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是高职院校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建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专业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产学研平台等多种平台的集合体,是满足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从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出发,从创新学院管理、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优势特色项目等方面探讨平台的运行与维护,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0006204
【收稿日期】20150616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B类课题“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2013JGB323,主持人:黄海珍;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为KY2015LX623,主持人:黄海珍;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广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与资源整合研究”,项目编号为KY2015YB389,主持人:刘雪梅
【作者简介】黄海珍(1980—),女,广西桂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潘彦燕(1983—),女,南宁人,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学生工作管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上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调整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方向发展,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力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机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部门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战略调整期,致使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才培养沟通和协作也出现了障碍,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构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形成高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确保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内涵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是学院为了培养以一个专业为主、兼备多个专业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建立的人才培养载体。从内涵来看,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应该函括平台管理中心、多层次平台综合,可以为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项目开发、项目实训、指导教师、组建团队等多项服务,并且具备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依托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学院可以集聚多方资源跨专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必须重点关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紧密联系相关行业产业,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途径,以此制定人才培养项目和课题。这些都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监控和调配,同时,与社会的互动沟通也可进一步促进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教学服务教学、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回馈社会,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根据这个目标,学院提出具有学院个性特色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思路: 一个中心、四个平台、两项服务。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平台管理中心
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必然涉及到各专业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为便于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学习团队,开展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平台管理中心来协调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与重组,平台管理中心由学院组织进行管理,主要负责统筹协调专业链上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将资源集成在平台中,以便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查阅、调用和重组。
平台管理中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收集管理各类教学资源。依托管理中心收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等各单位参与教学的各类资源,通过整理,建立筹措多方参与教学的模式,同时加强沟通,整合学院教师力量深入合作单位参与技改、科研、培训等各类服务工作,深化互利共赢机制。二是协调跨专业教学项目的开展。跨专业的教学实践往往要打破原有的专业教学安排,容易造成混乱,通过平台管理中心来协调安排各类跨专业教学项目、实训项目的开展,由学院平台管理中心进行审核调配,更有利于项目教学的开展。
(二)建设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的关键是构建一个包含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产学研平台在内的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这几个平台的建设,能充分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通过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跨专业合作,积极探索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并在相关系部积极推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1对接产业链建设跨学科专业教学平台
对接产业办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专业随着市场需求动态设置是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接产业办专业也可为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布局,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众多非农专业转型为涉农专业,形成服务农业产业链的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信息技术等五大涉农专业群以及相互衔接的涉农专业链(如下图)。并以专业链为纽带,集成涉农专业链优势资源,通过不同专业之间资源的融合渗透以及积极引进相应涉农项目等方式,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培养适应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力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了人才培养特色。 2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平台 作为高等教育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切入点是工学结合,而校企合作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人才培养的要素、利益关系和可用资源越来越复杂,需要学校搭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为突破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瓶颈,助推学院发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增强整合资源能力,积极整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社区及社会组织等资源,建设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多元合作办学。依托理事会和职教集团,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教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等校企合作载体,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合作企业为学院办学提供兼职教师、实训基地、学生就业岗位和教师锻炼岗位,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等各个环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时将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紧密了校企合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与平台。
3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改革实践教学手段,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是探索多种途径建设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双基地培养与管理,通过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做学教一体化的跨专业共享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围绕校内四大涉农专业群建设,整合有限的实训资源,大力推进涵盖农业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的实训基地建设,建成涵盖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并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一批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跨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提供条件。三是探索建立适合学生整体性实训的基地建设机制、途径和实现方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提供创业平台满足学生多种创业素质和能力锻炼的需要。四是积极探索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平台、课程与培训包的开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跨专业组建团队构建产学研平台
跨专业组建团队包括组建创业团队、学习团队、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一是组建创业团队。团队成员可以各抒己长,在不同领域开拓创业业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组建学习团队。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配合完成实训任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他们必须参加到各个实训主体单位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就业意愿应聘到相应单位和岗位工作,打破专业限制,提高竞争氛围和真实性。跨专业学习团队的组建,促使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三是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由于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熟悉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深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跨专业组建教师团队和科研团队在国内外重点大学已经有完善的运作体系,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创新研究领域和深度,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对不同学科研究的整合集成,甚至从跨学科角度进行复合型研究,往往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综合把握现实中的经济社会问题。
(三)强化平台服务教学和社会的功能
坚持教学与服务相结合,实现教学质量与服务能力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也要重视其教学和服务功能的强化。在教学与服务结合上,主要坚持了“三结合”: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培训中心建设相结合。例如学院的校园网络实训中心同时是广西农垦甘蔗糖业信息服务中心、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管理中心, 传媒专业群实训基地同时也是行业企业报刊、广告制作服务基地。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整合建成集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营销、信息技术应用综合性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实训基地。二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与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相结合。学院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这既是教师实践锻炼的工作站,也是学院服务企业的工作站。三是项目教学与项目服务相结合。项目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运行与维护 (一)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服务跨专业教学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根据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重新建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管理重点,鼓励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的跨专业教学和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跨专业综合能力,并积极推行“一课双师”教学制度和兼职教师制度,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以服务于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此外,根据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继续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探索推进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及修正系统,形成了“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二)借助专业综合改革,确保平台平稳运行
