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们民族心理中的精神之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06-001
自我从教以来,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诸多弊病,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其师,不如授其道。”学生如果今天不学习,明天就不会有发展和创造的潜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等等。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进步,培养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身边的语言,接受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的感受和吸纳能力,为学生的语言注入源头活水,激励学生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进。如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通过调查、整理、交流、讨论、写作等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与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为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坚持以读为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加强课堂诵读、研读、讨论、口头作文、辩论、演讲等训练方式的组合应用,进行口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接手新班后,我发现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多说的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竞争有序的学习氛围,就成为当务之急。我首先推行课堂教学的“无错原则”,联想到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怕说错了惹人笑话或挨老师批评,干脆就不说。实行了“无错原则”,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将重点放在出错的原因及如何纠正错误,让学生明确课堂提问没有错误,任何一位同学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由此以来大大改观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动”起来了。
其次,实行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民主教学。学习优秀教师的做法:“三个欢迎”、“三个允许”,即欢迎质疑、争辩、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保留意见,给学生创造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优势。教师真正从教坛上走下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课堂才会更生动、更人性、更自然。如在教授《羚羊木雕》这一课时,为了使每个人物心理、语言、动作表现得更充分,我们先采用课本剧的形式将文中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再分角色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其中,作为家长方的一员,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辩论中的确能发现学生语言的思维的精华点在闪耀,蛰伏的文体意识在觉醒,更促进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感、愉悦感。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达到对作品的精读,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品味、揣摩,把握文章的主题,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再拓宽眼界,联系实际生活,挖掘作品主题蕴含的哲理。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中,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绘皇帝嗜好新装的语句,描绘皇帝大臣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理解文中人物昏庸虚伪的性格特点。再挖掘产生这种性格心态的社会历史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同学们观察现代生活中某些人身上存在类似的性格弱点——人类虚荣的一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们能说能写,肚子中一定要有“存货”。所以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技、文学作品,以此来加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新奇的创造力。如务必要求初中生阅读四大名著,学生在读《西游记》时,必定增强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阅读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语句的揣摩,日积月累必然能提高学生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力,激发起思维创造力;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人物的塑造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如社会的腐败、官场的险恶、人与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及下层人物的悲惨命运等等。从而使学生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其品味生活、思考人生的成熟度。教学中还应该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理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师,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06-001
自我从教以来,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诸多弊病,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其师,不如授其道。”学生如果今天不学习,明天就不会有发展和创造的潜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等等。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进步,培养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身边的语言,接受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的感受和吸纳能力,为学生的语言注入源头活水,激励学生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进。如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通过调查、整理、交流、讨论、写作等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与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为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坚持以读为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加强课堂诵读、研读、讨论、口头作文、辩论、演讲等训练方式的组合应用,进行口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接手新班后,我发现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多说的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竞争有序的学习氛围,就成为当务之急。我首先推行课堂教学的“无错原则”,联想到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怕说错了惹人笑话或挨老师批评,干脆就不说。实行了“无错原则”,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将重点放在出错的原因及如何纠正错误,让学生明确课堂提问没有错误,任何一位同学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由此以来大大改观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动”起来了。
其次,实行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民主教学。学习优秀教师的做法:“三个欢迎”、“三个允许”,即欢迎质疑、争辩、发表意见,允许出错、改正、保留意见,给学生创造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优势。教师真正从教坛上走下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课堂才会更生动、更人性、更自然。如在教授《羚羊木雕》这一课时,为了使每个人物心理、语言、动作表现得更充分,我们先采用课本剧的形式将文中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再分角色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其中,作为家长方的一员,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辩论中的确能发现学生语言的思维的精华点在闪耀,蛰伏的文体意识在觉醒,更促进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感、愉悦感。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达到对作品的精读,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品味、揣摩,把握文章的主题,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再拓宽眼界,联系实际生活,挖掘作品主题蕴含的哲理。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中,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绘皇帝嗜好新装的语句,描绘皇帝大臣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理解文中人物昏庸虚伪的性格特点。再挖掘产生这种性格心态的社会历史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同学们观察现代生活中某些人身上存在类似的性格弱点——人类虚荣的一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们能说能写,肚子中一定要有“存货”。所以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技、文学作品,以此来加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新奇的创造力。如务必要求初中生阅读四大名著,学生在读《西游记》时,必定增强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阅读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语句的揣摩,日积月累必然能提高学生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力,激发起思维创造力;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人物的塑造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如社会的腐败、官场的险恶、人与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及下层人物的悲惨命运等等。从而使学生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其品味生活、思考人生的成熟度。教学中还应该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理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师,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