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入文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waiww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其实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学生的作文呢?最基本的方法是读写结合,基本的抓手则是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比如,古诗词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还比如,典故、文化专著等,都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在教学中要首先开展阅读活动,然后再以此为主体内容(素材)组织写作活动。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读写活动,既丰富了知识,濡养了心灵,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作文的文化含金量。
  一、朗读背诵古诗词,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认为“提高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无疑对提高现代汉语写作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把古诗词作为写作素材加以运用,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专题写作。比如,引读李白的诗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开展以“我所理解的李白”为话题的写作,体裁不限。一位学生写了一首诗《醉仙月》:
  天姥梦境终已破灭
  惊醒长嗟
  起身彷徨
  月光如流水般倾泻
  为大地铺满银霜
  我轻举酒杯对月
  月儿可曾见过我的故乡
  那时芳草正萋迷
  笛声还未息
  朋友啊 你可知道
  这风儿载不动我那
  沉甸甸的思念
  江面漂浮着的薄雾
  藏不住我那淡淡的忧伤
  转身一饮金樽
  请允许我 微醺微醉
  微微地落泪
  曾经向往青天明月
  距我只有咫尺之遥
  也曾登上凤凰台
  那时烟雾正迷茫
  而在今夜
  只有那凄冷的月
  和孤独的影 与我相伴
  徘徊零乱 与我分享
  那缠绵于身的悲欢
  这首诗化用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很有意味。
  二、体味典故的意味,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典故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阅读典故的活动,并在阅读过程中体味典故意味,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开展写作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比如“笔耕”这一个典故,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想象。然后由此切入,以这个典故为素材,写一篇作文。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那位,第一个吟诵出或是描绘出这个词语的,应该是一位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才子吧。
  一日兴起,到郊外游玩,看到郊外有清冽的泉水,美丽的姑娘在田埂边牧牛,还有在田间耕田播种的老农……
  他看到老农翻着泥土,细心播种,辛勤耕作,他想到自己——我们这些自诩为文化大家的人,执笔而作,也应像这些农者在田间耕作一般,辛勤,坚持不懈。
  渐渐地,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概念:
  以笔为犁,辛勤耕作——笔耕。
  因为看到老农的耕田,由此想到“笔耕”,想象美丽而又合情合理,十分精彩。
  三、研究文化专著,提升写作的思想品质
  古代经典的文化论著,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元素。高中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些著名的文化论著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可以分出一些小的专题,让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此为素材去组织写作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并且以专题的形式研究《论语》里所有关于“君子”的论述,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与“君子”相关的作文。一位学生是这样理解“君子”的:
  因为我知道,君子,也是热爱学习,热衷于真理的。
  曾在书中偶然翻得一句,至今仍记忆犹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比不上知识的积累,年华比不上道理的顿悟。真理之于君子,如清风之于田野,群星之于黑夜,总是看不够,悟不透,会意不到十足。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也能“温故而知新”,在某个温暖的下午,温习古文,让轻盈的书页跳上一曲指尖芭蕾;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徜徉,领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若愚。早晨起来,泡一杯香茗,驯鸽飞来,古书满架,冥然兀坐,是否也会万籁有声呢?
  呵!做君子,该是多么的幸福!
  热爱学习,热衷于真理,这是君子的幸福,理解得多么深刻啊!
