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南精致小县隆昌,自号青石之城。城外十里,有一神秘小镇——麻拐石。既为小集镇,又何谓石头呢?
为探其神秘究里,我无数次动了去小集镇的心思,总耽于鸡毛蒜皮的事岔开了。今年盛夏的一个周末,约了朋友一家,怀揣着神奇的想象,终于成行。出了县城,我们一路向东,去往那个神秘的地方。
一路上,我心驰神往,对它有无数个想象,而靠近家乡的那种想象最为清晰和强烈。家乡双凤驿那个十分地道的川南小镇,木架房屋、青瓦、石街,也许麻拐石也是如此模样吧。街道狭窄得不过三五步宽,逢集热闹的日子,互相踩着脚是常有的事,因为见惯不惊的习以为常,所以被踩着脚也没人吱声,即使踩疼了踩过分了,最多也只是相互地笑笑,一句话也不需要说,继续各走各的路。街道狭窄,人多拥挤,乡亲们背着竹篓要想在热闹的集镇上转个身也是一种奢望,然而兜售农副产品倒是十分方便,站在街道两边的屋檐下,也可以随便地抛售物品,一点也不用担心有人来干涉阻拦。少年时候,我常被家里喊出去卖鸡蛋,幸好那时只有一种鸡蛋,也就没有土洋之分了。母亲总是叮咛防拐子,拐子衣袖阔大,不知不觉就把少年骗了,鸡蛋就落入他们的怀里去了。我们站在街沿上等人来买鸡蛋,看那铁匠铺的钢花,溅到对面女人的裙子上,我们分了神,也不知鸡蛋是卖了还是被拐子拿走了……
麻拐石有拐子吗?
象双凤驿那样风情十足的小镇,川南到处都是。双凤驿在唐朝曾置县,名曰来凤县。后不知哪年哪月成了我曾经见过的样子。南北一条街,由高到低,几十级石梯。我看过每一梯的滴水印,有深有浅,有圆有方。有了这些印记,我去占位子就不会出差错。前几年,这些街道房屋正被夷为平地,夷为平地的地方又建起了新的高楼和小区。每次回家过双凤,心里总是翻腾酸酸的东西。
询问了几个老乡,下了一段陡坡路,到了一个像街道的地方,再一问,那商店里的人没有望我一眼就说:“这就是麻拐石嗒。”于是,我便知道我们已经到达了麻拐石。一些新修的水泥房屋宽宽窄窄,向两边排开,屋顶高高低低错落无序。“像街道”这句我的自言自语被那人听了去,他有些愤愤然地说“是有很多嘛,还是七弯八拐的街道呢?”我也不便搭理他,但心里却冒出一连串的问题:“是市场还是石头?”“是古街还是新街?”…… 说这麻拐石是街,其实不像街,只不过多了几户集中居住的人家。稍稍一逛,小镇就一览无余了。我的憧憬与眼前的实际相去甚远,我的热情也随着小镇的清冷一落千丈。但我并没有完全死心,依然期望着还有一个青砖碧瓦的古街出现。往前到了小学门口,有一块稍大的空坝,坝边有一户人,主人约莫七十上下,满头白发。我上前颇有礼貌地朝老者灿然地笑笑:“这里是不是以前的麻拐石?”老人家摇摇头,指向坝子外面的另一条十分狭窄的巷子,说:出去一会就到了,有石头有庙子。
或许我的理解有误,或许是街道叫麻拐市,街外有麻拐石。
同行的朋友说很小的时候来过,家离此不远。从远处向这边望,一山石形似蛤蟆,当地人称麻拐,叫麻拐石。一语破除了我心中的神秘,怎不早说。蛤蟆当地人俗称“麻拐”。蛤蟆形象丑,而是人间之吉祥物。它以其神灵而庇佑着这一方山水生灵,其乃人们心愿。原来是这样呀!