一方面,学院致力于集成特色专业优势,调整专业结构,跳出专业类型单一、科技服务单一的局限和困境,针对涉农专业群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营销、质量溯源等环节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进行培养,并开展广西重大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服务农业产业链建设涉农专业群及其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完成学校办学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转型。另一方面,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1年立项建设单位,将从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等多个方面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和推进,这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深化校企合作,为平台提供人才和资源
学院依托学院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合作共建理事会信息平台、广西农垦木薯非粮能源产教结合平台、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广西农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校企合作载体,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抓住校企双方的利益驱动点,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服务,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教学团队培育机制、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技术集成研发与服务机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及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如学院与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合作共建的“明阳生化厂中校”,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提供管理、师资、设备、技术,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学生实践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将岗位所需的多专业知识授予学生,使企业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学校解决了特殊专业带来的环保安全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提高了合作育人的质量。
(四)打造优势特色项目,确保平台高水平运转
依托学院构建的跨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涉农专业群,打造了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加工专业群、流通专业群、营销专业群、信息专业群“五大”专业群组成的涉农专业链,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涵盖农业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营销(含广告包装)”的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涉农专业链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专业链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成效。借助平台,学院还积极承担了自治区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政府企业委托的各项技能培训等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便利,并进一步维护和完善了平台建设,确保了平台的高水平高质量运转。
【参考文献】
[1]潘荣江.“基地 联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3.
[2]郭进磊.高校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17.
[3]黄建平.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4]杜世禄.以管理平台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09,(5):51.
[5]叶剑明.经管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42—46.
[6]姜长云.顶层设计需要重视的三个问题[J].改革,2014,(5):29.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 Haizhen1, PAN Yanyan2
(1.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ultiresource establishment to satisfy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which is also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teachingresearching platfor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platform. It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meet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ng platform for the complex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he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platfor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below: innovating the college management, deepening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reating 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projects and so on. It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platform; construc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0006204
【收稿日期】20150616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B类课题“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2013JGB323,主持人:黄海珍;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为KY2015LX623,主持人:黄海珍;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广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与资源整合研究”,项目编号为KY2015YB389,主持人:刘雪梅
【作者简介】黄海珍(1980—),女,广西桂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潘彦燕(1983—),女,南宁人,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学生工作管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上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调整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方向发展,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力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机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部门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战略调整期,致使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才培养沟通和协作也出现了障碍,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构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形成高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确保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内涵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是学院为了培养以一个专业为主、兼备多个专业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建立的人才培养载体。从内涵来看,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应该函括平台管理中心、多层次平台综合,可以为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项目开发、项目实训、指导教师、组建团队等多项服务,并且具备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依托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学院可以集聚多方资源跨专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必须重点关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紧密联系相关行业产业,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途径,以此制定人才培养项目和课题。这些都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监控和调配,同时,与社会的互动沟通也可进一步促进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教学服务教学、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回馈社会,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根据这个目标,学院提出具有学院个性特色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思路: 一个中心、四个平台、两项服务。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平台管理中心
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必然涉及到各专业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为便于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学习团队,开展跨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平台管理中心来协调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与重组,平台管理中心由学院组织进行管理,主要负责统筹协调专业链上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将资源集成在平台中,以便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查阅、调用和重组。
平台管理中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收集管理各类教学资源。依托管理中心收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等各单位参与教学的各类资源,通过整理,建立筹措多方参与教学的模式,同时加强沟通,整合学院教师力量深入合作单位参与技改、科研、培训等各类服务工作,深化互利共赢机制。二是协调跨专业教学项目的开展。跨专业的教学实践往往要打破原有的专业教学安排,容易造成混乱,通过平台管理中心来协调安排各类跨专业教学项目、实训项目的开展,由学院平台管理中心进行审核调配,更有利于项目教学的开展。
(二)建设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的关键是构建一个包含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产学研平台在内的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这几个平台的建设,能充分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通过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跨专业合作,积极探索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并在相关系部积极推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1对接产业链建设跨学科专业教学平台
