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0日晚,天津音乐厅,观众沉浸在世界名曲《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和《D大调第二交响曲》之中,如梦如幻。台上的指挥家,时而激情四射,时而如痴如醉,用一根银棒牵引着每一样乐器,挥洒出每一个音符。
乐到终点,片刻,观众仿佛如梦方醒,紧接着掌声雷动。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国际乐坛最具知名度的华人指挥家汤沐海。
汤沐海自幼学习音乐,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黄晓同教授的门徒,后进入德国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指挥大师班学习,期间,曾随卡拉扬、伯恩斯坦等指挥大师学习和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担任国内外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和音乐总监,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法国国家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德雷斯顿国立歌剧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和以色列爱乐乐团等。
由于他对歌剧艺术的特别感悟,在这一领域赢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曾在许多世界著名的歌剧院登台指挥,其中有汉堡歌剧院、瑞典歌剧院等,成功演出过《蝴蝶夫人》、《茶花女》、《叶根尼·奥涅金》、《唐璜》等经典歌剧。2002年,他成为芬兰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这是进入新世纪继2000年小泽征尔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之后,又一位亚裔指挥家,也是第一位华人指挥家进入欧洲国家级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2009年被聘任为上海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0年还受聘于中国交响乐团,担任艺术总监。
汤沐海是“汤氏三杰”之一。汤氏三杰,还被称为艺术三父子——父亲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长子著名油画家汤沐黎,次子著名指挥家汤沐海。
每回国内演出,汤沐海都很忙。《中华儿女》记者几次约访都未能成功。直到4月8日,汤沐海才腾出排练间隙的一点时间,接受记者专访。
出身艺术世家
汤沐海的父亲,电影导演汤晓丹,以执导1974年的电影《渡江侦察记》和《南征北战》而红遍大江南北,2012年以102岁高寿仙逝。汤晓丹生于福建,是客家人,从小远渡重洋去南洋,后来返回祖国。
今年春节后不久的2月21日,著名电影剪辑师蓝为洁去世,享年87岁。电影和艺术界进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动。蓝为洁,是汤沐海的母亲。汤沐海身为海内外数支乐团的音乐总监,工作繁忙。他的父亲汤晓丹和母亲蓝为洁去世时,他都身在异乡。
蓝为洁不仅是在事业上成绩斐然,而且是这个艺术家家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她辅佐汤晓丹的生活和事业,并悉心培养两个儿子,让他们在艺术上建树。
14年前,蓝为洁73岁生日时,大儿子、著名油画家汤沐黎给母亲写过一首诗:
苦海十年生死丛,
礁岩浪过更峥嵘。
相夫立业家中柱,
教子成才天外鸿。
一剪分明扬影艺,
千篇洗练叙肠衷。
川菊晚放秋风爽,
人过古稀火正熊。
蓝为洁去世后,汤沐海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讣告,附上了这首诗。
汤沐海走上艺术之路,和家庭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949年,汤沐海在上海出生。小时候,他家庭条件很好。家里订满了各种书报杂志,并且母亲看他有音乐天赋,还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很显然,小汤沐海喜欢钢琴。汤晓丹拜托当时的电影界泰斗、作曲家王云阶帮忙找钢琴老师。找来的老师自然都是名人。此外,汤沐海还有很多机会去听音乐会,看芭蕾舞,以及许多一些不对大家开放的表演,也可以经常得到外面的各种信息。在当时的上海,在这样的家庭里,虽然当时国家比较封闭,但汤沐海最初看到的艺术视野,已经是国际化的。
