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风潇雨晦》
作者:陆其国
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一切还得从一幅老漫画说起。
这幅老漫画有个题目:《文坛茶话图》。已不记得究竟是哪一年初见这幅老漫画的,只记得一见之下就再也忘不了它。现在想来,漫画画得水准如何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画中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人物。这幅老漫画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名流俊杰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在茶话会上聚聊的场景。画中人物形象堪称神情毕肖,尽管画家落笔线条简练,但不难见出人物喜怒哀乐的音容笑貌极其个性。不夸张地说,如果细细品读,通过这幅老漫画中一些人物神态各异的肢体语言,或还可以读到当年文坛若干重要或不怎么重要的信息。比如发生在这些文人中某些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今事与往事、大事与小事……据知当年这幅漫画问世后,在漫画界、文化界风靡一时,影响深远。
现在且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幅老漫画中名字如雷贯耳的各色人物的尊容了。
可以看出,因为与会者众,会议室空间不大,人一多就显出局促。可能只是举行一场茶话会的因素吧,感觉上似乎少了那些正式会议上多会呈现的紧张和严肃。从围桌或坐或站者的那种或悠然或淡定或超然物外的神态,也可以想象这场茶话会的氛围不乏松弛。
不言而喻,大凡只要是会,总得有人主持,画中这场文坛茶话会亦然。坐在文坛茶话会主席座那位正坦然微笑着看着众人的儒雅之士,便是“不差钱”,且好客待人的著名记者邵洵美,画家因此冠其以“孟尝君”之誉。邵洵美身后墙上挂着的左为袁中郎像,右为高尔基像。另一侧墙上从左往右挂着的分别是彭家煌、蒋光慈、徐志摩、刘半农画像。坐在邵洵美右边的是茅盾,左边是郁达夫。郁达夫左边口衔雪茄的是林语堂,依次往左是老舍、冰心、张资平、白薇。因为恰好坐在两位女士中间,有着“三角恋爱小说家”名声的张资平,也因此被人不时调侃了一把。继续往左便是洪深,他的神情似乎有点严肃得不合氛围,也因此有人解读他这是在构思电影剧本;他左边那位以手扶腮,不知是在深思、偷听还是在瞌睡的是傅东华。不过在理解上我也许会更多地偏向前一种猜测,因为在他身后站立着娓娓交谈的,正是鲁迅和巴金。鲁迅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巴金则一脸认真地聆听着。显然是他俩谈的内容引起了傅东华的兴趣。
坐在傅东华左边的是周作人,一眼看去,他仿佛心事重重,一脸若有所思状。坐在他左边的是郑振铎,同样是一脸的若有所思,我倒更愿意相信郑振铎此时所思更多的是正在写作中的著作。郑振铎下首正转脸面对画面“镜头”的是沈从文;然后依次是杜衡、张天翼、鲁彦。看来这场“茶话会”或许有点名实不相符,因为在这几位面前搁着的并不是茶壶而是酒壶。察诸全桌,除了林语堂、老舍面前那只疑似酒瓶外,就只有一只酒瓶,而且张、鲁二人即使回首看着什么,也是手不离杯,那应该不是茶杯而更像是酒杯。
视线转到另一边。茅盾下首持杯回望者便是施蛰存。邻边背对镜头坐的是凌淑华,画面右下角站立的五人从右起分别是现代主义的徐霞村、穆时英、刘呐鸥;手上持书的是叶灵凤,他伸出的右手似乎是想去拉正欲离席的高明。有人解读手插裤袋、一脸怒容的高明,恰是因为看到鲁迅而要拂袖离去。
这场茶话会不管是否已经开始,但我们毕竟看到有人端坐(比如邵洵美、茅盾),有人走动(比如鲁迅、巴金),有人正欲离开(比如高明)……请注意,这时候也正有几位姗姗来迟。看到漫页上方了吧,是的,就在林语堂、老舍身后推门而入,已现出半个身子和脑袋的便是田汉,紧跟在他后面的是丁玲,只是不知跟在丁玲身后的是谁。
这幅老漫画最初发表于1936年2月《六艺》杂志创刊号。“六艺”者,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之谓也。高明、姚苏凤、叶灵凤、穆时英、刘呐鸥均为该刊编辑。漫画作者署名鲁少飞,系著名漫画家。当我们“认识”了画中这些文坛名人以后,是否也意识到了在他们中一些人身上出现的“恩恩怨怨”信息的蛛丝马迹呢?这里暂且不说其他,有一个故事就颇令人觉得有点“扑朔迷离”,那就是据说鲁少飞本人生前曾否认自己是这幅漫画的作者。于是对此也就有了各种猜测,比如有人猜想这是魯少飞担心有入画作家对画感到不满意;也有人觉得这是鲁少飞怕得罪了哪位当事人因而选择“失忆”;或者觉得他就是在刻意回避什么。
