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茂英迈 清穆萧散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为一种成熟、规范、简约、端正的书体。关于正书的重要性,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楷书在历史上曾经有显赫地位和尊贵身份。晋唐以后,皇家官府的训诫盟誓、诰敕铭诔,皆用楷书。历代大家多善楷书,晋之“二王”,唐之欧、虞、褚、颜,宋之苏、黄,元明之董、赵,清之张照、刘墉,均为楷书名家。科举取士,楷法遒美者为举业之极大优势。大草书家张旭善楷书,黄庭坚《山谷题跋》:“张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故草圣度越诸家无辙迹可寻。”楷书创作入于高境甚难,陈正非《楷法管窥》概括其难度为:平正中寓奇险之神韵、端庄中溢流动之意态、工整中含自然之妙趣等六个方面。楷书为各体之母,真正的书法大家,楷书境界不高而期待篆隶行草有所突破,皆痴人说梦也。张海四体皆工,于楷书用功甚深。
  张海自云楷书是他用功最少的书体,乃自谦之词,当然这是与他在隶书和行草书上所下的精深工夫相对比而言的,其实楷书是他入手最早的书体,也可以说精湛的楷书功力是他打通各体的坚实基础。张海的楷书,早年于唐楷得其法度,而更多入于魏碑,得其高古雄强之韵致。他说:“我出生在洛阳偃师,这里是魏碑的故乡,魏碑墓志俯拾即是,家中放杂物的台子就是墓志石垒成的,可以说耳濡目染。”(《四体书创作自述》)艺术是颐养心灵的最好食粮,当年孙中山先生鼓励于右任深习魏碑,以雄强的骨力振奋民族精神,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可谓目光如炬。张海习楷从《龙门二十品》入手,之后钟情于《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张海对《龙门二十品》的临习入神入骨。《张猛龙碑》为北魏碑刻中的名品,其字纯用方笔,棱角森然,结体险峻异常,用笔沉着痛快。杨守敬《平碑记》论此碑:“书法潇洒古淡,欹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又于《爨宝子碑》用心临写,此碑峻利方劲,气魄雄强,凝重粗犷,结字用笔,稚拙奇巧,变化万千,不可端倪。他珍视唐楷,认为楷书法度森严,学唐楷要能入能出,入之不深,不知法度;入之过深,为法所缚,学艺贵在虽取勿取,虽师勿师。因为他四体兼工,他的楷书多简意、隶意、篆意,晚近的楷书创作,他成功地将吴让之纤劲清雄的篆意线条嫁接于楷书之中。他又于邓石如临习有年,真正进入楷书创作,以《张猛龙碑》《瘗鹤铭》为基调,融篆籀高古之韵,参用隶笔行意,饶唐楷之绳墨,盈以浩气,抒以才情,用笔厚重,结体纵逸,形成朴茂英迈、清穆萧散的独特书风。
  张海是极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的楷书创作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除了葆有其本质特征之外,为了突出个性,强化其抒情效果,往往采用兼融的表达手法,以崭新的面貌摇曳讀者的心旌。评论界对张海的楷书予以充分肯定。孟会祥指出:“张海先生的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基本面貌,他初从龙门造像入手,刀意历历可按,圭角分明,铺毫行笔,正是典型的碑法。”(《读张海》)李庶民论其书:“张海先生的楷书以骨格取胜,用笔劲真,结体峻拔,北碑体势,行草意趣,与其隶书有相通之处。”西中文论其楷书时指出:“张海的楷书,含有篆势、隶味、分韵、草情,然而它的的确确又是地道的楷书,是张海先生打通四体、幻化出的新产物,有着他强烈的个性特征。”李闻说:“他的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得到了一些舒放自如的体势,且变碑之雄健为和丽蕴藉,骨子里还有几分隶意。”(《感情与理性的统一》)的确,魏碑是张海难以割舍的情结,魏体楷书的朴茂雄强是他各体书法的精神内核,书法的美,是生命精神的物化和外化。
