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的职业是个医生,但是我自己、我的家人也都会生病,也都需要看医生。作为病人家属,我在陪家人看病的时候,当然也希望得到医生良好的医疗服务,所以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我想可能会对其他病人有所帮助。
其实,找医生看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的位置,是一个寻求帮助的角色,而医生则是提供帮助。所以,说白了,就是一个“求”人帮忙的过程,病人“求”医生帮忙。我把这个“求”字打个引号,是因为可能有人看到这个字眼会觉得不舒服,会觉得求人的一方会有地位上的不平等,而被求的一方似乎是高高在上。所以,有人说看医生其实是来买服务的,医生就是提供服务的。这种说法也没错,我是觉得医疗应该属于服务业,医生确实是在提供医疗服务。于是就有人觉得,医生是为我服务的,我是顾客,顾客是上帝,于是就觉得自己的地位高起来了。
不管是来“求人”帮忙的,还是来“买服务”的,都代表了心理上的一些微妙变化,这个微妙的变化可能就是医患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里的变化,其实是对沟通双方地位的感觉上的变化,而不管怎么表述、怎么理解,都是有一个问题的,那就是双方位置是有高低的。我来求你,那么我的地位就低,你为我服务,那么我的地位就高。这其实就有问题了。
事实上,医患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是平等的两个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作出沟通交流。病人确实是在“求”医生帮忙,但是,医生就是一个职业帮忙的,病人为你的帮忙付出了诊金,你做这件事情天经地义,不存在更高的地位。
同样,病人确实是花钱来买医生的服务,但是你买的是服务,买不了人格,你确实花钱了,而为你服务的人也付出了相应的劳动,服务方与被服务方地位是平等的。我觉得自从有了“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之后,很多人对“服务”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机场对空乘人员发飙,在饭店对服务员呼来喝去,都是觉得自己花钱了就是大爷,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你可以对服务表示不满意,但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你和为你提供服务的一方地位上是平等的。
所以,医患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相尊重。
对于病人来说,不管你自我感觉自己在这次沟通中的地位如何,其实你来看病的目的更重要,那就是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而如果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医生是专业技术的提供方,病人的目的是要让医生尽可能好的为自己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而这些专业技术,恰恰是自己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生确实占据了更高的位置。所以,医学教科书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要教会医生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帮助。
这样一来,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实就变成了如何让别人更好的帮助自己实现目的了。其实,不仅仅是看病,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使自己获得很好的帮助”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这可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积累。而如果你可以很好的应用这项技能,那么估计你的工作会比较顺利,生活会比较幸福,看病当然也就可以获得医生更好的服务。
很惭愧,我本人在这项技巧方面还有不少欠缺,也难帮上什么忙,也只能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说医生可能更愿意为什么人提供帮助。
医生更愿意帮助喜欢自己的人。其实不仅仅是医生,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愿意帮助喜欢自己的人。好吧,我承认小时候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姑娘,只是因为我觉得她喜欢我。所以,能够表达出你对医生的好感是很重要的。表达对医生的喜欢,当然不是简单的对医生表白说“我喜欢你”了,你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善意的微笑。在沟通技巧上,微笑、聆听和赞许是最经常被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这其实传递的就是“喜欢”。再或者表达你对医生的理解关心。比如看到医生在咳嗽,你可以说“医生也不舒服啊,你们确实很辛苦,身体不舒服也不能休息。”或者你看到医生小孩的照片,赞美一句“小朋友太可爱了!”