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实践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ijiushi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和面向未来。为了发挥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价值,需要围绕这个“特”字进行相关的开发与利用活动。只有开发与利用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加强艺术产业链建设,才能逐步提升当地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文章就“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实践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策略,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民间艺术;开发利用
  注:本文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实践研究”(NGHYS201910)研究成果。
  一、“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我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形势。“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以相互信任、理解为基础,实现多国家、多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倡议,我国通过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与“一带”和“一路”中的伙伴进行合作,进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从价值作用上看,“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它不仅能加速我国经济转型,并且能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发展契机和空间,同时能将中国经济、文化向外辐射,有助于冲破区域经济、文化的限制与封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内蒙古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它地处我国北部,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有五十多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在這一地区。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众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内蒙古地区人民独特的饮食、服装、图案、舞蹈等,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文化项目。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得以复兴、传承、发展。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发利用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实践方法
  (一)推广民族民间艺术,实现与旅游业的融合
  从整体角度上看,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力度,但艺术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比如传承人年纪较大、艺人断代、技艺衰退、艺术种类减少等。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下,“重开发利用,轻传承保护”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群体中根深蒂固,因此需要找到一种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将艺术资源与当地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纲领要求,满足发展当地经济的基本需求。一方面,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文化,可以大力推广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当地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兼顾艺术资源的娱乐性、实用性,可以开办“非遗民俗村落”“文化博物馆”等主题项目,通过展示当地民族民间艺术,如图案文创、雕刻、服饰、金银器物等,加强与游客的互动交流,使得艺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培养艺人和发展技艺奠定市场基础。
  (二)发挥当地居民主体地位,提高艺术文化效益
  艺术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日常生活活动为素材,若脱离了民族本体和人民群众,那么艺术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时,应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艺术主体地位,使其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受利受惠。这样不仅能调动当地居民挖掘艺术的积极性,也能实现对当地艺术资源的精准开发和利用。首先通过结合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情况,合理科学地选用开发方式。尤其要注重提升艺术人员的带动作用,引领更多的人挖掘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从而推动艺术产业链发展。其次,要注重扩大本民族艺术文化的影响力。最后,要将艺术资源开发、当地经济发展、国家的扶贫政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在当地居民在普及艺术产业发展策略。
  (三)政府加强政策指导,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内蒙古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对开发本地区的重要性,明确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过渡,同步艺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断改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一方面,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民族民间艺术发展问题,根据艺术产业发展方向,制订合理科学的发展目标,保证艺术产业发展的高效性、延续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艺术文化的保护力度,对文化内容丰富、文化价值高的艺术资源进行更高强度的保护。通过着手培养这类艺术的接班人、传承人,确保该艺术文化的发展。同时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完善发展该艺术的基础设施,然后依托市场发展规律,制订细致性的开发计划,促使更多的人主动学习。
  (四)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打造优质的文化品牌
  在发展艺术产业时,一定要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及时了解市场容量、需求、变化情况,从而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调整。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商机,挖掘各种潜在的消费需求,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可以通过对本地图案文创文化、民族工艺文化等进行包装,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逐步将这些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成知名品牌。
  (五)加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在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硬件。为使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得到良好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将其渗透在教育中,逐步构建完善的“产教”体系。首先,要大力支持艺术学校的发展,不断帮助其完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从而为培养民族民间艺术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快建设和完善产教相结合的机制,构建“实训基地”,打造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还可以搭建文化展示和交易平台,促进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教育走入大众视野,从而实现多层面的文化交流、经济活动的互动。
  (六)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推动艺术现代化发展   为了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必须用包容、开放的态度创新、传承、发展文化,从而使民族民间艺术实现现代化,获取更加健康长久的生命力。一切文化创新都从实际出发,用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反映时代的需求和面貌。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技艺内容进行改进,保留艺术的精髓,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和情趣的文化产品,然后加以宣传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价值,进一步吸引和促进消费,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不是盲目地别出心裁,也不是追求时髦,而是要保证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内涵性,因此为了防止艺术失真,需要做好整合、加工、运用工作,确保民族文化能够在创新中获得传承,在传承中获得发展。
  (七)注重保護艺术资源,保证社会与经济效益平衡
  为了更好地展现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色彩,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要注重保护艺术资源,合理开展调查、研究、整理、运用等工作。为了制订科学的开发利用计划,需要建立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本着严谨的态度,以科研的方式,加强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开发、市场探索、创新传承,从而确保艺术资源不丢失、艺术魅力不衰减。因此,在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艺术时,需要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只有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社会效益,才能让民族民间艺术造福于民。
  (八)重视培养人才,实施人才振兴经济、文化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导下,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只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兴文”。因此,需要坚持“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将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纳入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培养艺术传承人,通过借助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扩大参学人数并加强技艺教学,从而实现传承、发展、创新;第二步,挖掘艺术项目组织者、投资人,给予他们创造更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将新技术、创新意识、艺术素养等相融合,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第三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郝丽.内蒙古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反思[J].艺术家,2020(9):88.
