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优化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平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艺术、恰当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新课导入的优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起着引导兴趣、营造氛围、设置悬念的重要作用。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一段精彩的语言,可以是一个即时的小游戏,也可以是一个实验、一则故事等等。如果在导入新课时能够精心设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问题;能够创设悬念,就能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渐入佳境。例如:在学习《菱形》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个衣帽架,让学生观察这个衣帽架的形状,然后展开对菱形的学习。由于同学们对衣帽架都很熟悉,所以学习兴趣都很高。当然,在这一堂课的导入时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菱形的图案,设置问题:同学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种图案?同样的一堂课,导入的方式可以不同,要结合授课内容、教师自身特长以及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特点来设计,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运用好了导入,也就能够主导课堂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对本节所授内容进行探究。
  
  二、知识教学的优化
  课堂教学都是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并运用新的知识,仍是课堂学习的重中之重。如在《菱形》一课的教学中,“菱形的定义”、“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方法”这些理论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而兴趣又是学生主动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智力最活跃的因素。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当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形式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挖掘知识本身内在的趣味,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更深层地挖掘知识间的联系。数学是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知识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菱形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出示了两个问题:(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两条对角线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然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终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且自己总结出菱形的性质,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例题教学的优化
  例题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将获得的知识通过具体的题目以及在实际活动中去应用,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要求。教材所选用的例题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对于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当然,有时候也可以把例题变为练习题来做,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扬教学中的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甚至向老师提出反问,从中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启迪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贯彻到学科教学之中。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而作文教学更应当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学着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活动。学生即使是最笨拙、最稚嫩的文笔,也或多或少、这样那样地渗透着他们的主观感受,反映着他们的某种情感体验,是一个主观、个性
期刊
问题:圆周上有10个等分圆周的点,从这10个点中任取3个点作为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则所作的三角形中,直角三角形有多少个?  对于此问题,解决起来比较简单:一个圆内接三角形要能成为直角三角形,则其中有一边必须恰为直径。而在这10个等分圆周的点中,共有5条直径,每条直径与另外8个点均可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共有直角三角形5×8=40个。但如果要求的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n个点呢?  变式1:圆周上有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创新人才创造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
期刊
“启发式”教学,作为与“注入式”相互依存却又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从其始发的孔子时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沧桑,已演变成具有“课堂教学启导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且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的教学思想,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重视并致力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布鲁纳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
期刊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局面。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要充分发扬教
期刊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了新世纪倍受关注的重点词语。提到创新,人们往往不愿做深层次的思考,只会考虑这是别人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只要发明、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后用以处理某种事物,就是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想学、愿学、爱学,才不至于厌学、弃学。有时候,一些稍微反常的变化,也许就是一种创新;学生喜
期刊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形式,通常是指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思想定势所拘泥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小学生虽然达不到多高的水平,但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明确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围绕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
期刊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与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想知道自己血
期刊
一、轻松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使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
期刊
初中平面几何是将逻辑性与直观性相结合,通过各种图形的概念、性质、作图及运算等方面的教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运算能力,使他们初步获得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而这些知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即几何证明)来实施的,这种形式化的推理方法需要规范而严密的语言来表述,学生难以掌握和适应,给初中生理解、掌握和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都感觉平面几何证明需要严格的逻辑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