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彩陶艺术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底蕴.巴蜀彩陶的艺术资源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其具有优良的文化资源.开发巴蜀彩陶艺术资源,挖掘艺术审美资源、民俗人文资源等,再通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巴蜀彩陶文化艺术地位.本文以巴蜀彩陶艺术资源为核心研究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彩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而分析巴蜀彩陶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最后提出巴蜀彩陶艺术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理念建构模式.
【机 构】
: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彩陶艺术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底蕴.巴蜀彩陶的艺术资源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其具有优良的文化资源.开发巴蜀彩陶艺术资源,挖掘艺术审美资源、民俗人文资源等,再通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巴蜀彩陶文化艺术地位.本文以巴蜀彩陶艺术资源为核心研究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彩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而分析巴蜀彩陶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最后提出巴蜀彩陶艺术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理念建构模式.
其他文献
中外文化的交融常常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中国陶瓷向来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明清外销瓷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不仅使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彩绘瓷、青花瓷等陶瓷艺术的魅力,也使得中国瓷器融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中.
景德镇历史城区城市陶瓷雕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传统地域审美观念、空间环境、陶瓷工艺技术等.基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景德镇历史城区城市陶瓷雕塑设计应充分考虑陶瓷本体语言、传统地域文化、空间环境三方面要素,运用适宜的设计方法,并在物质、行为、观念三个文化层面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陶瓷器物底款是一种在瓷器底部的二维平面上对瓷器身份的一种标识,多采用陶瓷颜料印刷或者手工书写的方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方式,能够利用视觉传达要素与符号达到传递瓷器的产地,年代等信息的目的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德镇瓷器底款的视觉传达要素进行研究,从设计学角度,通过对视觉要素的简要分析景德镇瓷器底款的平面设计的视觉要素特征.
明代贵州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朝廷对贵州的重视得到加强,贵州也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省级设置实体.通过移民屯田等方式,贵州加快了社会开发、建设与管理.明代贵州移民是历史上朝廷组织的影响与规模最大的一次,如此大规模移民进入贵州,伴随而至的陶瓷器也很多.移民的进入对贵州明代遗存陶瓷器在生产时期、产地、品种、主要遗存地都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建窑黑釉瓷成就斐然,驰名中外,但由于古人多以“拟物”的命名方式,使建窑黑釉瓷称谓众多.现在许多国人不习惯使用古人称谓,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引导.因此,根据典籍的记载,明晰建窑黑釉瓷称谓演变,挖掘我国古人称谓内涵,使用古人称谓,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种方式.
本文以墨彩描金从业者角度,根据墨彩描金和墨彩,两种制瓷工艺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文化传承角度,阐述这两种制瓷工艺的同异点.以现在墨彩描金瓷为实物参考,墨彩描金一般为墨彩、矾红彩、描金三种制瓷工艺组成,而墨彩加描金工艺,也能成为墨彩描金,而矾红彩加描金就是矾红彩描金.而题材上,墨彩更加宽泛,而墨彩描金受描金工艺影响,需以线描为基础.总体而言两者在装饰追求和工艺流程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陶瓷产品的追求也是持多元、开放、包容的态度,因此对于陶瓷设计而言,跨出单一陶瓷材料范围,寻求与多种材料的运用结合,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综合材料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丰富陶瓷产品的艺术语言,有助于推动陶瓷艺术不断向好发展.因此,本文便针对陶瓷设计中综合材料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做出分析和探讨.
墨彩山水瓷画用色少,墨色浓淡相宜、画面雅洁宜人,它舍弃不必要的背景,用白来衬黑,突出了陶瓷材质美和造型美.墨彩山水是一种釉上彩装饰,它虽受中国水墨山水画影响,但它和中国画山水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工艺美术类,一个是纸本绘画类.墨彩山水以其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工艺折服世人.本文详细介绍墨彩山水画的由来、发展、传承和创新,探讨我们如何将这一技艺守护和发展下去.
基于生活需要视野,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在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视野下,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应当采取树立科学观念、注重人才培养、搭建相关平台等策略.
在拜读邱振中先生《书法》一书后,改变了自己对书法的浅薄认知,此书深入浅出的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书法理论的框架,让我们明白何为书法之美、书法之法度、书法之史以及我们可以从该书中明白书法该立足于日常书写,了解如何学习、如何鉴赏、如何创作,可谓是邱振中先生的匠心之作.邱振中先生不仅是当代实力派的书法艺术创作者,同时也始终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他不会用那些玄而又玄的语句让我们只能感受到书法的玄奥,也并非对古代书论的生搬硬套,而是运用简单易懂的语句为我们搭起了中国书法的框架,去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深度的了解、学习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