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德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13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位列2017年全国百强县第37位,拥有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县等荣誉称号。德清县2003年启动社区教育,2004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2009年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德清的社区教育立足农村,服务民生,重心向下,满足需求,十年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之路。
一、以项目带培训
项目是德清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着重点。通过项目培训武装农民头脑,通过项目实施鼓起农民钱袋,通过项目活动培养新型农民。德清县的社区教育结合乡镇特点,推出具有农村特点的农科教致富项目,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 围绕市场找项目,让农民真“富”
1.立足资源找项目。早园竹是德清县传统的“名、优、特”地方竹种,有着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时当过“贡品”。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清早园竹种植面积不足万亩,经济效益较低。如何让早园竹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呢?武康社区教育分院通过大量的调研,认为早园笋之所以经济效益不佳,原因就是上市销售时间太迟,错过了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这一大好时机。让早园笋提前上市是关键。围绕这一问题,武康社区教育分院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走访田间地头的种植农户,遍查资料,收集信息,经过反复实验,“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取得成功。此项目的推广应用给德清及周边的竹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项土技术,一年增收一个亿》的新闻报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竹农,更是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农业部到实验基地进行现场采访,早园竹真正成为了德清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2.因地制宜引项目。德清县新市社区教育分院看到新塘等村水网交织、水塘密布,是蛋鸭的最佳天然养殖场所,于是带领农户到绍兴、缙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取经。回来后,启动了“蛋鸭养殖工程”,举办养殖培训班,编印了《蛋鸭养殖技术》资料,无偿提供给广大养殖户。同时成立了“德清县成隆科技发展公司”,为农民提供鸭苗、饲料、药物,回收鸭蛋,帮助农民开拓销售市场。当地农民相继办起了孵坊,蛋鸭养殖成为德清百姓致富主业之一。
德清的快樂“农家乐”项目扩大到“洋家乐”项目。围绕得天独厚的莫干山风景区开发项目,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居住,来自非洲、美洲、欧洲的外国朋友建造起一栋栋特色小别墅,成了一大富民项目。
3.尊重习惯定项目。德清有个“全国蛇村”——子思桥村,100来户农民长期以来以捕鱼捉蛇为生,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新市社区教育分院尊重农民习惯,寻找带头人,确立“小蛇繁殖”项目,请全国养蛇专家劳伯勋教授指导,经过多年的实验,每年成功繁殖小蛇300万-500万条。他们把一些小蛇归还大自然,一些进行销售,帮百姓致富。带头人杨洪昌还开发了蛇保健食品,在韩国办起了蛇基地,在德清办起了蛇文化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学院的三位教授多次来蛇村参观考察,称这里是“全球第一蛇村”。
又如,德清县新安镇社区教育中心为当地留守妇女引进围巾产业,经过培训,留守妇女足不出户赚到了钱,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二)围绕项目搞示范,让农民真“信”
向农民推广项目,首先要让农民“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做给农民看”。我们先试验,先示范,经验成熟后再向农户推广,给他们带去更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推广应用前,就在0.22亩竹地作示范,当年共产出笋331.6公斤,产值4153.6元,折合亩产为1508公斤,亩产值达18878元,而投入只占产值的9.3%。消息不胫而走,这块0.22亩的竹园成了神奇的“宝地”,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参观取经的农户络绎不绝。为了更好地取信于民,便于农户参照模仿,第二年武康分院又承包了4.5亩的早园竹林地作为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4.5亩的早园竹基地真正成为了示范样板地,亩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亩产值高达22500元。
这样的示范故事还有“埃及革胡子鲶鱼”“茭白种植”等项目,不胜枚举。
(三)围绕项目抓培训,让农民真“懂”
围绕项目抓培训,一是为了使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果能为农民所掌握,迅速地予以推广应用;二是能使培训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有效性。
针对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的特点,社区学院很讲究培训的方式方法。一是浅化科技教材。我们自己首先将技术理解吃透,然后按照农户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意愿,将科技教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其通俗易懂,易于农户学习掌握。二是简化科技理论。运用通俗的农民语言、比较浅显的乡土道理、比较形象的实例讲课,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把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简明扼要地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鲜活、最实用的东西。三是细化科技流程。教师们及时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概括,将推广的项目技术细化,使农民在每个生产阶段之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灵。