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中》是张枣的早期成名作,柏桦认为张枣的诗风在此定型,预示了诗人创造新诗学的努力,这种新诗学的诗性特质,柏桦称之为“汉风品质”。张枣对自己的写作一直都有着高度的自觉和反思,在与颜练军的对谈中他说自己“特别想写出一种非常感官,又非常沉思的诗歌”,“这种反思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西方的能力,而感性是我的母语固有的特点”。《镜中》让他“实现、同时也享受到了把感官的热烈,也就是世界的色相,和一个现代的心融合到一起的这样一个派头”。这种融合可称之为古典的汉风与现代洋气的融合。
所谓“汉风品质”,也就是汉语诗歌独特的感性品质,体现在汉语字词的色泽、韵律、节奏上,也体现在选用的意象、营造的情境、化生的境域上。
《镜中》首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与末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交感呼应,从开始时的对镜枯坐追忆,到结束时的倚窗远望遥想,荡漾出的是整首诗的古典境域。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悔”与“梅”,形相近,音相谐,义相联。“梅花”是传统诗赋里常用的意象。“梅”音通“媒”,是恋爱男女遥寄相思的信物。看见梅花落下,就折梅寄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信物难寄,音信无凭,看见梅花落下,徒惹得一身悲愁悔恨:“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比如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这一句没有直接用到传统意象,却能唤起与它契合的古典情境。比如《诗经》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按字面理解,“一株”是修饰松木做的梯子,但一株梯子似乎不通。“一株”可修饰松树,一株可做梯子的松树,但似乎有违字面意思。张枣是公认的杰出的炼字术士,这诗句似通非通,恰好使得它不像一般的句子那么凝固坚硬,而是兼有凝固与流动。松木做的梯子,可联想到《诗经》里《竹竿》一诗的“松舟”。而松树结子多,松子寓意多子多孙。松子也是古诗里的常见物象,王维《秋夜寄丘员外》有诗句“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不由不让人想起唐朝,“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唐代张萱绘有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骑马并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仕女骑马归来,风姿绰约。特写面颊既因体温上升而红,又因羞惭而润。“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仿佛周邦彦《意难忘》里的“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这一诗句,情致婉娈,而能典重高雅。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正是古代宫怨诗中最常见的情境:失宠遭弃只能“云髻罢梳还对镜”(薛逢《宫词》),“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春宫怨》)。即便有皇帝宠幸,深宫冷院也如同囚笼。元春才选凤藻宫后,圣眷隆重,却仍说皇宫是个“见不得人的去处”。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南山”的古典意脉极为深远,如《诗经》里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南山之寿”;又如陶渊明《饮酒》里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文语境里,“南山”悠邈,“西山”爽朗(“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东山”沉雄(“东山再起”),是不可以互换的。
《镜中》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首诗虽不压尾韵,但首尾句句式的呼应,音相谐的“悔”(hui)和“梅”(mei)反复咏叹,中间穿插“比如”、“比如”、“不如”这样富有节奏感的并列句,还点缀有“落了下来”与“骑马归来”、“美丽”与“皇帝”、“温暖”与“羞惭”等谐调的音韵,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性。张枣非常注重诗歌的这种内在音乐性,认为它源于诗人内在生命的音乐性。中国古典文论里有文气论,文气的节奏感来源于文人对呼吸吐纳的修炼,诗人内在生命的音乐性源于对化生宇宙万物的元气的体悟,也就是养气。
那么,我们是否能认为《镜中》就是简单的古意新拟,是现代版的宫怨诗呢?不能,因为《镜中》除了有古典的汉风,还有现代的洋气。