但父母绝对不是今天的虎爹虎妈。他们对汤沐海学习音乐没有任何强迫的意思,只是看你喜欢,然后给你创造条件。
苏联芭蕾舞团访问上海时,汤晓丹已经在招待演出时饱了眼福,但蓝为洁打听到还有一场公开卖票,她还是千方百计求人花20元钱买了4张票全家入场,让汤沐海看一次。那时,汤沐海刚5岁。
汤晓丹还把《天鹅湖》的故事书放在汤沐海睡觉的房间。蓝为洁天天读给他听,她相信艺术熏陶对他成长所起的作用。
汤沐海兄弟俩逐渐长大,家里增订了杂志有《新体育》、《音乐》、《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美术》、《艺术世界》、《连环画报》。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招生时,蓝为洁送沐海去应试。但轮到沐海进场,老师让他听“音准”。他发懵没有回答,当场落榜。蓝为洁担心他的自尊心受损而影响学音乐的情绪,就拉着他的小手说:“海海,你知道吗,这次你没有考上音乐学院附小,妈妈也受到教育,懂得光有天赋还不能成为音乐家。你有天赋,又比别人用功,一定能成为大音乐家。像我们国家的冼星海、黎英海,小时候就开始用功了。”汤沐海突然冒出一句:“妈妈,还有汤沐海。”
许多年过去了,走向世界乐坛后的汤沐海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懂得天才加上勤奋;必须懂得搏击风浪去争取机遇;而每一次新的机遇,只不过是重新争取更大胜利的开始。”
汤沐海从小学升中学,一直都是学校文娱活动积极分子。少年宫、青年宫的歌咏队都少不了他。除了钢琴,他还学会了拉手风琴。文化广场开大会,有学生唱歌助兴时,就会看到汤沐海在其中领唱。青年宫常有接待外宾的活动。有时,外宾提出加一个新节目。临时排练临时演出,那就要有点灵气和天赋了。汤沐海比别的合唱队员领会得要快一些,当然,被派到的任务也就重一些,实践的机会也多一些。
十年浩劫中坚守的青春
1966年,“文革”开始。汤沐海16岁。他的家庭,也卷进了运动之中。
1966年9月11日,首都红卫兵南下兵团总部人员到达上海。9月13日,红卫兵发布《最最紧急的革命倡议》,指出“现在,上海存在一种不能容忍的现象”,即一些“黑帮分子”仍然“养尊处优,逍遥法外”。所以向上海市全体红卫兵、广大工农兵群众倡议:凡“牛鬼蛇神”一律减薪;银行存款、电视机、照相机、沙发等一律没收上缴;保姆一律解雇;高级公寓、别墅一律搬出;白天一律进劳改队,晚上一律写交代;一律挂“牛鬼蛇神”牌…… 就这样,汤沐海的家被抄了。家被抄了,钢琴被搬走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母亲到乡下劳动。尽管如此,母亲又从菜汤钱里挤出钱给他买了一台手风琴。
在这样的环境下,汤沐海抓住一个机会,穿上军装,当兵走了。去了新疆军区歌舞团,作曲、乐队演奏、钢琴独奏、手风琴,凡是有关音乐的都弄。这几年里,汤沐海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学到了不少,实践到了不少。
过了几年,还是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汤沐海被要求复原,回到上海,他进锻压二厂当了一名钳工。在工厂,汤沐海早、中、晚三班制工作,很不习惯,内心苦闷。唯一心愿是能有架手风琴可以练作曲,可是他的复员费只够买一辆上下班骑的自行车。
蓝为洁攒下300元,又借了200元,托人从北京买回来一架当时最好的天津产的鹦鹉牌手风琴。
1973年,政治形势好转,汤晓丹被放出牛棚,参加新《渡江侦察记》摄制组。蓝为洁三天两日去找上级,领到了几年里被扣发的工资,买了一台钢琴抬回家。汤沐海高兴得每天练习。
不久,上海音乐学院招生,汤沐海报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作曲专业录取。后来学校挑了两名学生专攻指挥,汤沐海就是其中一位。汤沐海正式步入音乐殿堂。
1978年,汤沐海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后留校任教,正碰上政府第一批招考留学生。我们全家都支持他勇于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这时,汤沐海的英语特长发挥了作用,他如愿以偿,到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卡拉扬。
在慕尼黑,汤沐海声名鹊起,声誉很快扩大到了全世界。
声名鹊起的华人指挥家