当然也有持异议者,比如当年的老漫画家季小波就觉得从画技和画风看,《文坛茶话图》更像出自漫画家汪子美的手笔,并认为该画署名“鲁少飞”,一定是哪个环节有意无意地“失误”。不过由此亦可见,《文坛茶话图》呈现的并非全是一派祥和盛况,背后也是有着一些不谐之音,一如我们理解“恩怨”这个词,它除了“恩”,同时又与“怨”相涉。“恩”本无碍,而“怨”的出现,对于文坛健康发展而言,毕竟不值得称道;哪怕是抱怨、埋怨,那也是一种“怨”。也正是由一些“扑朔迷离”的大小情状,我或清晰或依稀感觉到了当时文坛那种风急雨骤,天色昏暗,大雨欲来的情状。于是就下意识地想起了“风潇雨晦”这句成语。该成语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瘳”有病愈之义,对应下一句的“喜”字,应该象征有云开雾散、风雨过后的寓意。因此是否可以说,尽管外面透着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但纵观文坛,总还不至于怎么冷落、萧条。所以透过“风潇雨晦”的雾障,一定会渐次开朗,从而得以拓展并让人领悟到另一番别有意趣的文坛新天地也未可知。正如梁启超当年在《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一文中道出的:“当此国基甫定,风潇雨晦之时,正全体国民卧薪尝胆之日。”谁能说《文坛茶话图》中,鲁迅和巴金交谈的就一定不是这些话题?!不仅如是,在我看来,觉得邵洵美于端坐中露出的一脸微笑后面,他极想表达的,也分明是对那个年代文坛、抑或出版前景的一种自信?!再看其他那些文坛大家,如茅盾、郁达夫、林语堂、老舍、冰心、包括周作人等等,他们中有些人的彼此关系也许确实说不上怎么融洽,但这里也绝对没有丝毫“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况味。相反,这里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种大家平心静气,期待共商当前或今后中国出版乃至文坛大事的迫切之情。
还是以《文坛茶话图》来说事。“不差钱”的邵洵美不乏一颗侠义心肠,比如他常接济穷学生徐悲鸿,但他对散金济人的事从不挂在嘴上,可是他对徐悲鸿发表看法时,却会不知是激将还是真这么以为地说上一句“没才气”,“国外三流画家”云云,其恃才傲物于此也可见一斑。想来徐悲鸿听到这话,即使没有什么“怨”,至少心里不会舒服。而众所周知的是,事实上徐悲鸿的勤奋和日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绝对不逊色甚至远超过邵洵美。由此观之,我们是否可以对有些“恩怨”不必咬文嚼字,而仅仅将它视作一种象征。一如帕斯卡尔《思想录》“论象征”篇所写的:“象征具备了出现的和不出现的,欢乐的和不欢乐的。——符号具有双重意义:一重是明显的,另一重则据说其意义是隐蔽的。”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作者:陆其国
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一切还得从一幅老漫画说起。
这幅老漫画有个题目:《文坛茶话图》。已不记得究竟是哪一年初见这幅老漫画的,只记得一见之下就再也忘不了它。现在想来,漫画画得水准如何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画中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人物。这幅老漫画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名流俊杰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在茶话会上聚聊的场景。画中人物形象堪称神情毕肖,尽管画家落笔线条简练,但不难见出人物喜怒哀乐的音容笑貌极其个性。不夸张地说,如果细细品读,通过这幅老漫画中一些人物神态各异的肢体语言,或还可以读到当年文坛若干重要或不怎么重要的信息。比如发生在这些文人中某些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今事与往事、大事与小事……据知当年这幅漫画问世后,在漫画界、文化界风靡一时,影响深远。
现在且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幅老漫画中名字如雷贯耳的各色人物的尊容了。
可以看出,因为与会者众,会议室空间不大,人一多就显出局促。可能只是举行一场茶话会的因素吧,感觉上似乎少了那些正式会议上多会呈现的紧张和严肃。从围桌或坐或站者的那种或悠然或淡定或超然物外的神态,也可以想象这场茶话会的氛围不乏松弛。
不言而喻,大凡只要是会,总得有人主持,画中这场文坛茶话会亦然。坐在文坛茶话会主席座那位正坦然微笑着看着众人的儒雅之士,便是“不差钱”,且好客待人的著名记者邵洵美,画家因此冠其以“孟尝君”之誉。邵洵美身后墙上挂着的左为袁中郎像,右为高尔基像。另一侧墙上从左往右挂着的分别是彭家煌、蒋光慈、徐志摩、刘半农画像。坐在邵洵美右边的是茅盾,左边是郁达夫。郁达夫左边口衔雪茄的是林语堂,依次往左是老舍、冰心、张资平、白薇。因为恰好坐在两位女士中间,有着“三角恋爱小说家”名声的张资平,也因此被人不时调侃了一把。继续往左便是洪深,他的神情似乎有点严肃得不合氛围,也因此有人解读他这是在构思电影剧本;他左边那位以手扶腮,不知是在深思、偷听还是在瞌睡的是傅东华。不过在理解上我也许会更多地偏向前一种猜测,因为在他身后站立着娓娓交谈的,正是鲁迅和巴金。鲁迅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巴金则一脸认真地聆听着。显然是他俩谈的内容引起了傅东华的兴趣。
