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因此,开展好教研活动,掌握教研方法,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学校;教研活动;观课;品课众所周知,观课是学校的教研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观课,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观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
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也需要评课者有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我们教师去观课要学习古人喝茶一样,注重一个“品”字。观课者要学会“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观课、评课的真正目的。那么,在观课活动中如何“品”课呢?笔者认为,观课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达到“品”之效果。
1观课者必须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去观课,才能提高观课的质量
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观课活动中,很多老师忽视观课活动这一重要环节课。不管是语文或是数学,学校教研组组织观课,即使去观课,总认为是例行公事,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甚至以自我为中心观课。在观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所以授课的教师对你的评课不以为然,失去了观课、议课的价值。观课者带着应付的心态,必然是草草了事;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理念;带着居高临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观课的角色中去。为观课而观课,为学习而学习,等于行尸走肉。因此,教师应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去观课,以“品”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品”课。尽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却又一股拼劲、闯劲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也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常常喜欢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师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新思路注入现代教学课堂,必然激活整个教学。只有换以“品”的心态却观课,才能从中得到收获。
2以“学生”角色去“品”课
观课者必须有意识地放下架子,充当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老师的教法是否吸引我、是否激发我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欲望?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去“品”,才能正确评价。
3以上教师角色去“品”课
观课者仅仅充当学生角色是不够的,观课者毕竟不是学生,观察课堂也不是直接吸收知识,而是看别人怎样讲课,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学生怎样学习的。这就要根据讲课的内容和进程,把自己引入上课教师的角色,使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讲授者是怎样开始教学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行不行,假如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入上教师角色,就是要从学情出发,根据授课内容进行设计设想,同上课老师的教法进行比较,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冷眼旁观,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授课人的良苦用心;要低格调的同情、理解,对讲课者的某些失当做法,也觉得理所当然的,看不到短处,反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观课、品课的角色中去。
4在议课中“品”课
议课是每一个人观课过后的必须的进行的一个环节。在我们学校,尽管很多教师听了很多课,议了很多课,但还是老样子。都是互相推诿,“你先来,还是你先来……”或者别人说了他就这样:“我要说的刚才几位老师都说了,我没什么说的了”、“上得都比我好,我没什么说的……”由此看出这样的教研活动你会从中学到什么呢?会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效果吗?难道你观课的观点会与别人不约而同?自己一点学习的地方都没有?这样浪费时间的教研活动还值得开展吗?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师其专业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仅仅是例行公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观课、议课,注定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毫无结果。观课者要在观课中认真去“品”课,那么他在议课中会抓住一堂课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滔滔不竭地说个不停。如抓住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事件、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在议课过程中,会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再次学到很多东西,把这些教学经验、先进的、现代的教学手段积累起来,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观课议课才能真正的达到取长补短,达到活动的目的。
总之,观课要学会“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地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角色,唯有如此,观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观课议课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学校;教研活动;观课;品课众所周知,观课是学校的教研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观课,是每一个学校和上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因为观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
一堂课,一堂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也需要评课者有心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我们教师去观课要学习古人喝茶一样,注重一个“品”字。观课者要学会“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的角色,唯有如此,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观课、评课的真正目的。那么,在观课活动中如何“品”课呢?笔者认为,观课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达到“品”之效果。
1观课者必须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去观课,才能提高观课的质量
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观课活动中,很多老师忽视观课活动这一重要环节课。不管是语文或是数学,学校教研组组织观课,即使去观课,总认为是例行公事,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甚至以自我为中心观课。在观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上课,去评价教师的课,所以授课的教师对你的评课不以为然,失去了观课、议课的价值。观课者带着应付的心态,必然是草草了事;带着看出丑的态度,必然看到的都是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理念;带着居高临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观课的角色中去。为观课而观课,为学习而学习,等于行尸走肉。因此,教师应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去观课,以“品”课的心态走进教师的课堂,哪怕是一个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都要采取欣赏的心态去“品”课。尽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却又一股拼劲、闯劲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也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常常喜欢用很多新奇的思路和教育方法,甚至很多是老教师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新思路注入现代教学课堂,必然激活整个教学。只有换以“品”的心态却观课,才能从中得到收获。
2以“学生”角色去“品”课
观课者必须有意识地放下架子,充当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老师的教法是否吸引我、是否激发我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欲望?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去“品”,才能正确评价。
3以上教师角色去“品”课
观课者仅仅充当学生角色是不够的,观课者毕竟不是学生,观察课堂也不是直接吸收知识,而是看别人怎样讲课,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学生怎样学习的。这就要根据讲课的内容和进程,把自己引入上课教师的角色,使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讲授者是怎样开始教学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行不行,假如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入上教师角色,就是要从学情出发,根据授课内容进行设计设想,同上课老师的教法进行比较,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冷眼旁观,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授课人的良苦用心;要低格调的同情、理解,对讲课者的某些失当做法,也觉得理所当然的,看不到短处,反之,必然难以进入真正观课、品课的角色中去。
4在议课中“品”课
议课是每一个人观课过后的必须的进行的一个环节。在我们学校,尽管很多教师听了很多课,议了很多课,但还是老样子。都是互相推诿,“你先来,还是你先来……”或者别人说了他就这样:“我要说的刚才几位老师都说了,我没什么说的了”、“上得都比我好,我没什么说的……”由此看出这样的教研活动你会从中学到什么呢?会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效果吗?难道你观课的观点会与别人不约而同?自己一点学习的地方都没有?这样浪费时间的教研活动还值得开展吗?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师其专业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仅仅是例行公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观课、议课,注定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毫无结果。观课者要在观课中认真去“品”课,那么他在议课中会抓住一堂课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滔滔不竭地说个不停。如抓住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事件、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在议课过程中,会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再次学到很多东西,把这些教学经验、先进的、现代的教学手段积累起来,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观课议课才能真正的达到取长补短,达到活动的目的。
总之,观课要学会“品”课,才能品出味道,才能和上课教师一道真正地走进课堂,完全进入上课角色,唯有如此,观课教师也才能取长补短,取得收获,才能达到观课议课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