  张海成熟期的楷书创作饶多恢宏的气势、英迈的风采。雄浑豪荡,纵恣壮浪,这是张海书艺的普遍性特征,是生命意志、时代精神的具象表达。崇尚阳刚,兼蕴阴柔,这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思想内核、美学精神的具象体现。楚骚之瑰奇,汉赋之伟丽,史记之浩瀚,李杜之博大,无不是民族自信心、时代精神、生命意志的诗化表达。艺术的境界是相通的,张海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崭新时代,热爱芸芸众生,热爱生命本体,发之于书,自然以雄浑为宗。读其《魏碑四条屏》,远而望之,整体气势庄严浑穆,仿佛看到北国冈峦起伏的群山,奇峰耸立,山石峥嵘,沟谷纵横,那一株株劲松苍郁挺拔,生机勃勃,给人一种特有的浑穆感、苍凉感。布局错落有致,字体方正丰腴,稚拙奇巧,用笔峻利,气魄雄强,凝重粗犷,不可端倪,磅礴的气势和清穆的风仪令人震撼。全幅多用浓墨,偶见飞白,墨色的对比强化了恢宏意境的表达。而《皎然<若溪春兴>》又是一番风貌;诗意的营构以移情切入,以挺劲苍秀的笔墨给清旷超逸的诗境镀上一层郁勃之气,仿佛把我们带到若溪的如画风光之中。但见春波拍岸,千丈见底,两岸群山负势竞上,争相轩邈,于悬崖之上时见佳木葱茏,异卉争妍。用笔方圆并施,劲健朴率,多有《张猛龙碑》的力感气势,但看不到克隆的形态,横笔往往顺势搭锋而起,棱峭峻利,顺势提笔回收,常不着意顿挫,锋芒在露与不露之间,意蕴含蓄。转折并不随意而为,而是着力顿挫,方挺坚劲,有明显的横向撑拒感,有利于表现气势的峻拔稳定,书境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
  《楷书<千字文>》是张海衰年变化之后的杰作,是作者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而创作的字帖范本。这虽然与平时的创作有别,但深见其坚质浩气与雅韵深情。西中文先生以“雄正简丽,骨气洞达”八字概括其风格,甚为准确。作为字帖,既要表达个性,又要体现法度。此作有《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的古健朴茂,还有骨力中含的篆情隶意、唐楷的法度,气象浑穆,格调苍古,韵致萧散。在张海的楷书中起笔多用方笔重按,留笔蓄势,笔沉墨实,几乎全用实笔,力送指尖,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横画不取纡曲圆寰,一波三折,力在字中,体现出雄强气势。张海此作直笔多而曲笔少,方笔多而圆笔少,笔画刚直,结体端方,其钩趯自然含蓄,有引而不发之势。用笔没有唐楷那种刻板和模化之弊端,而有着隶书的峭激倔强,有着篆书的纡徐款婉;有着成熟楷书的端方检肃,有着演变过程中的简率圆融。读其书仿佛见到先生浩气充盈之风采,苍松、秋菊之品格,正如周星莲所说:“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泛,墨泛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无法而皆法。”(《临池管见》)   《斯舜威集古绝句》楷书四条屏,书品见《古稀新声——张海书法作品集》,此书为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品原件于2014年5月10日至20日在河南博物院展示。笔者曾在书品面前凝视良久,四条屏的尺寸均为200cm×98cm,均为大楷。楷书难工,小楷难,大楷尤难,宋人说:“大字难于结密。”对楷书而言,小楷空间分割的难度相对较小,易见功力,而大楷章法难于变化,点画、结构一览无余,稍有瑕疵即纤毫毕现,故书家往往视大楷为畏途,而张海当年在安阳时书写米见方的巨幅标语,对大楷的空间分割、力度把握驾轻就熟,故大楷创作能举重若轻,心手双畅。楷书四条屏均为大楷,年过古稀的人了,创作这样的大件还能一气呵成,意境圆融,过人之精力与执着之精神令人心折。
  书法的美感从思想载体与物化形式双向暗示,书与诗偕、意与境合方见高致。此作以青年理论家斯舜威的集句诗为载体进行创作,这是对后学的极大尊重与鼓励。诗歌以集句形式进行创作,难度甚大,借他人现成之句含蓄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非运斤成风之高手莫能为。这四首诗多有寄托,境界清远,而书境与诗意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由此可以窥见书家的气度、品格、功力。斯舜威的集句创作意境圆融,工稳自然,试读一首:“袖里新诗十首余(白居易),比来秋兴复何如(李商隐)。台前过雁盈千百(皮日休),不寄云间一纸书(张旭)。”诗作含蓄地表达秋日怀人、知音难觅的身世之感。书品的抒情既从正向切入,又以移情切入,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宏观圆览,仿佛瞩目秋日嵩山的景色:奇峰峭拔,崖壁崔嵬,霜林如醉,五色纷披,峰峰挺秀,石石标新,古木森森,风烟俱净,那种雄丽、那种瑰奇、那种清宁,给人以超尘脱俗之想。品其笔法,骨力坚凝,清雄果断。入锋洁净,行锋果断,回锋者多,出锋者少,筋力尽于画中,意韵彰于字外,力感雄强而荡尽火气,境界清宁而笔意飞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清新饱蕴幽思,绚烂归于平淡,既浑朴如玉,又包罗万象。