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汉正街应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空间和业态上实现自我超越,不能刻舟求剑。在整体搬迁与承接转型的“一搬一接”之间,折射了武汉商贸业重铸辉煌的新契机。
6月18日,位于汉正街的300多位汉派女装企业,同一天内集体关闭铺面,开始在汉口北品牌服装城经营,谱写新汉正街传奇。汉正街核心商户的集体外迁,被视为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整体搬迁的重大突破。
江汉汇流,三镇鼎立。500年生生不息的汉正街,有着“天下第一街”的美誉,是大汉口的发源地,是武汉商业文明之根,也是时代发展的弄潮者。
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汉正街面临着巨大挑战:市场萎缩、业态落后、基础设施缺乏,等等。“汉正街转型”“振兴汉正街”,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议题。
2011年8月 ,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建设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的战略目标。2013年2月,武汉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建设的意见》,启动汉正街外迁内升战略。同年5月,《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核心区实施性规划》获批。
今年4月,武汉市领导在汉正街调研时再次强调,汉正街是长江主轴的重要节点和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功能区。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辉煌,一个市场有一个市场的荣光。汉正街转型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该如何书写新的传奇,又该怎样传承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我们特此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等多位权威专家,纵论汉正街发展。
关键词一:遵循规律
“汉正街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交通物流进化史。”作为老武汉人,胡润州对汉正街的感情特别深,细说着一页页历史。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明朝中叶始,汉正街因水陆舟楫之便,成长为全国转输贸易中心。沿江从西至东,出现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码头,吞吐粮食,分销盐茶。到清代康乾时期,汉正街已成“汉口之正街”。
20世纪初,汉口开埠,随着租界设立、铁路开通,汉口商业中心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商贾云集,交易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因商业流通需遵守严格的“线路图”,汉正街一度停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重获新生,不仅受到本地人热捧,还深受浙江、江苏、上海、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福建等13个省市生产者及消费者喜爱。
《人民日报》社论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经验值得重视”,“汉正街模式”成为全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给出极高的评价:“汉正街的出现,冲破了‘三级批发、禁止长途贩运、统一工业品价格’的政策限制。从宏观上说,它在短缺时代优化有限消费品资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给制’下的消费品流通渠道和连接生产与消费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可见,汉正街的成功,也是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重大突破。”胡润州说,汉正街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水路、陆路极其发达,相比之前,商品流通特别是从城市进入农村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汉正街由盛转衰,也跟商品流通效率有极大关系。
“汉正街的各条街道都不宽,商品出街、出城都不畅通。”胡润州说,上世纪90年代在汉正街流行的“扁担”、人力三轮车等,足以证明当时市场的物流体系已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中心,连市场内部的交通都不畅,只能靠人工搬运,这种效率当然就慢了。
后来,高速公路、航空、高铁等逐渐成为商品物流的主通道,而地处闹市区的汉正街,在物流方面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从武汉的地理位置看,汉正街无论是到出城高速,还是去火车站、机场,都不是太便捷。原地再怎么改造,汉正街毕竟还是在市中心。而汉口北,在物流及相关配套服务上有很大优势。”胡润州表示,汉正街要想浴火重生、再现辉煌,就得遵循经济规律,与时俱进。
关键词二:自我超越
伍新木教授是区域研究专家,长期跟踪研究汉正街现象。他直言不讳地说,汉正街转型升级的速度太慢了,应加快步伐。
在伍新木看来,汉正街的兴旺,除了早期的交通因素外,还得益于三个核心竞争力:面向三农、主打小商品市场及“前店后厂”模式。从成本角度考虑,“前店后厂”模式对汉正街的竞争力有突出贡献。
所谓“前店后厂”,即当街的店铺做批发生意,店铺后则是家庭作坊或小工厂。对很多汉正街商人来说,既要负责前端的设计与生产,又要负责后端的销售与售后,同时还要负责物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商品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前店后厂”的低成本模式,给汉正街商人带来极强的竞争力。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商品供给越来越丰富,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包揽整条产业链的家庭式作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之中心地價不断上涨,汉正街的“前店后厂”模式优势不再,搬迁势在必行。如汉正街的众多服装厂,多年前就开始在黄陂、东西湖等远城区以及孝感、汉川设厂。
“从目前来看,工厂外迁仍没有让汉正街再次腾飞。”伍新木认为,若要重振昔日辉煌,汉正街还需要在空间和业态上实现自我超越。
空间上,伍新木提出 “分离不分体”的经营理念。所谓“分离不分体”,指的是汉正街、汉口北以及后方的工厂,还应进一步细化各自的商业功能,共同形成大武汉在全国商贸大格局中的优势,比如汉正街应彻底告别批发功能,可打造为集电商、旅游、文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街区;批发功能则转至汉口北,依托那边完善的物流体系提升竞争力;工厂则可围绕汉口北周边布局。
业态上,汉正街可在高端服务业、金融业上发力,重塑品牌价值。 关键词三:时不我待
“振兴汉正街,谈了十年了,还是没有根本改观。汉正街跟义乌、柯桥相比,差距太大。”说到汉正街发展,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失望。
钟朋荣是实战型、调查型学者,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他跑遍中国几百个县市、上千个乡镇,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乡镇更是反复调研。早在10年前,在“2007中国汉正街论坛”上,钟朋荣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过去,人多车多意味着繁荣,现在,人多车多就是障碍和瓶颈,必须把物流迁出市中心。他提出,要解决或反思三个问题:“大包啥时变大单?占据地利为何落后?装修就能变高档?”