四是强化技能训练。在理论培训过程中,要侧重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和电教仪器进行直观教学。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讲解→操作→指导→再操作的训练,使学员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在现场教学过程中,着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农民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形成生产技能。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农民在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难以准确把握的新技术进行指导,培养农民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围绕项目促推广,让农民真“用”
立好一个能让农民致富的项目,强化培训,做出示范,让农民有样可学,照样去做,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推广项目就水到渠成了。德清的早园竹种植面积由不足万亩迅速扩展到10多万亩,产值近4个亿。蛋鸭养殖项目从养殖到办孵坊,从蛋鸭到商品鸭,已遍及周边县市,成为农民致富好项目。德清的枇杷、西瓜、青虾、花鳖、黑鱼等项目也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现均已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二、以活动乐百姓
德清县的社区教育立足当地地域特色的优势,贴近乡镇实际,以各种活动项目为抓手,快乐百姓。
(一)“欢乐邻里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润滑剂
现代化城市,新建小区,同住一区的居民形同陌路,人与人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为改变这种状况,2006年1月,一个酝酿已久的由武康社区教育分院、武康街道办等联合推出的社区居民“欢乐邻里节”活动,在武康春晖社区率先拉开了帷幕。
首届“欢乐邻里节”的主题是“睦邻友好,共建和谐小区”。开幕式上,县领导来了,镇领导来了,武康各社区的干部来了,社区里的居民更是挤满了社区前的广场,社区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
“欢乐邻里节”精心编排的节目,把原本近在咫尺又如同陌路的邻居聚在一起,小区居民在“玩”中增进理解,在“乐”中增进感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欢乐邻里节”成了社区居民相识、相知、相助、相亲、相爱的平台。
自2007年始,节日活动在武康各社区全面推广。各社区充分利用“节”的作用,大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并赋予民族节日以时代的元素。在节日里,各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把每一场活动都办成“社区居民自己的活动”。社区里的各种文化社团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中进一步弘扬与传承,地域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每年武康社区的“欢乐邻里节”活动近百场,参与者上万人次。逐渐由最初的一个社区到整个城区,再到整个德清县,从近万人发展到40多万人。“欢乐邻里节”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跃,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相吻合,迎合了社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精神需求,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德清社区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挖掘历史名人”是社区教育的人文特色
德清社区教育注重挖掘历史名人,建立的历史名人馆有红学专家“俞平伯纪念馆”,中国机电奠基人“钟兆林纪念馆”,丝绸纺织奠基人“童润夫纪念馆”等十多个。这些纪念馆让德清居民了解历史名人,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新市社区教育分院成立“沈铨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活动,编印了一本《沈铨研究》刊物,建立了沈铨画轩,修复了沈铨故居,开展书画活动。
德清是孟郊故里,是孝文化的发源地。社区学院弘扬古代孟郊尽孝的故事,发现总结当今德清的孝道故事,以此为孝文化题材,编演了一部反映真善美的道德大戏——现代越剧《德清嫂》,此剧还曾于2012年9月18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德清草根班下乡村巡回演出,曾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
(三)“四大文化盛会”是社区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是浙北乾龙灯会——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二是新市蚕花庙会——蚕桑文化的盛会;三是游子文化节——“感恩”文化的盛宴;防风文化节——敬天爱民的宣言。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群众性大型活动,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民众爱国爱家的热情,而且增强了政府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每年的四大盛会,吸引了十几万社区居民的参与。这些全民性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中浙北乾龙灯会盛况连续三年在央视一套播出。
(四)“公民道德建设”是社区道德正能量
近年来,德清县兴起“老百姓设奖奖老百姓”的热潮。15年间,德清县先后推出“孝敬父母奖”“助人为乐奖”“环保奖”“诚信市民奖”等33个“草根奖”,逾5000人次获奖。获奖者覆盖全县城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榜样,影响着成千上万的群众。而普通群众的德行善举汇聚成一股强劲的道德力量,激浊扬清,清污除垢,使德清更加风清气正,形成公民道德建设中独特的“德清现象”。
德清县公民道德馆坐落在县城中心,这是全国第一个公民道德馆,于2009年10月开放。这是我县公民道德的圣殿,展示的全是道德楷模的风采。面对民间自发出现的“草根奖”,德清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规范,2006年出台了《民间设奖管理办法》,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逐步规范民间设奖行为,如设奖者必须自身就是典范,而由这些典范设立的奖项,获奖者的推荐和评选不能由设奖者决定,而由相应的部门和单位秉公进行。