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伯恩斯坦(BERNSTEIN)到慕尼黑工作一个月,也点名要中国留学生汤沐海协助他。当然伯恩斯坦是看到报上宣传才提出的。评论家们说“卡拉扬和伯恩斯坦是当今世界乐坛两大对立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有人说他们的学术观点是“死对头”。幸运的是,这两位大艺术家都同时对汤沐海寄以厚望。伯恩斯坦把比自己年轻31岁的中国青年当作自己的音乐知音,他带着汤沐海一起认真工作,与汤沐海一起林间散步,他热情地让记者为他与汤沐海合影。
从伯恩斯坦那里,汤沐海学到处理各类风格作品的技巧。汤沐海对现代派音乐作品兴趣很浓,这也与伯恩斯坦的影响有关。
1991年,汤沐海指挥悉尼交响乐团和昆士兰交响乐团。他特别喜欢那里四季如春,鲜花满城的环境,打电话邀请父母和哥哥去参加他的音乐会。
很快,全家在澳大利亚团聚。昆士兰省总督发请帖邀他们去总督府参加茶会。私家活动,也成了红红火火的新闻。两周的团聚很快过去。临行前,他们刚走到楼下,突然汤晓丹紧紧抱着儿子的头失声痛哭。汤氏父子兄弟的团聚以及这个镜头,引起澳大利亚舆论大肆宣传。
1996年前后,汤沐海趁回北京指挥音乐会之机,与国家交响乐团达成协议:每年规定一定时间回国指挥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职务为常任指挥。从此,汤沐海虽然有四个经纪人帮助他把演出日程定得满满的,但是回国演出时间雷打不动。
舞台上的汤沐海激情四射,极富感染力,对此他透露自己的习惯是:“拿到作品会先在心灵深处和作曲家对话,灵魂上交流后,才能找到演奏和诠释的最好方式。譬如上演贝多芬,我会把自己变成贝多芬,必须有这个自信。”如今对他来说舞台不再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有任何惧怕,越来越享受艺术,台上的两个小时属于我,谁也夺不去,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汤沐海除了忙于国外演出,还频繁与内地乐团合作,此次来省会前他刚跟河南的乐团合作,“这次到河北我有个小目的,就是想了解内地乐团状态,也想把多年所学跟大家分享。虽然不是灵丹妙药,解决些小问题也行。”
跟许多成功艺术家一样,汤沐海一年到头在世界各地奔波,他很喜欢这种多姿多彩的生活,但也为之付出良多。“首先家庭生活不能保证,自己的爱好也不能保证。我从小很喜欢体育,尤其是游泳,差点成了专业运动员,但现在好好看完一场体育比赛都很难。我还喜欢看书,但每次都是开个头,没办法一口气看完。我还喜欢看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相当享受。”
把全身心献给了世界音乐
汤沐海说,我很幸运,有来自母体的才能,有自己的努力,有社会机遇。我很随意地行驶在地球的两头,围着它的圆圈转,带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与人类共同奔赴真正的世界文明,我想,这应该是世界音乐指挥家的责任。
汤沐海有远大的理想,更具现实目光。他告诫自己:“命运把我抛到灾难旋涡时,我学会了奋斗,靠自己的拼搏创造奇迹;当幸运之神微笑着向我招手时,我学会了把握机遇,谨慎而又大胆地迎接挑战,让每一场音乐会都成功。”
他还说:“我们祖国的文化,给了我无法替代的营养,使我在海外占着优势。中国文化的细腻、韵味、深度内涵,常常会在我表达一部音乐作品的某一瞬间启迪我,使我在演绎音乐时,能展现自己独到的风格。”
他很忙、很累,但是很愉快,因为他早把自己全身心献给了世界音乐。他说:“我把生命献给音乐,又把我的音乐毫无保留地献给听众。”“我认为最幸福的时刻是死在指挥台上。这是极少数音乐家才能得到的最大幸福。”
他一直认为:“音乐演奏是时间的艺术,闪现光芒就在一瞬间。今天轰动了,还有明天,而明天,又是另外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一场新的音乐会。”
采访最后,记者说,如今在中国内地,提到音乐,年轻人的意识里差不多就是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并不高。汤沐海说,流行音乐适合大众时尚口味。古典音乐就像博物馆一样,百年历史,这是文化最高的标致,这是两个概念。
但汤沐海这样的大师的公众知晓程度还不如一些流行歌手,记者问他怎么看,汤沐海说,古典音乐就像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宝贝,和在大街上随手可以买得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知晓度也一样。一个是供陈列、瞻仰、吸收养料的东西,一个是给人快乐的。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我坚守前者”。