坐在傅东华左边的是周作人,一眼看去,他仿佛心事重重,一脸若有所思状。坐在他左边的是郑振铎,同样是一脸的若有所思,我倒更愿意相信郑振铎此时所思更多的是正在写作中的著作。郑振铎下首正转脸面对画面“镜头”的是沈从文;然后依次是杜衡、张天翼、鲁彦。看来这场“茶话会”或许有点名实不相符,因为在这几位面前搁着的并不是茶壶而是酒壶。察诸全桌,除了林语堂、老舍面前那只疑似酒瓶外,就只有一只酒瓶,而且张、鲁二人即使回首看着什么,也是手不离杯,那应该不是茶杯而更像是酒杯。
视线转到另一边。茅盾下首持杯回望者便是施蛰存。邻边背对镜头坐的是凌淑华,画面右下角站立的五人从右起分别是现代主义的徐霞村、穆时英、刘呐鸥;手上持书的是叶灵凤,他伸出的右手似乎是想去拉正欲离席的高明。有人解读手插裤袋、一脸怒容的高明,恰是因为看到鲁迅而要拂袖离去。
这场茶话会不管是否已经开始,但我们毕竟看到有人端坐(比如邵洵美、茅盾),有人走动(比如鲁迅、巴金),有人正欲离开(比如高明)……请注意,这时候也正有几位姗姗来迟。看到漫页上方了吧,是的,就在林语堂、老舍身后推门而入,已现出半个身子和脑袋的便是田汉,紧跟在他后面的是丁玲,只是不知跟在丁玲身后的是谁。
这幅老漫画最初发表于1936年2月《六艺》杂志创刊号。“六艺”者,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之谓也。高明、姚苏凤、叶灵凤、穆时英、刘呐鸥均为该刊编辑。漫画作者署名鲁少飞,系著名漫画家。当我们“认识”了画中这些文坛名人以后,是否也意识到了在他们中一些人身上出现的“恩恩怨怨”信息的蛛丝马迹呢?这里暂且不说其他,有一个故事就颇令人觉得有点“扑朔迷离”,那就是据说鲁少飞本人生前曾否认自己是这幅漫画的作者。于是对此也就有了各种猜测,比如有人猜想这是魯少飞担心有入画作家对画感到不满意;也有人觉得这是鲁少飞怕得罪了哪位当事人因而选择“失忆”;或者觉得他就是在刻意回避什么。
当然也有持异议者,比如当年的老漫画家季小波就觉得从画技和画风看,《文坛茶话图》更像出自漫画家汪子美的手笔,并认为该画署名“鲁少飞”,一定是哪个环节有意无意地“失误”。不过由此亦可见,《文坛茶话图》呈现的并非全是一派祥和盛况,背后也是有着一些不谐之音,一如我们理解“恩怨”这个词,它除了“恩”,同时又与“怨”相涉。“恩”本无碍,而“怨”的出现,对于文坛健康发展而言,毕竟不值得称道;哪怕是抱怨、埋怨,那也是一种“怨”。也正是由一些“扑朔迷离”的大小情状,我或清晰或依稀感觉到了当时文坛那种风急雨骤,天色昏暗,大雨欲来的情状。于是就下意识地想起了“风潇雨晦”这句成语。该成语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瘳”有病愈之义,对应下一句的“喜”字,应该象征有云开雾散、风雨过后的寓意。因此是否可以说,尽管外面透着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但纵观文坛,总还不至于怎么冷落、萧条。所以透过“风潇雨晦”的雾障,一定会渐次开朗,从而得以拓展并让人领悟到另一番别有意趣的文坛新天地也未可知。正如梁启超当年在《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一文中道出的:“当此国基甫定,风潇雨晦之时,正全体国民卧薪尝胆之日。”谁能说《文坛茶话图》中,鲁迅和巴金交谈的就一定不是这些话题?!不仅如是,在我看来,觉得邵洵美于端坐中露出的一脸微笑后面,他极想表达的,也分明是对那个年代文坛、抑或出版前景的一种自信?!再看其他那些文坛大家,如茅盾、郁达夫、林语堂、老舍、冰心、包括周作人等等,他们中有些人的彼此关系也许确实说不上怎么融洽,但这里也绝对没有丝毫“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况味。相反,这里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种大家平心静气,期待共商当前或今后中国出版乃至文坛大事的迫切之情。
还是以《文坛茶话图》来说事。“不差钱”的邵洵美不乏一颗侠义心肠,比如他常接济穷学生徐悲鸿,但他对散金济人的事从不挂在嘴上,可是他对徐悲鸿发表看法时,却会不知是激将还是真这么以为地说上一句“没才气”,“国外三流画家”云云,其恃才傲物于此也可见一斑。想来徐悲鸿听到这话,即使没有什么“怨”,至少心里不会舒服。而众所周知的是,事实上徐悲鸿的勤奋和日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绝对不逊色甚至远超过邵洵美。由此观之,我们是否可以对有些“恩怨”不必咬文嚼字,而仅仅将它视作一种象征。一如帕斯卡尔《思想录》“论象征”篇所写的:“象征具备了出现的和不出现的,欢乐的和不欢乐的。——符号具有双重意义:一重是明显的,另一重则据说其意义是隐蔽的。”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