《镜中》这首诗,只出现人称代词“她”,看“她”的人称代词“我”没有出现,这遁匿的“我”是哪个?与“她”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我”似乎不宜理解为爱慕“她”的一名男子,这与整首诗弥漫的缠绵婉转的女性气质不合。即便说“我”为男性,能近距离地看到“她”“面颊温暖,羞赧”,“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个“我”似乎只能是“皇帝”本人,但这也不合适,将“她”理解为“我”的意识的对象化、客观化的结果似乎更为贴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客观化是一种戏剧化、小说化技法,巴赫金曾经用镜子来比喻这种技法。T·S·艾略特提出在诗歌中要为情感寻找“客观对应物”。《镜中》出现了“镜“和“窗”这两个物象。“我”从对镜追忆已流逝的内心世界,到依窗远望未来的大千世界,这里的“镜”和“窗”既映射他者他物,又相互映射。“我”既在镜中,又在窗内。从象征层面看,“镜”即“窗”,“窗”即“镜”。可以说,“皇帝”与囚禁着“我”的“深宫”有着对等的象征意味。“我”既在镜中,又在窗内,还在深宫里,这三者不仅在视觉形象上,在心理暗示上,还在象征意味上是互通相融的。那么,“镜”、“窗”、“深宫”和“皇帝”也有着对等的象征意味。
在一次访谈中,张枣说自己是一个虔诚的文学练功者。他到德国不久就开始真正理解里尔克的“物诗”和学习罗丹“看”的本领。张枣了解“看”,练习各种“看”,是为了内化“看”,也就是用“看”去“内化世界的物象”,换句话来说,就是用心灵之眼“看”出一个世界。张枣的《镜中》也证明,他很早就开始练“看”的功夫。
后期维特根斯坦说:“不要去想,而是要去看!”《镜中》是用“看梅花落下”来视觉化“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看梅花落下,用镜头语言来说,这是一个近景或特写镜头。到了末句,镜头拉开拉远,呈现一个远景镜头:“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比如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看者的目光追着“她游到河的另一岸”这个动态而横向向前延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看者的目光则随着登梯渐高而慢慢向上。“不如看她骑马归来”,目光是纵向向回收束;看“面颊温暖,羞惭”的目光则是静态平视;“低下头,回答着皇帝”,目光则是向下。前视、上视、平视、后视和下视的镜头,从远景、中景向近景和特写的收束,动态与静态结合,构建了一个极富空间感、真实感的世界。 “看”除了有上述不同的视角,还有不同的层次。首句看梅花落下的“看”,可以理解为一种刹那的“灵视”、“独照”,所谓一花一世界,瞬间的一瞥、灵光的一闪召唤出一个天地:“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张枣对各种镜极其终爱乃至痴迷,在他现在所见的一百三十多首诗中,竟有三十首左右直接用到各种镜:妆镜、显微镜、望远镜、后视镜、墨镜、圆手镜、近视镜、单片眼镜、威尼斯镜子、世界之镜、真理之镜、等等。张枣也钟爱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钟鸣回忆说,“许多年前,他带了盘俄文版的塔可夫斯基的《镜子》,边给我和柏桦放边解释,好像提到了茨维塔耶娃的诗,此景历历在目”。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一种绵绵无尽的、彻底的悔,这种追忆一生的“悔”里有没有一丝的“悟”呢?若有“悟”,那悟到了什么?想起便落,如此不可思议,又如此自然而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循。问其究竟,就如同有僧问文偃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或有僧问圆明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秋来黄叶落”(出自《五灯会元》卷十五)。“我”的“悔”里似乎有一丝禅师那般的“悟”。
《镜中》的“我”多镜参照,照见的只是虚假的幻象,对“镜子”的逃离和归顺也是徒劳,终究一生被困在镜中,“悔”在曾不知窗子、窗外的世界、深宫(皇帝)甚至心灵之镜都和妆台的镜子一样无法照见“真我”。《镜中》首尾两句的“梅花自落”有着“春来草自青,秋到黄叶落”一样的禅意,尾句“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里的南山可理解为陶渊明悠然所见的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这两句呈现的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那么,若悟到什么,应该是悟到镜子即是我,我即是镜子,要慧镜圆照,破除我执,无物无我。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张枣是一个极注重古典传统的诗人,对中国传统的观物方式如以物观物等不会陌生,因此,说这首诗里有禅意。中西方思想中有着不同的观物和自观的方式,两者的比较很有意义,比如胡塞尔现象学的“看”与佛教的“照”的比较,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作细致的讨论了。