责任编辑 李菡丹
乐到终点,片刻,观众仿佛如梦方醒,紧接着掌声雷动。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国际乐坛最具知名度的华人指挥家汤沐海。
汤沐海自幼学习音乐,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黄晓同教授的门徒,后进入德国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指挥大师班学习,期间,曾随卡拉扬、伯恩斯坦等指挥大师学习和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担任国内外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和音乐总监,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法国国家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德雷斯顿国立歌剧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和以色列爱乐乐团等。
由于他对歌剧艺术的特别感悟,在这一领域赢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曾在许多世界著名的歌剧院登台指挥,其中有汉堡歌剧院、瑞典歌剧院等,成功演出过《蝴蝶夫人》、《茶花女》、《叶根尼·奥涅金》、《唐璜》等经典歌剧。2002年,他成为芬兰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这是进入新世纪继2000年小泽征尔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之后,又一位亚裔指挥家,也是第一位华人指挥家进入欧洲国家级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2009年被聘任为上海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0年还受聘于中国交响乐团,担任艺术总监。
汤沐海是“汤氏三杰”之一。汤氏三杰,还被称为艺术三父子——父亲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长子著名油画家汤沐黎,次子著名指挥家汤沐海。
每回国内演出,汤沐海都很忙。《中华儿女》记者几次约访都未能成功。直到4月8日,汤沐海才腾出排练间隙的一点时间,接受记者专访。
出身艺术世家
汤沐海的父亲,电影导演汤晓丹,以执导1974年的电影《渡江侦察记》和《南征北战》而红遍大江南北,2012年以102岁高寿仙逝。汤晓丹生于福建,是客家人,从小远渡重洋去南洋,后来返回祖国。
今年春节后不久的2月21日,著名电影剪辑师蓝为洁去世,享年87岁。电影和艺术界进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动。蓝为洁,是汤沐海的母亲。汤沐海身为海内外数支乐团的音乐总监,工作繁忙。他的父亲汤晓丹和母亲蓝为洁去世时,他都身在异乡。
蓝为洁不仅是在事业上成绩斐然,而且是这个艺术家家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她辅佐汤晓丹的生活和事业,并悉心培养两个儿子,让他们在艺术上建树。
14年前,蓝为洁73岁生日时,大儿子、著名油画家汤沐黎给母亲写过一首诗:
苦海十年生死丛,
礁岩浪过更峥嵘。
相夫立业家中柱,
教子成才天外鸿。
一剪分明扬影艺,
千篇洗练叙肠衷。
川菊晚放秋风爽,
人过古稀火正熊。
蓝为洁去世后,汤沐海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讣告,附上了这首诗。
汤沐海走上艺术之路,和家庭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949年,汤沐海在上海出生。小时候,他家庭条件很好。家里订满了各种书报杂志,并且母亲看他有音乐天赋,还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很显然,小汤沐海喜欢钢琴。汤晓丹拜托当时的电影界泰斗、作曲家王云阶帮忙找钢琴老师。找来的老师自然都是名人。此外,汤沐海还有很多机会去听音乐会,看芭蕾舞,以及许多一些不对大家开放的表演,也可以经常得到外面的各种信息。在当时的上海,在这样的家庭里,虽然当时国家比较封闭,但汤沐海最初看到的艺术视野,已经是国际化的。
