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又名“粉刺”或“青春痘”,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本病具有一定的毁容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热、湿热及痰瘀密切相关,西医学多考虑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和痤疮内丙酸杆菌感染等四大因素相关,部分患者还与遗传、免疫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痤疮病程长久,发病缓慢,30岁以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遗留或多或少的凹状萎缩性疤痕或瘢痕疙瘩。笔者采取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6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4年9月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痤疮患者共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病程2个月~7年;年龄16~37岁,平均年龄21.5岁,痤疮程度Ⅱ级20例,Ⅲ级34例,Ⅳ级6例。
2 诊断标准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初起在毛囊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疤,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
3 分度标准 临床根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4级三度[2]:Ⅰ级(轻度):散发或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级(中度):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Ⅲ级(重度):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4 治疗方法
4.1刮痧疗法
4.1.1主刮部位 头部督脉循行线(从百会至前发际)、背部督脉循行线(从大椎至身柱)、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从大杼至胃俞)。
4.1.2操作方法 泻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段循行线;泻刮背部督脉从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要求出痧;泻刮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胃俞段,要求出痧,并对背部刮拭之处进行拍法或叩击。头部可每日刮痧1次,其他部位可间隔3~4日刮痧1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应连续治疗2~3个疗程。
4.2平衡针法
4.2.1选穴 痤疮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4.2.2操作方法 采用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及两侧1cm处各点刺一针,局部常规消毒,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挤出3至5滴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即可,3~4日放血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5 治疗效果
5.1疗效标准[3]
显效:皮损等级下降2级,伴随症状消失;良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等级无变化,伴随症状仍存在。
5.2治疗结果
60例患者显效44例,占73%;良效12例,占20%;有效4例,占7%。总有效率为100%。
6.体会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以形成粉刺、丘疹、結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初步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度、皮肤毛囊感染、精神因素、消化功能失调、毛囊内微生物等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丘疹、囊肿、结节等,说明痤疮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非单一因素所决定,热、郁、痰湿等病因郁结、阻滞肌肤毛窍,导致其疏泄失常为其基本病机,以郁为特点,正如《内经》云:“寒薄为皶,郁乃痤”。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及穴位上进行刮治,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背部为五脏六腑各背俞穴聚集之地,背部刮痧可疏通相关脏腑经络,加快体内毒素排出[4]。同时刮痧会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通过痤疮穴点刺放血,达到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功能[5]。
临床治疗时,因痤疮穴和大椎穴的定位都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笔者认为背部督脉后发际经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刮痧时,位置可稍偏下,避开痤疮穴点刺放血的部位。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为患者所能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园桃.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73.
[2]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5.
[3]曾裕宏,韦怀籍,祝秀文,等.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3-64.
[4]曾贤,杨丹,徐丽,孙祖斌,等.刮痧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6):52-54.
[5]宫玉柱,郭大江,等.养颜散结胶囊联合平衡针灸治疗寻常痤疮89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3):357-358.
第一作者:张银娟(1986年—),硕士研究生,助教,承德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从事《针灸治疗学》和《刮痧疗法》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和针灸临床工作。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4年9月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痤疮患者共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病程2个月~7年;年龄16~37岁,平均年龄21.5岁,痤疮程度Ⅱ级20例,Ⅲ级34例,Ⅳ级6例。
2 诊断标准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初起在毛囊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疤,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
3 分度标准 临床根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4级三度[2]:Ⅰ级(轻度):散发或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级(中度):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Ⅲ级(重度):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4 治疗方法
4.1刮痧疗法
4.1.1主刮部位 头部督脉循行线(从百会至前发际)、背部督脉循行线(从大椎至身柱)、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从大杼至胃俞)。
4.1.2操作方法 泻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段循行线;泻刮背部督脉从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要求出痧;泻刮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胃俞段,要求出痧,并对背部刮拭之处进行拍法或叩击。头部可每日刮痧1次,其他部位可间隔3~4日刮痧1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应连续治疗2~3个疗程。
4.2平衡针法
4.2.1选穴 痤疮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4.2.2操作方法 采用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及两侧1cm处各点刺一针,局部常规消毒,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挤出3至5滴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即可,3~4日放血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5 治疗效果
5.1疗效标准[3]
显效:皮损等级下降2级,伴随症状消失;良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等级无变化,伴随症状仍存在。
5.2治疗结果
60例患者显效44例,占73%;良效12例,占20%;有效4例,占7%。总有效率为100%。
6.体会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以形成粉刺、丘疹、結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初步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度、皮肤毛囊感染、精神因素、消化功能失调、毛囊内微生物等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丘疹、囊肿、结节等,说明痤疮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非单一因素所决定,热、郁、痰湿等病因郁结、阻滞肌肤毛窍,导致其疏泄失常为其基本病机,以郁为特点,正如《内经》云:“寒薄为皶,郁乃痤”。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及穴位上进行刮治,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背部为五脏六腑各背俞穴聚集之地,背部刮痧可疏通相关脏腑经络,加快体内毒素排出[4]。同时刮痧会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通过痤疮穴点刺放血,达到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功能[5]。
临床治疗时,因痤疮穴和大椎穴的定位都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笔者认为背部督脉后发际经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刮痧时,位置可稍偏下,避开痤疮穴点刺放血的部位。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为患者所能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园桃.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73.
[2]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5.
[3]曾裕宏,韦怀籍,祝秀文,等.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3-64.
[4]曾贤,杨丹,徐丽,孙祖斌,等.刮痧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6):52-54.
[5]宫玉柱,郭大江,等.养颜散结胶囊联合平衡针灸治疗寻常痤疮89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3):357-358.
第一作者:张银娟(1986年—),硕士研究生,助教,承德医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从事《针灸治疗学》和《刮痧疗法》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和针灸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