四首诗均为集句,书家巧妙地运用集句诗人的名字以行草寫成小字,兼之清逸的行草题款,朴茂与清逸、浑穆与空灵构成和谐的节奏,意象高逸,韵致清远。《题画诗》四条屏,尺寸均为240cm×60cm,作于2014年。这是一组自书诗,载体是对当代几位名家画境的描写。艺术家写自己创作的诗文,容易触发天机,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由流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沈鹏说:“书法家能自己写诗,真挚情感和随心所欲的诗意与书意完美结合,容易更自然地写出个性色彩和人格魅力。”张海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传统诗词的创作,但大多随写随弃,总拿古人的名篇做参照而不肯轻易将自己的创作示人。笔者有幸拜读他的绝句近百首,以清新自然、工稳流畅见长。他的题画诗达数十首之多,对画境的切入甚为准确,多点睛之笔。张海的楷书语言甚为丰富,笔墨线条能准确追蹑载体的情感运动,形成清逸萧散的艺术风格。
  “黄水滔滔黄土原,浅深幻化得真源。至今登上河塘看,遗作风光要不繁。”这是题写谢瑞阶先生的山水画。谢瑞阶(1902—2000),曾用名谢宝树,号就简老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教育家。他创作的《大河上下  浩浩长春》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被公认为是黄河画的杰作。谢瑞阶是张海景仰的艺坛前辈,诗作表达了对前贤的景仰之情。诗境状绘谢氏山水带有黄土高原的地域风情,生活气息浓厚,笔墨语言简括,意象生动而寄意幽远。书品的抒情从正向切入,气势伟岸,境界清穆,铅华落尽,素面朝天。笔画轻柔舒展,姿态如同信手拈来,但又似乎深藏着用心,笔气悠长,体方势圆,透露出一种庄茂虚和的韵致,构成雄浑而飘逸、遒劲而洒脱的艺术风格。《陈徳武<水龙吟·西湖怀古>》横幅,虽然脱胎于魏碑,但仍有方折峻整之遗意,而独取《张猛龙碑》之轻灵峭拔,方圆并用,时见龙爪金刀之笔,烈火联飞之法,参以唐楷,朗现朴茂清雄之风格。正如书家自云:“年轻时力求绚烂,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于今老矣,绚烂之后复归平淡,故楷书的变化,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张海晚近的楷书,多现清宁幽邃之禅意。
  朴茂英迈,凊穆萧散,大致是张海楷书的主体风格。张海的楷书主要从魏碑中来,但贵在能入能出,能吃透几家,遍读百家,将创作主体的气质、学养、性灵糅进书境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张海的楷书,其坚质浩气与雅韵深情浑化为一,为其行草篆隶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将近傍晚的时候,我走进了老家的院落。  耄耋之年的父亲弓着身子站在菜园子边,正痴痴地望着菜地。看见我进院时,身体有些吃力地挪动了两步。我看到父亲用颤颤的目光缓缓地从菜园里端起绿生生的喜悦,连同温煦的霞光,放到我的心坎上。  晚秋的风,微微的,偶尔地吹来拂去,并无凉意,可在我和父亲之间传递着季节变化的沧桑所蕴含的浅愁。豆角秧、葫芦秧的残绿在夕阳下光影斑驳,逐渐枯黄的树叶抖动着,在红霞中陆离闪烁。尽管
期刊
金秋送爽,瓜果飘香。乘着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东风,在伟大祖国70华诞庆典大喜来临之际,我们家迎来了一个丰收的日子——河南省首批孝道文化教育基地挂牌。  我叫王玉香,是这个大家庭的宣传委员。今天,我受大哥王春玉委托,与在座的各位一起共聚、共勉、共聊、共享关于孝道文化和家风建设的话题,我的内心是自豪的!我相信,今天的授牌活动,对我们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和成长过程中的激励。下面,我从
期刊
卢桂娟,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理发店的老板,一个17岁爱画画孩子的妈妈,一个失去丈夫但继续孝顺公婆的女人,在4年1460天的日夜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里的“天”,把理发店经营好,赚足够多的钱养家;把孩子照顾好,讓她实现自己画画的梦想;把84岁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安顿好,让他健康舒心;把患有膀胱炎长期接受治疗的婆婆照料好,让她安心放心。这就是卢桂娟,一个平凡却伟大的女人,一个弱小却刚强的女人,一个
期刊
