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性可不好
我记得,为了做好妈妈,怀孕时我做得最多的准备,就是观察周围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喜欢推敲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比如:
这个孩子总在哭,为什么?是家长忽视了他,他不得不用哭闹获得关爱,还是家长过于重视他的哭闹,以至于孩子会以此作武器?
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
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
同事们为什么经常抱怨“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拖拖拉拉的,非要我送才行”?
隔壁的孩子怎么和他爸爸一样爱着急,而且一着急就不管不顾的?
……
我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这些孩子怎么就这么任性呢?任性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我的孩子将来怎样才能不任性呢?
据我观察,很多年轻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对付”自己孩子的任性行为,但他们从未认真地思考过一个关键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任性?其实,那是家长过于宠爱孩子造成的。孩子要什么,家长就满足他(她)什么,百依百顺。父母的这种迁就行为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任性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习惯。到最后,父母就算付出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彻底矫治孩子的任性。所以,我觉得,家长最关键的就是别让孩子的任性行为演变成习惯,就像我一直强调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性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从女儿很小开始,我就不给她任性的机会。我们尽量创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和安逸的生活环境,这就大大减少了女儿发脾气的机会;即使她偶尔发发脾气,我也能较快地把她哄好;而其他人发脾气,也很少会影响到她……在对女儿性情的培养中,我感到最好控制的就是任性了。
实际上,任性大多是在这样一种循环中形成的: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最初反对→孩子哭闹坚持→家长最后妥协。其实,家长不必为孩子的任性着急,相反,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在孩子哭闹时,家长也不要随便发脾气,那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恐惧。你只要坚持立场,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故意“忽略”其哭闹,过一会儿孩子就会停止任性行为的。即使他(她)不停止,你也绝对不能妥协。总之,要坚决对孩子的任性说“不”,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不行”的理由。
女儿很小的时候,她的哭闹就不被支持。在她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丈夫带回了一个玻璃做的笔筒。女儿非要拿来玩。我告诉她:“孩子,这不能随便玩,摔碎了会扎手的。”结果,我不给她,她就哭起来了。于是,我就离开了屋子,并在厨房里故意将盘、碗弄得叮叮当当地响。过了一会儿,女儿的哭声越来越小,我回到屋里,问起她别的事情来:“爸爸呢?”女儿抽抽搭搭地回答:“爸爸也不见了。”我是从来不算秋后账的,既然女儿不哭闹了,事情就结束了。这样,从小到大,因为女儿的哭闹在我们面前从未奏效过,所以,她也就不再坚持使用这个又难受又不见效的笨招了。
还有一次,我们到朋友家串门。朋友两岁半大的孩子非要拿水杯玩,我便多口道:“不能拿,会打破的。”她根本不理睬我的话,扑倒在地板上,使劲地蹬着脚,并且大声地嚷嚷着:“我要,我就要。”朋友只好无奈地把水杯拿给她:“好了好了,给你,别闹了,妈妈有客人呢。”我看了很不解:“你干吗要给她?”朋友皱了皱眉:“不然她会闹上一整天的。”女儿在一旁一声不响地看着这一切。回到家里,她发表了评论:“妈妈,哭也不能给她,对吧。”
还是这个孩子,有一次到我家来,要拿书桌上那个漂亮的玻璃笔筒玩。我可不会给,她就哭闹起来。我示意我的朋友也别理会。过了很长时间,她就倚着床边睡着了。“你看,她不会闹上一整天的。”“是啊,看来我也得学你样了。”朋友仿佛如释重负。
我邻居的孩子鹏鹏正上一年级,是个可爱的男孩。但是每天上学之前,鹏鹏总为要一元零花钱和他妈妈“战斗”。妈妈不给,鹏鹏就哭,看看上学时间快到了,妈妈怕孩子迟到,忍不住就只好给了。于是,这半小时的较量就成了鹏鹏每天早上的“必修课”。
鹏鹏妈妈苦恼地对我发牢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啊。”
“怎么没办法?你不给他就是了。关键是你坚持不住!”
“不给的话,孩子要迟到的。”
“叫他迟到好了,老师会批评他的。”
“那你说怎么办?就叫他迟到?”鹏鹏妈妈迟疑地看着我。
“没有别的办法。你不能迁就他。”
“好吧,我试试。”
果然,一段时间下来,鹏鹏的“必修课”用不着上了。
孩子的哭闹、任性,总是因为父母过于容易妥协导致的。有人说我的孩子天性好,生来就是好管。其实,我觉得孩子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做父母的要用心,这种用心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时时刻刻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特别是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当父母的必须狠下心来,一次也不能迁就,因为一旦给了孩子用任性来要挟父母的成功体验,就麻烦了——父母容易妥协,不但会导致孩子更加任性、嚣张,还会为孩子树立遇到困难就妥协的榜样,实在没什么好处。所以,请记住:“聪明的妈妈,为同一类事,只让孩子哭一次。”
我记得,为了做好妈妈,怀孕时我做得最多的准备,就是观察周围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喜欢推敲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比如:
这个孩子总在哭,为什么?是家长忽视了他,他不得不用哭闹获得关爱,还是家长过于重视他的哭闹,以至于孩子会以此作武器?