对接产业办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专业随着市场需求动态设置是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接产业办专业也可为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布局,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众多非农专业转型为涉农专业,形成服务农业产业链的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信息技术等五大涉农专业群以及相互衔接的涉农专业链(如下图)。并以专业链为纽带,集成涉农专业链优势资源,通过不同专业之间资源的融合渗透以及积极引进相应涉农项目等方式,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培养适应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力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了人才培养特色。 2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平台 作为高等教育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切入点是工学结合,而校企合作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人才培养的要素、利益关系和可用资源越来越复杂,需要学校搭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为突破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瓶颈,助推学院发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增强整合资源能力,积极整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社区及社会组织等资源,建设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多元合作办学。依托理事会和职教集团,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教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等校企合作载体,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合作企业为学院办学提供兼职教师、实训基地、学生就业岗位和教师锻炼岗位,并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等各个环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时将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紧密了校企合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与平台。
3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改革实践教学手段,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是探索多种途径建设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校、企双基地培养与管理,通过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做学教一体化的跨专业共享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围绕校内四大涉农专业群建设,整合有限的实训资源,大力推进涵盖农业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的实训基地建设,建成涵盖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并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一批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跨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提供条件。三是探索建立适合学生整体性实训的基地建设机制、途径和实现方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园,通过提供创业平台满足学生多种创业素质和能力锻炼的需要。四是积极探索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平台、课程与培训包的开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跨专业组建团队构建产学研平台
跨专业组建团队包括组建创业团队、学习团队、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一是组建创业团队。团队成员可以各抒己长,在不同领域开拓创业业务,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组建学习团队。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配合完成实训任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他们必须参加到各个实训主体单位中。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就业意愿应聘到相应单位和岗位工作,打破专业限制,提高竞争氛围和真实性。跨专业学习团队的组建,促使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三是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由于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熟悉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深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跨专业组建教师团队和科研团队在国内外重点大学已经有完善的运作体系,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创新研究领域和深度,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对不同学科研究的整合集成,甚至从跨学科角度进行复合型研究,往往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综合把握现实中的经济社会问题。
(三)强化平台服务教学和社会的功能
坚持教学与服务相结合,实现教学质量与服务能力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也要重视其教学和服务功能的强化。在教学与服务结合上,主要坚持了“三结合”: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培训中心建设相结合。例如学院的校园网络实训中心同时是广西农垦甘蔗糖业信息服务中心、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管理中心, 传媒专业群实训基地同时也是行业企业报刊、广告制作服务基地。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整合建成集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营销、信息技术应用综合性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实训基地。二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与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相结合。学院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这既是教师实践锻炼的工作站,也是学院服务企业的工作站。三是项目教学与项目服务相结合。项目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运行与维护 (一)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服务跨专业教学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根据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重新建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管理重点,鼓励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的跨专业教学和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跨专业综合能力,并积极推行“一课双师”教学制度和兼职教师制度,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以服务于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此外,根据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继续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探索推进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及修正系统,形成了“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二)借助专业综合改革,确保平台平稳运行
一方面,学院致力于集成特色专业优势,调整专业结构,跳出专业类型单一、科技服务单一的局限和困境,针对涉农专业群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营销、质量溯源等环节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进行培养,并开展广西重大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服务农业产业链建设涉农专业群及其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完成学校办学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转型。另一方面,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1年立项建设单位,将从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等多个方面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和推进,这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深化校企合作,为平台提供人才和资源
学院依托学院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合作共建理事会信息平台、广西农垦木薯非粮能源产教结合平台、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广西农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校企合作载体,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抓住校企双方的利益驱动点,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服务,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教学团队培育机制、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技术集成研发与服务机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及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如学院与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合作共建的“明阳生化厂中校”,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提供管理、师资、设备、技术,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学生实践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将岗位所需的多专业知识授予学生,使企业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学校解决了特殊专业带来的环保安全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提高了合作育人的质量。
(四)打造优势特色项目,确保平台高水平运转
依托学院构建的跨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涉农专业群,打造了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加工专业群、流通专业群、营销专业群、信息专业群“五大”专业群组成的涉农专业链,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涵盖农业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营销(含广告包装)”的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涉农专业链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专业链竞争力,进一步凸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成效。借助平台,学院还积极承担了自治区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政府企业委托的各项技能培训等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便利,并进一步维护和完善了平台建设,确保了平台的高水平高质量运转。
【参考文献】
[1]潘荣江.“基地 联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3.
[2]郭进磊.高校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17.
[3]黄建平.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4]杜世禄.以管理平台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09,(5):51.
[5]叶剑明.经管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42—46.
[6]姜长云.顶层设计需要重视的三个问题[J].改革,2014,(5):29.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 Haizhen1, PAN Yanyan2
(1.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0, China)
【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ultiresource establishment to satisfy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which is also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teachingresearching platfor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platform. It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meet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ng platform for the complex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he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platfor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below: innovating the college management, deepening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reating 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projects and so on. It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talents; platfor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