出街巷,沿青山小道,到山口。向左青山横亘,山林树木之间,露着翘檐亭角,那一定是麻拐石所在之庙宇了。麻拐之神灵,感动了当地人们,修以庙宇供奉以香火。到了分路的地方,有一路标,“麻拐石”指向街道的方向,而寺庙在相反的地方。已看见庙堂,又何须路标,已近麻拐,哪管方向。我们便径直去了庙里。庙里干干净净,石壁上青苔草钱,青得湿润,还有余香未烬,此处供奉着土地神。石壁是一整块石头,怎么也没看出像蛤蟆的样儿。朋友又提醒我,要远远地看才像。是啊,神似,不能太僵化了。我们又换了几个角度,还是没有看到神似蛤蟆的石头。只得往回走。向着路标方向去“麻拐市”了。走了一段水泥道路,回首遥望,仍想看到那“麻拐石”,但仍只有静静的寺庙的亭角掩映在青山林里。虽然没看到那神灵的石头,但寺庙尚在,它那坐落在山顶上守护人们的神灵仍然在,留在人们的心里。
又到了街边,街边有一户四合院,门口池塘,麻鸭成群,主人正端着饲料在喂养。我觉得不尽意,又去打听“麻拐石”。这个老乡六七十岁,身体健壮硬朗,动作十分轻巧敏捷。他底气十足地朗朗地回答:“那些年,那些年轻人,把麻拐石打成了石材,修房去了,就是现在庙子那儿。”哦,哦,哦…… 当年,也许那些年轻人不知道祖先们对蛤蟆的敬畏,也不知“麻拐”对人们的护佑,实属无知。可惜,可惜!可惜了啊,我听出了老者的控诉之意和惋惜之情,我也跟着感叹唏嘘了一番。
再次走进小古镇,其实没有古镇的影儿了。看看集镇上的人们,他们的房屋都是砖混结构了,很坚固,还有一处现代感很浓的超市,超市外的空中挂满彩带和气球,生意不错。另一家外墙上钉了块招牌:农村淘宝到我家,便利网购乐趣多。小镇虽然偏远,但已进入了现代生活。超市服务员热情地招呼我们买东西。那声音,那亲切,似乎仍然留存着小集镇的古朴,好像少年时代在家乡古镇双凤驿听过的声音一样。
街市已新,石头安在? 麻拐石没有拐子!再见,麻拐石!
为探其神秘究里,我无数次动了去小集镇的心思,总耽于鸡毛蒜皮的事岔开了。今年盛夏的一个周末,约了朋友一家,怀揣着神奇的想象,终于成行。出了县城,我们一路向东,去往那个神秘的地方。
一路上,我心驰神往,对它有无数个想象,而靠近家乡的那种想象最为清晰和强烈。家乡双凤驿那个十分地道的川南小镇,木架房屋、青瓦、石街,也许麻拐石也是如此模样吧。街道狭窄得不过三五步宽,逢集热闹的日子,互相踩着脚是常有的事,因为见惯不惊的习以为常,所以被踩着脚也没人吱声,即使踩疼了踩过分了,最多也只是相互地笑笑,一句话也不需要说,继续各走各的路。街道狭窄,人多拥挤,乡亲们背着竹篓要想在热闹的集镇上转个身也是一种奢望,然而兜售农副产品倒是十分方便,站在街道两边的屋檐下,也可以随便地抛售物品,一点也不用担心有人来干涉阻拦。少年时候,我常被家里喊出去卖鸡蛋,幸好那时只有一种鸡蛋,也就没有土洋之分了。母亲总是叮咛防拐子,拐子衣袖阔大,不知不觉就把少年骗了,鸡蛋就落入他们的怀里去了。我们站在街沿上等人来买鸡蛋,看那铁匠铺的钢花,溅到对面女人的裙子上,我们分了神,也不知鸡蛋是卖了还是被拐子拿走了……
麻拐石有拐子吗?