民间设奖协会成立后,评选工作更规范,采取组织与自我推荐相结合、公开与公正选拔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奖项都能从基层挖掘出一批口碑好、人品佳的典范。如“天荣环保奖”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奖品基本上是学习用品。从2001年至今,该奖项已投入20多万元,已有4000余名学生获得“环保小卫士”称号。
我们还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和美乡风馆”,将村落文化、古今精英、文明乡风、民俗民风、特色产业等内容在馆内展出,凡是考上大学的、在外地工作的、受到表彰的村民,名字全部上墙。全县151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和美乡风馆”“名人馆”等近百个。
(五)“社区居民大讲堂”是全民学习的大舞台
德清社区教育推出常态化的“社区居民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名人做客大讲堂,传播先进科学的、能满足居民需求的“百科知识”。邀请在不断学习中成长起来的知名人士“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讲学习过程的艰辛,讲学习收获的快乐。“社区居民大讲堂”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進农村,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车间,走进民众需要的地方,使社区居民更加了解社区教育,受益于社区教育,积极地参与社区教育。
(六)“农民土专家”是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土专家”,实际上就是从火热的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用“土专家”推广科技效果显著,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用“土专家”培育更多“土专家”,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土专家”的培养关键是选人。首先所选之人,要热爱农村,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助人为乐的思想,愿意带领百姓共同致富。其次要有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总结经验。最后,要有交流沟通能力和操作示范能力,能做给农户看,带着群众干。
德清培养的农民“土专家”有佘国兴、朱连毛 、范国良、佘连初等118名,他们被评为湖州市“农民专家”,这些扎根农村永远不走的“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深入农民中间,使农民致富有了“靠山”。
总之,德清县的社区教育既有农村特点又有地域特色,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以项目引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德清模式。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提升百姓的致富能力;以活动项目为抓手,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以实验项目为抓手,提升社区教育品质。这种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德清社区教育作为浙江区域教育品牌被《中国教育报》多次重点报道,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国际论坛推广,被誉为“满足需求,服务民生,彰显特色,创建品牌,注重实效”的优秀社区教育典型。
(作者系原湖州市成人教育学会会长、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院长,现任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精美教育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编 周继平)
一、以项目带培训
项目是德清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着重点。通过项目培训武装农民头脑,通过项目实施鼓起农民钱袋,通过项目活动培养新型农民。德清县的社区教育结合乡镇特点,推出具有农村特点的农科教致富项目,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 围绕市场找项目,让农民真“富”
1.立足资源找项目。早园竹是德清县传统的“名、优、特”地方竹种,有着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古时当过“贡品”。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清早园竹种植面积不足万亩,经济效益较低。如何让早园竹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呢?武康社区教育分院通过大量的调研,认为早园笋之所以经济效益不佳,原因就是上市销售时间太迟,错过了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这一大好时机。让早园笋提前上市是关键。围绕这一问题,武康社区教育分院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走访田间地头的种植农户,遍查资料,收集信息,经过反复实验,“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取得成功。此项目的推广应用给德清及周边的竹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项土技术,一年增收一个亿》的新闻报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竹农,更是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农业部到实验基地进行现场采访,早园竹真正成为了德清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2.因地制宜引项目。德清县新市社区教育分院看到新塘等村水网交织、水塘密布,是蛋鸭的最佳天然养殖场所,于是带领农户到绍兴、缙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取经。回来后,启动了“蛋鸭养殖工程”,举办养殖培训班,编印了《蛋鸭养殖技术》资料,无偿提供给广大养殖户。同时成立了“德清县成隆科技发展公司”,为农民提供鸭苗、饲料、药物,回收鸭蛋,帮助农民开拓销售市场。当地农民相继办起了孵坊,蛋鸭养殖成为德清百姓致富主业之一。
德清的快樂“农家乐”项目扩大到“洋家乐”项目。围绕得天独厚的莫干山风景区开发项目,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居住,来自非洲、美洲、欧洲的外国朋友建造起一栋栋特色小别墅,成了一大富民项目。
3.尊重习惯定项目。德清有个“全国蛇村”——子思桥村,100来户农民长期以来以捕鱼捉蛇为生,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新市社区教育分院尊重农民习惯,寻找带头人,确立“小蛇繁殖”项目,请全国养蛇专家劳伯勋教授指导,经过多年的实验,每年成功繁殖小蛇300万-500万条。他们把一些小蛇归还大自然,一些进行销售,帮百姓致富。带头人杨洪昌还开发了蛇保健食品,在韩国办起了蛇基地,在德清办起了蛇文化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学院的三位教授多次来蛇村参观考察,称这里是“全球第一蛇村”。
