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结构力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安徽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jhk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改善结构力学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借助慕课教学平台,将互联网和高校办学紧密结合,利用优质的平台教学资源提升高校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首先介绍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及慕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次构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后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基于自然资源部成立对城乡规划学科和城乡规划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必然要求规划教育坚持以空间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发展.文章从优化“空间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革新“交互体验式”课程教学方法、完善“专业研究方向-课群-课程”的课群建设体系、构建“原理-设计-竞赛”的互动课程平台等四个方面,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规划教育实践.
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是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基础.通过对制约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原因分析,从工程实践能力内涵、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等4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在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模式的基础上,从4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思路.
应“新工科”课程建设要求,结合广东理工学院19本科工程管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践实训课程,文章从模块化教学、技能化实训和过程化考核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实训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提高实训课时利用率、增强学生动手实践力和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途径,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践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文章针对超高混凝土塔柱表面容易产生裂缝和美观性能,以白色硅酸盐水泥作为基础胶凝材料,玄武岩纤维和硅灰超细粉体作为混凝土力学性能改性材料,研究不同长度和体积掺量玄武岩纤维以及不同掺量硅灰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长度和掺量变化,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影响较小,但是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会显著降低混凝土工作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纤维长度增加小幅下降.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随纤维掺量和长度的增加都小幅下降.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都逐渐增高.当玄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土建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文章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点、线、面、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研究内容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云教学的模式探索很多,并且已经具备基础的模式,2020年上半年云教学模式盛行,各个中小学以及高校都实行停课不停学.云教学发展多样化,并且不限模式.文章从云教学思路切入,简要分析实践类课程云教学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始了扩招,融合了各个知识水平的学生,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因材施教成为了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方式.而随着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逐渐从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转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X”证书制度为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究.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未来重要发展战略之一,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层面与乡村振兴发展高度契合.文章以高职院校建筑室内专业为重点,深入探讨“三教”改革的路径,构建乡村振兴和教改的关系环,从而对应用型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建造产业高速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现状和产业发展矛盾入手,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研究在智慧建造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及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化升级为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的策略,为智慧建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经费配套保障欠缺、机制和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为了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土木类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整合构建多元化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院、系校内组织和实习基地、顶岗企业的校外组织职能,形成监督全覆盖,提质有保障的组织结构.通过健全实践基地以赛促学等全面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把过程考核和综合性考核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考核方式,完善实践主体各方对质量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