这种理解或者关心的语言,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医生更愿意帮助信任自己的人。我知道,从你一进诊室,其实心里就在打量评价眼前的这个医生了。“这个医生怎么长得这么凶!”“这个医生怎么看上去木木的!”“这个医生怎么这么年轻!”毕竟,你要突然和眼前这个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总会有一个第一印象。而医生其实也有他的第一印象,从你一进诊室开始,医生其实就在“诊断”你了,你是不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病人,如果有什么事情会不会引起你的无理取闹,等等等等。所以,你的一个表情一个神态一个肢体语言,可能都在向医生传达你对医生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反过来也会影响医生。所以,不管你内心如何想,都要暗示自己:眼前这个医生就是最值得信赖的!然后就会“相由心生”,向医生表达出你对他的信任。面对病人的信任,医生会产生一种珍惜感,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自己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不至于使眼前的病人失望,辜负了病人对自己的信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正向反馈。
医生更愿意帮助值得帮助的人。是的,这里很有功利心,但是你不能否认。其实,很多病人术前送红包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术前送红包其实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你认为这是传递了“自己值得帮助”的信息,但是在医生看来,却增加了他的压力。因为病人送红包,图的可能不仅仅是获得更好的帮助,而是要一个保证好的结局,这是医生无法提供的。所以说,要表达自己值得别人帮助,不一定是通过事先给予恩惠的方式。比如住院病人,拿一篮水果到办公室,这些水果其实就是探视的朋友送的,你自己也吃不掉,而送到办公室表达对医生的感谢,会传递一种“我是懂得感恩的”信息,让医生感觉自己给予的帮助是值得的。再比如选秀节目总是要说自己的悲惨身世,就是为了唤起别人的同情,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要帮一帮他的情绪。所以,如果你遭遇悲惨,但是又表现的很坚强,就会让医生心生同情,从而觉得你值得帮助。
题主说医生的问诊时间短,其实是怕医生获得的信息不够充分,从而影响判断。我想这是不用担心的。医生问诊的长短是不会被后面排队病人影响的,如果医生感觉你的病情复杂,即使后面有很多人排队,他也是会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的。而中国医生门诊分配给病人的时间短,表现在语速快,减少了一些语言交流安慰,减少了疾病以外信息的获取,而不会减少针对疾病本身信息的询问。所以,中国医生每个门诊病人的时间短,但是误诊漏诊率并不比国外同行高;但是病人的体验要差,因为医生缺乏人与人谈话交流时必要的情感沟通。
最后再说几个最好不要做的。
*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带着情绪就诊。比如你就认定了医生都是要过度医疗黑你钱的,你认定了医生是不负责任的,有这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是不会有一个好的沟通效果的。其实也不仅仅是看病,人与人沟通的前提,本就应该是不带预设成见的。
* 还有些人来看病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已经做好诊断的了。比方说,她来了就说“医生我月经不调”,她就只是希望医生来给她调一下月经,而如果医生的判断不是月经不调,还要做其他检查帮助诊断的时候,她就会认为医生的处理有问题,从而产生不信任。所以,不管看什么病,心里都要清楚,你自己不是医生,眼前的这个人才是可以为你提供专业帮助的人,在看病之前,不要先给自己预设好答案。
*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医学相关知识可以在网上查到,所以很多病人会查一下自己的相关情况。我觉得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网上的知识毕竟片段化严重,而且真伪难辨。所以,在看医生的时候,最好不要拿着在网上搜来的东西去反驳医生,这会给医生带来“病人不信任我”、“这个病人真难搞”的感觉,从而不利于自己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如果你对医生的诊疗产生怀疑,可以默默的换个不同的医生再看看,或者比较有技巧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疑问。比如你可以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看来网上说的×××都是不靠谱的啊,幸好没听网上的说法来看医生了!”这样,你既表达了对医生的信任,同时对医生又是一个提醒,万一真的是医生考虑不周,那么网上的某些说法可能会对他有所提示。
* 对医生的提问不要隐瞒,有问必答,同时也尽量不要打断医生说话,我想这应该是沟通时的基本礼貌。而且,尽量不要问“我的病能不能治好?”“手术能不能成功?”这样不确定的问题。虽然这是病人很关心的事情,但是,请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即使是医生自己得了病,对于这样的问题也难回答。而且,这样的问题会唤起医生本能的自我保护,生怕回答的有什么漏洞,万一日后结局不好病人来闹,所以很难给出让你满意的回答。你只要知道,不管你的病最终是不是可以治好,不管手术最终能不能成功,医生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的。