今年4月,武汉市领导在汉正街调研时再次强调,汉正街是长江主轴的重要节点和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功能区。同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汉正街中央服务区的全新定位——面向全球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建设以现代金融、高端商贸、高尚住宅及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
对于汉正街的全新规划,钟朋荣表示,汉正街必须告别传统批发市场,这个已说了好多年,而找准定位之后就要有执行力,“我前年又去了绍兴柯桥,那里发展很好,这几年一直在轉型升级,开启了三次创业。”
有人提出,如果汉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传承汉正街精神?钟朋荣认为,本来就不存在精神,是因为大家敢于创新、闯出新路,才有了所谓的精神。像柯桥轻纺城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最早的“棚户市场”。在当下,仅靠当年的勤奋是远远不行了,还得有智慧,要看得远。
不少专家都持相同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陈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和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并驾齐驱,但后者不断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对外贸易,而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多年一直停滞不前。如今汉口北肩负市场采购贸易试验区的重任,大力建设电商平台,这是汉正街批发商户转型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商户通过搬迁对接统一的电商体系,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建立现代信用体系,跟上国家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步伐,将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占领更大的市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此前表示,汉正街整治从未间断,但始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久居闹市的种种弊端,制约了汉正街的长期发展。汉正街未来定位就是高端服务业、国际金融业,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心商务区,为武汉城市转型再作贡献。(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
6月18日,位于汉正街的300多位汉派女装企业,同一天内集体关闭铺面,开始在汉口北品牌服装城经营,谱写新汉正街传奇。汉正街核心商户的集体外迁,被视为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整体搬迁的重大突破。
江汉汇流,三镇鼎立。500年生生不息的汉正街,有着“天下第一街”的美誉,是大汉口的发源地,是武汉商业文明之根,也是时代发展的弄潮者。
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汉正街面临着巨大挑战:市场萎缩、业态落后、基础设施缺乏,等等。“汉正街转型”“振兴汉正街”,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议题。
2011年8月 ,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建设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的战略目标。2013年2月,武汉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建设的意见》,启动汉正街外迁内升战略。同年5月,《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核心区实施性规划》获批。
今年4月,武汉市领导在汉正街调研时再次强调,汉正街是长江主轴的重要节点和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功能区。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辉煌,一个市场有一个市场的荣光。汉正街转型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该如何书写新的传奇,又该怎样传承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我们特此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等多位权威专家,纵论汉正街发展。
关键词一:遵循规律
“汉正街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交通物流进化史。”作为老武汉人,胡润州对汉正街的感情特别深,细说着一页页历史。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明朝中叶始,汉正街因水陆舟楫之便,成长为全国转输贸易中心。沿江从西至东,出现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码头,吞吐粮食,分销盐茶。到清代康乾时期,汉正街已成“汉口之正街”。
20世纪初,汉口开埠,随着租界设立、铁路开通,汉口商业中心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商贾云集,交易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因商业流通需遵守严格的“线路图”,汉正街一度停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重获新生,不仅受到本地人热捧,还深受浙江、江苏、上海、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福建等13个省市生产者及消费者喜爱。
《人民日报》社论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经验值得重视”,“汉正街模式”成为全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给出极高的评价:“汉正街的出现,冲破了‘三级批发、禁止长途贩运、统一工业品价格’的政策限制。从宏观上说,它在短缺时代优化有限消费品资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给制’下的消费品流通渠道和连接生产与消费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可见,汉正街的成功,也是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重大突破。”胡润州说,汉正街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水路、陆路极其发达,相比之前,商品流通特别是从城市进入农村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汉正街由盛转衰,也跟商品流通效率有极大关系。
