至对自己的家长有不满情绪。
用“延迟满足”体验幸福
研究证明,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目标感更强,更不沉溺于眼前的诱惑,这样的孩子成才的几率也更大。让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得,通过忍耐去等待,这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唤起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孩子也就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的幸福体验。只有建立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让孩子学会感受幸福、追求幸福。
尹先生是一家合资企业的董事长,他的家庭如今是典型的“421”家庭模式,作为独二代的外孙君军自然成了六个大人的心肝宝贝,用尹先生的话说:“对君军我是有求必应,但我觉得还是宠得不到位。”
您平时是怎么宠孩子的?
尹先生:物质上买东西,生活上顺着他。只要是他张口要的,我一定给买到位,他没张口要的,我觉得好的也都买给他。
您一年给君军选购礼物要花多少钱?都买些什么?
尹先生:大概七八千吧。君军主动要的东西基本都是小玩意,动画片光盘、蝈蝈、气球等,这些东西不值钱,所以一般一次性会买很多,他要的最贵的也就是摇椅。他过生日的时候我会送一些小礼物。另外,我每次出差必带礼物,只要觉得适合孩子玩的或是还不错的都会买回来。
除了买东西,日常生活中您是怎么宠他的?尹先生:事事顺着他吧,比如,晚上吃过饭我坐沙发上看电视,他跑过来直接把电视调到他喜欢看的频道,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我郁闷地问他:“姥节在看电视,你直接调台,合适吗?”他不说什么,做个鬼脸,样子特别可爱,我就没脾气了,要么陪他一起看,要么换个屋子看。我觉得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这个姥爷就称职了,所以凡事都以他高兴为先。
现在家人事事以他为中心,您是否担心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
尹先生:我觉得不会。一是教育孩子是综合的问题,老人就应疼他宠他,孩子父母负责教育、引导他。二是6岁的孩子已经有是非观念了,懂得谁对他好。比如孩子姥姥从他出生一周后就带着他,他就特别依赖姥姥,姥姥去哪儿他去哪儿,姥姥一出门他就急。另外,这个孩子有个特点——胆小,从来不敢在我们视线之外自己玩,这是缺点但也是好事,至少我们能管得住他。
现在社会上有种观点,认为“孩子从小跟老人过,老人隔辈疼,会被宠得不像话”,您是否认可?
尹先生:六七成是这种情况吧,不过在我家不会。社会物质在不断丰富,他的眼界会因为我们在物质上的宠爱而不断扩大,这对孩子来说有益无害。小孩子耍耍小聪明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孩子不会木讷,只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为他把好方向就可以了。
专家点评
郑委,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电视台常年特聘家庭教育专家。
尹先生对君军的疼爱是典型的“隔辈疼”,对孩子有求必应。由于家长“给得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对什么都感到没意思,没有任何的目标,“自私”、“享乐”和“不劳而获”观念因此而滋生。长期下去,孩子就会成为“宠物型”孩子。这样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容易缺乏责任心,对周围的事情比较漠视,不喜欢“劳动”。没有“劳动”和创造力,在找不到生活目标和成就感的状态下,孩子精神上就难以得到满足,成人之后,他们成为“啃老族”的可能性也最大。
快乐并不是幸福
孩子在得到满足时可能会感到快乐,但快乐和幸福是两回事,快乐是短期的,而幸福是长期的,家长应当认识到:人心中有目标就会充实,就会积极向上。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他又享受着生活,享受生活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这是真正幸福的状态。一直持续这种状态就是幸福,追求幸福的习惯要从小培养。
物质上要“少给”
“在精神上积极追求的人都不会过度追求物质。”所以家长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少给”,尤其是在物质上,尽量不要给得“过多”、“过快”。否则,一旦孩子成为“总被满足的孩子”,他就会习惯地认为被父母提前铺垫好、未经努力就轻易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并把这种状态视为亲子关系的一种常态。这对于孩子来讲是十分危险的。被满足得太多,孩子习以为常,得不到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这反而让他们有不幸福感,甚至对自己的家长有不满情绪。
用“延迟满足”体验幸福
研究证明,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目标感更强,更不沉溺于眼前的诱惑,这样的孩子成才的几率也更大。让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得,通过忍耐去等待,这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唤起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孩子也就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的幸福体验。只有建立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让孩子学会感受幸福、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