又如,德清县新安镇社区教育中心为当地留守妇女引进围巾产业,经过培训,留守妇女足不出户赚到了钱,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二)围绕项目搞示范,让农民真“信”
向农民推广项目,首先要让农民“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做给农民看”。我们先试验,先示范,经验成熟后再向农户推广,给他们带去更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项目推广应用前,就在0.22亩竹地作示范,当年共产出笋331.6公斤,产值4153.6元,折合亩产为1508公斤,亩产值达18878元,而投入只占产值的9.3%。消息不胫而走,这块0.22亩的竹园成了神奇的“宝地”,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参观取经的农户络绎不绝。为了更好地取信于民,便于农户参照模仿,第二年武康分院又承包了4.5亩的早园竹林地作为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4.5亩的早园竹基地真正成为了示范样板地,亩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亩产值高达22500元。
这样的示范故事还有“埃及革胡子鲶鱼”“茭白种植”等项目,不胜枚举。
(三)围绕项目抓培训,让农民真“懂”
围绕项目抓培训,一是为了使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果能为农民所掌握,迅速地予以推广应用;二是能使培训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有效性。
针对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的特点,社区学院很讲究培训的方式方法。一是浅化科技教材。我们自己首先将技术理解吃透,然后按照农户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心理意愿,将科技教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其通俗易懂,易于农户学习掌握。二是简化科技理论。运用通俗的农民语言、比较浅显的乡土道理、比较形象的实例讲课,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把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简明扼要地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鲜活、最实用的东西。三是细化科技流程。教师们及时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概括,将推广的项目技术细化,使农民在每个生产阶段之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灵。四是强化技能训练。在理论培训过程中,要侧重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和电教仪器进行直观教学。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讲解→操作→指导→再操作的训练,使学员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在现场教学过程中,着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农民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形成生产技能。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农民在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难以准确把握的新技术进行指导,培养农民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围绕项目促推广,让农民真“用”
立好一个能让农民致富的项目,强化培训,做出示范,让农民有样可学,照样去做,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推广项目就水到渠成了。德清的早园竹种植面积由不足万亩迅速扩展到10多万亩,产值近4个亿。蛋鸭养殖项目从养殖到办孵坊,从蛋鸭到商品鸭,已遍及周边县市,成为农民致富好项目。德清的枇杷、西瓜、青虾、花鳖、黑鱼等项目也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现均已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二、以活动乐百姓
德清县的社区教育立足当地地域特色的优势,贴近乡镇实际,以各种活动项目为抓手,快乐百姓。
(一)“欢乐邻里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润滑剂
现代化城市,新建小区,同住一区的居民形同陌路,人与人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为改变这种状况,2006年1月,一个酝酿已久的由武康社区教育分院、武康街道办等联合推出的社区居民“欢乐邻里节”活动,在武康春晖社区率先拉开了帷幕。
首届“欢乐邻里节”的主题是“睦邻友好,共建和谐小区”。开幕式上,县领导来了,镇领导来了,武康各社区的干部来了,社区里的居民更是挤满了社区前的广场,社区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热闹景象。
“欢乐邻里节”精心编排的节目,把原本近在咫尺又如同陌路的邻居聚在一起,小区居民在“玩”中增进理解,在“乐”中增进感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欢乐邻里节”成了社区居民相识、相知、相助、相亲、相爱的平台。
自2007年始,节日活动在武康各社区全面推广。各社区充分利用“节”的作用,大打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并赋予民族节日以时代的元素。在节日里,各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把每一场活动都办成“社区居民自己的活动”。社区里的各种文化社团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中进一步弘扬与传承,地域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每年武康社区的“欢乐邻里节”活动近百场,参与者上万人次。逐渐由最初的一个社区到整个城区,再到整个德清县,从近万人发展到40多万人。“欢乐邻里节”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跃,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相吻合,迎合了社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精神需求,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德清社区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挖掘历史名人”是社区教育的人文特色
