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店如何挺过经济寒冬期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right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上海“季风书店”因为租约到期引发生存危机问题,媒体和评论对其进行了大约半年时间的关注,最终结果如何未见有后续报道。不过,能稍微令人欣慰的是,“季风”仍然在开门营业,自它之后,也再未出现过有知名的人文书店关张的消息。
  貌似人文书店得以有了些喘息的空间,但这避免不了我们继续对它的命运提心吊胆。熟知这个领域的读者都了解,人文书店的最大生存动力,不是对盈利的追逐,而是书店经营者们一厢情愿、理想主义般的坚持。但命运多舛的是,这股本就后劲不足的热情,又遭遇到了经济寒风的袭击。2009年是公认的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人文书店能否挺过这个寒冬,不容乐观。
  


  所以,目前人文书店的悄无声息,并不等于它们已经找到良好的经营方式,在经济寒冬期悄然掉转了航向,为自己在城市争得了一席之地。反而,一个存在的最大可能是,在这个经济和天气同样寒冷的季节,人文书店已经集体进入喑哑期,只待最后一根稻草压到身上来,便悄然消失在商业大潮中了。
  去年,针对人文书店的纷纷凋零,我曾撰文认为,“多元化经营是人文书店的唯一出路”,建议人文书店搬离闹市区,用节省下来的资金,扩大书店的营业面积,可以将书店和咖啡店混开,可以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一些文化活动和艺术沙龙在此举行,还可以拓展一下经营范围让书店兼具画廊功能……
  多元经营不会影响到书店的纯粹性,只要在细节多下点功夫,顾客自然能从中充分感受到人文气息,继而喜欢和依赖上小众书店。但经营书店毕竟也是一种商业行为,除了要在人文特色上多下功夫,归本溯源恐怕还是脱离不了要向商业靠拢。人文书店和商业并非水火不容,只要商业目的是指向为读者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务的,都可以考虑实行,这样既会让读者找到精神家园,也会令人文书店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注意到,一些人文书店已经在商业途径的探索上蹚出了新路子。比如厦门的晓风书屋尝试走世俗路线,不但在门口堆放《男人装》《瑞丽》之类的时尚周刊销售,店内也不乏财经、职场图书以及网络当红小说,因为比台湾的书便宜,很多台湾游客会在晓风书屋购买大量图书,于是,代为台湾读者邮寄图书也成了这家书屋的特色营销之路;都说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谋杀”了传统书店,但哈尔滨的一家民营书店——中央书店在开设网络购书服务后,虽然注册用户和大型网上书店没法比,但个人采购图书数量却平均达到7册,这说明人文书店并非不适合网络经营,它们也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将自己的“定位准确、推荐专业、服务到位”等优势挪移到网上来。
  此外,还有一些人文书店发挥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优势,定期邀请文化名人开办讲座、签售,也给人文书店增添了不少人气。我觉得,人文书店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再放开些手脚,运用一些商业手段进行宣传,让大众读者通过更多渠道,参与到书店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来,让人文书店不仅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成为思想的聚集地。
  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书店经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套用。所在城市文化氛围的不同,甚至书店在同一城市开设地点的不同以及服务读者群体的不同,都需要独特的经营思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更适合用在人文书店的经营上。
  经济寒冬期,人文书店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便是规避风险,不要盲目增开连锁店,尤其是同城连锁,对于小众书店而言,这样做无疑会分散本就稀少的注意力;其次要增加自己的品牌吸引力,让书店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成为文化话题的发生地;再者要培养读者的忠诚度,通过细化服务让读者产生依赖感,不再把人文书店仅仅当作一个可以买到好书的地方,而升华为一个可以休憩心灵、放松身心的场所。当人文书店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的时候,它的生存根基便也深深地植入这座城市里。
其他文献
