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歌声越飘越远,飘过綦江区赶水镇的漫山遍野。
奏响这首爱心曲的,是一支由赶水镇初級中学教师组成的“爱心摩旅”。
一年间,这支穿梭在群山中的摩托车队,用爱心点燃一个个贫困学子求学的希望。
一个贫困孩子
2011年2月,赶水镇初級中学。
新学期开学了,校园又开始热闹起来。心理咨询老师王大治漫步在校园里,他总喜欢看孩子们花一般的笑容。
不经意间,他发现几个孩子在门口徘徊。
“你们是哪个年級的?怎么不去报到?”一看那些孩子的眼神,从事多年学生心理辅导的王大治就觉得很不对劲。
“老师,我们想上学,可爸爸妈妈拿不出学费……”一个名叫马绍维的瘦小孩子支支吾吾。
孩子们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王大治。
此后不久,学校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王大治和同事江青礼来到辍学少年马绍维的家。
这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苗族家庭——一间坍塌的土屋旁边,几间用条石垒成的平房,仿佛在寒风中发着抖。屋内的陈设简单破旧,窗户用竹竿和塑料薄膜遮挡着。
马绍维的妈妈躺在一张陈旧的木床上,不停地咳嗽。
“大姐,马绍维还小,要是不让他上学,耽误了现在,可就是耽误了他的未来!”王大治恳切地说。
三年前,马家的土房倒塌,压死了马绍维的奶奶,爸爸也在事故中受了伤。为了建起现在住的几间平房,马家欠下了不少债……回忆起这些,病床上的女人泪光闪闪。
“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可家里的确没钱啊……”她哽咽着说。
“大姐,你先让孩子上学,钱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行么?”两位老师当即拍了胸脯。
馬绍维的妈妈点了点头。灶边,正在烧火的孩子高兴得直掉眼泪。
从此,王大治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苗。
一个爱心网站
“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贫困生的学杂费问题呢?”一天晚饭后,王大治在客厅里转来转去,不停地用手挠着头。
这段时间,他发动同事收集附近贫困学生的情况,然后集中起来,想办法给予帮助。很快,老师们带回好几十个贫困学生的信息。王大治一盘点,发现像马绍维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
要让他们重返校园,就必须帮他们筹集学杂费。可是,用什么法子筹钱好呢?
冥思苦想中,王大治忽然眼睛一亮——网络,对,网络的影响这么大,一定会有办法!
说干就干。当天,王大治的书房里,电脑显示屏幽蓝的光,一直亮到大半夜。
“兰花之友群”、“心里咨询师群”、“教师群”……王大治加入的好几个QQ群都在闪动着。
来自浙江金华的“兰花之友群”网友传来消息:金华有一家专门做网络资助的爱心慈善网站——“施乐会”。
在网友的帮助下,王大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上了“施乐会”负责人方路。
方路的回答,让王大治喜出望外:因家庭困难辍学的孩子,正是“施乐会”爱心助学活动的重要帮扶对象。
王大治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第二天,他骑上摩托车,赶到马绍维家,按照网站要求拍照,又找村干部开具证明,并将这些照片和资料传给“施乐会”,作为受助对象的验证信息。
审核通过后,马绍维很快获得2000元爱心助学款。
第一次助学成功,王大治兴奋不已。
他心里的那一团火苗,越烧越旺。
一支“爱心摩旅”
尝到成功甜头的王大治,迫切想让更多孩子回到课堂上。
他翻阅资料,寻找其中情况最困难的,优先给予帮助。
黎均琳,全家只有一间土房,在露天的屋檐下搭灶煮饭,家徒四壁。
任国燕,父母病故,寄住在年过六旬的姨父家,姨妈聋哑,家境贫寒。
杨洁,父亲因失手将母亲打死被判刑,杨洁和弟弟生活无着落,寄住在伯父家。
…………
王大治心急如焚:如果只靠我一个人家访,要收集这么多孩子的信息,那要等到何年何月?
