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知道你在职场上值多少钱吗?”“你能交到知心朋友吗?”“恋爱中的你最怕什么?”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诸如此类的“心理小测验”到处都是;在网上,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必有心理测验的专门页面,而各种论坛上心理测验的主题也永不过时;日常生活中,收到朋友发来的心理测验的短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种小测验往往由一道或一组趣味性和生活性很强的题目组成,最后根据答案给出一个结果,指出你的某种心理特征状态,给出一些建议或预测未来的发展。很多人都喜欢做这种轻松有趣的小测验,但是做完后,有的人觉得很准,有的人却觉得完全是无稽之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中心理测验的真实面貌吧。
心理测验的种类
按测验功能,心理测验主要包括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能力测验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的结果,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智商高低。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则常常用于人才选拔。比如我们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就是一种能力倾向测验。而如果你要报考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那么要通过的就是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这种特殊能力测验了。对于个人来说,能力测验有助于了解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求学、就业中作出更好的选择;对于选拔人才的机构来说,能力测验可以帮助人事管理部门有效选择和安置在工作所需的特定能力上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等等方面的心理特点。现在我们在各种媒体中见到的大部分心理测验都属于这一类。心理学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编制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对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态度。《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能在约45分钟的时间内测量出乐群性、聪慧性、独立性等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而且可以预测受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专业成就的可能性、创造潜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尤其适用于升学、就业及生活问题的指导。
实施测验讲究多
心理测验的编制是一项高难度、十分耗时费力的工作,一般由心理测量专家承担此项工程。但即使是经过了各种检验证明其有效的专业的心理测验,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对于国外编制的心理测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心理学家必须对测验进行本土化修订后,才可以用于本国的人民。《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被译成多种版本,在国际上广泛流行,但是在各国应用的版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心理测验在人才选拔、评价、心理咨询诊断、司法及临床医疗上都有广泛的用途,但是,只有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心理测验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因此,实施心理测验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资格使用测验,使用过程必须严格依照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为了维护心理测验的有效性,许多测验的内容、器材和评分标准等都是需要保密的,绝对不允许在非专业刊物上发表,更不会在大众化的报纸和杂志等媒体上登出。在美国,心理测量量表作为特殊商品,必须凭资格证才能向测量公司购买,这张证书至少要心理学硕士以上才能考取。
这种种严格要求和保密措施,使心理测验看起来显得神秘莫测,但这是保证心理测验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如果不考虑心理测验的使用范围和场合,不规范施测,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不慎重,就会使测验失效,造成人们的误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某报刊载了对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测量结果,称上海48%的小学教师有心理障碍,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两个非心理测量专业的学者,用一个心理测量量表,得出了一个不专业的结论。
游戏不可当真
由此看来,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所谓心理测验,既没有经过复杂严格的编制过程,也不是由专业人士主持测试,其科学性和准确性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根本就不能称为“心理测验”,充其量也就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心理小游戏”。
但为什么有人觉得这些心理小游戏很准呢?这是因为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有一种“验证性心态”,往往容易忽略不同点,而认同与自己相关的评价,尤其对于一些敏感的、易受暗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比如有人相信算命,算命先生说的话有的符合自己的情况,有的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但因为这种“验证件心态”,人们往往忽略那些不准确的信息,而根据部分貌似准确(很多时候其实是模棱两可)的信息而得出某个算命先生算命“很准”的结论。
其实,很多这类心理小游戏后面都提示:本测验仅供娱乐,非专业心理指导。对于这些小游戏,我们需要的也正是一种轻松、娱乐的心态,切不可信以为真。如果你确实存在某方面的问题需要用测验来帮助明确和解决,那么最好到专业的医疗机构。那里的测验程序、环境都有严格的讲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责任编辑 姜 冰
这种小测验往往由一道或一组趣味性和生活性很强的题目组成,最后根据答案给出一个结果,指出你的某种心理特征状态,给出一些建议或预测未来的发展。很多人都喜欢做这种轻松有趣的小测验,但是做完后,有的人觉得很准,有的人却觉得完全是无稽之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中心理测验的真实面貌吧。
心理测验的种类
按测验功能,心理测验主要包括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能力测验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的结果,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智商高低。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则常常用于人才选拔。比如我们现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就是一种能力倾向测验。而如果你要报考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那么要通过的就是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这种特殊能力测验了。对于个人来说,能力测验有助于了解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求学、就业中作出更好的选择;对于选拔人才的机构来说,能力测验可以帮助人事管理部门有效选择和安置在工作所需的特定能力上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的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等等方面的心理特点。现在我们在各种媒体中见到的大部分心理测验都属于这一类。心理学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编制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对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态度。《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能在约45分钟的时间内测量出乐群性、聪慧性、独立性等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而且可以预测受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专业成就的可能性、创造潜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尤其适用于升学、就业及生活问题的指导。
实施测验讲究多
心理测验的编制是一项高难度、十分耗时费力的工作,一般由心理测量专家承担此项工程。但即使是经过了各种检验证明其有效的专业的心理测验,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对于国外编制的心理测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心理学家必须对测验进行本土化修订后,才可以用于本国的人民。《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被译成多种版本,在国际上广泛流行,但是在各国应用的版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心理测验在人才选拔、评价、心理咨询诊断、司法及临床医疗上都有广泛的用途,但是,只有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心理测验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因此,实施心理测验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资格使用测验,使用过程必须严格依照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为了维护心理测验的有效性,许多测验的内容、器材和评分标准等都是需要保密的,绝对不允许在非专业刊物上发表,更不会在大众化的报纸和杂志等媒体上登出。在美国,心理测量量表作为特殊商品,必须凭资格证才能向测量公司购买,这张证书至少要心理学硕士以上才能考取。
这种种严格要求和保密措施,使心理测验看起来显得神秘莫测,但这是保证心理测验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如果不考虑心理测验的使用范围和场合,不规范施测,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不慎重,就会使测验失效,造成人们的误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某报刊载了对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测量结果,称上海48%的小学教师有心理障碍,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两个非心理测量专业的学者,用一个心理测量量表,得出了一个不专业的结论。
游戏不可当真
由此看来,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所谓心理测验,既没有经过复杂严格的编制过程,也不是由专业人士主持测试,其科学性和准确性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根本就不能称为“心理测验”,充其量也就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心理小游戏”。
但为什么有人觉得这些心理小游戏很准呢?这是因为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有一种“验证性心态”,往往容易忽略不同点,而认同与自己相关的评价,尤其对于一些敏感的、易受暗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比如有人相信算命,算命先生说的话有的符合自己的情况,有的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但因为这种“验证件心态”,人们往往忽略那些不准确的信息,而根据部分貌似准确(很多时候其实是模棱两可)的信息而得出某个算命先生算命“很准”的结论。
其实,很多这类心理小游戏后面都提示:本测验仅供娱乐,非专业心理指导。对于这些小游戏,我们需要的也正是一种轻松、娱乐的心态,切不可信以为真。如果你确实存在某方面的问题需要用测验来帮助明确和解决,那么最好到专业的医疗机构。那里的测验程序、环境都有严格的讲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责任编辑 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