在我看来,管理无非就是“讲道理”,一个“道”一个“理”。所谓“道”就是方向、要走的路;所谓“理”就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所以,“道”是可以选择的,“理”就是要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一件事情就是选“道”,做正确的事情,实施正确的战略,这个判断错了后面就很难;但是当这个判断对了以后,接下来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理”,这件事情做不好也是不灵的。    一
期刊
一个乡下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到城里寻活干,找到一份在小吃店的工作,每月工资不高,活儿辛苦,但这个孩子干劲儿十足。他人瘦小,又腼腆。陆陆续续那家小吃店来了很多新的小伙子,他们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都因为受不了那微薄的工资而跳槽了。  他从一个少年长成青年。远近市场的商贩们几乎全认识他,店里的客人也对他十分熟悉。终于有一天,他辞去了小吃店的工作,用多年的积蓄和一个老客人的投资开了一家饭店。餐饮业竞争
期刊
长假期间同学聚会。三家人九口子,只有男人们在喝白酒。眼看两瓶白酒下肚了,已然酒酣耳热,主人仍然十分盛情,坚持再开一瓶。老婆孩子们都劝不要再开了,说喝好就行了,喝醉了不好,主人却仍在坚持。这时俺老婆说实话了:“别再喝了。再喝纯生就要说英语了。”老婆说完,孩子也跟着附议。听罢老婆的话,大家都乐了。  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应酬喝酒的机会比较多。我有一个毛病,就是酒喝高了之后,爱说英语。平时工作中说英语,总
期刊
自从我嫁给老公,婆婆过日子抠门,可让我长了见识。婆婆与公公都有退休工资,虽然工资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可不必事事算计。这是我的观点。婆婆却不认同,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婆婆这样说,日常里也是这样做的。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自然少不了面食。这恰好成就了婆婆的拿手绝活。买来面粉自己做馒头、花卷、水饺、面条……反正市场上卖什么就做什么。我说买东西很方便,还受这累干啥。婆婆
期刊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
期刊
2009年1月22日,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走完了他在尘世的全程,在遥远的悉尼。此刻,我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却是少年时代初读他的《七剑下天山》,迄今仍念念不忘的开篇那首词: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
期刊
最近在议论“奢靡之风”,不知道又有什么背景。其实要论“奢靡”,也该是少数人的事;谁想“奢靡”去教育谁,似乎没有必要惊动缺少奢靡资格的我们。  但是,今天没有资格奢靡,不代表明天没有奢靡的资格;今天骂奢靡,不代表内心不想奢靡;而今天抨击奢靡的,不代表他没有奢靡的经历。  有人介绍我看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爱摆阔,世界少有。有例为证,称北京某商店有名表一只,标价10万元,一个多月没卖掉;后来标价100万元
期刊
风头正盛的小沈阳当然“不差钱”,他差的是文化品位,还有对文化品位的敬意,所以只能一味地以自虐取悦于俗众。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以某种莫名其妙的方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2009年一开盘就轮到了小沈阳。      这小沈阳一火爆不要紧,一时间男女老少都学着拿腔捏调说话一口一个“为什么呢”“嚎”,还要将脸和身子扭几扭,这才显得跟上了潮流。翻开报刊,要是没几条小沈阳的新闻,那简直就不是中国
期刊
早些年,中国盛行“大搞”:“大搞爱国卫生”“大搞民兵建设”“大搞群众运动”……现如今,“大搞”几近式微,而“搞大”却流行起来。流行话语(口头搞大);流行作派(行动搞大),什么都搞大,做什么都要搞搞大。  开烟杂店的小业主,叫做“大老板”。  发表了几篇不入流的小说,叫做“大作家”。  在会上讲些人云亦云的小言论,叫做“大报告”。  扑腾于商贸中赚得了一点蝇头小利,叫做“大赢家”。  规划、兴建了一
期刊
就像木马病毒和流氓软件一样,恒源祥的“翻版”恶俗广告又一次袭击并侵占了我们的“内存”。  “我属牛,牛牛牛;我属虎,虎虎虎……我属鼠,鼠鼠鼠”,记者收看东方卫视发现,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12个代表着12生肖的演员依次登场,把12生肖依次说了个遍,这就是恒源祥“09年版十二生肖贺岁广告”。(据2月1日《北京晨报》)  这不是恒源祥第一次挑战受众的心理极限:去年春节期间,恒源祥的“鼠鼠鼠”、“牛牛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