附:镜 中
张 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所谓“汉风品质”,也就是汉语诗歌独特的感性品质,体现在汉语字词的色泽、韵律、节奏上,也体现在选用的意象、营造的情境、化生的境域上。
《镜中》首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与末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交感呼应,从开始时的对镜枯坐追忆,到结束时的倚窗远望遥想,荡漾出的是整首诗的古典境域。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悔”与“梅”,形相近,音相谐,义相联。“梅花”是传统诗赋里常用的意象。“梅”音通“媒”,是恋爱男女遥寄相思的信物。看见梅花落下,就折梅寄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信物难寄,音信无凭,看见梅花落下,徒惹得一身悲愁悔恨:“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比如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这一句没有直接用到传统意象,却能唤起与它契合的古典情境。比如《诗经》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按字面理解,“一株”是修饰松木做的梯子,但一株梯子似乎不通。“一株”可修饰松树,一株可做梯子的松树,但似乎有违字面意思。张枣是公认的杰出的炼字术士,这诗句似通非通,恰好使得它不像一般的句子那么凝固坚硬,而是兼有凝固与流动。松木做的梯子,可联想到《诗经》里《竹竿》一诗的“松舟”。而松树结子多,松子寓意多子多孙。松子也是古诗里的常见物象,王维《秋夜寄丘员外》有诗句“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不由不让人想起唐朝,“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唐代张萱绘有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骑马并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仕女骑马归来,风姿绰约。特写面颊既因体温上升而红,又因羞惭而润。“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仿佛周邦彦《意难忘》里的“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这一诗句,情致婉娈,而能典重高雅。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正是古代宫怨诗中最常见的情境:失宠遭弃只能“云髻罢梳还对镜”(薛逢《宫词》),“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春宫怨》)。即便有皇帝宠幸,深宫冷院也如同囚笼。元春才选凤藻宫后,圣眷隆重,却仍说皇宫是个“见不得人的去处”。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南山”的古典意脉极为深远,如《诗经》里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南山之寿”;又如陶渊明《饮酒》里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文语境里,“南山”悠邈,“西山”爽朗(“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东山”沉雄(“东山再起”),是不可以互换的。
《镜中》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首诗虽不压尾韵,但首尾句句式的呼应,音相谐的“悔”(hui)和“梅”(mei)反复咏叹,中间穿插“比如”、“比如”、“不如”这样富有节奏感的并列句,还点缀有“落了下来”与“骑马归来”、“美丽”与“皇帝”、“温暖”与“羞惭”等谐调的音韵,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性。张枣非常注重诗歌的这种内在音乐性,认为它源于诗人内在生命的音乐性。中国古典文论里有文气论,文气的节奏感来源于文人对呼吸吐纳的修炼,诗人内在生命的音乐性源于对化生宇宙万物的元气的体悟,也就是养气。
那么,我们是否能认为《镜中》就是简单的古意新拟,是现代版的宫怨诗呢?不能,因为《镜中》除了有古典的汉风,还有现代的洋气。