其实,找医生看病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的位置,是一个寻求帮助的角色,而医生则是提供帮助。所以,说白了,就是一个“求”人帮忙的过程,病人“求”医生帮忙。我把这个“求”字打个引号,是因为可能有人看到这个字眼会觉得不舒服,会觉得求人的一方会有地位上的不平等,而被求的一方似乎是高高在上。所以,有人说看医生其实是来买服务的,医生就是提供服务的。这种说法也没错,我是觉得医疗应该属于服务业,医生确实是在提供医疗服务。于是就有人觉得,医生是为我服务的,我是顾客,顾客是上帝,于是就觉得自己的地位高起来了。
不管是来“求人”帮忙的,还是来“买服务”的,都代表了心理上的一些微妙变化,这个微妙的变化可能就是医患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里的变化,其实是对沟通双方地位的感觉上的变化,而不管怎么表述、怎么理解,都是有一个问题的,那就是双方位置是有高低的。我来求你,那么我的地位就低,你为我服务,那么我的地位就高。这其实就有问题了。
事实上,医患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是平等的两个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作出沟通交流。病人确实是在“求”医生帮忙,但是,医生就是一个职业帮忙的,病人为你的帮忙付出了诊金,你做这件事情天经地义,不存在更高的地位。
同样,病人确实是花钱来买医生的服务,但是你买的是服务,买不了人格,你确实花钱了,而为你服务的人也付出了相应的劳动,服务方与被服务方地位是平等的。我觉得自从有了“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之后,很多人对“服务”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机场对空乘人员发飙,在饭店对服务员呼来喝去,都是觉得自己花钱了就是大爷,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你可以对服务表示不满意,但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因为你和为你提供服务的一方地位上是平等的。
所以,医患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相尊重。
对于病人来说,不管你自我感觉自己在这次沟通中的地位如何,其实你来看病的目的更重要,那就是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而如果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医生是专业技术的提供方,病人的目的是要让医生尽可能好的为自己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而这些专业技术,恰恰是自己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生确实占据了更高的位置。所以,医学教科书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要教会医生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帮助。
这样一来,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实就变成了如何让别人更好的帮助自己实现目的了。其实,不仅仅是看病,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使自己获得很好的帮助”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这可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积累。而如果你可以很好的应用这项技能,那么估计你的工作会比较顺利,生活会比较幸福,看病当然也就可以获得医生更好的服务。
很惭愧,我本人在这项技巧方面还有不少欠缺,也难帮上什么忙,也只能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说医生可能更愿意为什么人提供帮助。
医生更愿意帮助喜欢自己的人。其实不仅仅是医生,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愿意帮助喜欢自己的人。好吧,我承认小时候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姑娘,只是因为我觉得她喜欢我。所以,能够表达出你对医生的好感是很重要的。表达对医生的喜欢,当然不是简单的对医生表白说“我喜欢你”了,你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善意的微笑。在沟通技巧上,微笑、聆听和赞许是最经常被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这其实传递的就是“喜欢”。再或者表达你对医生的理解关心。比如看到医生在咳嗽,你可以说“医生也不舒服啊,你们确实很辛苦,身体不舒服也不能休息。”或者你看到医生小孩的照片,赞美一句“小朋友太可爱了!”这种理解或者关心的语言,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医生更愿意帮助信任自己的人。我知道,从你一进诊室,其实心里就在打量评价眼前的这个医生了。“这个医生怎么长得这么凶!”