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动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让学生动脑
1、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可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凭“那只羚羊哪里去啦”一句,要求学生琢磨“妈妈”当时的心情。这个问题体味人物思想感情的落脚点,学生也很有兴趣把它想清楚。我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假如丢了钱包你会是什么心情?”这样的问题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及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托宽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如教《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则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动口
1、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口语训练。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我以“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为题,组织学生作专题辩论。辩论前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辩论的知识,明确要求,指出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加深引导、点拨。辩论后认真做好总结与点评。
2、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说话活动。安排“课前一分钟口语练习”,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及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复述早间听到的广播新闻。讲故事,猜谜语,作自我介绍等。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口才。
三、让学生动情
1、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着意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等五人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的场面,渲染悲壮气氛,一下子就将学生带人对遇难探险队的深深哀思之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分析。
2、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学习《黄河颂》时,我介绍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后,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强烈的气势,进行配乐朗诵,再对第二节文字作一思路分析,把学生带人“神奇的想象与现实在一起”这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使学生体会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3、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的“个性化行为”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人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在品读这篇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时,学生受文章的感染,饶有兴致地试着用其他的比喻赞美春天。
四、让学生动手
1、表演。初中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二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即兴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2、实物制作。教学有的课文时,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动手制作一个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风筝》时,我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只小风筝,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加深对课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及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安排学生动手活动,既能搞活课堂、调动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让学生动脑
1、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可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凭“那只羚羊哪里去啦”一句,要求学生琢磨“妈妈”当时的心情。这个问题体味人物思想感情的落脚点,学生也很有兴趣把它想清楚。我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假如丢了钱包你会是什么心情?”这样的问题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及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托宽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如教《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则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动口
1、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口语训练。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我以“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为题,组织学生作专题辩论。辩论前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辩论的知识,明确要求,指出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加深引导、点拨。辩论后认真做好总结与点评。
2、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说话活动。安排“课前一分钟口语练习”,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及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复述早间听到的广播新闻。讲故事,猜谜语,作自我介绍等。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口才。
三、让学生动情
1、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着意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等五人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的场面,渲染悲壮气氛,一下子就将学生带人对遇难探险队的深深哀思之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分析。
2、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学习《黄河颂》时,我介绍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后,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强烈的气势,进行配乐朗诵,再对第二节文字作一思路分析,把学生带人“神奇的想象与现实在一起”这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使学生体会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3、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的“个性化行为”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人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在品读这篇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时,学生受文章的感染,饶有兴致地试着用其他的比喻赞美春天。
四、让学生动手
1、表演。初中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二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即兴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2、实物制作。教学有的课文时,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动手制作一个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风筝》时,我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只小风筝,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加深对课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及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安排学生动手活动,既能搞活课堂、调动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