象双凤驿那样风情十足的小镇,川南到处都是。双凤驿在唐朝曾置县,名曰来凤县。后不知哪年哪月成了我曾经见过的样子。南北一条街,由高到低,几十级石梯。我看过每一梯的滴水印,有深有浅,有圆有方。有了这些印记,我去占位子就不会出差错。前几年,这些街道房屋正被夷为平地,夷为平地的地方又建起了新的高楼和小区。每次回家过双凤,心里总是翻腾酸酸的东西。
询问了几个老乡,下了一段陡坡路,到了一个像街道的地方,再一问,那商店里的人没有望我一眼就说:“这就是麻拐石嗒。”于是,我便知道我们已经到达了麻拐石。一些新修的水泥房屋宽宽窄窄,向两边排开,屋顶高高低低错落无序。“像街道”这句我的自言自语被那人听了去,他有些愤愤然地说“是有很多嘛,还是七弯八拐的街道呢?”我也不便搭理他,但心里却冒出一连串的问题:“是市场还是石头?”“是古街还是新街?”…… 说这麻拐石是街,其实不像街,只不过多了几户集中居住的人家。稍稍一逛,小镇就一览无余了。我的憧憬与眼前的实际相去甚远,我的热情也随着小镇的清冷一落千丈。但我并没有完全死心,依然期望着还有一个青砖碧瓦的古街出现。往前到了小学门口,有一块稍大的空坝,坝边有一户人,主人约莫七十上下,满头白发。我上前颇有礼貌地朝老者灿然地笑笑:“这里是不是以前的麻拐石?”老人家摇摇头,指向坝子外面的另一条十分狭窄的巷子,说:出去一会就到了,有石头有庙子。
或许我的理解有误,或许是街道叫麻拐市,街外有麻拐石。
同行的朋友说很小的时候来过,家离此不远。从远处向这边望,一山石形似蛤蟆,当地人称麻拐,叫麻拐石。一语破除了我心中的神秘,怎不早说。蛤蟆当地人俗称“麻拐”。蛤蟆形象丑,而是人间之吉祥物。它以其神灵而庇佑着这一方山水生灵,其乃人们心愿。原来是这样呀!
出街巷,沿青山小道,到山口。向左青山横亘,山林树木之间,露着翘檐亭角,那一定是麻拐石所在之庙宇了。麻拐之神灵,感动了当地人们,修以庙宇供奉以香火。到了分路的地方,有一路标,“麻拐石”指向街道的方向,而寺庙在相反的地方。已看见庙堂,又何须路标,已近麻拐,哪管方向。我们便径直去了庙里。庙里干干净净,石壁上青苔草钱,青得湿润,还有余香未烬,此处供奉着土地神。石壁是一整块石头,怎么也没看出像蛤蟆的样儿。朋友又提醒我,要远远地看才像。是啊,神似,不能太僵化了。我们又换了几个角度,还是没有看到神似蛤蟆的石头。只得往回走。向着路标方向去“麻拐市”了。走了一段水泥道路,回首遥望,仍想看到那“麻拐石”,但仍只有静静的寺庙的亭角掩映在青山林里。虽然没看到那神灵的石头,但寺庙尚在,它那坐落在山顶上守护人们的神灵仍然在,留在人们的心里。
又到了街边,街边有一户四合院,门口池塘,麻鸭成群,主人正端着饲料在喂养。我觉得不尽意,又去打听“麻拐石”。这个老乡六七十岁,身体健壮硬朗,动作十分轻巧敏捷。他底气十足地朗朗地回答:“那些年,那些年轻人,把麻拐石打成了石材,修房去了,就是现在庙子那儿。”哦,哦,哦…… 当年,也许那些年轻人不知道祖先们对蛤蟆的敬畏,也不知“麻拐”对人们的护佑,实属无知。可惜,可惜!可惜了啊,我听出了老者的控诉之意和惋惜之情,我也跟着感叹唏嘘了一番。
再次走进小古镇,其实没有古镇的影儿了。看看集镇上的人们,他们的房屋都是砖混结构了,很坚固,还有一处现代感很浓的超市,超市外的空中挂满彩带和气球,生意不错。另一家外墙上钉了块招牌:农村淘宝到我家,便利网购乐趣多。小镇虽然偏远,但已进入了现代生活。超市服务员热情地招呼我们买东西。那声音,那亲切,似乎仍然留存着小集镇的古朴,好像少年时代在家乡古镇双凤驿听过的声音一样。
街市已新,石头安在? 麻拐石没有拐子!再见,麻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