《镜中》这首诗,只出现人称代词“她”,看“她”的人称代词“我”没有出现,这遁匿的“我”是哪个?与“她”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我”似乎不宜理解为爱慕“她”的一名男子,这与整首诗弥漫的缠绵婉转的女性气质不合。即便说“我”为男性,能近距离地看到“她”“面颊温暖,羞赧”,“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个“我”似乎只能是“皇帝”本人,但这也不合适,将“她”理解为“我”的意识的对象化、客观化的结果似乎更为贴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客观化是一种戏剧化、小说化技法,巴赫金曾经用镜子来比喻这种技法。T·S·艾略特提出在诗歌中要为情感寻找“客观对应物”。《镜中》出现了“镜“和“窗”这两个物象。“我”从对镜追忆已流逝的内心世界,到依窗远望未来的大千世界,这里的“镜”和“窗”既映射他者他物,又相互映射。“我”既在镜中,又在窗内。从象征层面看,“镜”即“窗”,“窗”即“镜”。可以说,“皇帝”与囚禁着“我”的“深宫”有着对等的象征意味。“我”既在镜中,又在窗内,还在深宫里,这三者不仅在视觉形象上,在心理暗示上,还在象征意味上是互通相融的。那么,“镜”、“窗”、“深宫”和“皇帝”也有着对等的象征意味。
在一次访谈中,张枣说自己是一个虔诚的文学练功者。他到德国不久就开始真正理解里尔克的“物诗”和学习罗丹“看”的本领。张枣了解“看”,练习各种“看”,是为了内化“看”,也就是用“看”去“内化世界的物象”,换句话来说,就是用心灵之眼“看”出一个世界。张枣的《镜中》也证明,他很早就开始练“看”的功夫。
后期维特根斯坦说:“不要去想,而是要去看!”《镜中》是用“看梅花落下”来视觉化“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看梅花落下,用镜头语言来说,这是一个近景或特写镜头。到了末句,镜头拉开拉远,呈现一个远景镜头:“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比如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看者的目光追着“她游到河的另一岸”这个动态而横向向前延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看者的目光则随着登梯渐高而慢慢向上。“不如看她骑马归来”,目光是纵向向回收束;看“面颊温暖,羞惭”的目光则是静态平视;“低下头,回答着皇帝”,目光则是向下。前视、上视、平视、后视和下视的镜头,从远景、中景向近景和特写的收束,动态与静态结合,构建了一个极富空间感、真实感的世界。 “看”除了有上述不同的视角,还有不同的层次。首句看梅花落下的“看”,可以理解为一种刹那的“灵视”、“独照”,所谓一花一世界,瞬间的一瞥、灵光的一闪召唤出一个天地:“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张枣对各种镜极其终爱乃至痴迷,在他现在所见的一百三十多首诗中,竟有三十首左右直接用到各种镜:妆镜、显微镜、望远镜、后视镜、墨镜、圆手镜、近视镜、单片眼镜、威尼斯镜子、世界之镜、真理之镜、等等。张枣也钟爱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钟鸣回忆说,“许多年前,他带了盘俄文版的塔可夫斯基的《镜子》,边给我和柏桦放边解释,好像提到了茨维塔耶娃的诗,此景历历在目”。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一种绵绵无尽的、彻底的悔,这种追忆一生的“悔”里有没有一丝的“悟”呢?若有“悟”,那悟到了什么?想起便落,如此不可思议,又如此自然而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循。问其究竟,就如同有僧问文偃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或有僧问圆明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秋来黄叶落”(出自《五灯会元》卷十五)。“我”的“悔”里似乎有一丝禅师那般的“悟”。
《镜中》的“我”多镜参照,照见的只是虚假的幻象,对“镜子”的逃离和归顺也是徒劳,终究一生被困在镜中,“悔”在曾不知窗子、窗外的世界、深宫(皇帝)甚至心灵之镜都和妆台的镜子一样无法照见“真我”。《镜中》首尾两句的“梅花自落”有着“春来草自青,秋到黄叶落”一样的禅意,尾句“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里的南山可理解为陶渊明悠然所见的南山。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这两句呈现的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那么,若悟到什么,应该是悟到镜子即是我,我即是镜子,要慧镜圆照,破除我执,无物无我。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张枣是一个极注重古典传统的诗人,对中国传统的观物方式如以物观物等不会陌生,因此,说这首诗里有禅意。中西方思想中有着不同的观物和自观的方式,两者的比较很有意义,比如胡塞尔现象学的“看”与佛教的“照”的比较,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作细致的讨论了。
附:镜 中
张 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