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轨道交通很早就作为公共交通在城市中出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达国家的交通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采用高客运量的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状况。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承担着大城市客流的重要运输任务,因此,保障轨道交通客运的安全,加强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有效管理,提高轨道交通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等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337-01
一、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管理与控制
1、根据客流情况,客流分级控制
首先,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管理应以实现乘客安全运输为前提,在保持客流转运过程通畅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乘客出行的时间成本,避免拥挤,做到遇到大客流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疏散;其次,客运值班的工作人员应全权负责并管理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系统,在遇到大客流的情况下,应能采取有效措施对车站人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分散,保障对客流的疏散实施车站出入口、入闸机处的人流的两级控制。如果遇到站台乘客数量大于站台容积率的情况时,必须实施入闸机控制点的客流控制,控制乘客下站台的数量。如果站台乘客数量大于站台容积能力,站厅乘客大于站厅容积能力,就必须对出入口控制点进行控制,临时限制或者不允许乘客进站。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
对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应从提高轨道交通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完善轨道运营管理制度入手。轨道交通已承担了城市的大部分客流,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势在必行。例如,在高峰时段及高危地区应及时增加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并于车厢内设置合理数量的工作人员,鉴于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的作业流动性,对工作人员难以实现适时的监督和管理的问题,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自我的职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完善的轨道交通客运系统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后盾,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包含行车组织管理,客运服务管理,票务组织管理、轨道列车运用及乘务员管理,车辆段及停车场、应急管理等制度。
3、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加强人员培训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安全、高效运营,离不开高质量的轨道设备和设施做保障。加强轨道设备、设施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轨道交通的畅通。轨道运营设备、设施的维护主要包括保养和维修两方面,其中,保养不仅包含轨道车辆的保养、轨道线路的保养、还应包含车站建筑与土建工程的保养、机电设备的保养等,例如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环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屏蔽门、防淹门系统等。轨道的运营单位还应设立专职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轨道就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审查及管理,并适时的组织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对需要进行培训的岗位,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加以明确的界定。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为轨道交通系统输入高素质的运营管理人员及维修保养人员,以保障轨道交通客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对举措建议
轨道交通是一项综合性的交通系统,其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但“轨道交通”也存在因交通空间狭小导致事故救援难度较大的隐患。交通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也造成巨大影响。为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效的应对轨道交通的突发状况,将损失降到最低,轨道交通的管理应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处理措施作为重点工作。
1、加强运营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
面对突发事件,一套有效的应急措施及应急预案,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控制事故的扩大,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加强轨道运营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救援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针对轨道交通的特点,应充分考虑人、物、环境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建立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等;建立周密计划和应对预案,确保突发事件的预防性措施、列车驾驶安全运行措施等;运营单位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因设备故障、突发客流、恐怖袭击等异常原因所造成的非正常运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对不同事故的应急救援进行演练。
2、加强网络控制和管理,应用IP视频监控系统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及突发性,这决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信息的充分掌握难度大,而准确及时的掌握信息则是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指挥决策的必要前提。“视频监控”是相关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了解现场情况的最直接、快捷的手段,视频监控系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轨道交通使用的是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观看的都是模拟图像,只是存储到硬盘录像机时才转化为数字图像。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传输数量受限制,位置也只能在中心機房内。这些监控弊端直接影响处理突发事件的及时性及事后的预警性。轨道交通部门应转变固有监控模式,大胆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型的IP视频监控系统具备了许多传统监控系统不具备的功能,尤其在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等方面。IP视频监控系统图像的传输和交换均是软连接,只要有网络能覆盖的地方均可使用,其数量可不断扩展,也不受区域的限制,并且支持高清摄像机、业务数据共享、智能化分析等特点。
3.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模式,设立专职应急机构
由于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轨道交通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采取属地管理。但是,日常的管理机构已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尤其是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比较强。鉴于我国政府部门的臃肿形式,建议在轨道交通部门建立应急联合制度,以人员的组织形式变化代替专门机构的组建。轨道交通的综合性政府部门担任应急管理的组织者,并吸纳各方面的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加入,选出若干代表及骨干专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政府应急部门可以定期组织联合会议,分析突发事件形式,商议应对措施,形成制度。除此之外,可以采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模式,并于管理系统内部设立以处理不同突发事件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如消防、医护、环保等部门。
三、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也应日益完善。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机制,并不断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
[2] 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郑捷奋,刘洪玉.香港轨道交通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J].中国铁道科学, 2010.
