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戒骄戒躁,在缓慢的时间里努力把自己手中可控的事一点一点做到最好,成为做每一件事的起点,这是玻璃教授于我的最重要的一课。”
对杜蒙来说,2009年的美国之行改变她之后的很多生活轨迹,最重要的,就是她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平面设计工作,到美国学习玻璃艺术。“当走进正在举办玻璃艺术大师戴尔·奇胡利回顾展的旧金山笛洋博物馆,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玻璃艺术品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几乎没有考虑,当即做出这个决定。”杜蒙说。虽然当时的她对玻璃艺术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仍想大胆一试,于是申请了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玻璃艺术专业,开始用玻璃来呈现心中的念想。
当玻璃遇上茶
在美国,杜蒙仍然保持自己在中国的诸多生活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喝茶,尤其是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杯热茶伴左右。有一段时间,杜蒙计划创作一组以儿时的北京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为了能在玻璃上表现出时间留下的印迹,她前后尝试了近二十种颜色,但效果仍然不满意。一天,杜蒙又像往常一样在玻璃上实验颜色,一不小心碰倒了手边的茶杯,茶水洒到作品上。杜蒙并没有在意,直到第二天早上再看到那件作品时,玻璃表面的茶水干了以后,留下了黄褐色的茶迹,陈旧而温和,宛如一张经历岁月洗礼后泛黄的老照片。杜蒙不禁眼前一亮,欢呼起来:“这不正是我一直寻找的颜色吗?”
茶,就这样走进了杜蒙的玻璃艺术创作中,成为最特别的元素。“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儿吧。”杜蒙笑着说。
将玻璃板上的图案用茶水染色的过程其实很繁复,整个工序是在玻璃烧制完成,退火冷加工之后,在图案上刷茶水,等干了之后再继续刷,直到颜色层次变得丰富后,再用电光水将表面封住,以免茶色随着时间褪色。经过染色的玻璃,杜蒙也会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烧制,一种是失蜡铸造,一种是粉烧。铸造玻璃因为表面挨着石膏,所以不是绝对透明和光滑的,甚至手感有些粗糙,用茶水染色后显示出淳朴的质感。
与之相比,粉烧玻璃用茶水染色后,图案会呈现更多的变化。粉烧属于低温烧制,成品的形态很像糖渣粘在一起,分布着许多细微的小孔,很薄很脆弱。在“茶染”的过程中,茶水浸入到玻璃粉里,透过这些小孔晕染开,随着染色的次数增加,颜色会一层一层地浸在一起。整个过程犹如冲洗照片一样,最终呈现的结果不可预知,就像窑变一样让人充满期待。
《白》是杜蒙非常得意的“茶染”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儿时的一双小白鞋。“它装载着孩提时代的满满回忆,我不仅一直珍藏着,还把它带到了美国。”杜蒙说。烧制后的玻璃鞋经过茶水染色后,表面褪去了刚烧制出来的“新”,显得陈旧,处处显露出时光留下的痕迹。宛如照片显影,记忆就这样铺开来,呈现眼前。“有了茶染,才发现原来时间的印迹是如此的具象,更是如此的迷人。”
玻璃与纸张
在学习玻璃专业之前,杜蒙曾参与多本书籍设计,“做书要考虑承载的内容、页面之间的关系、节奏等,这个思考习惯我在做玻璃的时候也保留着。”
浏览杜蒙的个人网站,不难发现她的很多作品都与纸张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成组而不是单个,犹如纸张叠加,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叶片圈”就是这样一组作品。
一次,杜蒙上学的校园里有棵古树在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大家为此感到很惋惜,都想怎么去纪念这棵古树。杜蒙突发奇想,她从这棵树上摘下200多片树叶,分别铸模后用玻璃粉烧制成玻璃树叶。尽管每次烧制都是使用同一个窑炉和同样的温度,但结果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两片叶子完全相同,而且每片叶子上都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小孔,薄且脆弱,近乎于真实。最后,杜蒙用茶水将它们染成深浅不一的茶色,一片一片叠加,在那棵古树旁边围成一个玻璃叶片圈。
“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书本的一页,上面书写着这棵古树一生的片断。经历着四季变换,从出生到归于尘土,安静地凋零在这个城市的角落。”杜蒙说。