  对于“君子”,另一位学生却认为其是孤独的:
  君子是孤独的,他并不是终日将自己困于一隅之地,对着墙壁高谈自己的理想。他也会走出去,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尊重贤人,又容納一般的人;赞美有德才的人,又同情能力不够的人。这便是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不自恃有才而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也不傲慢漠视拙者。“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也是异曲同工。他也会犯错,但是会有很多眼睛在注视着他。“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正是因为他的宽以待人,人亦宽以待他。这便是施行仁义的力量。
  说的是“孤独”,其实也是“仁义”,由此可见作者思想之深刻。
  因为古代文化论著大多都是经典的哲学著作,多读,自然便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品质。学生思想品质提高了,作文的文化品质自然也会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有许多,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取,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展写作活动,学生的作文质量会在这种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得以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社交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我们的日常。然而,不断被投票、代购、广告信息刷屏,也让一些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有人反感朋友圈里的垃圾信息,源于这些对自己无任何意义的信息,不仅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微商的兴起,不仅仅创造了商机,也让朋友圈不再单纯的局限于交流,更多的是有了一份利益的味道。频繁的广告,让人在阅读朋友圈,了解朋友此刻生活的同时,多了
期刊
[技法指津]  高考古诗阅读中意象与意境的鉴赏是必考知识点,这里从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着手进行整理分析。  一、概念内涵  1.意象,即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受。“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景物)或形象。意象是诗中选取的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诸要素,是“意”与“象”的统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
期刊
上海市最近举行了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小学生征文比赛。但令主办方感到意外的是,在沪600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笔下成了“我家的传家宝”。不少学生将自家的传家宝聚焦在传统美德上,但落笔却都是“自己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了还不舍得扔掉”。  人民日报近日刊文剖析了小学生“写作撒谎”的根源,是因为远离和失去了生活——“今
期刊
有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近日发榜,今年共有6.8万考生参与,当中有4位考生荣膺“状元”。4名状元当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1名表示想当律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学医。近年来,在内地的确存在“学医爆冷”现象,有的省份医学专业分数线持續下降,医学院招不到优质生源等。甚至有权威媒体报道称,近八成医生不愿子女学医,一度引发全社会对医学行业的担忧
期刊
水是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水不仅是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还影响着我们的性格。  水之刚毅  “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水是刚毅的。  一往无前,奔泻万里,惊涛拍岸。冲,若蛟龙出海;奔,若猛虎下山;荡,若大鹏展翅;泻,若万马奔腾。水的刚毅使人们义无反顾。  乌江边的项羽,力拔山兮,率江东子弟,破釜沉舟,势如破竹,而亡秦国。  黄河畔的曹操,横槊赋诗,统青州将士,背水
期刊
老王听到检票员的话,手里的车票颤抖了一下,险些掉下去,被他手忙脚乱地接住了。  “又是从黄牛那里买的吧?现在这种假票我可见多了!”检票员挥挥手,示意他离开。  老王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廉价西装,浑身散发着建筑材料的气味,他背着一个巨大的蛇皮袋,手足无措地用厚实的手掌摩挲着那张薄薄的票。  “不可能哩……那人跟我保证了!拿命保证的!”  排在他后面的人不耐烦地笑:“这种票贩子,一个人有一百条命!你快去
期刊
[ 本场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人们总太相信现实;其实,现实的背后往往才是真正的现实。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第一句话“有时候,人们总太相信砚实”,这句话有三个词需要注意:“有时候”“总”“太”。“有时候”强调不是所有的时候,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总”强调的是一
期刊
梦境中,你来到天堂,你被赠予了一株花,半晌,梦醒,你低头发现你的手中有一株柯尔律治之花,它正在开放。  这是博尔赫斯的一种设想,现实与虚幻像被这一株花贯通了,它连接两头,它在传递些什么?何为现实?何又为假象?于是这株花成了意象,让我思考。  诚然,人们总是倾向于接受,现实提供什么,就抓紧什么。纵使思想的潮水咆哮着想要奔腾,你还是愿它不起波澜,这就使许多现实成了假象,需要强调的是,這个现实是你作为一
期刊
两面词是指本身包含两个相反意义词素的词语,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所以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两面词或者语义含有两面的词,否则就会造成语义上的不对称。有的学生碰到此类题时,一看到只有一个两面词就判定是“一面与两面不能相承”,这其实是没有真正掌握一面对两面的搭配情况,现结合有关例子谈谈如何判定“两面词”应用的对与错。  我们在
期刊
在一般人看来,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像一道精美的大餐,必得有新鲜上好的食材方能完成;也如一件华美的衣袍,必得有上好的丝线方能织就。但是作文题目变化无穷,古今中外的人事典故浩如烟海,若没有非常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素养积累,没有博闻强记的天才大脑,我们能在考试中想得到、记得起、用得上的素材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考场作文就像要求一位绣娘只用几把棉条织成华服霓裳,这看起来不可能的事,现实中却完全可以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