  [2]魏宇航.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策[J].新西部,2019(21):42-43.
  [3]赵颖.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J].中国民族博览,2019(7):79-80.
  [4]刘莎.“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下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出去”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8(16):58-59.
  作者简介:
  王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汉代的鼗,主要呈现为一柄一鼓,形制较为小巧,表演形态为手持播奏。鼗发展至汉代,不再仅用于祭祀、宫廷仪礼、军事、出行仪仗等雅乐场合,在贵族豪门的宴饮娱乐、世俗场合的舞台表演中,鼗的身影也屡见不鲜。汉代的鼗,不仅实现了运用场合上的“雅俗”兼具,还与舞蹈、杂技融合,成为这两门艺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实用道具。现如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中,丰富的鼗形象,即可证明这一观点。文章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把汉代画像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服装表演造型艺术水平,设计人员要抓住服装表演造型艺术美,有效地探索服装表演与造型艺术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服装表演造型艺术研究能力,以进一步推进服装表演造型艺术发展。  关键词:服装表演;造型艺术;艺术美  现如今,人们对于服装表演艺术的评价能力不断提高,服装表演过程中的造型艺术更是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从各个方面的分析来看,服装表演过程中的造型艺术价值越来越高。
期刊
摘 要: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乡土文化展开创作,充分弘扬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特色音乐列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乡土音乐的创作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现代音乐的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传统艺术风格的作品。我国乡土音乐的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一定的音乐资源优势,将其应用于音乐教育之中,能够以特殊的音乐形式创新音乐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文章就传承乡土音
期刊
摘 要: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学前教育专业开始不断融入音乐教育,尤其是融入民族音乐,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这有助于学生毕业之后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时,提升幼儿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前音乐教育;渗透  注:本文系“民族音乐文化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研究”(201909058)研究成果。  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渗透是一项
期刊
摘 要: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沿用了不少西方的理论与模式,缺少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这种现状应当引起高校重视并对此做出改进。文章分析了传统音乐的特征以及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  我国民
期刊
摘 要:艺术管理中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更优质的艺术作品,由此實现表演艺术的长远发展。文章简要分析艺术管理中表演艺术的目的与创造性思维特征,并通过展现个性化表演魅力、创新表演艺术培养方法、强化教育者创新能力、渗透循序渐进培养理念等策略,以此提升表演艺术质量。  关键词:艺术管理;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表演艺术的类型较为多样,若能针对表演艺术者的创造性思维予以有效培养,有助于改善我国
期刊
摘 要:文章对黄虎威先生的《阳光灿烂照天山》这首曲子的整体艺术取向进行简单概述,在主题思想、结构、表现手法、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在表演过程中有关气息、运指、吐音、音准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长笛;黄虎威;《阳光灿烂照天山》;演奏技巧  《阳光灿烂照天山》这首曲子是在1972年由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黄虎威先生创作,这首曲子充分地展现出我国新疆地域音乐作品风格,具有浓
期刊
摘 要:文章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极少艺术的“物性”美学进行了分析,主要简述极少艺术“物性”的美学特质,运用皮尔斯符号学“再现体”与“对象”的理论对“物性”美学进行了分析,并借鉴海德格尔关于“物性”的思想分析了极少艺术作品的物化和符号化。  关键词:符号学;极少主义;“物性”  一、极少艺术“物性”的美学特质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一个是波普艺术,另一个则是极少艺术。事实上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是书法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与情感的高度凝练,也是艺术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相同,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通过对于文字的变形与书写,使文字能够传达创作者的情绪和意志,令欣赏者感受到其中的美,今天,书法艺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文章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探讨。 
期刊
摘 要:郑板桥书法在书法界久负盛名,它变化莫测,由画及书,繁而不乱,是汲取传统书法的精华凝练出的贯彻创新精神的一种字体。郑板桥书法突破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差异,将章法自然的书法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书法内容中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关键词:郑板桥;书法;艺术特色  郑板桥是清代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很高造诣。他所作的兰花图为世人称赞,其书法融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