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材料解析一直是困扰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与语文教学的“联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分析、提炼的能力以及准确表述材料解析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基本素养。
关键词:联姻教学;必要性;优越性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16-01
一、“联姻”的必要性
材料分析论证题是以材料的形式提供一种新的设问情景,对解题的方向、范围有较强的限制,既考察知识,又考察观点和能力的题型。材料分析论证题的结构往往用一段或数段从典籍、论著等中选取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图片材料组成,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找准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因为历史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第一要求从“再认再现历史”发展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而这一能力要求学生存在问题比较多,尽管考试时写得很多,但很难踩到得分点,这与学生语文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中,有许多与历史学科的要求相同、相通和相关。比如,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了解与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辨别和筛选文章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能做到语言规范、清晰、连贯等。这些在历史学科中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以文言文居多),要求考生进行判断、证明和反驳,是历史试卷中常见题型,除了篇幅要求以外,这与语文学科中的供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些历史试题的材料内容直接来自中学语文课本,《六国论》、《过秦论》等就是很好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来源。
由此可见,文史确实是不分家的。可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读懂文言材料尚有困难,对文字材料的信息把握不准。观点提炼不准确,表达不清晰、不连贯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文史“联姻”是必要的。
二、“联姻”的可行性
1.历史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联姻”的渗透意识
首先,历史教师的“联姻”意识较强。要认真学习研究历史和语文的考试说明,找出交叉点和结合部,然后告诉学生,提倡他们优化语文素质,并努力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来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提高历史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强化学生借语文之“石”攻历史之“玉”的意识。
其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如介绍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方法。介绍分析作者在文中辨析观点的原则和技巧。介绍解答论述题的思路和语言要求等。还要特别重视文言材料的讲解,用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准确串讲,讲究字字落实,这会很受学生欢迎。当然,历史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对文言文中字词要娴熟。同时,历史新授课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历史老师要主动和语文老师沟通,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
首先要和语文老师形成文史不分家,两学科在教学上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共识。
第一,建议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时,可以历史材料为主。八八年以来,语文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选自二十四史,因此,语文教师的“思想工作”还是容易做通的。历史老师可以把与历史课本关系密切的文言文献摘出,让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又提高了历史学科中阅读古文献材料的能力。
第二,把一些历史问答题稍加“改选”,请语文老师作为小作为训练内容之一,一道历史问题犹如一篇小型议论文,尤其是材料性论证题,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再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历史老师可拿这种类型的题目向语文老师推荐,请他们从语文的角度组织学生写成二百至四百字左右的小型议论文,作业完成后,语文、历史两科老师共同批阅。通过这一措施,可让学生了解历史论证题能力在规范化、条理性和准确度有机结合上逐步走向成熟。
第三,历史考试后,请语文老师抽阅部分试卷,研究学生答题的得失。主观性测试题中,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提高,它要求语言简炼、规范。在实践中,语文老师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长短得失,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就会使历史教学大受裨益。
第四,让学生体会从语文的角度讲解历史专业用语。各学科的专业用语各有不同,学生有时一碰到专业用语就不知所措。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联合行动”,可以帮助学生过好这一关。
三、“联姻”的优越性
第一,答题思路清晰,正确率大幅度提高。过去有些材料简析题答案只需二十左右字数即可。有些学生往往写到几倍,甚至还不能表达清楚,论述题不分层次段落,一逗到底,甚至找不出观点,还前后矛盾。现在大为改观,大多数同学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性较强,已经比较“入格”了。
第二,优秀答案,时有发现,原来也有一些学生历史能拿到较高分数,但大部分是“以多取胜”,也就是说,他们知识面较广,答案写的很长,虽有些废话,但基本要点抓住了,观点也还正确,所以失分较少。现在的优等生已开始向“以准见长”转化。论述题答案就像一篇小论文,言简意赅,文气流畅,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第三,班级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行文史“联姻”后,考同一张试卷,优秀率比往届同学提高了十二点四个百分点,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这些事实说明,无论从纵比的角度看,还是从横比的角度看,实行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确实有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联姻教学;必要性;优越性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16-01