他开始寻找同盟者。
学校的自驾旅行组织“敢行摩旅”进入他的视线。
王大治找到车队负责人李献庆,希望车队能加入进来,帮助收集贫困学生信息。
“好,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李献庆当即承诺,并将车队改名为“爱心摩旅”。
2011年3月5日,“爱心摩旅”开始了第一次行动。从那天开始,这支摩托车队经常奔驰在当地的田间地头,风雨无阻。
2011年10月14日下午5点,赶水中学12名老师又踏上了家访之路。
此行的目标是位于渝黔边界上的官田村小。
渝黔交界的大山异常险峻,经常会有六七十度以上的陡坡。这让骑摩托的老师们不得不常常下车,推着摩托车爬山。
途中,一场大雨呼啸而至,12名老师冒雨前行。入夜,当他们抵达官田村小时,身上早已湿透。
“这里都是山,只有村小的操场还算平整,可以容我们搭几顶帐篷过夜。”领队的徐忠老师边说边熟练地搭起帐篷,“明天我们家访时多带些蔬菜和肉,跟孩子们一起做饭。”
第二天,“爱心摩旅”的12位老师先后走访五户贫困家庭。
破旧的红砖房,没有窗户和门,屋里堆满乱七八糟的杂物,这就是江均先的家。
因数次结婚,江均先一家现有七口人,其中五个是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一岁半。
2011年7月,江均先的第三任丈夫死于食道癌。她带着孩子,与前任丈夫的老父亲住在一处,一家人相依为命。2011年的一场大旱,让她家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江均先一家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老师们当即筹钱买了400多元的米、肉和油送到江家,还送给江均先600多元爱心资金。
拿着钱,这位苦命的女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现在,“爱心摩旅”已经发展到45位成员,全部是当地教师,其中党员15名。一年间,他们骑着摩托车,驶过了赶水镇的每一个村社,通过收集和发布贫困学生信息,累计募集善款38万多元,先后帮助250多名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
“‘爱心摩旅’的老师们家访时会产生不少费用,但他们从来没向学校提出过补助的要求。”赶水中学党支部书记李春友说,“除助学外,他们还把救助的范围拓展到助医、助残、救灾等方面。”
作为“爱心摩旅”的骨干成员,王大治特别欣慰,当初那个贫困孩子在他心中点燃的火苗,而今早已燃起熊熊大火,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
奏响这首爱心曲的,是一支由赶水镇初級中学教师组成的“爱心摩旅”。
一年间,这支穿梭在群山中的摩托车队,用爱心点燃一个个贫困学子求学的希望。
一个贫困孩子
2011年2月,赶水镇初級中学。
新学期开学了,校园又开始热闹起来。心理咨询老师王大治漫步在校园里,他总喜欢看孩子们花一般的笑容。
不经意间,他发现几个孩子在门口徘徊。
“你们是哪个年級的?怎么不去报到?”一看那些孩子的眼神,从事多年学生心理辅导的王大治就觉得很不对劲。
“老师,我们想上学,可爸爸妈妈拿不出学费……”一个名叫马绍维的瘦小孩子支支吾吾。
孩子们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王大治。
此后不久,学校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王大治和同事江青礼来到辍学少年马绍维的家。
这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苗族家庭——一间坍塌的土屋旁边,几间用条石垒成的平房,仿佛在寒风中发着抖。屋内的陈设简单破旧,窗户用竹竿和塑料薄膜遮挡着。
马绍维的妈妈躺在一张陈旧的木床上,不停地咳嗽。
“大姐,马绍维还小,要是不让他上学,耽误了现在,可就是耽误了他的未来!”王大治恳切地说。
三年前,马家的土房倒塌,压死了马绍维的奶奶,爸爸也在事故中受了伤。为了建起现在住的几间平房,马家欠下了不少债……回忆起这些,病床上的女人泪光闪闪。
“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可家里的确没钱啊……”她哽咽着说。
“大姐,你先让孩子上学,钱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行么?”两位老师当即拍了胸脯。
馬绍维的妈妈点了点头。灶边,正在烧火的孩子高兴得直掉眼泪。
从此,王大治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苗。
一个爱心网站
“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贫困生的学杂费问题呢?”一天晚饭后,王大治在客厅里转来转去,不停地用手挠着头。
这段时间,他发动同事收集附近贫困学生的情况,然后集中起来,想办法给予帮助。很快,老师们带回好几十个贫困学生的信息。王大治一盘点,发现像马绍维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
要让他们重返校园,就必须帮他们筹集学杂费。可是,用什么法子筹钱好呢?
