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文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共通,拓展人文素养的宽度;与文本情感共振,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与评价语言共优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文本情感;课堂评价语言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了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下面就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与教师人文素养共通,拓展人文素养的宽度通过《教师人文读本》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不应该只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利的基础上而应该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这种隐性的潜在的影响超越了语文课堂本身。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2.与文本情感共振。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小珊迪展现的是“不宝金玉,而诚信以为宝”的崇高境界;《地震中的父与子》表露的是父爱子,子信父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2.1 优化课堂人文环境,这是基础。优化人文环境就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上的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2.2 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关键。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領,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
  就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一开讲教师就有感情朗读《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引导学生对周总理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的初步认识。接着,深入学习课文来领悟周总理的“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时,教师从四个方面指导:(1)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体会总理办公室陈设的简单之极,朗读感悟作者的惊叹之情。(2)审阅稿子。通过品读词句,体会总理对工作的极端认真、极端负责的精神,感觉总理工作的劳苦。(3)总理的夜餐。了解总理夜餐的简单,体会总理一贯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4)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最后,设计“劝说总理”片断:可是,总理也是一位需要关心需要体贴的人哪!(教师用课件出示总理工作的图片)我们就要离开总理的办公室了,此时此刻,你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愿意劝一劝总理,让他工作轻松一些,生活舒适一些吗?,目的在于让学生多渠道感悟周总理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这一教材价值取向。
  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从原因的角度、从表现的角度、从后果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让学生感悟这就是艰苦卓越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独特形象;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受到邱少云的坚如磬石、勇于自我牺牲、超越肉体、超越生死的精神熏陶。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2.3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提升。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 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在学生与文本的對话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有老师上《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对前三个学生的发言,这位老师或是当堂否定、或是不置可否,对第四个学生的反应,老师则是笑逐颜开、大加赞赏。为什么?因为在老师的心中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筑就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最应该感谢的只能是这些劳动人民。”
  这是教育的悲哀!语文的悲哀!更是生命的悲哀!谁都清楚,对于这个标准答案本身的记忆,也许一年、一月、甚至一周后就可能被学生淡忘。但是,由此导致的对于自由精神的禁锢、对于独特个性的压抑、对于创新思维的摧残,却会影响人的一生。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3.与课堂评价语言共优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感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如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和人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
其他文献
随着中考形势的变化,数学中的材料分析题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新颖、灵活、多样,本身源于教材,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结合,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归纳总结能力。正因如此,许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为帮助同学们度过“难关”,现将一些解题方法介绍如下。  1.认真阅读材料。了解相关内容 读材料时,切不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一定要认真、仔细推敲。通过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各段的联
期刊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孩子,而老人则一味的溺爱,一味满足他们的种种物质要求,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这种教育思想,又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一“问题学生”。笔者认为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是我们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用“爱心”、“信心”、“耐心”去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作为教育工
期刊
活动目标    (1)发现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气球、玩具篮、水杯、清水、塑料吸管、充气玩具、塑料袋、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由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的画面引入活动)  師:首先请小朋友看一下大屏幕,呀!
期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探究甚至争论更能泾滑分明。探究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必然会引起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条件 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指在教师启发、指导和参与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集体或小组的形
期刊
有人说:把日子揉进生活里面过,就能随意加调料,使原本单调无味的东西变得可口,变得诱人……我想,语文也是如此,既然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为何要凌驾于生活之上苦苦探求呢?何不弯下腰,走进生活,尽情体验,尽情感知……?  抛开以往的教学模式,我走上一条现在似乎开始流行的小径,将语文和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既然小说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那么还是应该回归溯本,把文字放到生活中,把情境设在现实里,让学生自己体味,
期刊
外语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对智能的开发作用不可忽视,它更可以促进人们交际能力的发展,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英语课是小学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个人认为目前在小学开设英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小学英语课尚未在全国普及 在一个省、市之内也存
期刊
有些数学问题,其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揭示出某些几何特征,解题时如能将这些数量关系转化为几何图形,則可利用图形的性质使问题得到简捷直观的解答。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Shallow talk music educatio
期刊
【摘要】小学刚升入初中,学生们对初中的学习生活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在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上、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心理状态的调适上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和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和把握好这一特别时期的过渡衔接问题,为顺利完成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铺平道路。本文就此在查缺补漏、抓好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谈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关键词】小学升入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七年级是初
期刊
【摘要】班级文化对于班风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班级进行科学的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可以激发班级凝聚力,使自己所带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班级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氛围  傅玄在《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