但父母绝对不是今天的虎爹虎妈。他们对汤沐海学习音乐没有任何强迫的意思,只是看你喜欢,然后给你创造条件。
苏联芭蕾舞团访问上海时,汤晓丹已经在招待演出时饱了眼福,但蓝为洁打听到还有一场公开卖票,她还是千方百计求人花20元钱买了4张票全家入场,让汤沐海看一次。那时,汤沐海刚5岁。
汤晓丹还把《天鹅湖》的故事书放在汤沐海睡觉的房间。蓝为洁天天读给他听,她相信艺术熏陶对他成长所起的作用。
汤沐海兄弟俩逐渐长大,家里增订了杂志有《新体育》、《音乐》、《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美术》、《艺术世界》、《连环画报》。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招生时,蓝为洁送沐海去应试。但轮到沐海进场,老师让他听“音准”。他发懵没有回答,当场落榜。蓝为洁担心他的自尊心受损而影响学音乐的情绪,就拉着他的小手说:“海海,你知道吗,这次你没有考上音乐学院附小,妈妈也受到教育,懂得光有天赋还不能成为音乐家。你有天赋,又比别人用功,一定能成为大音乐家。像我们国家的冼星海、黎英海,小时候就开始用功了。”汤沐海突然冒出一句:“妈妈,还有汤沐海。”
许多年过去了,走向世界乐坛后的汤沐海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懂得天才加上勤奋;必须懂得搏击风浪去争取机遇;而每一次新的机遇,只不过是重新争取更大胜利的开始。”
汤沐海从小学升中学,一直都是学校文娱活动积极分子。少年宫、青年宫的歌咏队都少不了他。除了钢琴,他还学会了拉手风琴。文化广场开大会,有学生唱歌助兴时,就会看到汤沐海在其中领唱。青年宫常有接待外宾的活动。有时,外宾提出加一个新节目。临时排练临时演出,那就要有点灵气和天赋了。汤沐海比别的合唱队员领会得要快一些,当然,被派到的任务也就重一些,实践的机会也多一些。
十年浩劫中坚守的青春
1966年,“文革”开始。汤沐海16岁。他的家庭,也卷进了运动之中。
1966年9月11日,首都红卫兵南下兵团总部人员到达上海。9月13日,红卫兵发布《最最紧急的革命倡议》,指出“现在,上海存在一种不能容忍的现象”,即一些“黑帮分子”仍然“养尊处优,逍遥法外”。所以向上海市全体红卫兵、广大工农兵群众倡议:凡“牛鬼蛇神”一律减薪;银行存款、电视机、照相机、沙发等一律没收上缴;保姆一律解雇;高级公寓、别墅一律搬出;白天一律进劳改队,晚上一律写交代;一律挂“牛鬼蛇神”牌…… 就这样,汤沐海的家被抄了。家被抄了,钢琴被搬走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母亲到乡下劳动。尽管如此,母亲又从菜汤钱里挤出钱给他买了一台手风琴。
在这样的环境下,汤沐海抓住一个机会,穿上军装,当兵走了。去了新疆军区歌舞团,作曲、乐队演奏、钢琴独奏、手风琴,凡是有关音乐的都弄。这几年里,汤沐海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学到了不少,实践到了不少。
过了几年,还是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汤沐海被要求复原,回到上海,他进锻压二厂当了一名钳工。在工厂,汤沐海早、中、晚三班制工作,很不习惯,内心苦闷。唯一心愿是能有架手风琴可以练作曲,可是他的复员费只够买一辆上下班骑的自行车。
蓝为洁攒下300元,又借了200元,托人从北京买回来一架当时最好的天津产的鹦鹉牌手风琴。
1973年,政治形势好转,汤晓丹被放出牛棚,参加新《渡江侦察记》摄制组。蓝为洁三天两日去找上级,领到了几年里被扣发的工资,买了一台钢琴抬回家。汤沐海高兴得每天练习。
不久,上海音乐学院招生,汤沐海报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作曲专业录取。后来学校挑了两名学生专攻指挥,汤沐海就是其中一位。汤沐海正式步入音乐殿堂。
1978年,汤沐海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后留校任教,正碰上政府第一批招考留学生。我们全家都支持他勇于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这时,汤沐海的英语特长发挥了作用,他如愿以偿,到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卡拉扬。
在慕尼黑,汤沐海声名鹊起,声誉很快扩大到了全世界。
声名鹊起的华人指挥家