冥思苦想中,王大治忽然眼睛一亮——网络,对,网络的影响这么大,一定会有办法!
说干就干。当天,王大治的书房里,电脑显示屏幽蓝的光,一直亮到大半夜。
“兰花之友群”、“心里咨询师群”、“教师群”……王大治加入的好几个QQ群都在闪动着。
来自浙江金华的“兰花之友群”网友传来消息:金华有一家专门做网络资助的爱心慈善网站——“施乐会”。
在网友的帮助下,王大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上了“施乐会”负责人方路。
方路的回答,让王大治喜出望外:因家庭困难辍学的孩子,正是“施乐会”爱心助学活动的重要帮扶对象。
王大治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第二天,他骑上摩托车,赶到马绍维家,按照网站要求拍照,又找村干部开具证明,并将这些照片和资料传给“施乐会”,作为受助对象的验证信息。
审核通过后,马绍维很快获得2000元爱心助学款。
第一次助学成功,王大治兴奋不已。
他心里的那一团火苗,越烧越旺。
一支“爱心摩旅”
尝到成功甜头的王大治,迫切想让更多孩子回到课堂上。
他翻阅资料,寻找其中情况最困难的,优先给予帮助。
黎均琳,全家只有一间土房,在露天的屋檐下搭灶煮饭,家徒四壁。
任国燕,父母病故,寄住在年过六旬的姨父家,姨妈聋哑,家境贫寒。
杨洁,父亲因失手将母亲打死被判刑,杨洁和弟弟生活无着落,寄住在伯父家。
…………
王大治心急如焚:如果只靠我一个人家访,要收集这么多孩子的信息,那要等到何年何月?
他开始寻找同盟者。
学校的自驾旅行组织“敢行摩旅”进入他的视线。
王大治找到车队负责人李献庆,希望车队能加入进来,帮助收集贫困学生信息。
“好,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李献庆当即承诺,并将车队改名为“爱心摩旅”。
2011年3月5日,“爱心摩旅”开始了第一次行动。从那天开始,这支摩托车队经常奔驰在当地的田间地头,风雨无阻。
2011年10月14日下午5点,赶水中学12名老师又踏上了家访之路。
此行的目标是位于渝黔边界上的官田村小。
渝黔交界的大山异常险峻,经常会有六七十度以上的陡坡。这让骑摩托的老师们不得不常常下车,推着摩托车爬山。
途中,一场大雨呼啸而至,12名老师冒雨前行。入夜,当他们抵达官田村小时,身上早已湿透。
“这里都是山,只有村小的操场还算平整,可以容我们搭几顶帐篷过夜。”领队的徐忠老师边说边熟练地搭起帐篷,“明天我们家访时多带些蔬菜和肉,跟孩子们一起做饭。”
第二天,“爱心摩旅”的12位老师先后走访五户贫困家庭。
破旧的红砖房,没有窗户和门,屋里堆满乱七八糟的杂物,这就是江均先的家。
因数次结婚,江均先一家现有七口人,其中五个是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一岁半。
2011年7月,江均先的第三任丈夫死于食道癌。她带着孩子,与前任丈夫的老父亲住在一处,一家人相依为命。2011年的一场大旱,让她家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江均先一家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老师们当即筹钱买了400多元的米、肉和油送到江家,还送给江均先600多元爱心资金。
拿着钱,这位苦命的女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现在,“爱心摩旅”已经发展到45位成员,全部是当地教师,其中党员15名。一年间,他们骑着摩托车,驶过了赶水镇的每一个村社,通过收集和发布贫困学生信息,累计募集善款38万多元,先后帮助250多名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
“‘爱心摩旅’的老师们家访时会产生不少费用,但他们从来没向学校提出过补助的要求。”赶水中学党支部书记李春友说,“除助学外,他们还把救助的范围拓展到助医、助残、救灾等方面。”
作为“爱心摩旅”的骨干成员,王大治特别欣慰,当初那个贫困孩子在他心中点燃的火苗,而今早已燃起熊熊大火,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