当你走进北京市工商联大厦商鲲教育集团的办公区,就会体验到孝文化的浓厚氛围;  当你走进商鲲教育集团旗下的学校,就会看到“学好技能报国家,挣钱孝敬咱爹妈”的醒目标语;  当你翻开商鲲教育集团的《企业文化手册》和宣传资料,就会感受到孝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你参加商鲲教育的活动,就会看到孝道教育的视频,听到孝道歌曲的动人旋律;  当你和商鲲教育的员工交谈,就会聆听到他们关于孝道的讲述……  这是一个
期刊
对父母越孝,生意就越好,朋友就越多,事情就好做。  父亲都凤山的话就是儿子都学民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指路明灯。  2001年,都学民创办的濮阳市曙光商贸有限公司在龙城濮阳市这片创业热土应运而生,公司文化定位是“孝义兴企,圆梦曙光” 。  都学民招收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员工对父母孝不孝,与邻里合不合。  都学民说,人品好,才能销售好产品。凭着聪明才智,凭着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社会的感恩心,对客户的责任心
期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會印发的《关于开展“最美职工”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天瑞集团积极开展“最美职工”评选活动,充分展示一线职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职业素养,激励全员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本期,《时代报告》择取10位奋战在天瑞一线的典型人物,邀您共读最美天瑞人的故事。
期刊
张海,是河南书法的一个标签,每一个爱好书法的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张海。郑州的各个地铁站名,都是张海题写。2020年的初秋,八十岁的张海,刚刚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书法个展,展出作品80余件,供全国的书法爱好者朋友欣赏品鉴张海书法最新创作成果。  张海艺海弄墨几十载,在临池实践与大量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张海书法四体皆工,其代表书体“张海书体”,精研诸体进行创新,融合汉碑之沉雄,简书之飘逸、楷书
期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张海先生的新作隶书长卷《刘克庄〈沁园春·梦方孚若〉》,脑海中蓦地闪出了林则徐写的这副对联。再思之,浮现出这副对联并非偶然,而是品味他的新作之后的一种感受。  张海新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继而又感到不可端倪。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始终是张海先生书法创作格调的主旋律,体现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件隶书新作所呈现的依然是“着力整体的正大伟岸,不拘
期刊
一  在当代书法40年的历史中,倘若没有张海先生,有很多时段可能是不连贯的。  在以书法成名的书法家群体中,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书法家,有幸成为书法在长时间衰弱后走向复兴的第一代奠基者和塑造者。十年浩劫后,硕果仅存的德高望重的老一代艺术前辈,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阅历丰富,坚持守望,卧薪尝胆,百折不挠,使书法一灯孤悬,一脉绵延,得以不失不灭,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
期刊
书坛关注张海,关注张海的创作,其中涉及他的草隶与行书的评论较多,在这里,我想谈谈他的篆书。  我赞成2009年第5期《中国书法通讯》刊登的记者所写的通讯《“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隆重开幕》一文中提到的观点:“篆书在他并非主要的书体,但所取得的成就不逊于当代一些专擅篆书者。其结体主要取自小篆,而用笔却以大篆笔法为之,并充满草意。加之独特的用墨,故其篆书显得苍涩、老辣而高古,且不乏灵动之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