“汉正街的各条街道都不宽,商品出街、出城都不畅通。”胡润州说,上世纪90年代在汉正街流行的“扁担”、人力三轮车等,足以证明当时市场的物流体系已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中心,连市场内部的交通都不畅,只能靠人工搬运,这种效率当然就慢了。
后来,高速公路、航空、高铁等逐渐成为商品物流的主通道,而地处闹市区的汉正街,在物流方面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从武汉的地理位置看,汉正街无论是到出城高速,还是去火车站、机场,都不是太便捷。原地再怎么改造,汉正街毕竟还是在市中心。而汉口北,在物流及相关配套服务上有很大优势。”胡润州表示,汉正街要想浴火重生、再现辉煌,就得遵循经济规律,与时俱进。
关键词二:自我超越
伍新木教授是区域研究专家,长期跟踪研究汉正街现象。他直言不讳地说,汉正街转型升级的速度太慢了,应加快步伐。
在伍新木看来,汉正街的兴旺,除了早期的交通因素外,还得益于三个核心竞争力:面向三农、主打小商品市场及“前店后厂”模式。从成本角度考虑,“前店后厂”模式对汉正街的竞争力有突出贡献。
所谓“前店后厂”,即当街的店铺做批发生意,店铺后则是家庭作坊或小工厂。对很多汉正街商人来说,既要负责前端的设计与生产,又要负责后端的销售与售后,同时还要负责物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商品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前店后厂”的低成本模式,给汉正街商人带来极强的竞争力。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商品供给越来越丰富,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包揽整条产业链的家庭式作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之中心地價不断上涨,汉正街的“前店后厂”模式优势不再,搬迁势在必行。如汉正街的众多服装厂,多年前就开始在黄陂、东西湖等远城区以及孝感、汉川设厂。
“从目前来看,工厂外迁仍没有让汉正街再次腾飞。”伍新木认为,若要重振昔日辉煌,汉正街还需要在空间和业态上实现自我超越。
空间上,伍新木提出 “分离不分体”的经营理念。所谓“分离不分体”,指的是汉正街、汉口北以及后方的工厂,还应进一步细化各自的商业功能,共同形成大武汉在全国商贸大格局中的优势,比如汉正街应彻底告别批发功能,可打造为集电商、旅游、文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街区;批发功能则转至汉口北,依托那边完善的物流体系提升竞争力;工厂则可围绕汉口北周边布局。
业态上,汉正街可在高端服务业、金融业上发力,重塑品牌价值。 关键词三:时不我待
“振兴汉正街,谈了十年了,还是没有根本改观。汉正街跟义乌、柯桥相比,差距太大。”说到汉正街发展,经济学家钟朋荣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失望。
钟朋荣是实战型、调查型学者,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他跑遍中国几百个县市、上千个乡镇,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乡镇更是反复调研。早在10年前,在“2007中国汉正街论坛”上,钟朋荣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过去,人多车多意味着繁荣,现在,人多车多就是障碍和瓶颈,必须把物流迁出市中心。他提出,要解决或反思三个问题:“大包啥时变大单?占据地利为何落后?装修就能变高档?”
今年4月,武汉市领导在汉正街调研时再次强调,汉正街是长江主轴的重要节点和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功能区。同时,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汉正街中央服务区的全新定位——面向全球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建设以现代金融、高端商贸、高尚住宅及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
对于汉正街的全新规划,钟朋荣表示,汉正街必须告别传统批发市场,这个已说了好多年,而找准定位之后就要有执行力,“我前年又去了绍兴柯桥,那里发展很好,这几年一直在轉型升级,开启了三次创业。”
有人提出,如果汉正街人都搬走了,那如何传承汉正街精神?钟朋荣认为,本来就不存在精神,是因为大家敢于创新、闯出新路,才有了所谓的精神。像柯桥轻纺城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最早的“棚户市场”。在当下,仅靠当年的勤奋是远远不行了,还得有智慧,要看得远。
不少专家都持相同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陈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和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并驾齐驱,但后者不断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对外贸易,而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多年一直停滞不前。如今汉口北肩负市场采购贸易试验区的重任,大力建设电商平台,这是汉正街批发商户转型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商户通过搬迁对接统一的电商体系,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建立现代信用体系,跟上国家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步伐,将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占领更大的市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此前表示,汉正街整治从未间断,但始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久居闹市的种种弊端,制约了汉正街的长期发展。汉正街未来定位就是高端服务业、国际金融业,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心商务区,为武汉城市转型再作贡献。(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