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厅里的三声“哇——”
“哇——”我正在书房看书,刚才还充满嬉笑的客厅,突然传来了小树撕心裂肺的哭声。
“跟你说了小孩不能玩插座,你非要动!电着怎么办!”这是姥爷的声音。显然,“战事”是姥爷带着小树一起玩时爆发的。
“哇——”小树哭得更厉害了。
“没事没事,小树不哭了哈!小树最乖了,乖孩子都不哭的。”这是树爸的声音。正在做饭的树爸凑过去,试图通过“戴高帽”让小树以此“自律”。不过正沉浸在情绪中的小树才不吃这一套,什么乖不乖的,我就要玩插座!
“哇——”小树爆发出更大的哭声,一口气倒了好久都没上来。
“小树小树,来来,你看这个小汽车真好看啊!还能转圈呢是不是,这是谁给买的呀?”这是姥姥的声音。姥姥肯定心疼外孙了,赶紧拿了个玩具分散注意力。结果呢?哭声不但没有停止,还伴随有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
“哎,这孩子怎么回事,为什么扔玩具啊!这是姥爷给新买的汽车!”树爸又出马了,全然忘了一分钟之前,他对小树的评价还是“乖孩子”。
“再扔,以后不给你买玩具了!”姥爷在旁边添油加醋。
“要不,你就让他玩会插座呗!你看着他,电不着。”姥姥竟然打算妥协了!
四个回合定胜负
听到这儿,我坐不住了,打开门走到客厅。
只见小树哭得脸红脖子粗,被三个大人围住:姥爷坐在旁边手足无措;爸爸虎视眈眈准备阻止小树再扔玩具;而姥姥,正在反复地把红色的小汽车往小树的手里塞。
小树一见到我,一边哭,一边用小手指着姥爷,很明显,“告状”呢。
“小树想玩插座是么?”我抱住小树说。小树立马止住哭声,撇撇嘴,委屈地看着我。
“结果姥爷不让玩,是不是?”我用手摩挲着小树的后背,带着同情的语气跟他说。小树抽噎着,泪眼朦胧地看向姥爷。
“所以小树特别难过,是不是?”小树低头,用他软软的头发蹭我的下巴,往我身上靠。
我就势紧紧抱着他说:“妈妈看见了小树的难过,可是姥爷也是为了你好呀,因为那个插座有电,很危险,以后小树都不玩插座了,好不好?”我捧着小树的脸问他。小树看着我,很郑重地举起小手摇了摇,代表“不玩了”。
姥姥走过来,拿着一个削好的苹果,“来,小树,吃大苹果!”小树立马把脸笑成一个红苹果,上面还挂着鼻涕眼泪。
我说了四句话,他做了四个动作,这战场,就收拾好了。
来堂体验课
我很低调地站起来离开,心里的得意没让任何人看出来。但是,我偷偷回来写了这篇文章。我希望你们也知道,当孩子的需求没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事实上,未必只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让他止住哭声。
先想象一个场景:我们自己在切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割伤了。虽然伤口不是很深,但自己吓了一跳,而且的确有点疼。
你把流血的手伸到老公面前:“你看!”
这时候,老公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1.“我看见了,切了一下不是么?这不是还连着呢没断吗?你们女人就是娇气,赶快做饭吧,都7点了,孩子饿着呢!”
你心里什么感受?有没有想扑上去把他手折断的冲动?最淑女的表现,也得是把动静整得更大一点,以证明自己“真的很疼”,并不是“娇气”吧?
2.“你看看,早跟你说切菜当心点吧,大近视眼还不带眼镜,早晚得切着!”
这时我估计你下一句肯定是:“要不你来做饭!我受伤了,你还说风凉话教训我,老娘不干了!”
3.“哎,怎么搞的呀!正好我刚买了你爱吃的草莓,来,吃几个!”
吃草莓没问题,但是咱们说的不是手的事么?你倒是先安慰我的手呀。你当我那么好打发?
以上3种回应方式,不但让我们手上的伤没有得到安慰,而且心里也开始流血,眼看着一场家庭大战也在空气中酝酿了。
那么,如果对方是这样反应的呢?
“哎呦,切手啦,真的挺疼吧,还流了血。你当时一定吓一跳吧?幸好伤口不深,赶快歇一会吧!”
你的感受怎么样呢?是不是句句说到心坎里?
擦擦手,撒个娇,抬头看看表,赶快回到厨房,有没有?轻伤不下火线呀!
秘诀就在接纳
手受伤了,这个事实没有改变,但是对方的态度,却能改变整个事情的发展。就像刚才,不让小树玩插座的事实没有变,但是当他的需求和难过被看到的时候,他就不再像充满的气球一样容易爆掉了。
我们在有情绪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让对方看到我们的感受,理解我们的感受,接纳我们的感受。这就够了。当我们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手受伤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被爱、被理解的,是安全的。
然而大多数的家长,却因为不想听到孩子的哭声,想让这个事情赶快过去,所以通常用小树的爸爸姥姥姥爷的那几招:讲道理,淡化,表扬,转移注意力。此时孩子的感受,无一例外的,都是“不被理解,不被看到,不被接纳”。他觉得大人不明白他内心的渴望和不开心,觉得每个人都在阻止他,忽略他的需求,他觉得所有的感受都被否定了。
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可怜,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大声地哭,并且扔掉姥姥递过来的小汽车。于是,大人们终于找到了更有理由说教的目标:“你怎么能扔玩具呢,你不尊重姥姥。”
孩子没有被接受的难过,从看不见的情绪,演变为看得见的“扔汽车”的动作。大人们也终于从无计可施,演变为对一个看得见的“错误行为”的理直气壮的批评。
事实上,到底是谁不尊重谁呢?不允许孩子玩插座,难道连孩子为此感到难过都不允许么?当孩子正在兴致勃勃探索世界的时候,忽然伸过来一只手,不由分说地抢走刚刚发现的玩具。你认为孩子的反应应该是什么?兴高采烈、若无其事、充满歉意?扪心自问,这正常么?
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我们只要接纳他的想法和情绪就好。当他知道有人理解自己的难过,他确认了对方对自己的爱,就不会再执着于插座,或者任何眼前的困难;当他知道事实无法改变,而情绪又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很快就会去开发其他更好玩的事儿去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非常简单——看到他的需求,说出他的心里话。
作者简介:树妈马瑞,作家,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这位作家妈妈和摄影师树爸共同经营有微信公众号“温暖记录者”,分享他们对宝宝有爱的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