在2013年的毕业作品展上,杜蒙更是通过《流动的风景》,将玻璃与纸张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品是以北京城市的变迁为题材创作的两组平板铸造玻璃作品,一组是浮雕图形,一组是凹陷的喷砂图形。作品完成以后,杜蒙始终觉得有些单调,“它们太静止了,城市变迁是一个可以看见的动态过程。”此时,杜蒙再次想到了书,她将两组作品的10块玻璃作为印刷版,涂上油墨后将图案分别拓印在一张十几米长的宣纸上。在布展的时候,将宣纸由高到低布置,给人“流动”的感觉,再结合静止的玻璃原版,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纸张和玻璃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两个载体,将来我会探索两者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杜蒙说。
蒸发的记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杜蒙仍然强烈地感受到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影响,她十分在意捕捉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回响,并将那一刻迸发出的感动、伤悲,通过玻璃艺术记录下来。
一次,杜蒙在美国的二手市集上看到许多旧镜框,当时镜框里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如家庭照片、小风景画、旅游纪念印刷品、十字绣等。它们都曾经在某个家庭里占据着墙面的一个位置,纪念过一个特定的时间或者状态,可如今又不知为何流落到市集上。
杜蒙为这些已被原物主淘汰的旧物伤感不已,她想到自己以前在北京胡同里居住的时候,家里也有很多爸爸亲手制作的家具,后来因为搬迁,全都流落到了二手家具市场。“尤其是那把小椅子,我坐在上面听奶奶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杜蒙说。于是,她买下那些旧镜框,在里面装上玻璃,然后用很细的钻刀,在玻璃上刻画出记忆里陪伴自己成长的旧家具。并且,它们全都处于“蒸发”状态,好像有一天会完全消失一样。“记忆会随着时间而一天天模糊,就像水不停地蒸发一样,我做这一组作品,是想提醒我自己,也提醒观众,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对过往要多保留一些怀念。”
对于未来,杜蒙打算慢慢做自己的工作室,制作一些日常玻璃器皿来经营,同时兼顾做自己喜欢的作品。杜蒙说,她没奢望自己成为一个职业玻璃艺术家,只是希望能踏踏实实做个手艺人,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大家喜欢,愿意用来置于家中或者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① ② 《落叶》和《断章》。采用粉烧工艺创作,薄且脆弱,上面布满小孔,是别具一格的玻璃作品。
③ 《晓》。以西方文化中代表平安返家的燕子为题材,寄托了身处异乡的杜蒙对家乡的思念。
对杜蒙来说,2009年的美国之行改变她之后的很多生活轨迹,最重要的,就是她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平面设计工作,到美国学习玻璃艺术。“当走进正在举办玻璃艺术大师戴尔·奇胡利回顾展的旧金山笛洋博物馆,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玻璃艺术品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几乎没有考虑,当即做出这个决定。”杜蒙说。虽然当时的她对玻璃艺术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仍想大胆一试,于是申请了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玻璃艺术专业,开始用玻璃来呈现心中的念想。
当玻璃遇上茶
在美国,杜蒙仍然保持自己在中国的诸多生活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喝茶,尤其是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杯热茶伴左右。有一段时间,杜蒙计划创作一组以儿时的北京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为了能在玻璃上表现出时间留下的印迹,她前后尝试了近二十种颜色,但效果仍然不满意。一天,杜蒙又像往常一样在玻璃上实验颜色,一不小心碰倒了手边的茶杯,茶水洒到作品上。杜蒙并没有在意,直到第二天早上再看到那件作品时,玻璃表面的茶水干了以后,留下了黄褐色的茶迹,陈旧而温和,宛如一张经历岁月洗礼后泛黄的老照片。杜蒙不禁眼前一亮,欢呼起来:“这不正是我一直寻找的颜色吗?”