一、“联姻”的必要性
材料分析论证题是以材料的形式提供一种新的设问情景,对解题的方向、范围有较强的限制,既考察知识,又考察观点和能力的题型。材料分析论证题的结构往往用一段或数段从典籍、论著等中选取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图片材料组成,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找准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因为历史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第一要求从“再认再现历史”发展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而这一能力要求学生存在问题比较多,尽管考试时写得很多,但很难踩到得分点,这与学生语文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中,有许多与历史学科的要求相同、相通和相关。比如,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了解与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辨别和筛选文章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能做到语言规范、清晰、连贯等。这些在历史学科中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以文言文居多),要求考生进行判断、证明和反驳,是历史试卷中常见题型,除了篇幅要求以外,这与语文学科中的供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些历史试题的材料内容直接来自中学语文课本,《六国论》、《过秦论》等就是很好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来源。
由此可见,文史确实是不分家的。可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读懂文言材料尚有困难,对文字材料的信息把握不准。观点提炼不准确,表达不清晰、不连贯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文史“联姻”是必要的。
二、“联姻”的可行性
1.历史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联姻”的渗透意识
首先,历史教师的“联姻”意识较强。要认真学习研究历史和语文的考试说明,找出交叉点和结合部,然后告诉学生,提倡他们优化语文素质,并努力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来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提高历史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强化学生借语文之“石”攻历史之“玉”的意识。
其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如介绍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方法。介绍分析作者在文中辨析观点的原则和技巧。介绍解答论述题的思路和语言要求等。还要特别重视文言材料的讲解,用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准确串讲,讲究字字落实,这会很受学生欢迎。当然,历史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对文言文中字词要娴熟。同时,历史新授课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历史老师要主动和语文老师沟通,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
首先要和语文老师形成文史不分家,两学科在教学上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共识。
第一,建议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时,可以历史材料为主。八八年以来,语文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选自二十四史,因此,语文教师的“思想工作”还是容易做通的。历史老师可以把与历史课本关系密切的文言文献摘出,让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又提高了历史学科中阅读古文献材料的能力。
第二,把一些历史问答题稍加“改选”,请语文老师作为小作为训练内容之一,一道历史问题犹如一篇小型议论文,尤其是材料性论证题,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再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历史老师可拿这种类型的题目向语文老师推荐,请他们从语文的角度组织学生写成二百至四百字左右的小型议论文,作业完成后,语文、历史两科老师共同批阅。通过这一措施,可让学生了解历史论证题能力在规范化、条理性和准确度有机结合上逐步走向成熟。
第三,历史考试后,请语文老师抽阅部分试卷,研究学生答题的得失。主观性测试题中,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提高,它要求语言简炼、规范。在实践中,语文老师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长短得失,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就会使历史教学大受裨益。
第四,让学生体会从语文的角度讲解历史专业用语。各学科的专业用语各有不同,学生有时一碰到专业用语就不知所措。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联合行动”,可以帮助学生过好这一关。
三、“联姻”的优越性
第一,答题思路清晰,正确率大幅度提高。过去有些材料简析题答案只需二十左右字数即可。有些学生往往写到几倍,甚至还不能表达清楚,论述题不分层次段落,一逗到底,甚至找不出观点,还前后矛盾。现在大为改观,大多数同学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性较强,已经比较“入格”了。
第二,优秀答案,时有发现,原来也有一些学生历史能拿到较高分数,但大部分是“以多取胜”,也就是说,他们知识面较广,答案写的很长,虽有些废话,但基本要点抓住了,观点也还正确,所以失分较少。现在的优等生已开始向“以准见长”转化。论述题答案就像一篇小论文,言简意赅,文气流畅,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第三,班级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行文史“联姻”后,考同一张试卷,优秀率比往届同学提高了十二点四个百分点,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这些事实说明,无论从纵比的角度看,还是从横比的角度看,实行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确实有明显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