[4] 程斌.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J].中国铁道科学,2010.
[关键词]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337-01
一、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管理与控制
1、根据客流情况,客流分级控制
首先,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管理应以实现乘客安全运输为前提,在保持客流转运过程通畅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乘客出行的时间成本,避免拥挤,做到遇到大客流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疏散;其次,客运值班的工作人员应全权负责并管理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系统,在遇到大客流的情况下,应能采取有效措施对车站人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分散,保障对客流的疏散实施车站出入口、入闸机处的人流的两级控制。如果遇到站台乘客数量大于站台容积率的情况时,必须实施入闸机控制点的客流控制,控制乘客下站台的数量。如果站台乘客数量大于站台容积能力,站厅乘客大于站厅容积能力,就必须对出入口控制点进行控制,临时限制或者不允许乘客进站。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
对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应从提高轨道交通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完善轨道运营管理制度入手。轨道交通已承担了城市的大部分客流,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势在必行。例如,在高峰时段及高危地区应及时增加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并于车厢内设置合理数量的工作人员,鉴于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的作业流动性,对工作人员难以实现适时的监督和管理的问题,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自我的职业操守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完善的轨道交通客运系统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后盾,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包含行车组织管理,客运服务管理,票务组织管理、轨道列车运用及乘务员管理,车辆段及停车场、应急管理等制度。
3、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加强人员培训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安全、高效运营,离不开高质量的轨道设备和设施做保障。加强轨道设备、设施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轨道交通的畅通。轨道运营设备、设施的维护主要包括保养和维修两方面,其中,保养不仅包含轨道车辆的保养、轨道线路的保养、还应包含车站建筑与土建工程的保养、机电设备的保养等,例如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环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屏蔽门、防淹门系统等。轨道的运营单位还应设立专职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轨道就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审查及管理,并适时的组织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对需要进行培训的岗位,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加以明确的界定。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为轨道交通系统输入高素质的运营管理人员及维修保养人员,以保障轨道交通客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对举措建议
轨道交通是一项综合性的交通系统,其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但“轨道交通”也存在因交通空间狭小导致事故救援难度较大的隐患。交通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也造成巨大影响。为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效的应对轨道交通的突发状况,将损失降到最低,轨道交通的管理应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处理措施作为重点工作。
1、加强运营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
面对突发事件,一套有效的应急措施及应急预案,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控制事故的扩大,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加强轨道运营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救援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针对轨道交通的特点,应充分考虑人、物、环境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建立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等;建立周密计划和应对预案,确保突发事件的预防性措施、列车驾驶安全运行措施等;运营单位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因设备故障、突发客流、恐怖袭击等异常原因所造成的非正常运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对不同事故的应急救援进行演练。
2、加强网络控制和管理,应用IP视频监控系统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及突发性,这决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信息的充分掌握难度大,而准确及时的掌握信息则是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指挥决策的必要前提。“视频监控”是相关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了解现场情况的最直接、快捷的手段,视频监控系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轨道交通使用的是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观看的都是模拟图像,只是存储到硬盘录像机时才转化为数字图像。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传输数量受限制,位置也只能在中心機房内。这些监控弊端直接影响处理突发事件的及时性及事后的预警性。轨道交通部门应转变固有监控模式,大胆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型的IP视频监控系统具备了许多传统监控系统不具备的功能,尤其在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等方面。IP视频监控系统图像的传输和交换均是软连接,只要有网络能覆盖的地方均可使用,其数量可不断扩展,也不受区域的限制,并且支持高清摄像机、业务数据共享、智能化分析等特点。
3.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模式,设立专职应急机构
由于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轨道交通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采取属地管理。但是,日常的管理机构已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尤其是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比较强。鉴于我国政府部门的臃肿形式,建议在轨道交通部门建立应急联合制度,以人员的组织形式变化代替专门机构的组建。轨道交通的综合性政府部门担任应急管理的组织者,并吸纳各方面的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加入,选出若干代表及骨干专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政府应急部门可以定期组织联合会议,分析突发事件形式,商议应对措施,形成制度。除此之外,可以采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模式,并于管理系统内部设立以处理不同突发事件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如消防、医护、环保等部门。
三、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也应日益完善。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机制,并不断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
[2] 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郑捷奋,刘洪玉.香港轨道交通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J].中国铁道科学, 2010.
[4] 程斌.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J].中国铁道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