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伯恩斯坦(BERNSTEIN)到慕尼黑工作一个月,也点名要中国留学生汤沐海协助他。当然伯恩斯坦是看到报上宣传才提出的。评论家们说“卡拉扬和伯恩斯坦是当今世界乐坛两大对立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有人说他们的学术观点是“死对头”。幸运的是,这两位大艺术家都同时对汤沐海寄以厚望。伯恩斯坦把比自己年轻31岁的中国青年当作自己的音乐知音,他带着汤沐海一起认真工作,与汤沐海一起林间散步,他热情地让记者为他与汤沐海合影。
从伯恩斯坦那里,汤沐海学到处理各类风格作品的技巧。汤沐海对现代派音乐作品兴趣很浓,这也与伯恩斯坦的影响有关。
1991年,汤沐海指挥悉尼交响乐团和昆士兰交响乐团。他特别喜欢那里四季如春,鲜花满城的环境,打电话邀请父母和哥哥去参加他的音乐会。
很快,全家在澳大利亚团聚。昆士兰省总督发请帖邀他们去总督府参加茶会。私家活动,也成了红红火火的新闻。两周的团聚很快过去。临行前,他们刚走到楼下,突然汤晓丹紧紧抱着儿子的头失声痛哭。汤氏父子兄弟的团聚以及这个镜头,引起澳大利亚舆论大肆宣传。
1996年前后,汤沐海趁回北京指挥音乐会之机,与国家交响乐团达成协议:每年规定一定时间回国指挥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职务为常任指挥。从此,汤沐海虽然有四个经纪人帮助他把演出日程定得满满的,但是回国演出时间雷打不动。
舞台上的汤沐海激情四射,极富感染力,对此他透露自己的习惯是:“拿到作品会先在心灵深处和作曲家对话,灵魂上交流后,才能找到演奏和诠释的最好方式。譬如上演贝多芬,我会把自己变成贝多芬,必须有这个自信。”如今对他来说舞台不再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有任何惧怕,越来越享受艺术,台上的两个小时属于我,谁也夺不去,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汤沐海除了忙于国外演出,还频繁与内地乐团合作,此次来省会前他刚跟河南的乐团合作,“这次到河北我有个小目的,就是想了解内地乐团状态,也想把多年所学跟大家分享。虽然不是灵丹妙药,解决些小问题也行。”
跟许多成功艺术家一样,汤沐海一年到头在世界各地奔波,他很喜欢这种多姿多彩的生活,但也为之付出良多。“首先家庭生活不能保证,自己的爱好也不能保证。我从小很喜欢体育,尤其是游泳,差点成了专业运动员,但现在好好看完一场体育比赛都很难。我还喜欢看书,但每次都是开个头,没办法一口气看完。我还喜欢看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相当享受。”
把全身心献给了世界音乐
汤沐海说,我很幸运,有来自母体的才能,有自己的努力,有社会机遇。我很随意地行驶在地球的两头,围着它的圆圈转,带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与人类共同奔赴真正的世界文明,我想,这应该是世界音乐指挥家的责任。
汤沐海有远大的理想,更具现实目光。他告诫自己:“命运把我抛到灾难旋涡时,我学会了奋斗,靠自己的拼搏创造奇迹;当幸运之神微笑着向我招手时,我学会了把握机遇,谨慎而又大胆地迎接挑战,让每一场音乐会都成功。”
他还说:“我们祖国的文化,给了我无法替代的营养,使我在海外占着优势。中国文化的细腻、韵味、深度内涵,常常会在我表达一部音乐作品的某一瞬间启迪我,使我在演绎音乐时,能展现自己独到的风格。”
他很忙、很累,但是很愉快,因为他早把自己全身心献给了世界音乐。他说:“我把生命献给音乐,又把我的音乐毫无保留地献给听众。”“我认为最幸福的时刻是死在指挥台上。这是极少数音乐家才能得到的最大幸福。”
他一直认为:“音乐演奏是时间的艺术,闪现光芒就在一瞬间。今天轰动了,还有明天,而明天,又是另外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一场新的音乐会。”
采访最后,记者说,如今在中国内地,提到音乐,年轻人的意识里差不多就是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古典音乐的接受度并不高。汤沐海说,流行音乐适合大众时尚口味。古典音乐就像博物馆一样,百年历史,这是文化最高的标致,这是两个概念。
但汤沐海这样的大师的公众知晓程度还不如一些流行歌手,记者问他怎么看,汤沐海说,古典音乐就像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宝贝,和在大街上随手可以买得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知晓度也一样。一个是供陈列、瞻仰、吸收养料的东西,一个是给人快乐的。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我坚守前者”。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