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goalu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技术时代的个人数据信息具有规模大、种类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征.这使得传统私权构建模式下的制度无法得到充分保护,隐私权侧重消极面向与积极自决并不相容,财产权模式下存在产权初始配置正当性与后续高交易成本等问题.现有制度供给如“知情同意规则”往往成为数据收集者的实质免责手段,使得个人无法以私权为制度工具进行控制.因此应该转换思维方式,从公权角度出发,将个人数据信息视为社会公共物品并进行规制,并由公权力主体进行专门治理.但同时要注重对包括隐私权和其他财产权在内的其他私权利的保护,从公权与私权两个维度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
其他文献
在历时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相应的信息公开提供了强大助力.但由于不同主体的利益追求不同、网络暴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原因,数据防疫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保护存在一定的冲突,表现在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等.防疫过程中信息公开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个人隐私保护完全让位,反之,个人隐私保护的必要性为信息公开划定基本限度,要确保信息公开的方式和范围与其公开目的和作用相适应.同时,为达到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信息公开工作中各主体需要明确权力
制度优势有效转化是国家治理效能增进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制度的约束价值、保障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涵,使得我国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间的成功转化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要实现其路径转化,必须做到:(一)从理论层面:坚定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二)从实践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各项制度良好运行;(三)从其他层面:建立优质的政治生态环境,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诉讼的法定证据之一,因其能较好地反映客观真实与不可替代的特点,历来受到司法机关的推崇.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存在专项立法尚未出台、义务主体权责划分不甚清晰、保护对象及范围过于狭窄、实施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具体措施适用领域模糊不清、证人激励机制与保护机构相对不足等问题.借鉴美国、德国、英国等刑事诉讼证人保护的有益经验,建议通过制定证人保护专项立法、统筹义务主体职责、扩大义务主体范围、适当拓宽保护对象及相应范围、细化相应程序规定、明晰特殊保护措施的适用范围,并建立体现中国特色的证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