德清社区教育注重挖掘历史名人,建立的历史名人馆有红学专家“俞平伯纪念馆”,中国机电奠基人“钟兆林纪念馆”,丝绸纺织奠基人“童润夫纪念馆”等十多个。这些纪念馆让德清居民了解历史名人,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新市社区教育分院成立“沈铨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活动,编印了一本《沈铨研究》刊物,建立了沈铨画轩,修复了沈铨故居,开展书画活动。
德清是孟郊故里,是孝文化的发源地。社区学院弘扬古代孟郊尽孝的故事,发现总结当今德清的孝道故事,以此为孝文化题材,编演了一部反映真善美的道德大戏——现代越剧《德清嫂》,此剧还曾于2012年9月18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德清草根班下乡村巡回演出,曾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
(三)“四大文化盛会”是社区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是浙北乾龙灯会——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二是新市蚕花庙会——蚕桑文化的盛会;三是游子文化节——“感恩”文化的盛宴;防风文化节——敬天爱民的宣言。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群众性大型活动,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民众爱国爱家的热情,而且增强了政府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每年的四大盛会,吸引了十几万社区居民的参与。这些全民性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中浙北乾龙灯会盛况连续三年在央视一套播出。
(四)“公民道德建设”是社区道德正能量
近年来,德清县兴起“老百姓设奖奖老百姓”的热潮。15年间,德清县先后推出“孝敬父母奖”“助人为乐奖”“环保奖”“诚信市民奖”等33个“草根奖”,逾5000人次获奖。获奖者覆盖全县城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榜样,影响着成千上万的群众。而普通群众的德行善举汇聚成一股强劲的道德力量,激浊扬清,清污除垢,使德清更加风清气正,形成公民道德建设中独特的“德清现象”。
德清县公民道德馆坐落在县城中心,这是全国第一个公民道德馆,于2009年10月开放。这是我县公民道德的圣殿,展示的全是道德楷模的风采。面对民间自发出现的“草根奖”,德清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规范,2006年出台了《民间设奖管理办法》,成立了民间设奖协会,逐步规范民间设奖行为,如设奖者必须自身就是典范,而由这些典范设立的奖项,获奖者的推荐和评选不能由设奖者决定,而由相应的部门和单位秉公进行。
民间设奖协会成立后,评选工作更规范,采取组织与自我推荐相结合、公开与公正选拔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奖项都能从基层挖掘出一批口碑好、人品佳的典范。如“天荣环保奖”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奖品基本上是学习用品。从2001年至今,该奖项已投入20多万元,已有4000余名学生获得“环保小卫士”称号。
我们还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和美乡风馆”,将村落文化、古今精英、文明乡风、民俗民风、特色产业等内容在馆内展出,凡是考上大学的、在外地工作的、受到表彰的村民,名字全部上墙。全县151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和美乡风馆”“名人馆”等近百个。
(五)“社区居民大讲堂”是全民学习的大舞台
德清社区教育推出常态化的“社区居民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名人做客大讲堂,传播先进科学的、能满足居民需求的“百科知识”。邀请在不断学习中成长起来的知名人士“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讲学习过程的艰辛,讲学习收获的快乐。“社区居民大讲堂”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進农村,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车间,走进民众需要的地方,使社区居民更加了解社区教育,受益于社区教育,积极地参与社区教育。
(六)“农民土专家”是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土专家”,实际上就是从火热的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用“土专家”推广科技效果显著,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用“土专家”培育更多“土专家”,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土专家”的培养关键是选人。首先所选之人,要热爱农村,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助人为乐的思想,愿意带领百姓共同致富。其次要有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总结经验。最后,要有交流沟通能力和操作示范能力,能做给农户看,带着群众干。
德清培养的农民“土专家”有佘国兴、朱连毛 、范国良、佘连初等118名,他们被评为湖州市“农民专家”,这些扎根农村永远不走的“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深入农民中间,使农民致富有了“靠山”。
总之,德清县的社区教育既有农村特点又有地域特色,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以项目引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德清模式。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提升百姓的致富能力;以活动项目为抓手,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以实验项目为抓手,提升社区教育品质。这种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德清社区教育作为浙江区域教育品牌被《中国教育报》多次重点报道,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国际论坛推广,被誉为“满足需求,服务民生,彰显特色,创建品牌,注重实效”的优秀社区教育典型。
(作者系原湖州市成人教育学会会长、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院长,现任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精美教育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