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创新上的研究,从音乐理论的实际出发,对作品的音响效果进行实际演奏和MIDI音乐制作课程的有效结合,重点分析部分输入音乐软件进行分声部分析,从理论到实践,能够直观、明确、清晰、突出地把无声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通过有声的创新,把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创新手段展现出来,有效地推广实施,发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音乐学习和研究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际演奏;MIDI音乐制作;推广实施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音乐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音乐作品音乐无法发展,不懂得作曲家如何创作的音乐作品音乐无法前进,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曲式与作品分析在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音乐学科望尘莫及的。音乐作品主题实际演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MIDI音乐制作课程的融合对教师在新技术的掌握上提出了挑战,将对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创新研究的推广实施起到关键作用。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核心内容
曲式是音乐作品创作形成的首要前提,曲式从宏观上形成了音乐作品的结构,诠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门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独特的,因为它的具体的音乐内容决不会和另外一首乐曲完全相同。尽管如此,曲式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模式,毕竟存在一些抽象的共同规律。按照这些共同规律,人类在音乐实践中又创立了某些通用的既有模式化或程式化意义的曲式类型。这些定型化的格式,从具体的音乐风格中抽象出来,其本身形成为人类音乐结构思维的传统模式在历史上长久持续沿袭,一方面可以确保沿用这类程式写出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合理的有序性,同时也便于欣赏者做习惯性的把握。因此,作品分析,首先要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由此出发,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才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作品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的调式、和声、作曲技术手段、复调手法等进行分析,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用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克洛德·德彪西的作品《贝加马组曲》,克洛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最富于创造性的法国作曲家,人们将他比喻为两个世纪浪漫派和现代派之间的桥梁。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的开拓者,其创造性的音乐思维开启了人们对音乐的无限遐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乐曲,钢琴作品是他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884年他获罗马大奖,因此得到去意大利的机会,在留学期间他曾到意大利北部的贝尔加马地区游览,大自然的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1890年他着手创作《贝加马组曲》,到完稿出版时已是1905年,历时15载,这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作品。 组曲由四首音乐作品组成:《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月光》是最具代表的作品,很有表情的行板,f小调,9/8拍子,弱和弦的重复,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
二、实际演奏融入课程
实际演奏包括教师示范演奏、学生演奏、学生室内乐性质的演奏、教师和学生合奏几种形式,主要是把曲式与作品分析的音乐作品的重点部分,通过有声的音响效果和分部取得音乐层次上的清晰。
教师示范演奏是主要的实际演奏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宽度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也涉及分部演奏,都是为了揭开音乐作品的神秘面纱,学生演奏都是选择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师示范演奏的补充,使分析的作品宽泛。学生室内乐性质的演奏,一般演奏合奏作品,教师也可把合奏总谱缩减为钢琴谱演奏。教师和学生的合奏主要演奏二重奏作品,能更好地分析音乐作品的复调技术。实际演奏就是一改过去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听到看不到的教学瓶颈。
三、MIDI音乐制作课程融入课程
MIDI音乐制作课程作为近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产生的课程,它能够完成整个交响乐队的演奏任务,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可以弥补实际演奏的不可能,并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展示音乐作品的演奏,并可以重复演奏过程,以各种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播放。
音乐作品在输入、制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与MIDI音乐制作课程结合充分体现了创新性、课程高度和学生的实践性,是音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深度思考,让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插上了翅膀,拆开了音乐作品,揭开了音乐创作的本质,让诠释音乐成为可能,让创作音乐有了铺垫。使过去的理论分析成为历史,回到分析音乐的本质……听觉分析。
四、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五、推广实施
全面开展对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把实际演奏和MIDI音乐制作课程传授给培训的教师,并把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创新研究的目的和课程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展示给培训的教师,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化教学,为发展和教学效果反馈、评价做好铺垫。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创新上的研究,必将对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于龙(1966—),男,大庆师范学院教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中国音乐学院访问学者。
【关键词】实际演奏;MIDI音乐制作;推广实施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音乐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音乐作品音乐无法发展,不懂得作曲家如何创作的音乐作品音乐无法前进,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曲式与作品分析在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演奏音乐、欣赏音乐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音乐学科望尘莫及的。音乐作品主题实际演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MIDI音乐制作课程的融合对教师在新技术的掌握上提出了挑战,将对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创新研究的推广实施起到关键作用。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核心内容
曲式是音乐作品创作形成的首要前提,曲式从宏观上形成了音乐作品的结构,诠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门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独特的,因为它的具体的音乐内容决不会和另外一首乐曲完全相同。尽管如此,曲式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模式,毕竟存在一些抽象的共同规律。按照这些共同规律,人类在音乐实践中又创立了某些通用的既有模式化或程式化意义的曲式类型。这些定型化的格式,从具体的音乐风格中抽象出来,其本身形成为人类音乐结构思维的传统模式在历史上长久持续沿袭,一方面可以确保沿用这类程式写出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合理的有序性,同时也便于欣赏者做习惯性的把握。因此,作品分析,首先要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由此出发,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才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作品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的调式、和声、作曲技术手段、复调手法等进行分析,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用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克洛德·德彪西的作品《贝加马组曲》,克洛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最富于创造性的法国作曲家,人们将他比喻为两个世纪浪漫派和现代派之间的桥梁。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的开拓者,其创造性的音乐思维开启了人们对音乐的无限遐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乐曲,钢琴作品是他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884年他获罗马大奖,因此得到去意大利的机会,在留学期间他曾到意大利北部的贝尔加马地区游览,大自然的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1890年他着手创作《贝加马组曲》,到完稿出版时已是1905年,历时15载,这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作品。 组曲由四首音乐作品组成:《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月光》是最具代表的作品,很有表情的行板,f小调,9/8拍子,弱和弦的重复,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
二、实际演奏融入课程
实际演奏包括教师示范演奏、学生演奏、学生室内乐性质的演奏、教师和学生合奏几种形式,主要是把曲式与作品分析的音乐作品的重点部分,通过有声的音响效果和分部取得音乐层次上的清晰。
教师示范演奏是主要的实际演奏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宽度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也涉及分部演奏,都是为了揭开音乐作品的神秘面纱,学生演奏都是选择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师示范演奏的补充,使分析的作品宽泛。学生室内乐性质的演奏,一般演奏合奏作品,教师也可把合奏总谱缩减为钢琴谱演奏。教师和学生的合奏主要演奏二重奏作品,能更好地分析音乐作品的复调技术。实际演奏就是一改过去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听到看不到的教学瓶颈。
三、MIDI音乐制作课程融入课程
MIDI音乐制作课程作为近代科技的发展进步产生的课程,它能够完成整个交响乐队的演奏任务,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可以弥补实际演奏的不可能,并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展示音乐作品的演奏,并可以重复演奏过程,以各种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播放。
音乐作品在输入、制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与MIDI音乐制作课程结合充分体现了创新性、课程高度和学生的实践性,是音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深度思考,让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插上了翅膀,拆开了音乐作品,揭开了音乐创作的本质,让诠释音乐成为可能,让创作音乐有了铺垫。使过去的理论分析成为历史,回到分析音乐的本质……听觉分析。
四、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五、推广实施
全面开展对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把实际演奏和MIDI音乐制作课程传授给培训的教师,并把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创新研究的目的和课程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展示给培训的教师,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化教学,为发展和教学效果反馈、评价做好铺垫。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创新上的研究,必将对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于龙(1966—),男,大庆师范学院教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中国音乐学院访问学者。