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
这个孩子得不到某个玩具就死缠烂打,闹着不走,她怎么会这样的?
同事们为什么经常抱怨“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拖拖拉拉的,非要我送才行”?
隔壁的孩子怎么和他爸爸一样爱着急,而且一着急就不管不顾的?
……
我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这些孩子怎么就这么任性呢?任性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我的孩子将来怎样才能不任性呢?
据我观察,很多年轻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对付”自己孩子的任性行为,但他们从未认真地思考过一个关键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任性?其实,那是家长过于宠爱孩子造成的。孩子要什么,家长就满足他(她)什么,百依百顺。父母的这种迁就行为促使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任性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习惯。到最后,父母就算付出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彻底矫治孩子的任性。所以,我觉得,家长最关键的就是别让孩子的任性行为演变成习惯,就像我一直强调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性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从女儿很小开始,我就不给她任性的机会。我们尽量创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和安逸的生活环境,这就大大减少了女儿发脾气的机会;即使她偶尔发发脾气,我也能较快地把她哄好;而其他人发脾气,也很少会影响到她……在对女儿性情的培养中,我感到最好控制的就是任性了。
实际上,任性大多是在这样一种循环中形成的: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最初反对→孩子哭闹坚持→家长最后妥协。其实,家长不必为孩子的任性着急,相反,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在孩子哭闹时,家长也不要随便发脾气,那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恐惧。你只要坚持立场,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故意“忽略”其哭闹,过一会儿孩子就会停止任性行为的。即使他(她)不停止,你也绝对不能妥协。总之,要坚决对孩子的任性说“不”,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不行”的理由。
女儿很小的时候,她的哭闹就不被支持。在她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丈夫带回了一个玻璃做的笔筒。女儿非要拿来玩。我告诉她:“孩子,这不能随便玩,摔碎了会扎手的。”结果,我不给她,她就哭起来了。于是,我就离开了屋子,并在厨房里故意将盘、碗弄得叮叮当当地响。过了一会儿,女儿的哭声越来越小,我回到屋里,问起她别的事情来:“爸爸呢?”女儿抽抽搭搭地回答:“爸爸也不见了。”我是从来不算秋后账的,既然女儿不哭闹了,事情就结束了。这样,从小到大,因为女儿的哭闹在我们面前从未奏效过,所以,她也就不再坚持使用这个又难受又不见效的笨招了。
还有一次,我们到朋友家串门。朋友两岁半大的孩子非要拿水杯玩,我便多口道:“不能拿,会打破的。”她根本不理睬我的话,扑倒在地板上,使劲地蹬着脚,并且大声地嚷嚷着:“我要,我就要。”朋友只好无奈地把水杯拿给她:“好了好了,给你,别闹了,妈妈有客人呢。”我看了很不解:“你干吗要给她?”朋友皱了皱眉:“不然她会闹上一整天的。”女儿在一旁一声不响地看着这一切。回到家里,她发表了评论:“妈妈,哭也不能给她,对吧。”
还是这个孩子,有一次到我家来,要拿书桌上那个漂亮的玻璃笔筒玩。我可不会给,她就哭闹起来。我示意我的朋友也别理会。过了很长时间,她就倚着床边睡着了。“你看,她不会闹上一整天的。”“是啊,看来我也得学你样了。”朋友仿佛如释重负。
我邻居的孩子鹏鹏正上一年级,是个可爱的男孩。但是每天上学之前,鹏鹏总为要一元零花钱和他妈妈“战斗”。妈妈不给,鹏鹏就哭,看看上学时间快到了,妈妈怕孩子迟到,忍不住就只好给了。于是,这半小时的较量就成了鹏鹏每天早上的“必修课”。
鹏鹏妈妈苦恼地对我发牢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啊。”
“怎么没办法?你不给他就是了。关键是你坚持不住!”
“不给的话,孩子要迟到的。”
“叫他迟到好了,老师会批评他的。”
“那你说怎么办?就叫他迟到?”鹏鹏妈妈迟疑地看着我。
“没有别的办法。你不能迁就他。”
“好吧,我试试。”
果然,一段时间下来,鹏鹏的“必修课”用不着上了。
孩子的哭闹、任性,总是因为父母过于容易妥协导致的。有人说我的孩子天性好,生来就是好管。其实,我觉得孩子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做父母的要用心,这种用心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时时刻刻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特别是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当父母的必须狠下心来,一次也不能迁就,因为一旦给了孩子用任性来要挟父母的成功体验,就麻烦了——父母容易妥协,不但会导致孩子更加任性、嚣张,还会为孩子树立遇到困难就妥协的榜样,实在没什么好处。所以,请记住:“聪明的妈妈,为同一类事,只让孩子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