“这个医生怎么看上去木木的!”“这个医生怎么这么年轻!”毕竟,你要突然和眼前这个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总会有一个第一印象。而医生其实也有他的第一印象,从你一进诊室开始,医生其实就在“诊断”你了,你是不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病人,如果有什么事情会不会引起你的无理取闹,等等等等。所以,你的一个表情一个神态一个肢体语言,可能都在向医生传达你对医生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反过来也会影响医生。所以,不管你内心如何想,都要暗示自己:眼前这个医生就是最值得信赖的!然后就会“相由心生”,向医生表达出你对他的信任。面对病人的信任,医生会产生一种珍惜感,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自己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不至于使眼前的病人失望,辜负了病人对自己的信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正向反馈。
医生更愿意帮助值得帮助的人。是的,这里很有功利心,但是你不能否认。其实,很多病人术前送红包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术前送红包其实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你认为这是传递了“自己值得帮助”的信息,但是在医生看来,却增加了他的压力。因为病人送红包,图的可能不仅仅是获得更好的帮助,而是要一个保证好的结局,这是医生无法提供的。所以说,要表达自己值得别人帮助,不一定是通过事先给予恩惠的方式。比如住院病人,拿一篮水果到办公室,这些水果其实就是探视的朋友送的,你自己也吃不掉,而送到办公室表达对医生的感谢,会传递一种“我是懂得感恩的”信息,让医生感觉自己给予的帮助是值得的。再比如选秀节目总是要说自己的悲惨身世,就是为了唤起别人的同情,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要帮一帮他的情绪。所以,如果你遭遇悲惨,但是又表现的很坚强,就会让医生心生同情,从而觉得你值得帮助。
题主说医生的问诊时间短,其实是怕医生获得的信息不够充分,从而影响判断。我想这是不用担心的。医生问诊的长短是不会被后面排队病人影响的,如果医生感觉你的病情复杂,即使后面有很多人排队,他也是会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的。而中国医生门诊分配给病人的时间短,表现在语速快,减少了一些语言交流安慰,减少了疾病以外信息的获取,而不会减少针对疾病本身信息的询问。所以,中国医生每个门诊病人的时间短,但是误诊漏诊率并不比国外同行高;但是病人的体验要差,因为医生缺乏人与人谈话交流时必要的情感沟通。
最后再说几个最好不要做的。
*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带着情绪就诊。比如你就认定了医生都是要过度医疗黑你钱的,你认定了医生是不负责任的,有这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是不会有一个好的沟通效果的。其实也不仅仅是看病,人与人沟通的前提,本就应该是不带预设成见的。
* 还有些人来看病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已经做好诊断的了。比方说,她来了就说“医生我月经不调”,她就只是希望医生来给她调一下月经,而如果医生的判断不是月经不调,还要做其他检查帮助诊断的时候,她就会认为医生的处理有问题,从而产生不信任。所以,不管看什么病,心里都要清楚,你自己不是医生,眼前的这个人才是可以为你提供专业帮助的人,在看病之前,不要先给自己预设好答案。
*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医学相关知识可以在网上查到,所以很多病人会查一下自己的相关情况。我觉得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网上的知识毕竟片段化严重,而且真伪难辨。所以,在看医生的时候,最好不要拿着在网上搜来的东西去反驳医生,这会给医生带来“病人不信任我”、“这个病人真难搞”的感觉,从而不利于自己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如果你对医生的诊疗产生怀疑,可以默默的换个不同的医生再看看,或者比较有技巧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疑问。比如你可以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看来网上说的×××都是不靠谱的啊,幸好没听网上的说法来看医生了!”这样,你既表达了对医生的信任,同时对医生又是一个提醒,万一真的是医生考虑不周,那么网上的某些说法可能会对他有所提示。
* 对医生的提问不要隐瞒,有问必答,同时也尽量不要打断医生说话,我想这应该是沟通时的基本礼貌。而且,尽量不要问“我的病能不能治好?”“手术能不能成功?”这样不确定的问题。虽然这是病人很关心的事情,但是,请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即使是医生自己得了病,对于这样的问题也难回答。而且,这样的问题会唤起医生本能的自我保护,生怕回答的有什么漏洞,万一日后结局不好病人来闹,所以很难给出让你满意的回答。你只要知道,不管你的病最终是不是可以治好,不管手术最终能不能成功,医生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