茶,就这样走进了杜蒙的玻璃艺术创作中,成为最特别的元素。“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儿吧。”杜蒙笑着说。
将玻璃板上的图案用茶水染色的过程其实很繁复,整个工序是在玻璃烧制完成,退火冷加工之后,在图案上刷茶水,等干了之后再继续刷,直到颜色层次变得丰富后,再用电光水将表面封住,以免茶色随着时间褪色。经过染色的玻璃,杜蒙也会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烧制,一种是失蜡铸造,一种是粉烧。铸造玻璃因为表面挨着石膏,所以不是绝对透明和光滑的,甚至手感有些粗糙,用茶水染色后显示出淳朴的质感。
与之相比,粉烧玻璃用茶水染色后,图案会呈现更多的变化。粉烧属于低温烧制,成品的形态很像糖渣粘在一起,分布着许多细微的小孔,很薄很脆弱。在“茶染”的过程中,茶水浸入到玻璃粉里,透过这些小孔晕染开,随着染色的次数增加,颜色会一层一层地浸在一起。整个过程犹如冲洗照片一样,最终呈现的结果不可预知,就像窑变一样让人充满期待。
《白》是杜蒙非常得意的“茶染”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儿时的一双小白鞋。“它装载着孩提时代的满满回忆,我不仅一直珍藏着,还把它带到了美国。”杜蒙说。烧制后的玻璃鞋经过茶水染色后,表面褪去了刚烧制出来的“新”,显得陈旧,处处显露出时光留下的痕迹。宛如照片显影,记忆就这样铺开来,呈现眼前。“有了茶染,才发现原来时间的印迹是如此的具象,更是如此的迷人。”
玻璃与纸张
在学习玻璃专业之前,杜蒙曾参与多本书籍设计,“做书要考虑承载的内容、页面之间的关系、节奏等,这个思考习惯我在做玻璃的时候也保留着。”
浏览杜蒙的个人网站,不难发现她的很多作品都与纸张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成组而不是单个,犹如纸张叠加,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叶片圈”就是这样一组作品。
一次,杜蒙上学的校园里有棵古树在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大家为此感到很惋惜,都想怎么去纪念这棵古树。杜蒙突发奇想,她从这棵树上摘下200多片树叶,分别铸模后用玻璃粉烧制成玻璃树叶。尽管每次烧制都是使用同一个窑炉和同样的温度,但结果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两片叶子完全相同,而且每片叶子上都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小孔,薄且脆弱,近乎于真实。最后,杜蒙用茶水将它们染成深浅不一的茶色,一片一片叠加,在那棵古树旁边围成一个玻璃叶片圈。
“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书本的一页,上面书写着这棵古树一生的片断。经历着四季变换,从出生到归于尘土,安静地凋零在这个城市的角落。”杜蒙说。
在2013年的毕业作品展上,杜蒙更是通过《流动的风景》,将玻璃与纸张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品是以北京城市的变迁为题材创作的两组平板铸造玻璃作品,一组是浮雕图形,一组是凹陷的喷砂图形。作品完成以后,杜蒙始终觉得有些单调,“它们太静止了,城市变迁是一个可以看见的动态过程。”此时,杜蒙再次想到了书,她将两组作品的10块玻璃作为印刷版,涂上油墨后将图案分别拓印在一张十几米长的宣纸上。在布展的时候,将宣纸由高到低布置,给人“流动”的感觉,再结合静止的玻璃原版,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纸张和玻璃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两个载体,将来我会探索两者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杜蒙说。
蒸发的记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杜蒙仍然强烈地感受到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影响,她十分在意捕捉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回响,并将那一刻迸发出的感动、伤悲,通过玻璃艺术记录下来。
一次,杜蒙在美国的二手市集上看到许多旧镜框,当时镜框里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如家庭照片、小风景画、旅游纪念印刷品、十字绣等。它们都曾经在某个家庭里占据着墙面的一个位置,纪念过一个特定的时间或者状态,可如今又不知为何流落到市集上。
杜蒙为这些已被原物主淘汰的旧物伤感不已,她想到自己以前在北京胡同里居住的时候,家里也有很多爸爸亲手制作的家具,后来因为搬迁,全都流落到了二手家具市场。“尤其是那把小椅子,我坐在上面听奶奶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杜蒙说。于是,她买下那些旧镜框,在里面装上玻璃,然后用很细的钻刀,在玻璃上刻画出记忆里陪伴自己成长的旧家具。并且,它们全都处于“蒸发”状态,好像有一天会完全消失一样。“记忆会随着时间而一天天模糊,就像水不停地蒸发一样,我做这一组作品,是想提醒我自己,也提醒观众,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对过往要多保留一些怀念。”
对于未来,杜蒙打算慢慢做自己的工作室,制作一些日常玻璃器皿来经营,同时兼顾做自己喜欢的作品。杜蒙说,她没奢望自己成为一个职业玻璃艺术家,只是希望能踏踏实实做个手艺人,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大家喜欢,愿意用来置于家中或者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① ② 《落叶》和《断章》。采用粉烧工艺创作,薄且脆弱,上面布满小孔,是别具一格的玻璃作品。
③ 《晓》。以西方文化中代表平安返家的燕子为题材,寄托了身处异乡的杜蒙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